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形名”结构对译与转译的语义依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dfg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的“形名”结构一般情况下可以对译成汉语的“形名”结构,但有时却需要转译成“名形”结构是对译还是转译,取决于一定的语义条件。其规律是:当“形名”结构的“形”与句中的任何非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不存在紧密的语义关系时,“形名”结构应该对译成汉语的“形名”结构;但是当“形名”结构的“形”与句中某个非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存在因果或其它紧密的语义关系时,“形名” 结构要转译成汉语的“名形”结构。
  关键词:形名结构 名形结构 对译 转译 语义依据
  
  引言
  
  英译汉时有时需要将英语的“形名”结构转译成汉语的“名形”结构。所谓“形名”结构,就是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的定中结构,比如“the strong walls”。所谓“名形”结构,就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加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构成的主谓结构,比如“城墙非常坚固”。下面就是几个能够体现这一转译的典型例子。
  The strong walls of the castle served as a good defense against the attackers.
  译文:那座城堡的城墙非常坚固,在抵御敌人的进攻中起到了良好的防御作用。
  That old dirty house is an offense to everyone who lives in the street.
  译文:那座房子又旧又脏,住在那条街上的人无不讨厌。
  Finally I arrived on a hot summer morning too depressed to feel nervous.
  译文:我总算是到了。那是个夏日的上午,天气燥热,我身心疲惫,也感不到紧张了。
  以上例子中,源语中的“形名”结构在译语中都转译成了“名形”结构(注意:在这几个例子中这种转换是强制性而非选择性的)。对于这种现象,杨莉藜(1993)、治福东(2003)认为是英译汉中一种结构转换的趋势。马秉义(1999)也持此观点,并从句法与逻辑互相映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马文指出,“就句子结构而言,英语是三分的,汉语是二分的,英译汉就是把英语句子的三分变为汉语的二分。”(马秉义,1999)
  本文认为,三位学者对这种转译趋势的描述和解释对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无论是他们的描述还是解释都是不彻底的。首先,转译手段使用频率较低,且不易掌握,属于策略性的手段,而对译却是普遍地、几乎不自觉地被人们加以使用,属于常规手段,所以不能因为转译手段的策略性使用就认为存在这种转译的趋势。其次,由于研究者们将自己的视角局限于句法平面,而忽略了与之联系紧密的语义、语用甚至认知平面对它的影响,因而也就无法区分对译与转译两种不同译法各自的依据。本文试图从语言事实出发,从语义的角度对英语“形名”结构的对译与转译两种手段各自的依据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描述,并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对此做出解释。
  
  1. 对译与转译的差异与对立
  
  就英语“形名”结构的翻译手段而言,要么采用对译,要么采用转译,很少存在既可以对译又可以转译的情况。为了说明对译与转译的这种差别与对立,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这个表格:
  
  表的左列是“形名”结构,中列也是“形名”结构,右列是“名形”结构。从左列到中列的翻译不存在结构转换,是对译;从左列到右列的翻译发生了结构的转变,是转译。
  就常规而言,英译汉中“形名”结构一般对译为“形名”结构。表中左列的短语只能对译成中列的短语,不能转译成右列的短语,就是很好的证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立是就短语层面的翻译而言的,严格地说这不算翻译。我们要研究的是处在句子环境中的“形名”结构的对译与转译的对立,因为“形名”结构一旦进入句子,就不仅要受到结构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结构外因素的制约。引言中所出现的几个例子就是这样,其中“形名”结构不仅可能而且必须转译成“名形”结构。我们先看第一个例子。
  例1:The strong walls of the castle served as a good defense against the attackers.
  我们对句中的“形名”结构分别作对译与转换的处理,得到下面的两种译文:
  那座城堡的坚固城墙充当了抵御进攻者的良好防御物。 (a)
  那座城堡的城墙非常坚固,在抵御敌人的进攻中起到了良好的防御作用。(b)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译文b明显优于译文a,也就是说,此例中的“形名”结构必须转译成“名形”结构。为了更好地说明对译与转译两种手段的对立,我们再看下面一组很有对比性的例子。
  例2:That old dirty house is the very place where he used to live. (a)
  That old dirty house is an offense to everyone who lives in the street. (b)
  我们对这两个句法结构上非常接近(按马文的说法,都是三分结构)的句子中的“形名”结构都作对译处理,得到了下面的译文:
  那座又旧又脏的房子正是他曾经居住的地方。(a′)
  那座又旧又脏的房子让住在那条街上的每个人都很讨厌。(b′)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a′是通顺的译文,而b′则不顺。可是当我们将该“形名”结构作转译处理时,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那座房子又旧又脏,正是他过去居住的地方。(a″)
  那座房子又旧又脏,住在那条街上的人无不讨厌。(b″)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经过转译得到的译文a″不顺,而b″却是通顺的。a、b两个句子中,“形名”结构性质完全同一,句子结构又非常接近,为什么在a句中需要作对译的处理,而在b句中却需要作转译的处理呢?
  显然,对a、b两句中的“形名”结构如果不借助结构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单一地认为英译汉中存在着由“形名”结构向“名形”结构转换的趋势,或者认为英、汉句子结构常式存在着三分与二分的对立,是难以包容这种复杂的情况的。因为按照马文,(b′)是三分的,译文不顺,必须像(b″)一样进行二分。可是(a′)是三分的,译文却很通顺的,而且如果像(a″)一样进行二分反而不顺了。
  由此可见,二分、三分是否是英、汉语句子结构常式的对立尚缺少足够的事实来支撑。
  
  2. 对译与转译各自的语义依据
  
  如前文所述,例2中,a句的“形名”结构要作对译处理,而b句的“形名”结构要作转译处理,可是两个句子中的“形名”结构性质完全同一,而且两个句子在句法结构上非常接近,很难找出某种规律性的差异。可见造成“形名”结构对译与转译的对立的依据不在“形名”结构内部,也不在句子的句法结构层面。那么造成这种对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观察,我们发现造成这种对立的原因不在句法平面,也不在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平面上,而是发生在非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平面上。对译与转译的对立事实上是各自语义依据上的对立,它们的语义依据分别是:当“形名”结构的“形”与句中的任何非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不存在紧密的语义关系时,“形名”结构对译成汉语的“形名”结构;但是,当“形名”结构的“形”与句中某个非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存在因果关系(事实上还有其它关系,待另文再述)时,“形名”结构要转译成汉语的“名形” 结构。下面我们将通过不同类型的例子来证明这条规律。
  
  2.1 主语位置
  从句法位置上看,“形名”结构可以出现在多种位置上。我们先来看一看“形名”结构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情况。
  例3:That old dirty house is the very place where he used to live. (a)
  That old dirty house is an offense to everyone who lives in the street. (b)
  这个例子就是上文出现的例2,前面我们只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个要对译一个要转译,但没有做出具体解答。现在我们就试图从语义关系的层面找寻答案。通过观察不难发现,b句中,“形名”结构的“形”—“old dirty”与其非直接成分“offense”之间在语义上存在因果关系:房子旧、脏,才会让人讨厌。相反地,a句中,“形”—“old dirty”与句中的任何非直接成分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可见,正是这个语义关系上的差异造成了“形名”结构—“that old dirty”在a、b两句中对译与转译的对立。为了证明这条规律的严整性,请看更多的例子。
  例4:The strong walls of the castle served as a good defense against the attackers.
  译文1:城堡的坚固城墙在抵御敌人的进攻中起到了良好的防御作用。 (对译)
  译文2:城堡的城墙非常坚固,在抵御敌人的进攻中起到了良好的防御作用。(转译)
  例5:His advanced skills qualify him well for the job.
  译文1:他高超的技术使他完全有资格担任这一工作。(对译)
  译文2:他技术高超,完全胜任这份工作。(转译)
  例6:Her long hair jumped in the air as she tripped along.
  译文1:她一路小跑着,长发在空中飘飞。(对译)
  译文2:她一路小跑着,头发长长的,在空中飘飞。(转译)
  例4、5中,“形名”结构的“形”—“strong”、“advanced”分别与其非直接成分“good defense”、“qualify him well”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城墙“坚固”,因而起到良好的防御作用;技术“高超”,因而胜任工作。通过比较两种译文可以看出,转译的处理明显优于对译处理。
  例6恰好相反,“形名”结构—“her long hair”的“形”—“long”与句中的任何非直接成分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很明显,对译的处理优于转译的处理。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对“形名”结构进行对译的处理时,对译前后句子语序没有发生变化;可是进行转译处理时,句子语序却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个现象,后文将另加论述。
  
  2.2 宾语位置
  以上例子中,“形名”结构都出现在句子主语的位置上。下面来看一看“形名”结构出现在句子宾语位置上的情况。
  例7:I very much admire his powerful handwriting.
  译文1:我非常倾慕他雄健有力的书法
  译文2:他的书法雄健有力,我非常倾慕。
  例8:I can’t bear his rickety handwriting.
  译文1:我受不了他那歪歪斜斜的书法
  译文2:他的字写得歪歪斜斜,我看着难受。
  以上两例中,“形名”结构出现在句子的宾语的位置上。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从语义上看,“形名”结构的“形”是引起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发生的原因。例7中,“他的书法‘雄健有力’是我‘倾慕’的原因”。例8中,“他的字写得‘歪歪斜斜’是我看着‘难受’的原因”。通过比较两种译文可以看出,转译明显优于对译。
  例9:Yesterday they moved into their new apartment.
  译文:昨天他们住进了他们的新房子
  例9与例7、8相反,“形名”结构的“形”—“new”与句中的任何非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不存在因果关系,对译是唯一的处理手段,很难设想经过转译译文将会是怎样。
  值得一提的是,例7、8中,“形名”结构的“形”和与其关系紧密的非直接成分之间的距离在转译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语序发生了颠倒。
  
  2.3 其它位置
  以上分析了“形名”结构出现在句子主、宾语位置的情况。事实上,这种语义关系还可能发生在其它句法位置上的“形名”结构与其非直接成分之间。
  例10:Finally I arrived on a hot summer morning too depressed to feel nervous.
  译文1:终于我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上午到达了,因为太疲惫而感不到紧张。
  译文2:我总算是到了。那是个夏日的上午,天气燥热,我身心疲惫,也感不到紧张了。
  例11:Then on a fine morning, they started their expedition.
  译文1: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他们开始了他们的征程。
  译文2:于是,在一个早晨,天气晴朗,他们开始了他们的征程。
  例10、11中,“形名”结构出现在句子的状语的位置上,但是例10中,“形名”结构的“形”—“hot”与非直接成分“depressed”之间在语义上存在因果关系:天气热,人更觉疲惫。由于存在这层因果关系,此句的翻译需要作转译处理。例11与例10相反,“形名”结构的“形”—“fine”与句中的任何非直接成分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非常明显,句中的“形名”结构应作对译处理。
  例12:She is such a sweet girl that everybody likes her.
  译文1:她是一个如此可爱的女孩以致人人都喜欢她。
  译文2:那女孩很可爱,人人都喜欢她。
  例13:It is the long pipe that he refers to.
  译文1:他指的是那根长管子
  译文2:他指的是那根管子,长长的
  例12、13中,“形名”结构出现在主句的表语的位置上,但是例12中,“形名”结构的“形” —“sweet”与从句的谓语“likes”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女孩因为可爱才会人人喜欢。由于存在这层因果关系,该“形名”结构需要作转译处理。例13与之相反,“形名”结构的“形”—“long”与句中的任何非直接成分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只能作对译处理。
  以上我们具体分析了“形名”结构处在多种句法位置上对译与转译对立的情况。从顺序上讲我们是按句法位置的变化来安排的,但是从语义关系来看只有一种,那就是“形名”结构的“形”表“因”,某个与之关系紧密的间接成分表“果”。另外从转译所引起的“形名”结构的“形”和与之关系紧密的间接成分位置变化来看,有两种,一是位置关系没有变,但是距离拉近了(除例7、8外),二是距离没有变,但位置颠倒了(例7、8)。
  
  3. 结语
  
  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分析和描述了英语“形名”结构向汉语“名形”结构转换的规律,并利用众多例子丰富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理论的解释力和正确性。当然,英语“形名结构”的转换问题可能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可能还会受其它的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本文的研究已经表明,翻译的微观研究不能局限于句法层面去寻求单一的、绝对的转换趋势,翻译中的语义分析不能局限于语法意义,也不能局限于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因此,加强翻译转换中语义平面的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与翻译中的句法结构的转换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结构转换研究真正引向深入,使其更加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识别语言各自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M].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4]治福东,曹汉斌.英汉翻译中的欧化及其处理[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其他文献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大多数教学工作者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使课堂氛围变得枯燥、死板,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素质教育理
由于高中生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而数学在高考中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会因为片面追求学生书面成绩的提高,而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对于某一类型题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入手,通过研究音乐智能与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关系,用实验的方法论证了音乐智能培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了将音乐智能培养与英语口语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语口语 音乐智能 英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英语口语能力越来越受重视,在新的《英语课程标
现今,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英语成为了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一个很好的载体.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主要来源于课堂,因此,最大限度的利用
作文,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文学修养、语言组织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体现,因此作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以困境作
摘要:本文通过具体的言语实例分析了汉译英同义词的选择问题,认为把握好同义词的区分尺度,可以有效地解决写作或汉译英中同义词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汉译英 同义词 区分尺度 分析    同义词区分尺度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词汇语义,包括语义强度、语义范围、语义重点、普通和集合、行动内容及暗示等;色彩意义,包括语体、词源、形象、时代、方言、民族、外来、褒贬、亲疏、好恶、委婉、庄重等;搭配意义;位置分布和环境
摘要:在词汇呈现中,引发学生运用猜测策略,根据读音规则拼读生词,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假设-验证思维,达到有效记忆的目的。本研究经过实验证实:语音-词形猜测策略确实能提高词汇记忆效果。  关键词:猜测策略 词汇呈现 读音规则    一、 引言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离开了词汇,听、说、读、写
在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下,初中“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健康生活和法治理念作为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禽类传染病,该病的发生给世界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国际兽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列为A
摘要:英文原版电影是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手段,然而,电影的冗长片时和英文字幕的缺乏往往使教师束手无策。本文重点介绍了英语听说教学中电影的几个处理技巧,特别是对电影片断的截取,英文原版电影字幕的处理技巧等作了详述。  关键词:英语听说 教学 原版电影 处理技巧    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它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