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广东省中山市南区良都小学依托侨乡文化资源,围绕学校周边十二个有代表性的侨乡文化景点和相关文化进行研究、设计、整合,寻找开展家乡文化教育与国家课程有效融合的途径与方法,开发出适合学校特色、学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通过特色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对家乡、对家乡传统文化基于理解的热愛,有效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关键词】侨乡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家乡文化传承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保障,为打破学校传统德育的窠臼,为学校德育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广东省中山市南区良都小学从家乡所处的地域中吸收文化的精髓,依托本土侨乡文化资源,寻找开展家乡文化教育与国家课程有效融合的途径与方法,开发出适合学校特色、学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通过特色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对家乡、对家乡传统文化基于理解的热爱,有效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一、侨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研学旅行课程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选定旅行主题、参与活动计划与组织管理,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与感悟,从而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的体验式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丰富、价值观念的构建以及主体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该课程关注知行合一、回归生活世界和注重综合学习的理念,同时凸显了真实性、综合性、整体性等特征。在具体实施中应坚持合理制订课程目标、科学整合课程资源以及实现“为了学习的评价”。2016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随着相关文件的颁布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学术界对研学旅行课程化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各地中小学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切实把握研学旅行之“热”,试图将研学旅行融入学校课程之中。我校地处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此地古称侨乡良都,地如其名,是一处景美物丰、钟灵毓秀的阳光宝地。城市化浪潮下的良都大地,还留存着昔日众多的文化印记,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固有文化符号。于是,我们就从良都本土历史文物、建筑、古迹入手,将我们身边的文化景点资源进行整合,以侨乡传统文化精髓为主题引领,挖掘出适合小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实践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对家乡和家乡的传统文化基于理解的热爱,初步建立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游轻学、规划随意、组织实施“去学生化”、评价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也与研学旅行的性质有关,更受制于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匮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和主题,彰显教育价值,精心开发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通过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明确学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新课程观。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资源开发
我校地处侨乡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资源。乡间村落还遗留着众多的古宅大院、碉楼、名人故居、园林庄园、祠堂茶亭等古迹,这众多的自然景观、名人轶事、风俗民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一)侨乡古建筑研究
良都各乡村的房屋建筑,遗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既有明清时代的古风又包含了民国时期旅居国外侨胞们带回来的西洋元素,中西结合,韵味深长。古建筑主要有:1.竹筒式传统民居。竹筒屋,顾名思义,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命名。此类屋型可节约用地。多建于人多地少、地皮昂贵的城镇,反映了当时侨乡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标志。2.“明字式”传统民居。旧时的中山人家族观念较强,为满足多代同堂居住的需要,大户人家多采用的房屋样式,一些华侨虽然在海外取得成就,但祖屋依然保持岭南传统样式,体现了华侨对乡土的眷念。3.碉楼群。清末明初,政局动荡、民不聊生,那些或汇钱回乡,或回乡置业、娶妻生子的归侨、侨眷经常成为土匪的目标。碉楼便是当时兼顾防御外敌与居住两用功能的特色建筑,良都境内现存碉楼32座,成为了那段飘摇历史的见证。4.别具风格的小洋楼。良都最具华侨文化韵味的要数那些洋溢着西洋建筑风格的小洋楼。各种仿古罗马式、仿哥特式、假钟楼式、巴洛克式、内阳台回廊式等建筑元素,丰富了良都清末民初民居的样式,成就了侨乡多姿多彩的民居建筑特色。5.其他代表性的建筑。除了普通的百姓民居,良都还存有一批反映不同历史文化特点的代表建筑,如,詹园、功建铁城梁公祠、渡头抗英纪念馆、马公纪念堂、下马岭茶亭、宋帝遗迹牌坊、步月桥、杨仙逸故居、曹边中学旧址等。在对良都古建筑的研学过程中,我们融合了数学、美学与传统文化等项目,主要从建筑的始建年代、建筑风格、装饰艺术进行了解认识,对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故事进行挖掘,鼓励师生做好家乡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代言。
(二)良都历史名人研究
南区良都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南宋时期舍家卫国的民族英雄马南宝,至今还有一座重建的“宋帝遗迹”牌坊竖立在南宝大街上。“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支持孙中山救国号召,早期加入兴中会的杨著昆(杨仙逸之父),“中华百货之父”马应彪,学运领袖刘广生,创办永安集团的郭氏兄弟,史努比的“中国爸爸”——手模艺术家马乐山等。在他们身上蕴藏着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在对他们的探究中,着重从他们的生平事迹、所做贡献以及有关他们的故事入手,用先辈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和影响我们的学生,为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萌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良都民风民俗研究
良都的历史始终处于缓慢平稳的进程中,民风民俗也一直保存着。比如,岁时节令、拜神祭祖、舞狮祈福、“开灯”“兜利是”、登高拜山等。还有良都的俗语、独特的对联和地名传说等。通过对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等知识内容的探索和挖掘,促进学生乡土意识的产生以及人格精神和爱家乡情感的生长。 (四)良都美食与饮食文化研究
良都的美食主要有榄角、煎堆、角仔、栾茜饼、金吒、艾饼、芋糕、蒹粽茶果等,探究内容主要有:它们的制作工艺及流程考查,市场与发展前景调查,保护与继承的必要性分析,以及与它们有关的传奇故事探究等等。
三、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思路
1.开展前期活动,搜集相关素材
从良都本土历史文物、建筑、古迹入手,将身边的文化景点资源进行整合,以侨乡传统文化精髓为主题引领,开展了如“小眼睛看良都”“亮亮带你游良都”“侨乡导赏”“寻找最美家乡景点”等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和教师参观采风活动,师生初步了解良都文化,并形成一定的文字、图片材料。
2.成立学习小组,阅读相关书籍资料,开发导赏微课。以《良都风物》《hello南区》《华侨骄子》等书籍为指导,加上实地考察、访问,拍摄和制作良都文化宣传系列微课,利用课堂和网络发布,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
3.开展实践研究,進行融合性课堂教学探索。各学科各年段按统一的主题选择相关的文化景点进行课例的开发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形成教案、课件、反思、实录。
各年段研究主题及研究景点内容:
4.注重课后评价反思,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利用展示交流等方式将学生在“研学体验”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排练的节目、抒写的心得体会、主题绘画、摄影、书法作品等进行总结与评价,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欣赏,进一步深化对家乡文化精髓的了解和传承。教师进行论文的发表与宣读,将课程研究成果广泛推广、资源共享。
在侨乡资源的开发方面,我校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开展了“侨乡二十四节气”研究,并进行了学校物质文化的布置,今后我校将致力于侨乡课程资源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为挖掘侨乡文化,传承家乡文明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以教基一〔2016〕8号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中山市人民政府南区办事处.良都风物[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
【关键词】侨乡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家乡文化传承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保障,为打破学校传统德育的窠臼,为学校德育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广东省中山市南区良都小学从家乡所处的地域中吸收文化的精髓,依托本土侨乡文化资源,寻找开展家乡文化教育与国家课程有效融合的途径与方法,开发出适合学校特色、学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通过特色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对家乡、对家乡传统文化基于理解的热爱,有效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
一、侨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研学旅行课程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选定旅行主题、参与活动计划与组织管理,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与感悟,从而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的体验式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丰富、价值观念的构建以及主体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该课程关注知行合一、回归生活世界和注重综合学习的理念,同时凸显了真实性、综合性、整体性等特征。在具体实施中应坚持合理制订课程目标、科学整合课程资源以及实现“为了学习的评价”。2016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随着相关文件的颁布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学术界对研学旅行课程化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各地中小学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切实把握研学旅行之“热”,试图将研学旅行融入学校课程之中。我校地处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此地古称侨乡良都,地如其名,是一处景美物丰、钟灵毓秀的阳光宝地。城市化浪潮下的良都大地,还留存着昔日众多的文化印记,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固有文化符号。于是,我们就从良都本土历史文物、建筑、古迹入手,将我们身边的文化景点资源进行整合,以侨乡传统文化精髓为主题引领,挖掘出适合小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实践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对家乡和家乡的传统文化基于理解的热爱,初步建立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游轻学、规划随意、组织实施“去学生化”、评价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也与研学旅行的性质有关,更受制于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匮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和主题,彰显教育价值,精心开发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通过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明确学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新课程观。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资源开发
我校地处侨乡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资源。乡间村落还遗留着众多的古宅大院、碉楼、名人故居、园林庄园、祠堂茶亭等古迹,这众多的自然景观、名人轶事、风俗民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一)侨乡古建筑研究
良都各乡村的房屋建筑,遗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既有明清时代的古风又包含了民国时期旅居国外侨胞们带回来的西洋元素,中西结合,韵味深长。古建筑主要有:1.竹筒式传统民居。竹筒屋,顾名思义,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命名。此类屋型可节约用地。多建于人多地少、地皮昂贵的城镇,反映了当时侨乡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标志。2.“明字式”传统民居。旧时的中山人家族观念较强,为满足多代同堂居住的需要,大户人家多采用的房屋样式,一些华侨虽然在海外取得成就,但祖屋依然保持岭南传统样式,体现了华侨对乡土的眷念。3.碉楼群。清末明初,政局动荡、民不聊生,那些或汇钱回乡,或回乡置业、娶妻生子的归侨、侨眷经常成为土匪的目标。碉楼便是当时兼顾防御外敌与居住两用功能的特色建筑,良都境内现存碉楼32座,成为了那段飘摇历史的见证。4.别具风格的小洋楼。良都最具华侨文化韵味的要数那些洋溢着西洋建筑风格的小洋楼。各种仿古罗马式、仿哥特式、假钟楼式、巴洛克式、内阳台回廊式等建筑元素,丰富了良都清末民初民居的样式,成就了侨乡多姿多彩的民居建筑特色。5.其他代表性的建筑。除了普通的百姓民居,良都还存有一批反映不同历史文化特点的代表建筑,如,詹园、功建铁城梁公祠、渡头抗英纪念馆、马公纪念堂、下马岭茶亭、宋帝遗迹牌坊、步月桥、杨仙逸故居、曹边中学旧址等。在对良都古建筑的研学过程中,我们融合了数学、美学与传统文化等项目,主要从建筑的始建年代、建筑风格、装饰艺术进行了解认识,对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故事进行挖掘,鼓励师生做好家乡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代言。
(二)良都历史名人研究
南区良都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南宋时期舍家卫国的民族英雄马南宝,至今还有一座重建的“宋帝遗迹”牌坊竖立在南宝大街上。“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支持孙中山救国号召,早期加入兴中会的杨著昆(杨仙逸之父),“中华百货之父”马应彪,学运领袖刘广生,创办永安集团的郭氏兄弟,史努比的“中国爸爸”——手模艺术家马乐山等。在他们身上蕴藏着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在对他们的探究中,着重从他们的生平事迹、所做贡献以及有关他们的故事入手,用先辈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和影响我们的学生,为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萌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良都民风民俗研究
良都的历史始终处于缓慢平稳的进程中,民风民俗也一直保存着。比如,岁时节令、拜神祭祖、舞狮祈福、“开灯”“兜利是”、登高拜山等。还有良都的俗语、独特的对联和地名传说等。通过对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等知识内容的探索和挖掘,促进学生乡土意识的产生以及人格精神和爱家乡情感的生长。 (四)良都美食与饮食文化研究
良都的美食主要有榄角、煎堆、角仔、栾茜饼、金吒、艾饼、芋糕、蒹粽茶果等,探究内容主要有:它们的制作工艺及流程考查,市场与发展前景调查,保护与继承的必要性分析,以及与它们有关的传奇故事探究等等。
三、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思路
1.开展前期活动,搜集相关素材
从良都本土历史文物、建筑、古迹入手,将身边的文化景点资源进行整合,以侨乡传统文化精髓为主题引领,开展了如“小眼睛看良都”“亮亮带你游良都”“侨乡导赏”“寻找最美家乡景点”等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和教师参观采风活动,师生初步了解良都文化,并形成一定的文字、图片材料。
2.成立学习小组,阅读相关书籍资料,开发导赏微课。以《良都风物》《hello南区》《华侨骄子》等书籍为指导,加上实地考察、访问,拍摄和制作良都文化宣传系列微课,利用课堂和网络发布,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
3.开展实践研究,進行融合性课堂教学探索。各学科各年段按统一的主题选择相关的文化景点进行课例的开发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形成教案、课件、反思、实录。
各年段研究主题及研究景点内容:
4.注重课后评价反思,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利用展示交流等方式将学生在“研学体验”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排练的节目、抒写的心得体会、主题绘画、摄影、书法作品等进行总结与评价,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欣赏,进一步深化对家乡文化精髓的了解和传承。教师进行论文的发表与宣读,将课程研究成果广泛推广、资源共享。
在侨乡资源的开发方面,我校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开展了“侨乡二十四节气”研究,并进行了学校物质文化的布置,今后我校将致力于侨乡课程资源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为挖掘侨乡文化,传承家乡文明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以教基一〔2016〕8号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中山市人民政府南区办事处.良都风物[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