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之洞曾任两广总督,其间,香港华商在中法战争中向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法军情报,协助他筹措巨额军费,对中国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特殊贡献。香港华商还踊跃捐款、捐物救济广东水灾,启发张之洞发展近代采矿业。为感谢香港华商对赈灾的贡献,张之洞还奏请光绪皇帝赏赐匾额给香港东华医院。
1884年7月7日,张之洞乘坐招商局“广利”轮船抵达香港,礼节性拜会了港督后,换乘炮艇前往广州上任,这是他与香港结缘的开始。香港华商心向祖国,对张之洞在广东的施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质性帮助。本文将通过何献墀、罗寿嵩这两个杰出的华商人物,以及华商代表机构香港东华医院来阐明他们之间的互动。
何献墀
张之洞上任两广总督之时,中方在中法战争中正处于下风。1884年3月,北宁失守,华军败退,战火烧到中越边境,对广西、云南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朝廷希望借助张之洞的才干,领导协调广东、广西、云南三省,打好对法战争。
1884年7月至1885年7月这一年,正是中法战争最紧张的阶段。这一年里,张之洞与香港商人何献墀之间的来往电报接近200封,高峰期时一天有好几封。何献墀是当时香港华商领袖,岁月流逝,这个曾经的风云人物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这些来往电报中,除了少数几封是张之洞发出指示,要求核实某个事件外,绝大多数是何献墀提供的情报。情报的内容主要是法国舰船到港离港动向,新加坡方向开来的法船情况,有时还会报告台湾、福建法军的异动,甚至还有法国政坛动态,以及香港码头工人抗法罢工的详情,等等。
何献墀(1838—1901),又名何亚美(HoAmei),字崑山,广东南海人,父母很早去世,遗下孤儿兄弟两人,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收留,入读香港英华学校。1858年,何献墀毕业后,随兄何流玉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在华人中传教。不久,他脱离教会,组织华工赴新西兰开挖金矿。1864年,他与西洋女子萨拉·福斯特结婚。在墨尔本工作了10年后,他回到广州,进入粤海关工作了一段时间。1869年,他到香港充当政府翻译。1870年至1871年,他重操旧业,租赁船只运载华工前往新西兰开矿。1872年,何献墀入广东税务部门工作,结识了不少省级官员。1877年,他出任香港华人创办的安泰保险公司经理。安泰保险公司大股东乃当时的香港首富李璿及其兄弟李德昌。
何献墀既行事脚踏实地,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1881年,他向李鸿章提出一个最终禁绝印度鸦片的计划,即在香港募集资本2000万元,设立洋药公司,总揽印度鸦片输入和运销中国各口的业务,与对方订立长期合同,每年限定输入鸦片箱数,逐年递减,到一定年份,达到完全禁绝。李鸿章派马建忠、吴瀚涛出使香港、印度,可惜谈判以失败告终。
1882年,何献墀与李璿、李德昌兄弟发起成立华合电报公司,敷设从广州到香港的电报线路。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华合电报公司的电报线架设到九龙深水埗就停了下来,未能连接到香港本岛。后经磋商,由官办的中国电报公司收购华合电报公司,最终在1883年贯通了广州到香港的电报线路。这条线路在接下来的中法战争中,成为了张之洞的“信息生命线”。
同样在1882年,何献墀聘请英国工程师柯则域考察广州水源地,写成《粤垣源源水局议》一书,提议集资在广州西村设立自来水厂。当时的绅商对水厂项目的盈利前景不看好,应者寥寥,计划被迫搁置。1905年,岑春煊督粤,基本按照这个计划书建设西村水厂。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西村水厂仍在为广州市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用水。
何献墀长期从事招募华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采矿的工作,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矿业一直情有独钟。1883年,他买下了潭洲银矿。接着,他把目光转向大屿山的矿产。当时大屿山仍属广东,要到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才划给香港。何献墀付出年租金两千银元租下矿场,成立公司,发行股票大规模集资,从英国聘请地质学家、矿师,购买全套机械设备进行开采。1886年3月,大屿山银矿正式开工,这是广东省第一家大型机械采矿企业。这家公司后来转让给著名企业家徐润,开采数年后因经济效益不佳,被迫废弃,留下了“银矿湾”地名,如今已变成香港旅游胜地。
1885年,何献墀成功劝说张之洞设立广东矿务局,制定《矿务条例》,聘请欧洲矿师在广东各地进行勘探。张之洞对机械采矿、新式冶炼的兴趣来自何献墀的启发。1889年,张之洞从欧洲订购的炼钢设备装运来华,适逢他调任湖广总督,遂将设备运往湖北建设汉阳铁厂,促成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的勘探开采。可以说,何献墀是张之洞发展近代工业的启蒙人。
身处国际城市香港,本身又精通外文,何献墀得以接触一些来自各国的专业人才。张之洞上任两广总督不久,就认识到军队的训练必须实现近代化,而最便捷的方法是聘请西方国家的军官充当教官。张之洞了解到“各国武备,近以德国为最精”,他让何献墀帮助物色德国军官。1884年秋,何献墀从英国副提督那里了解到,有个德国军官威勒西愿意来华任教。张之洞性子急,不断发电报催问:“前云英副提推荐,何以又阻?请考其技能,酌议薪水、年限,速复。”何献墀回电称,威勒西正在办理退役手續,需要稍等。根据国际法,中立国的现役军官士兵不得为交战两国服务。张之洞回电,认为可以采用请假方式,不必辞职。在何献墀催促下,威勒西于12月3日抵达广州。随后,张之洞又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聘请到更多军官,与威勒西一起担任广东水陆师学堂教习,并负责训练新式装备的“广胜军”。张之洞在广州形成重用德国军官这个传统,到后来担任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罗寿嵩
给张之洞收集法军情报的还有另一个香港华商,名叫罗寿嵩,在香港的常用名是罗鹤朋(LoHokPang),他的贡献仅次于何献墀。
罗寿嵩(?—1895),广州黄埔村人。他的父亲罗伯常,在香港开埠初期即前往经商,后被聘为汇丰银行第一任买办。1876年,罗寿嵩子承父业,在香港金融市场叱诧风云。尽管定居香港多年,罗寿嵩依然心系祖国,踊跃捐输,朝廷由此给予候选道官衔。 1884年,中法战争激战正酣,广东急需购买新式大炮装备炮台,但苦于经费不足,无从措手。罗寿嵩闻讯,立即动员族人、亲友向省政府捐输海防经费。张之洞为此专门上奏朝廷,给罗寿嵩赏加三品衔。
在中法战争中,罗寿嵩利用自己供职银行、消息灵通、人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向张之洞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1884年10月起,罗寿嵩主动向张之洞发送法军情报,包括每天抵达香港的法国军舰数量、动向等详情。当时的香港华商、华工出于爱国热忱,拒绝给法国军舰服务,张之洞急于知道法国军舰在香港的补给如何解决。罗寿嵩经悉心查访,报告称:给法军供应煤炭的是德国洋行,供应粮食的是一家法国面包店,搬运工则是菲律宾人、日本人。张之洞原以为,华商、华工拒绝为法国服务后,法国军舰在香港的补给将无法解决,但罗寿嵩的情报改变了他的认知。
1885年2月4日,因中法已经正式宣战,港督发布告示,根据国际法,自即日起,各国商船运载中国军火,不论是在香港还是外海,若被法国军舰搜到将被扣留,英国严守中立,不再干预。罗寿嵩迅速把这个消息电告张之洞。为支援刘铭传在台湾抗法,张之洞一直谋划租雇外国商船装运军火支援台湾。罗寿嵩及时传达这个消息,使张之洞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采取了周密的应对措施。
罗寿嵩对抗法战争最大的贡献,在于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向中国政府提供巨额融资。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时,广东海防经费紧缺,两广总督张树声通过罗寿嵩的安排,先后两次取得汇丰银行借款共200万两。这笔借款让参战的中国军队能购买到先进的武器和弹药等,为下一阶段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时汇集于中越边境的粤军、淮军均由广东供应军饷,桂军、滇军以及四川鲍超新招募的军队也要广东协助筹饷,除此之外还有援台任务。张之洞为此忧心忡忡。旧式军队若不能及时发饷,经常会有哗变的危险,而枪械弹药的补给更是刻不容缓。罗寿嵩急张之洞之所急,安排了第三次、第四次对广东贷款201万两,接着又用广东省的名义代云桂等省借款299万两。罗寿嵩经手为张树声、张之洞筹措的中法战争军费总计高达700万两。
从晚清到1950年代初,中国货币币值经历了极大变化,当代读者可能很难领会700万两意味着什么。1886年,张之洞向朝廷报告,广东省全年的财政收入是456万两。也就是说,罗寿嵩安排的五次贷款,远超广东省全年财政收入。当时,清廷除了向汇丰、渣打这样的外资银行筹措外,没有其它途径可以弄到这么一笔巨款。得力于罗寿嵩的密切配合,这些贷款迅速到位,分批汇到越南前线的数省军队,同时也利用这笔贷款采购了足够的军用物资。
1884年3月,在张之洞的指挥协调下,冯子材等将领率领中国军队发起反攻,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迫使法国内阁垮台。人们在赞颂这些爱国将领的战功的同时,应该想到,如果没有及时到位的贷款,中国在越南战场能否打赢法国完全是未知之数。军事史著作经常突出描写作战的过程,其实,军费的筹措、军用物资的运输,以及各项后勤服务,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从这个角度看,罗寿嵩可以算是中法战争中的无名英雄。
1888年,罗寿嵩受到从美国加州回国的华侨启发,与港商韦廷俊等发起建设广九铁路计划,拟由商人集资兴建广州至九龙的铁路,后因朝廷不予批准未果。十多年后形势变化,清廷重拾罗寿嵩的计划,广九铁路于1911年建成通车。
1892年,罗寿嵩因参与金融投机,欠下巨额债务,弃产潜逃,隐居于广东某个寺庙,念经信佛,于1895年去世。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晚清商人在金融投资中常有失手。
赐匾事件
1885年春夏之际,西江、北江同时涨水决堤,为广东五十年未遇的洪灾,珠江三角洲顿成泽国,淹没田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香港东华医院是由各行业华商组成的慈善机构,除了向华人提供医疗服务外,还一直从事其它慈善事业。1882年,何献墀曾被选为医院董事会主席。洪灾发生后,医院董事会立即号召全港商人募捐救济,并发电报给上海广肇公所、旧金山中华会馆等同乡组织广泛劝募。东华医院在短期内就募集到四万六千多银元,由医院派出施赈人员深入灾区各处乡镇放赈,活人无数。到当年秋天,水灾善后工作告一段落,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倪文蔚鉴于东华医院华商群体对广东救灾的杰出贡献,奏请朝廷予以表彰,以报答香港华商的善意。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接到奏折后指示:香港东华医院崇祀神农,素邀灵贶,著南书房翰林,恭书匾额一方,发交张之洞等,转给该处,敬谨悬挂。钦此。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七日。”(《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
那个时代,慈善机构都供奉一些本土神明,东华医院崇祀神农氏——远古时代“尝百草”的中医中药祖师爷。不久,南书房翰林恭书“万物咸利”四字,钤印“光绪御笔之宝”,从京城送到广州,张之洞派人把这卷宣纸书写的墨宝专程交给何献墀,送达时间应该是1885年12月29日。香港华商听到光绪皇帝赐匾抵达的消息都兴高采烈。两天后,香港中文报纸把这个消息登了出来。
谁知,港英政府辅助兼华民政务司骆克看到中文报纸的报道后勃然大怒。从他的角度看,御赐匾额的交接未经英国驻华公使馆、驻广州领事这些正式的外交渠道,便直接交到了东华医院,等于侵犯了英国对香港居民的管治权。他立即召见东华医院首总理(相当于副主席)卢芝田质问,卢芝田在压力之下,否认了报纸报道的内容。骆克进一步调查发现,御赐卷轴是由信使送到何献墀供职的安泰保险公司,再转交给东华医院主席關恺川的,交接时还有其他董事(当时称“总理”)在场。由此,骆克证实卢芝田并非“弄错”,而是在中英两国政府的夹缝之下被迫撒谎。
在港英政府的高压之下,一般华商都谨小慎微,但无论如何闪展腾挪,有些冲突还是无法完全避免。对组成东华医院董事会的华商来说,光绪皇帝赐匾是何等荣耀之事,无论港英政府如何施压,都不可能拒绝这份赏赐。
港英政府对东华医院的华人绅董一直充满疑忌。一方面,港英政府需要这样一家机构,利用华商领袖安抚大众,发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以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港英政府又担心这个群体的力量太过膨胀,威胁到殖民统治。“港府对东华医院的更大疑忌是东华绅董与内地的联系。东华绅董兼具港商与粤商的身份,与家乡维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大都拥有清朝颁发的官衔,与内地官员多有所往来,而中英两国关系时敌时友。香港到底是英国以武力从中国手里夺取的殖民地,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不知何时爆发。”(丁心豹:《善与人同:与香港同步成长的东华三院》)
1886年1月2日,何献墀在《香港华字日报》撰文,对港英政府的迫害进行回击。他回顾了迎接御书卷轴的过程,对那些认为东华医院无权接受御赐匾额的观点进行了犀利批评。他在文中指出,香港华商在内地从事慈善工作,表现突出,那么作为慈善受益者的领导(指光绪帝、张之洞),颁发匾额给他们加以鼓励表彰,这种行为没有错处。他又指出,香港华商曾积极捐款赈济1874年至1876年间的华北旱灾,1878年光绪皇帝御赐“神威普佑”匾额给东华医院,为什么当时的港英政府对此并无意见?
何献墀的批评更令港英政府担心,因为他公然挑战了港英政府急于维护的政治与外交原则。代理总督马师给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写信,欧格讷随即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抗议,使张之洞与香港华人感受到很大压力。然而,英国政府高层考虑到香港华人与内地之间事实上无法割断的联系,在通过公使馆作了警告后便不了了之,没有进一步追究。光绪帝御赐的“万物咸利”匾额随后依然高挂于东华医院正堂。后来,东华医院发展为东华三院集团,成立文物馆,这方御赐匾额被移往文物馆展出,供参观者瞻仰。
赐匾风波表明,港英政府对香港华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一直心怀疑忌。到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后,港英政府出台新的条例,对医院进行改组。1897年起更派出英国医官进入医院实施监督,并增设团防局等机构以拉拢华人领袖,培植亲英势力,对华人社会进行分化。曾经作为全港华人代表机构的东华医院,逐渐降低了政治上的地位,被迫埋头于慈善服务。何献墀本人没有屈服,他继续致力于组织华人商会,以维护华人权益、传达华人声音。
经过多年的努力,1896年1月,香港中华商会得以成立,何献墀当选为首任主席。香港华商一直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何献墀、罗寿嵩等人则是早期爱国港商的代表人物,历史会铭记他们的贡献。
(作者系文史学者)
1884年7月7日,张之洞乘坐招商局“广利”轮船抵达香港,礼节性拜会了港督后,换乘炮艇前往广州上任,这是他与香港结缘的开始。香港华商心向祖国,对张之洞在广东的施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质性帮助。本文将通过何献墀、罗寿嵩这两个杰出的华商人物,以及华商代表机构香港东华医院来阐明他们之间的互动。
何献墀
张之洞上任两广总督之时,中方在中法战争中正处于下风。1884年3月,北宁失守,华军败退,战火烧到中越边境,对广西、云南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朝廷希望借助张之洞的才干,领导协调广东、广西、云南三省,打好对法战争。
1884年7月至1885年7月这一年,正是中法战争最紧张的阶段。这一年里,张之洞与香港商人何献墀之间的来往电报接近200封,高峰期时一天有好几封。何献墀是当时香港华商领袖,岁月流逝,这个曾经的风云人物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这些来往电报中,除了少数几封是张之洞发出指示,要求核实某个事件外,绝大多数是何献墀提供的情报。情报的内容主要是法国舰船到港离港动向,新加坡方向开来的法船情况,有时还会报告台湾、福建法军的异动,甚至还有法国政坛动态,以及香港码头工人抗法罢工的详情,等等。
何献墀(1838—1901),又名何亚美(HoAmei),字崑山,广东南海人,父母很早去世,遗下孤儿兄弟两人,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收留,入读香港英华学校。1858年,何献墀毕业后,随兄何流玉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在华人中传教。不久,他脱离教会,组织华工赴新西兰开挖金矿。1864年,他与西洋女子萨拉·福斯特结婚。在墨尔本工作了10年后,他回到广州,进入粤海关工作了一段时间。1869年,他到香港充当政府翻译。1870年至1871年,他重操旧业,租赁船只运载华工前往新西兰开矿。1872年,何献墀入广东税务部门工作,结识了不少省级官员。1877年,他出任香港华人创办的安泰保险公司经理。安泰保险公司大股东乃当时的香港首富李璿及其兄弟李德昌。
何献墀既行事脚踏实地,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1881年,他向李鸿章提出一个最终禁绝印度鸦片的计划,即在香港募集资本2000万元,设立洋药公司,总揽印度鸦片输入和运销中国各口的业务,与对方订立长期合同,每年限定输入鸦片箱数,逐年递减,到一定年份,达到完全禁绝。李鸿章派马建忠、吴瀚涛出使香港、印度,可惜谈判以失败告终。
1882年,何献墀与李璿、李德昌兄弟发起成立华合电报公司,敷设从广州到香港的电报线路。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华合电报公司的电报线架设到九龙深水埗就停了下来,未能连接到香港本岛。后经磋商,由官办的中国电报公司收购华合电报公司,最终在1883年贯通了广州到香港的电报线路。这条线路在接下来的中法战争中,成为了张之洞的“信息生命线”。
同样在1882年,何献墀聘请英国工程师柯则域考察广州水源地,写成《粤垣源源水局议》一书,提议集资在广州西村设立自来水厂。当时的绅商对水厂项目的盈利前景不看好,应者寥寥,计划被迫搁置。1905年,岑春煊督粤,基本按照这个计划书建设西村水厂。如今,100多年过去了,西村水厂仍在为广州市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用水。
何献墀长期从事招募华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采矿的工作,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矿业一直情有独钟。1883年,他买下了潭洲银矿。接着,他把目光转向大屿山的矿产。当时大屿山仍属广东,要到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才划给香港。何献墀付出年租金两千银元租下矿场,成立公司,发行股票大规模集资,从英国聘请地质学家、矿师,购买全套机械设备进行开采。1886年3月,大屿山银矿正式开工,这是广东省第一家大型机械采矿企业。这家公司后来转让给著名企业家徐润,开采数年后因经济效益不佳,被迫废弃,留下了“银矿湾”地名,如今已变成香港旅游胜地。
1885年,何献墀成功劝说张之洞设立广东矿务局,制定《矿务条例》,聘请欧洲矿师在广东各地进行勘探。张之洞对机械采矿、新式冶炼的兴趣来自何献墀的启发。1889年,张之洞从欧洲订购的炼钢设备装运来华,适逢他调任湖广总督,遂将设备运往湖北建设汉阳铁厂,促成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的勘探开采。可以说,何献墀是张之洞发展近代工业的启蒙人。
身处国际城市香港,本身又精通外文,何献墀得以接触一些来自各国的专业人才。张之洞上任两广总督不久,就认识到军队的训练必须实现近代化,而最便捷的方法是聘请西方国家的军官充当教官。张之洞了解到“各国武备,近以德国为最精”,他让何献墀帮助物色德国军官。1884年秋,何献墀从英国副提督那里了解到,有个德国军官威勒西愿意来华任教。张之洞性子急,不断发电报催问:“前云英副提推荐,何以又阻?请考其技能,酌议薪水、年限,速复。”何献墀回电称,威勒西正在办理退役手續,需要稍等。根据国际法,中立国的现役军官士兵不得为交战两国服务。张之洞回电,认为可以采用请假方式,不必辞职。在何献墀催促下,威勒西于12月3日抵达广州。随后,张之洞又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聘请到更多军官,与威勒西一起担任广东水陆师学堂教习,并负责训练新式装备的“广胜军”。张之洞在广州形成重用德国军官这个传统,到后来担任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罗寿嵩
给张之洞收集法军情报的还有另一个香港华商,名叫罗寿嵩,在香港的常用名是罗鹤朋(LoHokPang),他的贡献仅次于何献墀。
罗寿嵩(?—1895),广州黄埔村人。他的父亲罗伯常,在香港开埠初期即前往经商,后被聘为汇丰银行第一任买办。1876年,罗寿嵩子承父业,在香港金融市场叱诧风云。尽管定居香港多年,罗寿嵩依然心系祖国,踊跃捐输,朝廷由此给予候选道官衔。 1884年,中法战争激战正酣,广东急需购买新式大炮装备炮台,但苦于经费不足,无从措手。罗寿嵩闻讯,立即动员族人、亲友向省政府捐输海防经费。张之洞为此专门上奏朝廷,给罗寿嵩赏加三品衔。
在中法战争中,罗寿嵩利用自己供职银行、消息灵通、人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向张之洞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1884年10月起,罗寿嵩主动向张之洞发送法军情报,包括每天抵达香港的法国军舰数量、动向等详情。当时的香港华商、华工出于爱国热忱,拒绝给法国军舰服务,张之洞急于知道法国军舰在香港的补给如何解决。罗寿嵩经悉心查访,报告称:给法军供应煤炭的是德国洋行,供应粮食的是一家法国面包店,搬运工则是菲律宾人、日本人。张之洞原以为,华商、华工拒绝为法国服务后,法国军舰在香港的补给将无法解决,但罗寿嵩的情报改变了他的认知。
1885年2月4日,因中法已经正式宣战,港督发布告示,根据国际法,自即日起,各国商船运载中国军火,不论是在香港还是外海,若被法国军舰搜到将被扣留,英国严守中立,不再干预。罗寿嵩迅速把这个消息电告张之洞。为支援刘铭传在台湾抗法,张之洞一直谋划租雇外国商船装运军火支援台湾。罗寿嵩及时传达这个消息,使张之洞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采取了周密的应对措施。
罗寿嵩对抗法战争最大的贡献,在于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向中国政府提供巨额融资。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时,广东海防经费紧缺,两广总督张树声通过罗寿嵩的安排,先后两次取得汇丰银行借款共200万两。这笔借款让参战的中国军队能购买到先进的武器和弹药等,为下一阶段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时汇集于中越边境的粤军、淮军均由广东供应军饷,桂军、滇军以及四川鲍超新招募的军队也要广东协助筹饷,除此之外还有援台任务。张之洞为此忧心忡忡。旧式军队若不能及时发饷,经常会有哗变的危险,而枪械弹药的补给更是刻不容缓。罗寿嵩急张之洞之所急,安排了第三次、第四次对广东贷款201万两,接着又用广东省的名义代云桂等省借款299万两。罗寿嵩经手为张树声、张之洞筹措的中法战争军费总计高达700万两。
从晚清到1950年代初,中国货币币值经历了极大变化,当代读者可能很难领会700万两意味着什么。1886年,张之洞向朝廷报告,广东省全年的财政收入是456万两。也就是说,罗寿嵩安排的五次贷款,远超广东省全年财政收入。当时,清廷除了向汇丰、渣打这样的外资银行筹措外,没有其它途径可以弄到这么一笔巨款。得力于罗寿嵩的密切配合,这些贷款迅速到位,分批汇到越南前线的数省军队,同时也利用这笔贷款采购了足够的军用物资。
1884年3月,在张之洞的指挥协调下,冯子材等将领率领中国军队发起反攻,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迫使法国内阁垮台。人们在赞颂这些爱国将领的战功的同时,应该想到,如果没有及时到位的贷款,中国在越南战场能否打赢法国完全是未知之数。军事史著作经常突出描写作战的过程,其实,军费的筹措、军用物资的运输,以及各项后勤服务,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从这个角度看,罗寿嵩可以算是中法战争中的无名英雄。
1888年,罗寿嵩受到从美国加州回国的华侨启发,与港商韦廷俊等发起建设广九铁路计划,拟由商人集资兴建广州至九龙的铁路,后因朝廷不予批准未果。十多年后形势变化,清廷重拾罗寿嵩的计划,广九铁路于1911年建成通车。
1892年,罗寿嵩因参与金融投机,欠下巨额债务,弃产潜逃,隐居于广东某个寺庙,念经信佛,于1895年去世。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晚清商人在金融投资中常有失手。
赐匾事件
1885年春夏之际,西江、北江同时涨水决堤,为广东五十年未遇的洪灾,珠江三角洲顿成泽国,淹没田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香港东华医院是由各行业华商组成的慈善机构,除了向华人提供医疗服务外,还一直从事其它慈善事业。1882年,何献墀曾被选为医院董事会主席。洪灾发生后,医院董事会立即号召全港商人募捐救济,并发电报给上海广肇公所、旧金山中华会馆等同乡组织广泛劝募。东华医院在短期内就募集到四万六千多银元,由医院派出施赈人员深入灾区各处乡镇放赈,活人无数。到当年秋天,水灾善后工作告一段落,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倪文蔚鉴于东华医院华商群体对广东救灾的杰出贡献,奏请朝廷予以表彰,以报答香港华商的善意。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接到奏折后指示:香港东华医院崇祀神农,素邀灵贶,著南书房翰林,恭书匾额一方,发交张之洞等,转给该处,敬谨悬挂。钦此。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七日。”(《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
那个时代,慈善机构都供奉一些本土神明,东华医院崇祀神农氏——远古时代“尝百草”的中医中药祖师爷。不久,南书房翰林恭书“万物咸利”四字,钤印“光绪御笔之宝”,从京城送到广州,张之洞派人把这卷宣纸书写的墨宝专程交给何献墀,送达时间应该是1885年12月29日。香港华商听到光绪皇帝赐匾抵达的消息都兴高采烈。两天后,香港中文报纸把这个消息登了出来。
谁知,港英政府辅助兼华民政务司骆克看到中文报纸的报道后勃然大怒。从他的角度看,御赐匾额的交接未经英国驻华公使馆、驻广州领事这些正式的外交渠道,便直接交到了东华医院,等于侵犯了英国对香港居民的管治权。他立即召见东华医院首总理(相当于副主席)卢芝田质问,卢芝田在压力之下,否认了报纸报道的内容。骆克进一步调查发现,御赐卷轴是由信使送到何献墀供职的安泰保险公司,再转交给东华医院主席關恺川的,交接时还有其他董事(当时称“总理”)在场。由此,骆克证实卢芝田并非“弄错”,而是在中英两国政府的夹缝之下被迫撒谎。
在港英政府的高压之下,一般华商都谨小慎微,但无论如何闪展腾挪,有些冲突还是无法完全避免。对组成东华医院董事会的华商来说,光绪皇帝赐匾是何等荣耀之事,无论港英政府如何施压,都不可能拒绝这份赏赐。
港英政府对东华医院的华人绅董一直充满疑忌。一方面,港英政府需要这样一家机构,利用华商领袖安抚大众,发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以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港英政府又担心这个群体的力量太过膨胀,威胁到殖民统治。“港府对东华医院的更大疑忌是东华绅董与内地的联系。东华绅董兼具港商与粤商的身份,与家乡维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大都拥有清朝颁发的官衔,与内地官员多有所往来,而中英两国关系时敌时友。香港到底是英国以武力从中国手里夺取的殖民地,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不知何时爆发。”(丁心豹:《善与人同:与香港同步成长的东华三院》)
1886年1月2日,何献墀在《香港华字日报》撰文,对港英政府的迫害进行回击。他回顾了迎接御书卷轴的过程,对那些认为东华医院无权接受御赐匾额的观点进行了犀利批评。他在文中指出,香港华商在内地从事慈善工作,表现突出,那么作为慈善受益者的领导(指光绪帝、张之洞),颁发匾额给他们加以鼓励表彰,这种行为没有错处。他又指出,香港华商曾积极捐款赈济1874年至1876年间的华北旱灾,1878年光绪皇帝御赐“神威普佑”匾额给东华医院,为什么当时的港英政府对此并无意见?
何献墀的批评更令港英政府担心,因为他公然挑战了港英政府急于维护的政治与外交原则。代理总督马师给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写信,欧格讷随即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抗议,使张之洞与香港华人感受到很大压力。然而,英国政府高层考虑到香港华人与内地之间事实上无法割断的联系,在通过公使馆作了警告后便不了了之,没有进一步追究。光绪帝御赐的“万物咸利”匾额随后依然高挂于东华医院正堂。后来,东华医院发展为东华三院集团,成立文物馆,这方御赐匾额被移往文物馆展出,供参观者瞻仰。
赐匾风波表明,港英政府对香港华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一直心怀疑忌。到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后,港英政府出台新的条例,对医院进行改组。1897年起更派出英国医官进入医院实施监督,并增设团防局等机构以拉拢华人领袖,培植亲英势力,对华人社会进行分化。曾经作为全港华人代表机构的东华医院,逐渐降低了政治上的地位,被迫埋头于慈善服务。何献墀本人没有屈服,他继续致力于组织华人商会,以维护华人权益、传达华人声音。
经过多年的努力,1896年1月,香港中华商会得以成立,何献墀当选为首任主席。香港华商一直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何献墀、罗寿嵩等人则是早期爱国港商的代表人物,历史会铭记他们的贡献。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