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导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e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吸引学生,很多教师会在“第一锤”上下工夫,尤其是公开课,谁不想一“亮相”就技惊四座!因此,教师的导入新课可谓煞费苦心。
  
  [课例]《生命生命》
  
  1,课伊始,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随后课件出示六条人生名言,教师感情朗读:“生命,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屈原曾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读给大家听?”
  2,五六名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
  3,多媒体播放杏林子的几组照片,教师动情讲述:“我再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看来,她是个很不幸的人,她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她的很多时光是在轮椅上度过的,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自己却声称‘活得十分富有’,为什么呢?因为她拥有一个浩繁博大的精神天地,而构成这个天地的,是她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她并未因身体的残疾而放弃生命,相反的,是对生命更强烈的呼唤,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4,教师板书课题,又一次语调昂扬:“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是饱蘸着她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学习杏林子珍视生命、积极的人生态度。”
  5,学生就课题质疑: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评析]这“第一锤”,教师是招数迭出: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名言引发人生思考,资料交流唤起体验,作者介绍激发情感,课题质疑阅读铺垫。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轮番上阵或齐头并进,多渠道、多感官地提供信息。教师就像一位演讲大师,从一开始就声情并茂不断地煽情,间接或直接灌输“人生”的内涵。
  但静心思考,这个导入环节大约用了8分钟,一节课的五分之一时间用来导出课题,是不是有些“头大”呢。生命这一话题离四年级的学生太远,太深奥,在课文中作者通过三件事例表达了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反思教师的导入过程:
  1,教师对人生名言的吟诵、学生的汇报交流是否必要?没有对课文的品读赏析,没有具体事例的领悟,没有感性认识,学生是很难通过几句名言思索人生、生命内涵的。学生的汇报只是机械地把一些资料复制到课堂上,文本没有弄清楚,就塞进一些课外的东西,牵强附会,不会唤起学生的共鸣。而教师在杏林子照片的变换中抒情描述,学生更多的是在关注图片的变换,对教师的“动情”无动于衷。
  2,教师准备过于充分,有目的、有计划的超时空设想与安排过于严密与细致。学生忙于看教师演示,机械地听教师的讲述,在“牵引”中,在“灌输”中,学生很被动、很茫然。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感召与精神的交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度预设,更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应去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测的精华,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3,导入如此冗长、环节繁杂,这节课能否达成教学目标?一节课也有一个“黄金分割点”,要在40分钟之内把一堂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要合理分配时间,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点,应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出现,最好在“黄金分割点”的前后时间段,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如果“头”大就会“腰”细,或者“头”重“脚”轻,重难点就得不到强化,学生就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导入本应是短促有力的“锤头”,却变成了臃肿沉闷的“虎头”,舍本逐末,不仅没有吸引学生,反而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
  同样是这节课,武凤霞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导入片段
  师:(板书:生命)大家一起读。生命是什么呢?你问过自己吗?(数名学生都答没想过)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和你们一样,从没想过“生命是什么”的问题。但是,有人想过,就是她。(出示课件:杏林子照片)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师生齐说:杏林子)。杏林子是我国台湾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是思考生命问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我把题目补充完整——(板书:生命)
  师:你发现了吗,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前经常读到的文章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答,但表述不清楚)
  师:原来我们学的文章题目一般都是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而这一次的题目是两个词,并且两个词——(生恍然大悟般,齐答:是重复)
  师:那么像这样的题目你会读吗?(生读)她会读,她知道在这两个词语之间要有所停顿,谁再读?(生读,第二个词音量加大加重)你读得真好,读出了两个词语在声音的高低、轻重上的变化。我们一起来读。
  两者相对比,就看出武老师的高明之处:
  1,直接板书课题,在读课题中入课,干净利索。对“生命是什么”这个让成人也难回答的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探讨和启发回答。简介作者后,通过观察课题的形式、朗读课题,以“读”代讲,在引导、评价“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生命”的内涵初步有所意会,生命教育了无痕迹。
  2,武老师始终是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捕捉教学契机的,与学生思维同步,与学生一起探究。没有精心预设的情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更没有情绪激昂的演讲,教师在倾听、追问、认同中鼓励学生的灵性表达,让学生和谐交往,在各抒己见中发展思维,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说教灌输。
  3,导入简洁,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把精彩绽放在阅读课文中。师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品析感悟,与文本对话交流,悄然和“生命”相遇,追问“生命”的意义。课堂成为一个有形又无形的强大磁力场,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有智有能,给予学生获取知识的无穷乐趣和动力。
  恰到好处的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启迪学生思维。但所有的导入都是“开始”前的“预热”,应当简洁明了。如果荧屏延时不断,教师滔滔不绝,就不可能在重要的知识点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注重表面的、形式化的表演,就会忽视学生内在的、实质性的思考;教师预设过度,安排过细,就不能随机应变,启萌学生的创新思维。曾经使洋思中学名扬中外,现在又让永威学校起“死”回“生”的蔡林森,一直坚持“一上课,就直接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不浪费课堂一分钟”,让学生在无所干扰的课堂里主动求知、自我发展。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教师一提及要写作文时,多数学生就开始叫苦。有时教师的激情导入已经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致,可一让他们自己动手写作,他们又开始唉声叹气了。写作的过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艰涩的。怎样才能让作文课堂充满阳光,让学生的习作心境充满愉悦?子永正老师的习作指导课——《考试》,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一、注重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    写作需要动力和激情,小学生的习作也是如此。“
摘 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找出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高中体育课改的方法体系,为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供行动指南,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选项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32-02  一、现状分析  渝北区是中国西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区县,在教学环境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课例有不少,自己以前也上过这节课,但总觉得以往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于是就有了我对本课教学再认识、再实践的冲动,力图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有更多的收获。下面就对自己思考的几个问题与相应的课堂教学过程作一分析。 
摘 要:本文以四年级“足球”项目评价方案为例,旨在从学生的特长培养、能力提升与全面发展三个方面着手制定评价方案。采用“闯关式”的评价方法,每一关考核项目的制定与标准都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足球综合素养。同时创新推出“特色评价”环节,注重差异教学,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逐步发展足球能力。  关键词:四年级;足球;评价;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关键词:铜山区;海安市;学校体育;交流研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08-02  初夏,惠风和畅,万物并秀。铜山区乡村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育站三十位学员在三位导师的带领下,于2019年5月7日赴南通海安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校体育“深度融合、携手同行”区域性合作交流活动,为持续深入地探索区域学校体育合作共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激起学生对沙皇统治下俄国黑暗社会的憎恨,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我在本课第八自然段的教学时运用了“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其整理与同行共享。  (学生初读了第八自然段,探究挨打部分的语言训练)    一、搜索动词,走近画面    1 师:请同学们一字一句地读凡卡挨打部分。读着读着,你觉得哪几个字特别刺眼,特别令你心痛的,就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出自己内心的话。
摘 要:以分组、分层开展初一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为教学实例,充分运用学习卡片、发挥小组长的用途,追求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以提高大班额体育课教学中的“效果”“效益”和“效率”。  关键词:分级达标;教学;大班额;难题;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9-0020-03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它不像其他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较多。对亲生母亲、祖国母亲魂牵梦萦、刻骨铭心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    一、“泪”——抒发着无限的悔恨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但季老在读大学二年级的
摘 要:回顾中央7号文件的实施成效,以及近年来学校体育的改革困境,基于健康中国新的理念,认真总结反思学校体育改革中的种种问题,以期处理好发展理念与路径选择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健康中国;阳光体育;中央7号文件;10周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5-0009-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
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学生的自主建构才会是有效的。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努力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以促进数学的学习。同时,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