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教学里,课堂教学的最大目标是使学生学有成效。所以,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里,一定要精心准备教学计划,并且不完全受教案左右,在教学艺术和教学机制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保障 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达成教学任务。小学 品德与社会是社会主义 品德与社会与政治教育的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竭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保证教学成果的同时,展开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
引言:
自新课改以来, 品德与社会课堂有了许多变化,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出现了让人惊喜的改变。新课标承扬了原有大纲的可取之处,并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创新及突破。本文主要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可取之处。
一、思品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小学老师师资整体水平不够高;其次是教学用具缺少,教学辅助材料不齐全,缺少了教具与学具的小学课堂,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较难得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再次,老师缺乏新课改的过程培训,老师在岗前培训当中掌握的理论在真正进入课堂时,就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而学校需要加强老师的培训力度和密度,上级业务部门应该常常调查课改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召开讨论会,并且给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尽快解决。其次,上级业务部门应當给老师们提供更多参加讨论会与观摩会的机会,尽可能减少二级培训的效益损耗。再次,持续增加学校的内部设施,竭力改善学校教学状况,丰富师生教学与学习资料,给实施新课改创造很好的硬件环境。
二、在教学中体现出新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法上各人有各人的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能够划分成两类: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长久以来,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着重于接受性学习,在老师的协助与辅导下得到正确结论,学生需要拼命记忆知识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开创性受到了压制,并且对这门课程厌恶心理较重。新课改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慢慢学习与掌握知识,同时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
(一) 对学生勇于尝试的行为要鼓励
老师完全不需要担忧不讲授学生就学不会,应当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勇敢地理解与探索,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学习的过程,就算得出的结果不正确也没有问题,整个过程是具有含金量的。
(二) 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怀疑是进步的阶梯。在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当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堂教学的开端应是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重视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 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处在主体位置,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使学生加入其中,如此一来,不但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在小学教学里,课堂教学的最大目标是使学生学有成效。所以,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里,一定要精心准备教学计划,并不完全受教案左右,在教学艺术和教学机制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保障 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达成教学任务。教材应当是教学的根基,优秀的教材不但可以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内容安排与体系设定上也更为合适小学生。所以,在教材规划时,老师应当处理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如果本地区教学和教材之间有冲突,应当依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调整,让教学更为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问题教学法当中,可尝试透过各种问题,激起学生针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和求知欲望。在展开小组探讨活动时,以组别作为单位,依据实际教学任务展开合作或是探索性学习,力求令学生占有更多的自主权。
四、努力开拓课外资源,使该课程生活化
伴随新课改的展开,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并且注重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养成。所以,在授课时,老师要依据不同内容予以整合,从真实生活里找到触发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教学中。在研究教材内容时,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结合,把学生的家庭与学校还有社会生活更好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令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多维度的思考。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实际行动进行检验,才可以有效发挥规范行为与养成良好品质的效果,这需要老师竭尽全力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延展到课外去,使掌握的知识能够巩固与升华。社会是脱离于学校之外的真实大课堂,要学好 品德与社会,不可以只是让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应当建立大局意识。在发掘教学资源,进行开创性思维训练时,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真实感。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生活中处处有教育,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有效运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出台之后,针对于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的要求较之从前更高了,例如,新课标当中提出,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加强小学生自身的人文教育培养。新课程标准用更具有远见的眼光与宽广的胸怀针对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展开了全新的定位,在继承与发扬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思想性特点,并且加强人文性培养,指出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必须注重以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以及实际生活历练,要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持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宏凤.新课改下的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21-22.
[2]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2):38.
[3]黄剑辉.新课改下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浅谈[J].新课程(小学),2015(11):45-46.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
引言:
自新课改以来, 品德与社会课堂有了许多变化,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出现了让人惊喜的改变。新课标承扬了原有大纲的可取之处,并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创新及突破。本文主要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可取之处。
一、思品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小学老师师资整体水平不够高;其次是教学用具缺少,教学辅助材料不齐全,缺少了教具与学具的小学课堂,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较难得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再次,老师缺乏新课改的过程培训,老师在岗前培训当中掌握的理论在真正进入课堂时,就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而学校需要加强老师的培训力度和密度,上级业务部门应该常常调查课改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召开讨论会,并且给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尽快解决。其次,上级业务部门应當给老师们提供更多参加讨论会与观摩会的机会,尽可能减少二级培训的效益损耗。再次,持续增加学校的内部设施,竭力改善学校教学状况,丰富师生教学与学习资料,给实施新课改创造很好的硬件环境。
二、在教学中体现出新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法上各人有各人的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能够划分成两类: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长久以来,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着重于接受性学习,在老师的协助与辅导下得到正确结论,学生需要拼命记忆知识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开创性受到了压制,并且对这门课程厌恶心理较重。新课改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慢慢学习与掌握知识,同时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
(一) 对学生勇于尝试的行为要鼓励
老师完全不需要担忧不讲授学生就学不会,应当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勇敢地理解与探索,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学习的过程,就算得出的结果不正确也没有问题,整个过程是具有含金量的。
(二) 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怀疑是进步的阶梯。在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当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堂教学的开端应是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重视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 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处在主体位置,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使学生加入其中,如此一来,不但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在小学教学里,课堂教学的最大目标是使学生学有成效。所以,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里,一定要精心准备教学计划,并不完全受教案左右,在教学艺术和教学机制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保障 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达成教学任务。教材应当是教学的根基,优秀的教材不但可以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内容安排与体系设定上也更为合适小学生。所以,在教材规划时,老师应当处理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如果本地区教学和教材之间有冲突,应当依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调整,让教学更为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问题教学法当中,可尝试透过各种问题,激起学生针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和求知欲望。在展开小组探讨活动时,以组别作为单位,依据实际教学任务展开合作或是探索性学习,力求令学生占有更多的自主权。
四、努力开拓课外资源,使该课程生活化
伴随新课改的展开,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并且注重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养成。所以,在授课时,老师要依据不同内容予以整合,从真实生活里找到触发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教学中。在研究教材内容时,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结合,把学生的家庭与学校还有社会生活更好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令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多维度的思考。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实际行动进行检验,才可以有效发挥规范行为与养成良好品质的效果,这需要老师竭尽全力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延展到课外去,使掌握的知识能够巩固与升华。社会是脱离于学校之外的真实大课堂,要学好 品德与社会,不可以只是让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应当建立大局意识。在发掘教学资源,进行开创性思维训练时,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真实感。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生活中处处有教育,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有效运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出台之后,针对于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的要求较之从前更高了,例如,新课标当中提出,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加强小学生自身的人文教育培养。新课程标准用更具有远见的眼光与宽广的胸怀针对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展开了全新的定位,在继承与发扬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思想性特点,并且加强人文性培养,指出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必须注重以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以及实际生活历练,要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持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宏凤.新课改下的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21-22.
[2]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2):38.
[3]黄剑辉.新课改下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浅谈[J].新课程(小学),2015(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