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家校共育活动中,教师应和家长一起在“互联网 ”中进行沟通,引领家长的视域从纯技术向精神层面转变,和家长一起成为孩子们日常行为教育的合作者、参与者、制定者和共育者,以此真正实现家校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家校共育;“互联网 ”;人文滋养;角色转换
一句格言这样说:“如果你想走得快,那么你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么就一起走。”学校教育需要“一起走”,而在一起走的过程中,缺不了家长这一“重要他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以此构建家校共育的一泓活水,并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活水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和滋养。
一、“互联网 ”不可或缺
时下,博客、校园办公QQ群和微博等教育方式已经静悄悄地渗透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课外、社会、家庭,“互联网 ”的影子到处都有。“互联网 ”模式,不仅是家校共育的一种新方式、新平台,更开启了家校共育的新时代。QQ群、微信群,充分发挥“互联网 ”方便快捷的优势,做到了家校之间可以随时随地沟通交流,进入了信息化教育的新时代。
例如,本班的“温暖育儿QQ群”里,教师和家长可以迅速地对当天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交流:有没有说谎话的,有没有拾到东西不及时归还的,有没有不贪小便宜的……班主任可以公布学生在学校最新的有关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有图片、有音频、有视频,每天进行更新。
在这样的交流中,班主任应该特别注重“点对点、一对一”的沟通,因为这样的沟通顾及了家长的脸面,避免了在大众场合“出丑”的尴尬;至于孩子们好的方面,比如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乱扔废纸的习惯、爱护花草的习惯等,则可以在群公告和共享中大力宣传,实现信息同步和资源共享,并且在群相册和论坛留驻精彩瞬间和焦点话题。QQ群、微信群不但使家长有话能及时说、自由说,化矛盾于萌芽之中,而且促使家校沟通质量趋于有效、高效、便捷,使家校共育工作迈向新台阶。
二、人文滋养不可或缺
毋庸置疑,不论是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时的短暂沟通,还是在微信群、QQ群中的“专题”交流,家长过多的是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成绩排名,至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人文滋养、品性提高则常常被家长所忽视,甚至漠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想方设法扭转这种情况,切实改变这种重智力轻情感、重主课轻副课、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技法轻习惯养成的现状,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德育新时空。引领家长的视域从纯技术向精神层面转变,应该成为班主任的基础性工程和经常性工作。
比如,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很自私,任何东西包括一支铅笔都不愿借给同桌,别的小朋友一旦动了她的学习用具或其他东西,都会引起她极大的反弹,不是以哭闹面对,就是恶语相加。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该怎么办?毋庸置疑,这种行为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班主任,应该和这个家长好好谈心,切实改变家长溺爱孩子的做法,委婉地告知家长:成绩好是一方面,但这样的自私已经让周围的孩子都远离了她,得不偿失呀……
的确,在家校共育中,教师应和家长谈谈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更应注重孩子们的精神层面,更应在品性、心灵和情感的多轨道上深情握手,把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放在重要的位置。比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班级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对家长日常行为习惯方面的专题培训,比如守时惜时的习惯、尊敬父母的习惯、按规则做事的习惯等,让文明习惯教育的涓涓细流流淌在教育的每一个细微处,包括流淌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中。
三、角色转换不可或缺
在家校共育中,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面对懒惰的家长,要做一个“主动出击者”;面对愿意分享家教经验的家长,要做一个“互动者”;面对日常行为习惯很好的学生,家长要做一个“放权者”……优秀的班主任总是能处理好和家长的各种关系,“分享彼此是智慧,共享智慧迸发所带来的快乐”。有少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或老师的责任,我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就行了!”“动不动让我们家长检查作业,动不动叫家长到学校去挨批,还要老师干啥?”“我们都忙,哪有时间和机会教育孩子?”“学校是专门教育学生的地方,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不要把责任推给家长”……诸如此類的诉苦和矛盾让我们尴尬的同时,也应该深思,家校共育究竟在多大的层面上才能趋向高效优质的一面?家校共育是作为一种积极的合力参与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还是作为一种“负能量”阻滞了孩子们咔嚓作响的生命拔节?
常常有教师诉苦,学校五天的教育抵不过学生在外面两天的“教育”,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的确非常重要。对此,教师一定要主动出击,变家长的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真正让家长进行角色转化:家长不是旁观者、不是边缘人、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合作者、参与者、制定者和共育者,以此真正实现家校的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蔡兴蓉.什么是好的教育[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1):37.
[2]宋君.在爱与智慧中感悟教育真谛[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8):21.
注:课题名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758。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家校共育;“互联网 ”;人文滋养;角色转换
一句格言这样说:“如果你想走得快,那么你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么就一起走。”学校教育需要“一起走”,而在一起走的过程中,缺不了家长这一“重要他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以此构建家校共育的一泓活水,并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活水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和滋养。
一、“互联网 ”不可或缺
时下,博客、校园办公QQ群和微博等教育方式已经静悄悄地渗透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课外、社会、家庭,“互联网 ”的影子到处都有。“互联网 ”模式,不仅是家校共育的一种新方式、新平台,更开启了家校共育的新时代。QQ群、微信群,充分发挥“互联网 ”方便快捷的优势,做到了家校之间可以随时随地沟通交流,进入了信息化教育的新时代。
例如,本班的“温暖育儿QQ群”里,教师和家长可以迅速地对当天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交流:有没有说谎话的,有没有拾到东西不及时归还的,有没有不贪小便宜的……班主任可以公布学生在学校最新的有关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有图片、有音频、有视频,每天进行更新。
在这样的交流中,班主任应该特别注重“点对点、一对一”的沟通,因为这样的沟通顾及了家长的脸面,避免了在大众场合“出丑”的尴尬;至于孩子们好的方面,比如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乱扔废纸的习惯、爱护花草的习惯等,则可以在群公告和共享中大力宣传,实现信息同步和资源共享,并且在群相册和论坛留驻精彩瞬间和焦点话题。QQ群、微信群不但使家长有话能及时说、自由说,化矛盾于萌芽之中,而且促使家校沟通质量趋于有效、高效、便捷,使家校共育工作迈向新台阶。
二、人文滋养不可或缺
毋庸置疑,不论是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时的短暂沟通,还是在微信群、QQ群中的“专题”交流,家长过多的是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成绩排名,至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人文滋养、品性提高则常常被家长所忽视,甚至漠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想方设法扭转这种情况,切实改变这种重智力轻情感、重主课轻副课、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技法轻习惯养成的现状,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德育新时空。引领家长的视域从纯技术向精神层面转变,应该成为班主任的基础性工程和经常性工作。
比如,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很自私,任何东西包括一支铅笔都不愿借给同桌,别的小朋友一旦动了她的学习用具或其他东西,都会引起她极大的反弹,不是以哭闹面对,就是恶语相加。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该怎么办?毋庸置疑,这种行为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班主任,应该和这个家长好好谈心,切实改变家长溺爱孩子的做法,委婉地告知家长:成绩好是一方面,但这样的自私已经让周围的孩子都远离了她,得不偿失呀……
的确,在家校共育中,教师应和家长谈谈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更应注重孩子们的精神层面,更应在品性、心灵和情感的多轨道上深情握手,把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放在重要的位置。比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班级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对家长日常行为习惯方面的专题培训,比如守时惜时的习惯、尊敬父母的习惯、按规则做事的习惯等,让文明习惯教育的涓涓细流流淌在教育的每一个细微处,包括流淌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中。
三、角色转换不可或缺
在家校共育中,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面对懒惰的家长,要做一个“主动出击者”;面对愿意分享家教经验的家长,要做一个“互动者”;面对日常行为习惯很好的学生,家长要做一个“放权者”……优秀的班主任总是能处理好和家长的各种关系,“分享彼此是智慧,共享智慧迸发所带来的快乐”。有少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或老师的责任,我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就行了!”“动不动让我们家长检查作业,动不动叫家长到学校去挨批,还要老师干啥?”“我们都忙,哪有时间和机会教育孩子?”“学校是专门教育学生的地方,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不要把责任推给家长”……诸如此類的诉苦和矛盾让我们尴尬的同时,也应该深思,家校共育究竟在多大的层面上才能趋向高效优质的一面?家校共育是作为一种积极的合力参与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还是作为一种“负能量”阻滞了孩子们咔嚓作响的生命拔节?
常常有教师诉苦,学校五天的教育抵不过学生在外面两天的“教育”,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的确非常重要。对此,教师一定要主动出击,变家长的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真正让家长进行角色转化:家长不是旁观者、不是边缘人、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合作者、参与者、制定者和共育者,以此真正实现家校的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蔡兴蓉.什么是好的教育[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1):37.
[2]宋君.在爱与智慧中感悟教育真谛[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8):21.
注:课题名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75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