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南阳市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前景的展望和推广的建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综合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够,明显不足,造成体育健身活动效果比较差;绝大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低,主动性投资不够;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并且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习惯,行为比较积极,少部分大学生主观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目的,比较盲目,锻炼不积极;项目选择上比较单一;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场馆,并且场地、器材陈旧不足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健身;大学生;现状;南阳市
1、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得到了迅速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寻求健康,利用闲暇时间投身到休闲健身、娱乐欣赏的行列中,群众性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深入认识,体育健身功能将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基于此,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健身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对形成终身体育观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具有长远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2年郑州市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问卷的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结果如下:
本文问卷采用特尔斐调查法,通过发放“指标效度专家调查表”的形式,对从事体育理论专家、教授进行了指标内容效度三轮征询。前后经历多次修改、补充及调整,因此具有较高的效度。
本文的信度检验运用了再测法。随机抽取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80名,进行了两次测量,时间为在问卷调查的10天后,对两次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次调查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3.1关于体育健身理论的基本认识
一般认为,体育健身可分为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这种活动一般以自愿参加为主,组织形式多样,讲求自我教育和锻炼效果;身体娱乐是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它有助于增强身体、情绪、精神和社会健康,使人们在身体和精神上获得休息和更新,为劳动后的生活和紧张的情绪提供“缓解剂”。现代身体娱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身体娱乐活动中经常采用表演、比赛的手段,是活跃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任何一项体育健身活动,无论何种规模,主要是由活动人群、参与活动的物质条件、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体育健身活动能够增强体质、休闲娱乐,是现代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当前国内外开展的情况来看,健身运动、健美运动、民族形式体育、娱乐体育、医疗体育、矫正体育、自然力锻炼,以及“运动处方”和各种练功法等均属于体育锻炼的基本内容。因此,在本论文中,笔者把体育健身活动理解为以“健身、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基本上与体育锻炼为同一语义。
3.2郑州市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
(1)健身活动时间与频度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适宜的时间段早上和下午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9.30%,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够,没有合理的安排健身时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随意性强,没有意识到体育健身活动对身体的重要性。也表明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参加健身活动的管理目标不明确,计划措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学生在参加健身活动中大多是无管理行为,无组织指导,仅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因此,要探索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使之规范化、正规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学生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管理、监督,使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成为自觉行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每周固定几天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1.07%,周末与节假日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7%,与季节有联系占大学生总人数的8.5%,无规律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51.02%,表明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活动习惯,凭个人爱好,随意性强。
频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体育健身活动频度既反映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程度,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健身活动效果。本人对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频度指标设计了三大类,从表5中看出,学生参加健身活动每周达到三次以上占总人数的54.6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比较喜欢体育健身活动,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周不到两次和不固定的占总人数的45。36%,说明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次数少,并且没有一定规律性。应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参与意识,加强其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常性。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质变的过程都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有了质的积累,才会达到量的变化。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的体质的增强不可能是突然的结果,也不可能是一次性投入就可以获得收获的,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必将有赖于较长时间经过经常性的有规律的锻炼,才能够使机体在解剖形态、生理机能、生化过程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些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不是一朝一夕或短期行为所能够达到的,而是长期锻炼积累的结果。因此对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体育技术、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培养终身体育观念都是很不利的。 (2)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活动地点及组织形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场所在:选择校内场馆的频数最高331人,占48.02%;其次为无固定地点246人,占35.63%;再次为宿舍区空地51人,占7.38%;免费社会场馆排第四位,占5.13%,排在最后的是收费场馆,占1.29%。从表中所得数据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首选学校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如何?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收费场馆排在最后,表明大学生经济条件较差,也反映出郑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客观事实,因此可以根据一定时间向学生免费开放,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提供较好的服务。
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形式是指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是以何种方式进行。
从图2显示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参与形式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与同学一起,占56%。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形式总体排序依次是:与同学一起、个人锻炼、学校组织活动、俱乐部、其他。
大多数大学生的参与形式主要以与同学一起练为主,其次是个人锻炼。在俱乐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表明俱乐部不是大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主要原因还是与经济状况有关。
(3)大学生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
①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体育健身项目是指选择何种项目进行健身锻炼:
从图3中可以看出,男生经常参加的七个健身项目依次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排球、游泳。女生经常参加的七个健身项目依次是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篮球、跑步、瑜儡、其他。跑步不是大学生喜爱的项目,但在经常参加的健身项目上排在了前五位。实际锻炼内容和大学生的喜好产生很大偏差,肯定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产生负面影响。男女生经常参加的七个健身项目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跑步、健美操、排球。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和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相比有偏差,原因是没有配套体育器材和设施,随着近几年来大学连续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校在投入资金方面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也缺乏新兴项目的体育教师。
②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
从图4中可以看出,男生喜欢的七个健身项目依次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游泳、网球、排球。倾向参与对抗性强,运动量较大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项目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能满足他们争强好胜、斗智斗勇、交际娱乐和发泄剩余精力等多种需要。女生喜欢的七个健身项目依次是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篮球、游泳、瑜伽、健美。倾向参加对抗性不太激烈,具有观赏性、趣味性、注重形体美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男女生喜欢的七个项目依次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足球、网球。体现出兴趣广、择面宽的特点。
总之,通过对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和在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对比发现,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比较多,有的在体育课中没有学到,表明大学生的爱好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球类和田径为主,竞技性强和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基本一致。高校中大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缺乏新颖性。表明体育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起指导作用,具有一定强制性,缺乏一定灵活性。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中学体育课的延续,没有自身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体育院校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主要基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在这种状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基本沿袭了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以掌握技术为任务,以考核为保证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模式不能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
③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的健身项目
从图5中可以看出,男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内容位于前六位的是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田径、武术。女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位于前六位的是健美操、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武术。男女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体育健身手段位于前六位的是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田径、武术。从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手段来看,除了健美操比较流行大学校园外,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比重较大,项目缺乏新颖性。从体育课学到的体育项目与大学生喜欢的项目相比,两者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喜欢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开展较少,表明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表明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平衡,需要有所改进。从体育课学到的健身手段与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手段相比,两者相比是一致的,表明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依然起指导作用,但是这种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4)大学生健身活动的运动量安排
运动量是评定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控制好运动量,是大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所谓“运动量”,是指运动时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它由运动强度(运动的剧烈程度)与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两个因素构成。可以通过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来控制运动量。运动时间是比较好控制的,而运动强度不好控制。
从表图6中可以看出,每次持续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时间是衡量运动量大小的标准之一。每次达到30分钟以上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58.98%,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持续运动时间的掌握是合理的,具备一定的体育健身活动知识。对于促进健身活动的有效进行,打下一个基础。30分钟以下和时间不固定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4.34%,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健身知识的贫乏,应加强体育健身理论的传授。
如果以全身发热与稍微出汗为低强度,以出汗较多为中等强度,以大量出汗为大强度。从图7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对运动量的掌握还是不错的,占总人数的64.41%,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运动量偏小的占总人数的34.03%,这一数字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运动效果不佳,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足,对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5)大学生体育健身知识、技能获得的来源
从图8中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朋友或同学在获取体育健身知识上占重要位置,占61.28%,其次是电脑、期刊杂志等媒体,占54.95%,再次是体育教师,占42.97%。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健身知识上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应该引起反思,比较轻视理论课教学。我们知道,“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一般说来,知识是属于表层,但它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体育健身知识的传授依赖于一定量的体育理论课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体育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全年体育课时的12%(大约8-9学时/年),体育理论课时不足,严重影响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
从图9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健身技能学习途径位于前三位的是朋友或同学;电脑、期刊杂志等媒体;体育教师:与大学生体育健身知识来源一样。大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求知欲强烈,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从事体育健身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深感亟待提高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迫切需要掌握现代科学健身的方法、技术及手段,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自学能力都在显著增强。而体育教师的作用相对在减弱,应该引起反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部分体育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何体现体育教师的个人价值等等?都是面临的问题。需要广大体育管理部门领导、教师认真思考。
总之,由于这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的增多,使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教师忙于教学已经比较辛苦,对健身指导有所疏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部分高校建立了体育单项俱乐部,而大部分体育俱乐部在吸收会员时候,都要交纳一定费用,有一部分作为教师的补助,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是有限的,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经济状况等原因没有加入俱乐部,影响了对大学生的健身指导。也与体育教师过分强调考核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辅导和教育有关,从而造成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而忽视方法的传授。
(6)大学生每月体育消费情况
人类社会的消费分两大类,即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育消费从属于非生产消费的部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育管理职能部门的消费,指的是体育机关、场馆以及运动队等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训练和辩研中对体育器材、设备、燃料、服装、书报等物质资料的消费;二是居民消费,指的是为满足居民个人生活和健身需要而耗费的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通常所讲的体育消费,是指居民个人消费,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范畴。根据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理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具体为购买运动服装、购买体育器材、购买体育报刊、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观看体育比赛门票支出等,用这些指标来反映体育的经济特征。
从表6中可以看出,有近78.1%的大学生每月体育消费投入不足10元,一方面表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需要体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经济情况比较差,没有能力在这一方面消费。
从图lO中可以看出,体育课开设两年的占89.32%,表明郑州市高校体育课开设年限绝大多数为两年,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200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再次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与健康选修课。郑州市高校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这对大学生来说时间相对较少,无论是从体育观念的形成,还是体育意识的增强;无论是体育知识的增进,还是体育能力的提高;无论是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是参与体育实践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估,都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应该在三、四年级继续开设体育选修课。把掌握的一、两项体育健身项目进行巩固和提高,不仅在技能学习上,而且在相关理论上都应该认识到该项目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继续锻炼的重要性,提高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
3.2.2郑州市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和价值取向
社会的发展需要造就身心健全发展的人。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态度等因索的不相同,导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存在一定差异。
大学时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的最佳阶段。大学体育教育对于巩固和提高中小学阶段体育成果,进一步培养健身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具有长远意义。
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多项指标都有所下降,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郑州市高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体育课健身和课外体育健身)的动机和态度进行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大学生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动机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促进身体健康,占大学生总人数的80.50%。调节情绪占大学生总人数的71.50%,提高身体素质占大学生总人数的66.21%,锻炼意志占大学生总人数的58.77%,发展个性占大学生总人数的47.73%,消遣娱乐占大学生总人数的43.59%,培养爱好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9.92%,交际交流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4.68%,大学生从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需要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排在第一位的是促进身体健康,考核达标排在第十一位,表明大学生健身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最主要的参与动机。培养习惯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0.81%,排在第十位,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必将影响以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项目有魅力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3.21%,排在第十二位,表明大学生体育课程中一些科目不受大学生喜欢,陈旧、缺乏新颖性、单调,大学生兴趣不高,没有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较好的结合。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更多考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多体现的是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为了学生的学选择内容。 (2)大学生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待某个人、某种观念、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的态度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
①大学生对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态度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绢要,经过十四年的宣传实旌。时隔十二年后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曼政府颁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又加之2008年我国成功的举办了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以及国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购置了许多体育器材,修建了许多体育场地等,使人们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使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作为实施体育健身的大学生情况如何呢?从表8中可以看出,有66.08%的大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健身,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和中学体育教育后,已能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这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符合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精神,达到了体育教育的目的。一般和不喜欢的约占33.91%,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持无所谓、否定态度,健身意识不强,需要我们加大对大学生体育健身思想的宣传力度,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
②大学生毕业后对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态度
从表9中可以看出,有68.94%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会坚持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25.17%的大学生选择不一定,5.94%的大学生选择不会。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了,已经把健身活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时代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最终要与终身体育接轨,这也是高校体育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的宏伟目标。部分大学生还处于不确定阶段,思想上还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需要各方面加强引导,极少的大学生根本就不重视体育健身。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弘扬体育思想。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兴趣与习惯的实践中,增强思维能力,不断加深对终身体育思想内涵的理解和领悟。表9大学毕业后大学生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态度
(3)体育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是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任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动作、技能与方法,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对大学生体育课态度的研究,可以反映高校体育课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良好习惯中的作用,以及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①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了解程度
从表10中可以看出,完全了解的占4.55%,部分了解占71.22%,不了解占24.34%,说明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目的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没有给与相当的重视,并没有把体育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以及体育健身对以后为祖国更好的工作所具有的实际意义联系起来。试想,没有明确的目的,怎么会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进行自觉地、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②大学生对体育课教材与中小学教材设置情况看法
教材问题,是高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对为数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手段进行科学取舍并确定合理教学思想。从图11中可以看出,高校体育课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大学生认为没有重复的仅占16.37%,而认为重复和有重复的占到83.57%。这一方面说明,大学体育可在教学目标、任务、组织形式和要求等方面与中小学没有明显区别,只是在教学内容和设施方面相对优于中小学。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是中学体育课的简单延续,不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学生认为的重复,并不完全指项目的“重复”,实际上还包括了从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法手段与教学要求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学生,尤其是求知欲极为旺盛的大学生来讲,在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包括精神上都是难以接受的。表现在情感上,就是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厌学。
③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主观看法
高校体育课是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一个部分,它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对体育课学习态度的研究可以反映高校体育课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良好习惯中的作用以及教学改革的方法。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占12.31%,原因是大学生喜欢宽松随意自由的课堂形式.有相同爱好兴趣的大学生在一起联系。当然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冬天怕冷,夏天怕热,体育课的教学进度不会受天气的变化随意变化。从积极方面看,那就是体育教学需要改革,从教师的观念到课堂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充分调动这12.31%人群的积极性。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和一般的占87.67%,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乐意上体育课的。说明高校体育课教学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体育课质量,上好体育课的基本保障,大学生渴望从体育课堂上获得体育健身知识、技能,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④大学生对体育普修课教学内容的态度
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体现。体育教学内容是教育者按照育人的要求,在总结前人体育和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从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中认真精选出来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总是受到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以及教育者的研究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体育教学内容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表12中可以看出,15.36%的大学生喜欢体育普修课教学内容,26.96%大学生认为体育普修课教学内容一般.57.68%的大学生不喜欢体育普修课教学内容: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有一半多的大学生不满意.说明体育普修课在教学内容上,长期以来仍然以大量竞技运动项目、传统项目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重视技术的细节与过程;在教学要求上,要求学生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这样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已经落后,不被学生认可,忽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同时也表明教师的师资结构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平衡,在篮球、排球、足球、田径项目上集中了大量老师,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等专业教师较少,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多样化、娱乐化、兴趣化的要求。 5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的主观看法
选项课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长,以某一类运动项目为主要教材,使学生在比较多的学习时间里,系统学习和掌握该项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起持久的兴趣和经常运动的习惯,提高对体质和健康的自我评价能力。从表13中可以看出,有63.33%的大学生喜欢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内容,表明选项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已经开始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这对于有效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项目上体育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领域,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尽情的运动、游戏和竞赛,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配合,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同时,通过实践,大学生从自己喜欢的选项课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身心的满足,在情感上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产生新的更为积极的愿望。1992年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体育选项课”。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20世纪90年代高校实行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是受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同样我们也看到选择一般和不喜欢的分别占22.90%和13.77%,提醒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地引进新的体育内容而淘汰旧的体育内容,
⑥大学生对体育选修课教学内容的主观认识
选修课教学内容是在一二年级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需求,尽量提供各类体育选修教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水平和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选修课的主观感受与选项课的主观感受基本一致,说明存在相似的问题,即体育课形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灵活性增加,对促进大学生体育兴趣、参与意识、终身体育观的培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教学内容灵活性有一定增加,但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局限性,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进新的体育项目,引进新项目的体育教师。同时要增加新项目体育设施的投资,满足大学生兴趣的需要。
⑦大学生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主观认识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是基础性的。其状况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工作就难以开展,而器材设施建设是否科学合理亦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
通过图1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认为满意的占大学生总人数28.50%,一般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9.50%,不满意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61.88%,表明虽然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在不断增加、完善,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原因是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足球项目上,而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的场地很少或没有,所以目前各高校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学生喜欢的场地、设施、器材。通过对其他省市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相关文献研究和对本市有关场地器材的调查发现,场地器材落后、陈旧、不足是郑州市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⑧大学生把体育课教学内容作为健身项目的意向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的要素之一,它不仅制约教师“教”的活动,也是影响学生“学”的活动。又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媒体,使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纽带。从图13中可以看出,有65%的大学生选择“会”,表明体育课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具有较大影响,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能自觉、有效的进行体育健身,能够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30%的大学生选择“不会”,5%的大学生选择“不一定”,也表明目前体育课教学内容对促进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健身活动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高校体育工作者思考。其一,我们如何考虑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效、和谐的衔接;其二,我们应该考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从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观念的转变去引导学生、改造学生,最大限度体现高校体育课的价值。
3.3影响郑州市高校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分析
3.3.1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决定了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项目较多,大学生活动人数多,活动时间不固定,参与者水平不一样等特点,使体育健身活动管理具有较大的难度。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参加健身活动的管理目标不明确,计划措施无力,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学生在日常健身活动中大多是无管理行为,无组织指导,仅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因此,要探索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使之规范化、正规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学生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管理、监督,使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成为自觉行为。
3.3.2体育健身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不懂得科学健身,认识不到位
通过问卷的整理发现,大学生在适宜的时间段早上和下午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9.30%,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够,没有合理的安排健身时间。体育健身活动频度是反映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周不到两次和不固定的占总人数的45.36%,说明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次数少,并且没有一定规律性,随意性强。应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参与意识,加强其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常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阳光体育”规定:每人每天应该进行一次锻炼,即要天天锻炼。运动量是评定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量偏小的占总人数的4l%,这一数字表明,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运动效果不佳,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足,对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3.3体育健身指导不够
由于这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的增多,使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教师忙于教学已经比较辛苦,对健身指导有所疏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部分高校建立了体育单项俱乐部,而大部分体育俱乐部在吸收会员时候,都要交纳一定费用,有一部分作为教师的补助,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是有限的,郑州大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经济状况等原因没有加入俱乐部,影响了对大学生的健身指导。也与体育教师过分强调考核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辅导和教育有关,从而造成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而忽视方法的传授。
3.3.4场地器材落后、陈旧、匮乏
通过对其他省市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相关文献研究和对郑州市有关场地器材的调查发现,场地器材落后、陈旧、不足是全国大部分高校和郑州市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一方面由于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导致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显得场地器材不足。另一方面也和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场地器材投入过少有关。
3.3.5体育课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内容
通过对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和在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对比发现,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比较多,有的在体育课中没有学到,表明大学生的爱好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球类和田径为主,竞技性强和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基本一致。高校中大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缺乏新颖性。表明体育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起指导作用,具有一定强制性,缺乏一定灵活性。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中学体育课的延续,没有自身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体育院校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主要基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在这种状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基本沿袭了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以掌握技术为任务,以考核为保证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模式不能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
3.4郑州市高校大学生健身活动发展对策
3.4.1加强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弛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推广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应加强思想认识,重视体育健身的价值,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宣传,形成科学的体育健身氛围。如开设体育健身方面的专题讲座;在各种体育报刊、杂志中开设体育健身论坛、专栏等,从多方位营造氛围来强化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2发展大学生体育第二课堂,设立体育协会,培养大学生擅长的体育健身项目
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是积极落实国家“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拓展我院体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使学生学会一到两门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同时也提高学生课余锻炼的自觉性。为了巩固学生体育课所学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要成立了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为主体的体育俱乐部,每学期先后举行了不同项目的各类体育比赛。这些比赛的内容和方法均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监督和指导。这一形势的出现不但满足了学生们提高运动技能的愿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了学生的“终生体育”健身习惯、活跃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身心愉悦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
发展大学生体育第二课堂,开设体育单项协会,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很好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单项协会,学生可以受到教师的专项指导和理论辅导,参加体育单项协会安排的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录像欣赏等。随着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他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欲望得到加强,在学生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训练、自我比赛、自我设置“运动处方”的健身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参加,学生成为了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这样使培养大学生体育健身习惯和健身意识的有效途径。
分项教学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为了努力实现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一体育教育的新目标,我们对现在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并优化了课程结构。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抛弃了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主、片面追求学生体育成绩的课程模式。为了延续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体育生涯,切实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
3.4.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体育理论课教学历来都是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轻理论重实践是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每学期两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也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体育理论课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进行健身思想教育的专门教学形式,为此,在上好体育理论课的同时,还应该把体育理论的引导渗透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而不一定要安排更多的理论课。还应该在校园内设立体育知识专栏扩大学生体育知识面。从而扭转“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现象,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科学已经超越出了传统的教育学和医学保健理论的范畴。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把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跟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有待于体育教师现代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和讲授水平的提高。
3.4.4建立体育健身评价标准
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体育教学单位、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心理咨询室负责人为成员,组成的学校体育健身内容研究机构。每学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对现有体育健身内容进行评价,及时做出调整。完善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管理体制,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理顺责权关系,促进管理效能的提高。
3.4.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场馆建设,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
随着近几年高校迅猛发展,学生人数大量增加,高校原有的体育场馆已不能满足学校需要,建设更多更好的体育场地,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工作。搞好体育场地的建设,必须要引起学校领导重视,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要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备目录》进行建设和发展,除了对常规的场地建设外,还应考虑适应社会体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修建一些特殊项目的场地,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体育需求。 在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我们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足球射门等,并重视合理布局、使用和改造学校原有的场地器材,如:降低排球网的高度,让女生也体会扣球感觉。降低篮球架高度,举行全院篮球扣篮比赛来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和体会扣篮的成功感和愉快感;在地理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如:发挥我院地理位置的优势,春季可以开展登山、越野跑,利用山地进行定向运动等等。这即响应国家“阳光体育”精神,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运动场,走进阳光下。也增加学生,了解自然、接触自然的机会,使学生身心健康。
3.4.6进一步增加体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和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体育教学部门认真分析了本部门师资队伍现状,确定近5年建设规划,注重现有资源利用,注重结构调整,注重数量补充,注重质量提高,注重层次提升。帮助年轻教师制定近期学习、教学、教研、科研计划,双向选择、专人指导,使广大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成员,与其他教师一样,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完善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在这些方面的组织和指导,不仅关系到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业务上高要求、生活、工作上给予充分关心等优良环境。
同时挖掘现有教师潜能。大多数体育教师不仅一个项目是自己的强项。一专多能的教师还是很多的。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体育课程在发挥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外,我们还注意发挥辅导员、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心理咨询老师、卫生保健医生和校医的作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此外,还要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校内和校外体育协会的会长,各系部(院)学生分会的体育部长、各班级的体育委员。让他们指导和辅导各个体育协会训练比赛工作。由于我院辅导员队伍中有体育专业的教师,我们聘请他们为各系部体育代表队的业余教练。我们还利用学院各体育运动队的作用,让他们到自己所在的系部充当小教练,开展好各系部的体育工作。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把自己其他项目的强项制定出自学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
选派教师进修学习一些新兴体育项目或娱乐性较强的体育专业教材中没有的项目;派教师到专业运动队或俱乐部进修学习,通过短期培训,掌握这些项目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
3.4.7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是具有自己思想的知识型群体,也是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殊群体,然而在现实中他们对体育健身认识还不能令人满意,说明体育健身活动在高校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除了要重视和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外,在实践课中把体育理论知识一点一点渗透进去,应结合国内外、校内外的大小型体育赛事、各种体育健身项目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宣传。例如校报、海报、媒体、校园网络资源、讲座、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开展体育咨询活动等等。多渠道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认识,培养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健身。同时要注意技能学习,掌握一般的运动技能,才能有效地参加体育健身。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具有成就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他们树立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意义。
3.4.8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促进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
通过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相连的,一些新兴的项目逐渐被大学生认可,新颖的体育健身项目是吸引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有效途径。每个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但不管何种项目,只有学会了欣赏该项目的体育竞赛,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激动心情,才会对其产生兴趣,最后能积极参加该项运动,因此必须培养审美能力。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或课外时间,给大学生讲解奥运知识,介绍一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和运动特点,以及如何进行该项目运动,使大学生懂得竞赛如何得分、如何分胜负、什么是违例、犯规等等。通过观看北京奥运赛事等国际重大赛事,就不会不懂了,就可以用心去欣赏,培养了审美能力,去体会体育竞赛的独特魅力,激发参与欲望,促进体育意识的形成。
3.4.9体育课程应突出个性化,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实施自主体育教学。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运动能力、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基本上掌握了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对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大学体育应该是自主体育,不需要教师去告诉他们“你应该去做什么,你应该怎样去做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去做什么,学会怎样去做什么,教师只是去指导他们怎样做的更好。学生才可能通过体育教育获得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学生能够终身从事运动。确实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4、结语
郑州市大学生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够,明显不足,造成体育健身活动效果比较差;绝大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低,主动性投资不够;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并且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习惯,行为比较积极,少部分大学生主观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目的,比较盲目,锻炼不积极;项目选择上比较单一;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场馆,并且场地、器材陈旧不足;体育课教学内容缺乏一定新颖性,缺乏新行项目师资。体育教师专业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开得比较少,尤其在大三、四年级几乎没有体育课,不利于大学生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建议各级行政部门领导加强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行规范教材,组织培训健身指导员等一系列工作;高校体育课教学应结合国外、国内体育赛事、结合各种体育健身项目特点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做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作为办学的基本条件加以立法保证,达不到的学校在招生规模上要加以限制甚至停办;大学三、四年级继续开设体育选修课,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与社会体育接轨;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将更多考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新兴的、健身性、娱乐性强的体育健身项目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另外根据郑州市特色,把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民族体育项目加以适当选用。
关键词:体育健身;大学生;现状;南阳市
1、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得到了迅速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寻求健康,利用闲暇时间投身到休闲健身、娱乐欣赏的行列中,群众性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深入认识,体育健身功能将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基于此,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健身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对形成终身体育观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具有长远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2年郑州市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问卷的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结果如下:
本文问卷采用特尔斐调查法,通过发放“指标效度专家调查表”的形式,对从事体育理论专家、教授进行了指标内容效度三轮征询。前后经历多次修改、补充及调整,因此具有较高的效度。
本文的信度检验运用了再测法。随机抽取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80名,进行了两次测量,时间为在问卷调查的10天后,对两次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次调查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3.1关于体育健身理论的基本认识
一般认为,体育健身可分为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这种活动一般以自愿参加为主,组织形式多样,讲求自我教育和锻炼效果;身体娱乐是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它有助于增强身体、情绪、精神和社会健康,使人们在身体和精神上获得休息和更新,为劳动后的生活和紧张的情绪提供“缓解剂”。现代身体娱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身体娱乐活动中经常采用表演、比赛的手段,是活跃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任何一项体育健身活动,无论何种规模,主要是由活动人群、参与活动的物质条件、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体育健身活动能够增强体质、休闲娱乐,是现代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当前国内外开展的情况来看,健身运动、健美运动、民族形式体育、娱乐体育、医疗体育、矫正体育、自然力锻炼,以及“运动处方”和各种练功法等均属于体育锻炼的基本内容。因此,在本论文中,笔者把体育健身活动理解为以“健身、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基本上与体育锻炼为同一语义。
3.2郑州市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
(1)健身活动时间与频度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适宜的时间段早上和下午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9.30%,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够,没有合理的安排健身时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随意性强,没有意识到体育健身活动对身体的重要性。也表明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参加健身活动的管理目标不明确,计划措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学生在参加健身活动中大多是无管理行为,无组织指导,仅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因此,要探索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使之规范化、正规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学生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管理、监督,使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成为自觉行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每周固定几天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1.07%,周末与节假日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7%,与季节有联系占大学生总人数的8.5%,无规律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51.02%,表明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活动习惯,凭个人爱好,随意性强。
频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体育健身活动频度既反映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的养成程度,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健身活动效果。本人对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频度指标设计了三大类,从表5中看出,学生参加健身活动每周达到三次以上占总人数的54.6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比较喜欢体育健身活动,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周不到两次和不固定的占总人数的45。36%,说明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次数少,并且没有一定规律性。应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参与意识,加强其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常性。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质变的过程都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有了质的积累,才会达到量的变化。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的体质的增强不可能是突然的结果,也不可能是一次性投入就可以获得收获的,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必将有赖于较长时间经过经常性的有规律的锻炼,才能够使机体在解剖形态、生理机能、生化过程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些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不是一朝一夕或短期行为所能够达到的,而是长期锻炼积累的结果。因此对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体育技术、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培养终身体育观念都是很不利的。 (2)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活动地点及组织形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场所在:选择校内场馆的频数最高331人,占48.02%;其次为无固定地点246人,占35.63%;再次为宿舍区空地51人,占7.38%;免费社会场馆排第四位,占5.13%,排在最后的是收费场馆,占1.29%。从表中所得数据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首选学校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如何?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收费场馆排在最后,表明大学生经济条件较差,也反映出郑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客观事实,因此可以根据一定时间向学生免费开放,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提供较好的服务。
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形式是指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是以何种方式进行。
从图2显示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参与形式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与同学一起,占56%。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形式总体排序依次是:与同学一起、个人锻炼、学校组织活动、俱乐部、其他。
大多数大学生的参与形式主要以与同学一起练为主,其次是个人锻炼。在俱乐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表明俱乐部不是大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主要原因还是与经济状况有关。
(3)大学生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
①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体育健身项目是指选择何种项目进行健身锻炼:
从图3中可以看出,男生经常参加的七个健身项目依次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排球、游泳。女生经常参加的七个健身项目依次是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篮球、跑步、瑜儡、其他。跑步不是大学生喜爱的项目,但在经常参加的健身项目上排在了前五位。实际锻炼内容和大学生的喜好产生很大偏差,肯定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产生负面影响。男女生经常参加的七个健身项目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跑步、健美操、排球。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和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相比有偏差,原因是没有配套体育器材和设施,随着近几年来大学连续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校在投入资金方面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也缺乏新兴项目的体育教师。
②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
从图4中可以看出,男生喜欢的七个健身项目依次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游泳、网球、排球。倾向参与对抗性强,运动量较大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项目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能满足他们争强好胜、斗智斗勇、交际娱乐和发泄剩余精力等多种需要。女生喜欢的七个健身项目依次是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篮球、游泳、瑜伽、健美。倾向参加对抗性不太激烈,具有观赏性、趣味性、注重形体美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男女生喜欢的七个项目依次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足球、网球。体现出兴趣广、择面宽的特点。
总之,通过对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和在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对比发现,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比较多,有的在体育课中没有学到,表明大学生的爱好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球类和田径为主,竞技性强和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基本一致。高校中大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缺乏新颖性。表明体育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起指导作用,具有一定强制性,缺乏一定灵活性。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中学体育课的延续,没有自身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体育院校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主要基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在这种状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基本沿袭了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以掌握技术为任务,以考核为保证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模式不能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
③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的健身项目
从图5中可以看出,男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内容位于前六位的是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田径、武术。女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位于前六位的是健美操、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武术。男女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体育健身手段位于前六位的是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田径、武术。从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手段来看,除了健美操比较流行大学校园外,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比重较大,项目缺乏新颖性。从体育课学到的体育项目与大学生喜欢的项目相比,两者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喜欢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开展较少,表明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表明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平衡,需要有所改进。从体育课学到的健身手段与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手段相比,两者相比是一致的,表明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依然起指导作用,但是这种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4)大学生健身活动的运动量安排
运动量是评定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控制好运动量,是大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所谓“运动量”,是指运动时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它由运动强度(运动的剧烈程度)与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两个因素构成。可以通过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来控制运动量。运动时间是比较好控制的,而运动强度不好控制。
从表图6中可以看出,每次持续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时间是衡量运动量大小的标准之一。每次达到30分钟以上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58.98%,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持续运动时间的掌握是合理的,具备一定的体育健身活动知识。对于促进健身活动的有效进行,打下一个基础。30分钟以下和时间不固定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4.34%,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健身知识的贫乏,应加强体育健身理论的传授。
如果以全身发热与稍微出汗为低强度,以出汗较多为中等强度,以大量出汗为大强度。从图7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对运动量的掌握还是不错的,占总人数的64.41%,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运动量偏小的占总人数的34.03%,这一数字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运动效果不佳,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足,对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5)大学生体育健身知识、技能获得的来源
从图8中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朋友或同学在获取体育健身知识上占重要位置,占61.28%,其次是电脑、期刊杂志等媒体,占54.95%,再次是体育教师,占42.97%。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健身知识上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应该引起反思,比较轻视理论课教学。我们知道,“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一般说来,知识是属于表层,但它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体育健身知识的传授依赖于一定量的体育理论课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体育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全年体育课时的12%(大约8-9学时/年),体育理论课时不足,严重影响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
从图9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健身技能学习途径位于前三位的是朋友或同学;电脑、期刊杂志等媒体;体育教师:与大学生体育健身知识来源一样。大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求知欲强烈,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从事体育健身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深感亟待提高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迫切需要掌握现代科学健身的方法、技术及手段,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自学能力都在显著增强。而体育教师的作用相对在减弱,应该引起反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部分体育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何体现体育教师的个人价值等等?都是面临的问题。需要广大体育管理部门领导、教师认真思考。
总之,由于这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的增多,使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教师忙于教学已经比较辛苦,对健身指导有所疏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部分高校建立了体育单项俱乐部,而大部分体育俱乐部在吸收会员时候,都要交纳一定费用,有一部分作为教师的补助,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是有限的,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经济状况等原因没有加入俱乐部,影响了对大学生的健身指导。也与体育教师过分强调考核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辅导和教育有关,从而造成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而忽视方法的传授。
(6)大学生每月体育消费情况
人类社会的消费分两大类,即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育消费从属于非生产消费的部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育管理职能部门的消费,指的是体育机关、场馆以及运动队等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训练和辩研中对体育器材、设备、燃料、服装、书报等物质资料的消费;二是居民消费,指的是为满足居民个人生活和健身需要而耗费的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通常所讲的体育消费,是指居民个人消费,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范畴。根据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理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具体为购买运动服装、购买体育器材、购买体育报刊、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观看体育比赛门票支出等,用这些指标来反映体育的经济特征。
从表6中可以看出,有近78.1%的大学生每月体育消费投入不足10元,一方面表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需要体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经济情况比较差,没有能力在这一方面消费。
从图lO中可以看出,体育课开设两年的占89.32%,表明郑州市高校体育课开设年限绝大多数为两年,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200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再次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与健康选修课。郑州市高校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这对大学生来说时间相对较少,无论是从体育观念的形成,还是体育意识的增强;无论是体育知识的增进,还是体育能力的提高;无论是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是参与体育实践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估,都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应该在三、四年级继续开设体育选修课。把掌握的一、两项体育健身项目进行巩固和提高,不仅在技能学习上,而且在相关理论上都应该认识到该项目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继续锻炼的重要性,提高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
3.2.2郑州市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和价值取向
社会的发展需要造就身心健全发展的人。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态度等因索的不相同,导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存在一定差异。
大学时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的最佳阶段。大学体育教育对于巩固和提高中小学阶段体育成果,进一步培养健身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具有长远意义。
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多项指标都有所下降,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郑州市高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体育课健身和课外体育健身)的动机和态度进行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大学生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动机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促进身体健康,占大学生总人数的80.50%。调节情绪占大学生总人数的71.50%,提高身体素质占大学生总人数的66.21%,锻炼意志占大学生总人数的58.77%,发展个性占大学生总人数的47.73%,消遣娱乐占大学生总人数的43.59%,培养爱好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9.92%,交际交流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4.68%,大学生从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需要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排在第一位的是促进身体健康,考核达标排在第十一位,表明大学生健身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最主要的参与动机。培养习惯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0.81%,排在第十位,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必将影响以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项目有魅力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3.21%,排在第十二位,表明大学生体育课程中一些科目不受大学生喜欢,陈旧、缺乏新颖性、单调,大学生兴趣不高,没有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较好的结合。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更多考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多体现的是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为了学生的学选择内容。 (2)大学生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待某个人、某种观念、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的态度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
①大学生对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态度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绢要,经过十四年的宣传实旌。时隔十二年后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曼政府颁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又加之2008年我国成功的举办了29届奥运会、和残奥会。以及国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购置了许多体育器材,修建了许多体育场地等,使人们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使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作为实施体育健身的大学生情况如何呢?从表8中可以看出,有66.08%的大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健身,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和中学体育教育后,已能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这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符合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精神,达到了体育教育的目的。一般和不喜欢的约占33.91%,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持无所谓、否定态度,健身意识不强,需要我们加大对大学生体育健身思想的宣传力度,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
②大学生毕业后对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态度
从表9中可以看出,有68.94%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会坚持参加课外体育健身活动,25.17%的大学生选择不一定,5.94%的大学生选择不会。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了,已经把健身活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时代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最终要与终身体育接轨,这也是高校体育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的宏伟目标。部分大学生还处于不确定阶段,思想上还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需要各方面加强引导,极少的大学生根本就不重视体育健身。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弘扬体育思想。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兴趣与习惯的实践中,增强思维能力,不断加深对终身体育思想内涵的理解和领悟。表9大学毕业后大学生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态度
(3)体育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是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任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动作、技能与方法,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对大学生体育课态度的研究,可以反映高校体育课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良好习惯中的作用,以及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①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了解程度
从表10中可以看出,完全了解的占4.55%,部分了解占71.22%,不了解占24.34%,说明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目的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没有给与相当的重视,并没有把体育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以及体育健身对以后为祖国更好的工作所具有的实际意义联系起来。试想,没有明确的目的,怎么会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进行自觉地、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②大学生对体育课教材与中小学教材设置情况看法
教材问题,是高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对为数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手段进行科学取舍并确定合理教学思想。从图11中可以看出,高校体育课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大学生认为没有重复的仅占16.37%,而认为重复和有重复的占到83.57%。这一方面说明,大学体育可在教学目标、任务、组织形式和要求等方面与中小学没有明显区别,只是在教学内容和设施方面相对优于中小学。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是中学体育课的简单延续,不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学生认为的重复,并不完全指项目的“重复”,实际上还包括了从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法手段与教学要求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学生,尤其是求知欲极为旺盛的大学生来讲,在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包括精神上都是难以接受的。表现在情感上,就是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厌学。
③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主观看法
高校体育课是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一个部分,它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对体育课学习态度的研究可以反映高校体育课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良好习惯中的作用以及教学改革的方法。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占12.31%,原因是大学生喜欢宽松随意自由的课堂形式.有相同爱好兴趣的大学生在一起联系。当然还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冬天怕冷,夏天怕热,体育课的教学进度不会受天气的变化随意变化。从积极方面看,那就是体育教学需要改革,从教师的观念到课堂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充分调动这12.31%人群的积极性。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和一般的占87.67%,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乐意上体育课的。说明高校体育课教学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体育课质量,上好体育课的基本保障,大学生渴望从体育课堂上获得体育健身知识、技能,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④大学生对体育普修课教学内容的态度
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体现。体育教学内容是教育者按照育人的要求,在总结前人体育和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从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中认真精选出来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总是受到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以及教育者的研究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体育教学内容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表12中可以看出,15.36%的大学生喜欢体育普修课教学内容,26.96%大学生认为体育普修课教学内容一般.57.68%的大学生不喜欢体育普修课教学内容: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有一半多的大学生不满意.说明体育普修课在教学内容上,长期以来仍然以大量竞技运动项目、传统项目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重视技术的细节与过程;在教学要求上,要求学生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这样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已经落后,不被学生认可,忽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同时也表明教师的师资结构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平衡,在篮球、排球、足球、田径项目上集中了大量老师,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等专业教师较少,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多样化、娱乐化、兴趣化的要求。 5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的主观看法
选项课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长,以某一类运动项目为主要教材,使学生在比较多的学习时间里,系统学习和掌握该项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起持久的兴趣和经常运动的习惯,提高对体质和健康的自我评价能力。从表13中可以看出,有63.33%的大学生喜欢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内容,表明选项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已经开始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这对于有效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项目上体育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领域,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尽情的运动、游戏和竞赛,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配合,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同时,通过实践,大学生从自己喜欢的选项课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身心的满足,在情感上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产生新的更为积极的愿望。1992年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体育选项课”。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20世纪90年代高校实行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是受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同样我们也看到选择一般和不喜欢的分别占22.90%和13.77%,提醒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地引进新的体育内容而淘汰旧的体育内容,
⑥大学生对体育选修课教学内容的主观认识
选修课教学内容是在一二年级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需求,尽量提供各类体育选修教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水平和体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选修课的主观感受与选项课的主观感受基本一致,说明存在相似的问题,即体育课形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灵活性增加,对促进大学生体育兴趣、参与意识、终身体育观的培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教学内容灵活性有一定增加,但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局限性,应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进新的体育项目,引进新项目的体育教师。同时要增加新项目体育设施的投资,满足大学生兴趣的需要。
⑦大学生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主观认识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是基础性的。其状况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工作就难以开展,而器材设施建设是否科学合理亦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
通过图1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认为满意的占大学生总人数28.50%,一般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9.50%,不满意的占大学生总人数的61.88%,表明虽然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在不断增加、完善,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原因是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足球项目上,而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的场地很少或没有,所以目前各高校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学生喜欢的场地、设施、器材。通过对其他省市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相关文献研究和对本市有关场地器材的调查发现,场地器材落后、陈旧、不足是郑州市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⑧大学生把体育课教学内容作为健身项目的意向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的要素之一,它不仅制约教师“教”的活动,也是影响学生“学”的活动。又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媒体,使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纽带。从图13中可以看出,有65%的大学生选择“会”,表明体育课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具有较大影响,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能自觉、有效的进行体育健身,能够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30%的大学生选择“不会”,5%的大学生选择“不一定”,也表明目前体育课教学内容对促进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健身活动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高校体育工作者思考。其一,我们如何考虑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效、和谐的衔接;其二,我们应该考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从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观念的转变去引导学生、改造学生,最大限度体现高校体育课的价值。
3.3影响郑州市高校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分析
3.3.1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决定了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项目较多,大学生活动人数多,活动时间不固定,参与者水平不一样等特点,使体育健身活动管理具有较大的难度。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参加健身活动的管理目标不明确,计划措施无力,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学生在日常健身活动中大多是无管理行为,无组织指导,仅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因此,要探索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使之规范化、正规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学生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管理、监督,使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成为自觉行为。
3.3.2体育健身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不懂得科学健身,认识不到位
通过问卷的整理发现,大学生在适宜的时间段早上和下午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9.30%,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够,没有合理的安排健身时间。体育健身活动频度是反映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周不到两次和不固定的占总人数的45.36%,说明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次数少,并且没有一定规律性,随意性强。应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参与意识,加强其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常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阳光体育”规定:每人每天应该进行一次锻炼,即要天天锻炼。运动量是评定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量偏小的占总人数的4l%,这一数字表明,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运动效果不佳,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足,对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3.3体育健身指导不够
由于这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学生的增多,使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教师忙于教学已经比较辛苦,对健身指导有所疏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部分高校建立了体育单项俱乐部,而大部分体育俱乐部在吸收会员时候,都要交纳一定费用,有一部分作为教师的补助,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是有限的,郑州大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经济状况等原因没有加入俱乐部,影响了对大学生的健身指导。也与体育教师过分强调考核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辅导和教育有关,从而造成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而忽视方法的传授。
3.3.4场地器材落后、陈旧、匮乏
通过对其他省市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相关文献研究和对郑州市有关场地器材的调查发现,场地器材落后、陈旧、不足是全国大部分高校和郑州市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一方面由于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导致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显得场地器材不足。另一方面也和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场地器材投入过少有关。
3.3.5体育课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内容
通过对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和在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对比发现,大学生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比较多,有的在体育课中没有学到,表明大学生的爱好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球类和田径为主,竞技性强和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基本一致。高校中大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缺乏新颖性。表明体育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起指导作用,具有一定强制性,缺乏一定灵活性。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中学体育课的延续,没有自身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体育院校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主要基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在这种状况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基本沿袭了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以掌握技术为任务,以考核为保证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模式不能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
3.4郑州市高校大学生健身活动发展对策
3.4.1加强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弛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推广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应加强思想认识,重视体育健身的价值,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宣传,形成科学的体育健身氛围。如开设体育健身方面的专题讲座;在各种体育报刊、杂志中开设体育健身论坛、专栏等,从多方位营造氛围来强化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2发展大学生体育第二课堂,设立体育协会,培养大学生擅长的体育健身项目
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是积极落实国家“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拓展我院体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使学生学会一到两门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同时也提高学生课余锻炼的自觉性。为了巩固学生体育课所学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要成立了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为主体的体育俱乐部,每学期先后举行了不同项目的各类体育比赛。这些比赛的内容和方法均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监督和指导。这一形势的出现不但满足了学生们提高运动技能的愿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了学生的“终生体育”健身习惯、活跃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身心愉悦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
发展大学生体育第二课堂,开设体育单项协会,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很好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单项协会,学生可以受到教师的专项指导和理论辅导,参加体育单项协会安排的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录像欣赏等。随着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他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欲望得到加强,在学生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训练、自我比赛、自我设置“运动处方”的健身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参加,学生成为了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这样使培养大学生体育健身习惯和健身意识的有效途径。
分项教学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为了努力实现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一体育教育的新目标,我们对现在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并优化了课程结构。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抛弃了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主、片面追求学生体育成绩的课程模式。为了延续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体育生涯,切实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
3.4.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体育理论课教学历来都是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轻理论重实践是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每学期两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也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体育理论课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进行健身思想教育的专门教学形式,为此,在上好体育理论课的同时,还应该把体育理论的引导渗透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而不一定要安排更多的理论课。还应该在校园内设立体育知识专栏扩大学生体育知识面。从而扭转“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现象,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体育科学已经超越出了传统的教育学和医学保健理论的范畴。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把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对现代体育知识的需求,跟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步伐。有待于体育教师现代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和讲授水平的提高。
3.4.4建立体育健身评价标准
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体育教学单位、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心理咨询室负责人为成员,组成的学校体育健身内容研究机构。每学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对现有体育健身内容进行评价,及时做出调整。完善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管理体制,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理顺责权关系,促进管理效能的提高。
3.4.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场馆建设,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
随着近几年高校迅猛发展,学生人数大量增加,高校原有的体育场馆已不能满足学校需要,建设更多更好的体育场地,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工作。搞好体育场地的建设,必须要引起学校领导重视,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要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备目录》进行建设和发展,除了对常规的场地建设外,还应考虑适应社会体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修建一些特殊项目的场地,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体育需求。 在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我们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足球射门等,并重视合理布局、使用和改造学校原有的场地器材,如:降低排球网的高度,让女生也体会扣球感觉。降低篮球架高度,举行全院篮球扣篮比赛来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和体会扣篮的成功感和愉快感;在地理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如:发挥我院地理位置的优势,春季可以开展登山、越野跑,利用山地进行定向运动等等。这即响应国家“阳光体育”精神,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运动场,走进阳光下。也增加学生,了解自然、接触自然的机会,使学生身心健康。
3.4.6进一步增加体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和合理运用校外资源
体育教学部门认真分析了本部门师资队伍现状,确定近5年建设规划,注重现有资源利用,注重结构调整,注重数量补充,注重质量提高,注重层次提升。帮助年轻教师制定近期学习、教学、教研、科研计划,双向选择、专人指导,使广大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成员,与其他教师一样,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完善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在这些方面的组织和指导,不仅关系到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业务上高要求、生活、工作上给予充分关心等优良环境。
同时挖掘现有教师潜能。大多数体育教师不仅一个项目是自己的强项。一专多能的教师还是很多的。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体育课程在发挥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外,我们还注意发挥辅导员、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心理咨询老师、卫生保健医生和校医的作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此外,还要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校内和校外体育协会的会长,各系部(院)学生分会的体育部长、各班级的体育委员。让他们指导和辅导各个体育协会训练比赛工作。由于我院辅导员队伍中有体育专业的教师,我们聘请他们为各系部体育代表队的业余教练。我们还利用学院各体育运动队的作用,让他们到自己所在的系部充当小教练,开展好各系部的体育工作。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把自己其他项目的强项制定出自学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
选派教师进修学习一些新兴体育项目或娱乐性较强的体育专业教材中没有的项目;派教师到专业运动队或俱乐部进修学习,通过短期培训,掌握这些项目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
3.4.7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是具有自己思想的知识型群体,也是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殊群体,然而在现实中他们对体育健身认识还不能令人满意,说明体育健身活动在高校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除了要重视和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外,在实践课中把体育理论知识一点一点渗透进去,应结合国内外、校内外的大小型体育赛事、各种体育健身项目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宣传。例如校报、海报、媒体、校园网络资源、讲座、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开展体育咨询活动等等。多渠道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认识,培养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健身。同时要注意技能学习,掌握一般的运动技能,才能有效地参加体育健身。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具有成就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他们树立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意义。
3.4.8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促进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
通过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体育课中学到的体育健身项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相连的,一些新兴的项目逐渐被大学生认可,新颖的体育健身项目是吸引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有效途径。每个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但不管何种项目,只有学会了欣赏该项目的体育竞赛,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激动心情,才会对其产生兴趣,最后能积极参加该项运动,因此必须培养审美能力。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或课外时间,给大学生讲解奥运知识,介绍一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和运动特点,以及如何进行该项目运动,使大学生懂得竞赛如何得分、如何分胜负、什么是违例、犯规等等。通过观看北京奥运赛事等国际重大赛事,就不会不懂了,就可以用心去欣赏,培养了审美能力,去体会体育竞赛的独特魅力,激发参与欲望,促进体育意识的形成。
3.4.9体育课程应突出个性化,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实施自主体育教学。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运动能力、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基本上掌握了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对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大学体育应该是自主体育,不需要教师去告诉他们“你应该去做什么,你应该怎样去做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去做什么,学会怎样去做什么,教师只是去指导他们怎样做的更好。学生才可能通过体育教育获得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学生能够终身从事运动。确实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4、结语
郑州市大学生体育健身知识掌握不够,明显不足,造成体育健身活动效果比较差;绝大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低,主动性投资不够;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并且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习惯,行为比较积极,少部分大学生主观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目的,比较盲目,锻炼不积极;项目选择上比较单一;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场馆,并且场地、器材陈旧不足;体育课教学内容缺乏一定新颖性,缺乏新行项目师资。体育教师专业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开得比较少,尤其在大三、四年级几乎没有体育课,不利于大学生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建议各级行政部门领导加强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行规范教材,组织培训健身指导员等一系列工作;高校体育课教学应结合国外、国内体育赛事、结合各种体育健身项目特点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做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作为办学的基本条件加以立法保证,达不到的学校在招生规模上要加以限制甚至停办;大学三、四年级继续开设体育选修课,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与社会体育接轨;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将更多考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新兴的、健身性、娱乐性强的体育健身项目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另外根据郑州市特色,把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民族体育项目加以适当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