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美国数学家哈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亚里士多德也曾精辟地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性,而且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一致,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游戏型问题情境
以游戏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符合新课标理念。适当的游戏活动可以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大大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递进型问题情境
创设递进型问题情境,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快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且层层推进,学生就乐于接受,勤于探索,步步为营,体验成功,产生愉悦感,才能兴趣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三、创设趣题型问题情境
数学极易给人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或故事中都蕴含着数学问题,利用这些趣事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个有趣的问题讨论分析,可以较容易地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能比较轻松地阐述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四、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人人都有好奇心理,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可以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在课堂中制造悬念,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悬念型问题情境,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五、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
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紧张感得到消除,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
六、创设猜想型问题情境
猜想型问题情境往往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促其深入思考,引发求知欲,维持良好的学习动机。
比如对于问题“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面积”,每个学生都能求解,但可能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将问题放置到下面的背景中,“用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缝隙,这个缝隙中能够放进一个拳头吗?缝隙的面积有多大?有人估猜大不了多少(1米相对于赤道的周长4万公里实在微不足道嘛!)可是有人估猜缝隙的面积比你们学校大多了,你的意见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学生的经验往往并不可靠,因而每个学生都想实际算一下,证实自己的猜想,因而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可能有比较大的差距,因而易于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学习效果将明显不同。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1、难度适中。可以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桃子”;2、照顾多数。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3、简明扼要。表达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4、把准时机。情境的设置时机要恰当,努力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而且情境交融,学生也能欣赏到美妙与和谐,享受到欢乐与成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秋芳.让游戏走进数学课堂.
[2] 章飞.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途径.
[3]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北京.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性,而且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一致,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游戏型问题情境
以游戏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符合新课标理念。适当的游戏活动可以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大大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递进型问题情境
创设递进型问题情境,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使学生易于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快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要问题的设置坡度舒缓,且层层推进,学生就乐于接受,勤于探索,步步为营,体验成功,产生愉悦感,才能兴趣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
三、创设趣题型问题情境
数学极易给人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或故事中都蕴含着数学问题,利用这些趣事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个有趣的问题讨论分析,可以较容易地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能比较轻松地阐述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四、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人人都有好奇心理,一旦有了疑虑,非得探明究竟不可。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可以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在课堂中制造悬念,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悬念型问题情境,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五、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
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识不平衡”,导致一种“紧张感”,从而产生消除这种紧张感的认知动机。紧张感得到消除,就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动机。
六、创设猜想型问题情境
猜想型问题情境往往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促其深入思考,引发求知欲,维持良好的学习动机。
比如对于问题“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面积”,每个学生都能求解,但可能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将问题放置到下面的背景中,“用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缝隙,这个缝隙中能够放进一个拳头吗?缝隙的面积有多大?有人估猜大不了多少(1米相对于赤道的周长4万公里实在微不足道嘛!)可是有人估猜缝隙的面积比你们学校大多了,你的意见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学生的经验往往并不可靠,因而每个学生都想实际算一下,证实自己的猜想,因而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可能有比较大的差距,因而易于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学习效果将明显不同。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1、难度适中。可以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桃子”;2、照顾多数。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3、简明扼要。表达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4、把准时机。情境的设置时机要恰当,努力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而且情境交融,学生也能欣赏到美妙与和谐,享受到欢乐与成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秋芳.让游戏走进数学课堂.
[2] 章飞.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途径.
[3]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