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创新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本文对近年来所在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进行总结、思考和探究,以便于更好地把握该项活动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研究训练 工程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 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等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创新之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要创新人才来实现,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在校内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ndergraduate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URT计划”)。实践证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良好途径。
一、大学生研究训练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
学生在具有探索和创新性的大学生研究活动中,不仅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意识,还锻炼了实践技能,实现了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的开展会带动并营造起一种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进而带动并引导更多学生投入科研实践锻炼。
2.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
大学生研究训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使得大学生研究训练成为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随着每年项目的增多,参与学生的增多,大学生研究训练逐渐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新活动的舞台。
3.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大学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一个区别就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和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
二、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实践
1.建立二级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校级和院系两级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主要职责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制订URT计划的有关政策、指导URT计划项目的实施、评审推荐申报市级项目和审定校级项目、监督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对结题项目进行审查等。院系级管理机构主要由院系主管领导、教授、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主要职责为研究、规划本院(系)的URT计划项目并组织申报、评审、结题验收工作,检查和监督本院(系)URT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URT计划的管理建议等。为保证学校措施落实到位,各院(系)都设有URT管理人员,负责URT计划相关事务性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
在总结多年开展URT计划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教务处修订了《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管理规定(试行)》,对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以及经费管理等都给予详细说明,使项目过程管理进一步细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并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固定为学校一项日常工作,保证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提高URT计划实施效果。制度的完善既有利于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的有章可循,又为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搭建网络平台
由教务处牵头、计算机系和教务处师生联合自主研发的“基于Web的大学生研究训练网络管理平台”已于2008年试运行。网络平台不但具有宣传和交流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项目网上申报、网上评审与日常管理等功能,规范了项目管理,提高了管理与运行的效率。网络平台使管理更加人性化,通过使用网络管理平台,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随时上网发布课题及所需人员要求,学生可随时对课题进行了解,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选择。同时这种允许所有学生和教师了解并参与的网络平台方式,扩大了大学生研究训练的影响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平性;网上评审功能在空间上扩大了参与专家的范围,使评审更加客观、公正。网络管理平台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师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界面看到项目的进展情况,网络管理平台会根据每个项目预先制订的计划,自动发邮件提醒参与项目的师生近期该进行哪步研究了,也使管理更加人性化。通过URT网络平台学生在主动性、项目开发和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方面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4.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教务处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门经费支持大学生研究训练等创新活动;在本科生学习管理条例中明确科技创新获奖的加分规定,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奖励,创新学分可取代相应通选课的学分;对指导教师则给予课时量津贴或奖金奖励,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积极性。另外,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到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走向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如高052的一位同学说:“在研究该项目时,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内容都只是对我们现在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当涉及某一特定的专门的专业知识时,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我们更加细致的研究相应的合成反应机理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专业的前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所从事的工作起到深远的影响。”高043班的一位同学说:“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在分工各司其职的同时,我们还相互帮助,通力合作。URT计划树立了我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学生的这些感受都无形中激励了更多还未参加进来的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中。
5.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为让学生积极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将学术科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联合校企,形成了联动的机制。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从实习单位或科研合作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中开发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以及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拟项目。各院系還积极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在独立工作或专业实践中激发研究兴趣和创造性,在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各单位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为URT指导工作组成员和URT项目指导老师,来加强大学生研究训练的企业参与度,从而使在大学生研究项目具有一定应用性,也有利于创新研究成果向社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6.强化资源共享
学校要求各实验室(中心)面向开展项目研究的所有学生开放,提供时间和设备的保障,保证项目的实施。由于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参加研究项目,所以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有利于学校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统筹利用。
三、实践成效与进一步思考
1.实践成效
项目实施十年来,共设立693个URT研究项目,有2145名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686人次,学校投入近200万元经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举办38场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撰写科研论文400多篇,参与学校内多个网络工程项目建设等。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竞赛、物理竞赛、ITAT模型车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仅近三年就有376人次获奖,其中全国一、二等奖58人次,全国三等奖74人次,北京市一等奖22人次,北京市二等奖80人次。我校学生获得多项国家级实用技术专利,如智能机器人项目中开发出三种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等。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校设立的URT项目数和参与的学生数大大增加,由最初每年设立30多个项目发展到现在每年设立100多个项目,参加的学生数也由最初每年100多人增加到每年300~400人。学生在参加了大学生研究训练后,都感觉受益匪浅,如应062的一位同学说:“一年的URT结束了,这一年中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都增强了许多。虽然这一年显得比别的同学要忙一点,玩的时间少一点,但是我觉得值得,因为我学会了自主创新。”
我校有许多学生因为参加URT项目而在出国留学和考研中受益,如计043的一位同学目前正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研究生;如热061的一位同学:“在我今年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中,我参加URT计划项目的经历给我所申请学校的教授们很深的印象,在美国高校,教授们眼中学生本科时期的URT科研经历,特别是我们工科,是评判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能够有幸在本科时期参加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为我出国留学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加URT项目的计051一位同学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等。
另外,我校许多学生因本科时期参加URT项目而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如计043的一位同学进入北京金科润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URT组长)发展、计042的一位同学进入金蝶软件公司工作、计043的一位同学进入数字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计052的一位同学在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工作等。
2.进一步思考
首先,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定位和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应用型大学或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更强调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和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区域、地方、行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由此取得的支持。所以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侧重点不应在纯理论和学术研究,而应以应用型研究或应用理论研究为主,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发现和开展面向企业或生产经营的项目。
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内资源的共享,能否通过校际间互聘研究项目指导老师等途径,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当然这需要不同学校之间达成有关创新学分互认、相关课程替代等一系列保障制度。现在许多高校已实现校际间课程互选互认,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生研究训练亦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另外,国内高校大学生研究训练仅仅局限于本校学生,有些高校甚至很少有跨院系招收学生的项目。而国外高校在此方面则显示了较强的开放性,如美国伯克利大学,其他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向伯克利的学生开放,伯克利的研究机会也允許其他大学学生参与。这样有利本校本科生于吸收其他大学本科生的优长,从而开阔视野,全面成长。
再次,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开展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设立科研项目,二是学生自己申请立项,但组织形式都比较单一。比较起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科研训练形式显得更为丰富多样。能否扩展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研究训练项目,以满足更多学生的要求:如针对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做项目实验这一问题,设立“暑期研究计划”,这也有利于学生跨院系、跨学校参加项目研究;针对由校外提供或由企业或校友资助的研究项目,可以设立“××企业基金”研究项目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立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如可以向MIT那样设立“良师益友计划”(Research Mentor Program,RMP),将从未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UROP)的学生与至少有一年经验的优等学生联系起来,后者向那些希望参加项目但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预备生提供经验,指导者可得到奖金,预备生不获报酬,但当他们正式申请时,可优先获得UROP资助。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所在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实践进行总结、思考和探究,希望更好地把握该项活动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使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2).
[2]夏红卫.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伯克利理念”的启示[J].国际人才交流,2000,(9).
[3]刘诚.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特点及其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黄锁义,程金生,陆海峰,黄祖良,黄世稳,李振中.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09.
[5]郝渊晓,周美莉,赵彦,刘晓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11).
[关键词] 大学生研究训练 工程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 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等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创新之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要创新人才来实现,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在校内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Undergraduate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URT计划”)。实践证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良好途径。
一、大学生研究训练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
学生在具有探索和创新性的大学生研究活动中,不仅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意识,还锻炼了实践技能,实现了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的开展会带动并营造起一种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进而带动并引导更多学生投入科研实践锻炼。
2.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
大学生研究训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使得大学生研究训练成为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随着每年项目的增多,参与学生的增多,大学生研究训练逐渐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新活动的舞台。
3.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大学或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一个区别就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和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
二、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实践
1.建立二级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校级和院系两级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主要职责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制订URT计划的有关政策、指导URT计划项目的实施、评审推荐申报市级项目和审定校级项目、监督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对结题项目进行审查等。院系级管理机构主要由院系主管领导、教授、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主要职责为研究、规划本院(系)的URT计划项目并组织申报、评审、结题验收工作,检查和监督本院(系)URT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URT计划的管理建议等。为保证学校措施落实到位,各院(系)都设有URT管理人员,负责URT计划相关事务性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
在总结多年开展URT计划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教务处修订了《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管理规定(试行)》,对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以及经费管理等都给予详细说明,使项目过程管理进一步细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并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固定为学校一项日常工作,保证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提高URT计划实施效果。制度的完善既有利于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的有章可循,又为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搭建网络平台
由教务处牵头、计算机系和教务处师生联合自主研发的“基于Web的大学生研究训练网络管理平台”已于2008年试运行。网络平台不但具有宣传和交流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项目网上申报、网上评审与日常管理等功能,规范了项目管理,提高了管理与运行的效率。网络平台使管理更加人性化,通过使用网络管理平台,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随时上网发布课题及所需人员要求,学生可随时对课题进行了解,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选择。同时这种允许所有学生和教师了解并参与的网络平台方式,扩大了大学生研究训练的影响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平性;网上评审功能在空间上扩大了参与专家的范围,使评审更加客观、公正。网络管理平台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管理人员和师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界面看到项目的进展情况,网络管理平台会根据每个项目预先制订的计划,自动发邮件提醒参与项目的师生近期该进行哪步研究了,也使管理更加人性化。通过URT网络平台学生在主动性、项目开发和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方面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4.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教务处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门经费支持大学生研究训练等创新活动;在本科生学习管理条例中明确科技创新获奖的加分规定,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奖励,创新学分可取代相应通选课的学分;对指导教师则给予课时量津贴或奖金奖励,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中,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积极性。另外,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到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走向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如高052的一位同学说:“在研究该项目时,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内容都只是对我们现在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当涉及某一特定的专门的专业知识时,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我们更加细致的研究相应的合成反应机理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专业的前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所从事的工作起到深远的影响。”高043班的一位同学说:“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在分工各司其职的同时,我们还相互帮助,通力合作。URT计划树立了我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学生的这些感受都无形中激励了更多还未参加进来的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中。
5.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为让学生积极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将学术科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联合校企,形成了联动的机制。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从实习单位或科研合作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中开发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以及自身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拟项目。各院系還积极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在独立工作或专业实践中激发研究兴趣和创造性,在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各单位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为URT指导工作组成员和URT项目指导老师,来加强大学生研究训练的企业参与度,从而使在大学生研究项目具有一定应用性,也有利于创新研究成果向社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6.强化资源共享
学校要求各实验室(中心)面向开展项目研究的所有学生开放,提供时间和设备的保障,保证项目的实施。由于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参加研究项目,所以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有利于学校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统筹利用。
三、实践成效与进一步思考
1.实践成效
项目实施十年来,共设立693个URT研究项目,有2145名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686人次,学校投入近200万元经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举办38场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撰写科研论文400多篇,参与学校内多个网络工程项目建设等。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竞赛、物理竞赛、ITAT模型车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仅近三年就有376人次获奖,其中全国一、二等奖58人次,全国三等奖74人次,北京市一等奖22人次,北京市二等奖80人次。我校学生获得多项国家级实用技术专利,如智能机器人项目中开发出三种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等。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校设立的URT项目数和参与的学生数大大增加,由最初每年设立30多个项目发展到现在每年设立100多个项目,参加的学生数也由最初每年100多人增加到每年300~400人。学生在参加了大学生研究训练后,都感觉受益匪浅,如应062的一位同学说:“一年的URT结束了,这一年中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都增强了许多。虽然这一年显得比别的同学要忙一点,玩的时间少一点,但是我觉得值得,因为我学会了自主创新。”
我校有许多学生因为参加URT项目而在出国留学和考研中受益,如计043的一位同学目前正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研究生;如热061的一位同学:“在我今年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中,我参加URT计划项目的经历给我所申请学校的教授们很深的印象,在美国高校,教授们眼中学生本科时期的URT科研经历,特别是我们工科,是评判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能够有幸在本科时期参加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为我出国留学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加URT项目的计051一位同学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等。
另外,我校许多学生因本科时期参加URT项目而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如计043的一位同学进入北京金科润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URT组长)发展、计042的一位同学进入金蝶软件公司工作、计043的一位同学进入数字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计052的一位同学在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工作等。
2.进一步思考
首先,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定位和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应用型大学或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更强调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和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区域、地方、行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由此取得的支持。所以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侧重点不应在纯理论和学术研究,而应以应用型研究或应用理论研究为主,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发现和开展面向企业或生产经营的项目。
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内资源的共享,能否通过校际间互聘研究项目指导老师等途径,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当然这需要不同学校之间达成有关创新学分互认、相关课程替代等一系列保障制度。现在许多高校已实现校际间课程互选互认,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生研究训练亦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另外,国内高校大学生研究训练仅仅局限于本校学生,有些高校甚至很少有跨院系招收学生的项目。而国外高校在此方面则显示了较强的开放性,如美国伯克利大学,其他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向伯克利的学生开放,伯克利的研究机会也允許其他大学学生参与。这样有利本校本科生于吸收其他大学本科生的优长,从而开阔视野,全面成长。
再次,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开展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设立科研项目,二是学生自己申请立项,但组织形式都比较单一。比较起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科研训练形式显得更为丰富多样。能否扩展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研究训练项目,以满足更多学生的要求:如针对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做项目实验这一问题,设立“暑期研究计划”,这也有利于学生跨院系、跨学校参加项目研究;针对由校外提供或由企业或校友资助的研究项目,可以设立“××企业基金”研究项目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立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如可以向MIT那样设立“良师益友计划”(Research Mentor Program,RMP),将从未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UROP)的学生与至少有一年经验的优等学生联系起来,后者向那些希望参加项目但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预备生提供经验,指导者可得到奖金,预备生不获报酬,但当他们正式申请时,可优先获得UROP资助。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所在学校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活动实践进行总结、思考和探究,希望更好地把握该项活动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使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2).
[2]夏红卫.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伯克利理念”的启示[J].国际人才交流,2000,(9).
[3]刘诚.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特点及其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黄锁义,程金生,陆海峰,黄祖良,黄世稳,李振中.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09.
[5]郝渊晓,周美莉,赵彦,刘晓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