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要讲的是,怎么样当班主任不累,还很快乐。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理念——有教无“累”,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其实,这个班主任可以是所有的老师,也包括校长。
何为有教无“累”?
老师们刚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产生疑惑,孔子讲的是有教无类,强调的是无论老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我却别出心裁将有教无类改成了有教无“累”。这不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也不是什么别的原因。说实话,这一想法,缘于我多年来从教的经历与心得。多年来,我目睹过不少的老师,他们心力交瘁,从心里到身体都感觉到一种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就算是这样,也未必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这不应该是理想的教师生活,也不应该是老师的生活样态。我个人认为:以智慧育人,以境界导人,应该是一件愉快而轻松的事业。
我曾经做过6年的中学老师。1983年,二十岁的我大学毕业,走上中学教师岗位,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几乎年年教高中毕业班,而且也当过一届班主任。最多的时候,我每个星期要上36节课,还不算早自习和晚自习的辅导与管理。当时,我所执教的那个学校办学质量不好,社会评价不高。所以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到有些失落。学生们不愿意戴校徽,觉得丢人。但是我每天坚持戴。我会和学生一起打球,一起爬山,一起玩乐,在学生眼里和心目中,他们并没有把我当成老师。那个时候,我的感觉与其他某些老师不同,我并没有把和学生交流当成一种负担,我反而觉得,我们更应该像朋友。校长觉得很奇怪,经常找我去办公室谈话。他们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我教的学生每年高考成绩都是在全县同类学校中排名第一,而他们很少看到过我在办公室备课,我的身体也没有被搞垮。尽管事情很多,平时也没少玩,我也没有觉得多累。原因除了当时整个地方教育水平都不高,高考的压力也没有目前这么大,并且自己年轻,精力充沛。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喜欢学生,也愿意和学生打交道。在生活中,只要是做自己愿意的事情,我想我们不太会感到劳累的,我们会有另外的收获。所以我还要再耕耘,还要继续跟学生打交道,继续跟教育打交道。我跟校长讲,其实上再多的课,有什么可累的呢?人的累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的心里。如果你没有心思做事情,或者没有把所做的事情放在心上,哪怕是做一点点,你就会觉得累,而且还累的要命。有的人却干得很快乐,这是为什么?因为他觉得太幸运了,每天早上都是几十个学生在等着自己,在准备着接受自己的指导与规训,谁会有这个待遇呢?想到这里,你就会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是缘分,让你与全世界几十亿个孩子之中的这些碰到了一起。
智慧从何而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教育的发展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越来越明显与急切地看到:我们现在所讲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成长,讲班主任的工作技巧、工作能力等,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要有智慧。改革开放多年来,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并没有能够看到如期的结果,反而让我们感受了社会道德沦丧与文明的困境。正如某些人所提示的,我们现在不少人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智慧。他不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人生资源。譬如,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这个道理,可是现实生活中,老师们却往往不这样做。他们小心翼翼,认真备课,很担心学生会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我们想想,如果学生不犯错误,他们如何长大,他们又怎么能够从失败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呢?所以,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如果你当老师,请想想:既然你反复告诉学生,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结果你把失败这个“母”搞掉了,还去哪里找“成功”这个孩子呢?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其实失败并非坏事,因为失败会加深学生的体会与理解,失败次数越多,体会就会越多。古希腊有句格言:思想借伤口而生长。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定是受过伤的人。只有受过伤的人,他的思想才会是真实可信,而不是在夸夸其谈。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自己亲自去受伤,因为你可以从别人的体会中去学习品尝那种痛苦的滋味,继而成为你反思的资源。不是每件事情你都要自己去亲自实践体验,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而且我认为也没有必要重复走别人的道路。但是我们不可重复这些痛苦,我们所得到的经验或思维的框架是我们需要接受的,这是我们人类的智慧。
我们人类有历史记载的,大概有五千多年。在这期间,有多少人有多少活动,我们是记不住的。那么多哲学家去谈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把每个哲学家的书读一遍,但是我们能够做的,是学会他们思考世界的方式。那种方式就是智慧。这就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文化跟智慧跟知识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我们讲的真正的智慧在人间,在劳动人民之间,不在知识分子身上。恰恰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有很多智慧。所以,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东西你想都想象不到。所以,我们讲,智慧跟知识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智慧的东西是没法教的。
智慧是一种哲学
有时候老师会想:你们这些学生,我教你有什么用?我起早贪黑,把我全身心都扑在你们身上,结果你们考得这么差……这样的老师满腹怨气,他在恨铁不成钢。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应该怪自己炼钢的本事不够。要么就是高炉没有修好,要么就是火候不够,要么就是你的技术不够。你水平高的话,哪怕是一块烂铁,你也可以炼出来一块钢铁。做人要有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天生的,但是人天生就有智慧这个种子,关键是你会不会浇灌。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好呢?我们仔细想一想,有哪个学生在进入到学校之前,他们不是聪明伶俐?又有哪一个孩子不是家庭中的宝贝呢?其实,人的智慧的诞生有时候并不是有意的结果,反而可能是不经意当中,在一个偶然的事件中,你才发现,你还有点智慧。于是,老师一句话,能够点石成金,也可以毁掉你的生活。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由于我过去的一些经历,所以我在当老师的时候就特别小心。千万不要伤了学生的心,现在的学生是伤不起的。把心伤了,他就不想活了,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就有点太过分了。我经常说不要怪孩子,孩子今天的习惯是好是坏,都与当家长的有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家长和老师比别人缺的就是一双独特的看问题的眼睛。思想不在书中,而在生活中。我很少读书,但是我很好奇。不管别人说什么,事情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会问“是这样吗?”沉浸其中的时候,我就会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智慧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就是起源于追问一个问题“是这样吗?”智慧就在于你的把握,过了就蠢,不过也蠢,智慧在过与不过之间,即中国人讲的中庸。这是最高的一种智慧。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所以,智慧起源于追问,而追问起源于好奇。我们现在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了好奇心,对什么都没有感觉了。比如,老师把所有学生要想的问题都想到了,把学生全部要犯错误的环境都避免了,老师呕心沥血,认真讲课,从解题到最后公布答案,终于把学生教会了。然而,这样的教育除了把学生摧毁,使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外,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我在这里强调,智慧并不神秘,也不抽象,智慧是一种哲学,一种对世界万物本质的追问。哲学对我们老师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智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我们的生活。智慧就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追问,这种追问的方式就是哲学的思考方式。所以哲学这个词在古希腊意思就是爱智慧,追寻智慧。那么,哲学对我们老师的意义是无形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首先要小心翼翼。因为我们不知道宇宙也不知道未来人生具体的样态,而且现代哲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只是一种不确定性,一种可能性。我们无法给学生一个确定的未来,我们便只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宽阔的平台。我们只能给学生一个宽阔的天地,一个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其他的我们做的越少对学生越好。我记得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讲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有专家说过,教育要做减法,不要做加法。作为一个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具体走何种道路,而是告诉他们该怎么走路,我们只管学生走路的大方向,我们陪着学生走路,而不是在前面给学生带路,甚至背着学生走路……。
美国教育哲学家泰勒曾说过:“哲学能够解放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哲学通过追问,通过好奇,就是为了寻找所有问题的最后的依据。这个找到依据的过程就类似于修建房屋时候要构建地基。如果地基不牢固,房屋就会倒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他认为,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总之,累与不累,我觉得全看我们如何理解教育,一个应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的人,是不会觉得劳累的,因为,智慧永远充满活力,智慧永远年轻!当然,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也绝对不是一件只凭空想就能够做到的,它至少要求我们得有一个颗充满好奇的心,同时,也包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责任编辑/张 丽
何为有教无“累”?
老师们刚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产生疑惑,孔子讲的是有教无类,强调的是无论老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我却别出心裁将有教无类改成了有教无“累”。这不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也不是什么别的原因。说实话,这一想法,缘于我多年来从教的经历与心得。多年来,我目睹过不少的老师,他们心力交瘁,从心里到身体都感觉到一种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就算是这样,也未必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这不应该是理想的教师生活,也不应该是老师的生活样态。我个人认为:以智慧育人,以境界导人,应该是一件愉快而轻松的事业。
我曾经做过6年的中学老师。1983年,二十岁的我大学毕业,走上中学教师岗位,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几乎年年教高中毕业班,而且也当过一届班主任。最多的时候,我每个星期要上36节课,还不算早自习和晚自习的辅导与管理。当时,我所执教的那个学校办学质量不好,社会评价不高。所以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到有些失落。学生们不愿意戴校徽,觉得丢人。但是我每天坚持戴。我会和学生一起打球,一起爬山,一起玩乐,在学生眼里和心目中,他们并没有把我当成老师。那个时候,我的感觉与其他某些老师不同,我并没有把和学生交流当成一种负担,我反而觉得,我们更应该像朋友。校长觉得很奇怪,经常找我去办公室谈话。他们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我教的学生每年高考成绩都是在全县同类学校中排名第一,而他们很少看到过我在办公室备课,我的身体也没有被搞垮。尽管事情很多,平时也没少玩,我也没有觉得多累。原因除了当时整个地方教育水平都不高,高考的压力也没有目前这么大,并且自己年轻,精力充沛。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喜欢学生,也愿意和学生打交道。在生活中,只要是做自己愿意的事情,我想我们不太会感到劳累的,我们会有另外的收获。所以我还要再耕耘,还要继续跟学生打交道,继续跟教育打交道。我跟校长讲,其实上再多的课,有什么可累的呢?人的累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的心里。如果你没有心思做事情,或者没有把所做的事情放在心上,哪怕是做一点点,你就会觉得累,而且还累的要命。有的人却干得很快乐,这是为什么?因为他觉得太幸运了,每天早上都是几十个学生在等着自己,在准备着接受自己的指导与规训,谁会有这个待遇呢?想到这里,你就会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是缘分,让你与全世界几十亿个孩子之中的这些碰到了一起。
智慧从何而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教育的发展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越来越明显与急切地看到:我们现在所讲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成长,讲班主任的工作技巧、工作能力等,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要有智慧。改革开放多年来,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并没有能够看到如期的结果,反而让我们感受了社会道德沦丧与文明的困境。正如某些人所提示的,我们现在不少人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智慧。他不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人生资源。譬如,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这个道理,可是现实生活中,老师们却往往不这样做。他们小心翼翼,认真备课,很担心学生会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我们想想,如果学生不犯错误,他们如何长大,他们又怎么能够从失败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呢?所以,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如果你当老师,请想想:既然你反复告诉学生,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结果你把失败这个“母”搞掉了,还去哪里找“成功”这个孩子呢?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其实失败并非坏事,因为失败会加深学生的体会与理解,失败次数越多,体会就会越多。古希腊有句格言:思想借伤口而生长。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定是受过伤的人。只有受过伤的人,他的思想才会是真实可信,而不是在夸夸其谈。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自己亲自去受伤,因为你可以从别人的体会中去学习品尝那种痛苦的滋味,继而成为你反思的资源。不是每件事情你都要自己去亲自实践体验,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而且我认为也没有必要重复走别人的道路。但是我们不可重复这些痛苦,我们所得到的经验或思维的框架是我们需要接受的,这是我们人类的智慧。
我们人类有历史记载的,大概有五千多年。在这期间,有多少人有多少活动,我们是记不住的。那么多哲学家去谈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把每个哲学家的书读一遍,但是我们能够做的,是学会他们思考世界的方式。那种方式就是智慧。这就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文化跟智慧跟知识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我们讲的真正的智慧在人间,在劳动人民之间,不在知识分子身上。恰恰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有很多智慧。所以,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东西你想都想象不到。所以,我们讲,智慧跟知识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智慧的东西是没法教的。
智慧是一种哲学
有时候老师会想:你们这些学生,我教你有什么用?我起早贪黑,把我全身心都扑在你们身上,结果你们考得这么差……这样的老师满腹怨气,他在恨铁不成钢。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应该怪自己炼钢的本事不够。要么就是高炉没有修好,要么就是火候不够,要么就是你的技术不够。你水平高的话,哪怕是一块烂铁,你也可以炼出来一块钢铁。做人要有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天生的,但是人天生就有智慧这个种子,关键是你会不会浇灌。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好呢?我们仔细想一想,有哪个学生在进入到学校之前,他们不是聪明伶俐?又有哪一个孩子不是家庭中的宝贝呢?其实,人的智慧的诞生有时候并不是有意的结果,反而可能是不经意当中,在一个偶然的事件中,你才发现,你还有点智慧。于是,老师一句话,能够点石成金,也可以毁掉你的生活。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由于我过去的一些经历,所以我在当老师的时候就特别小心。千万不要伤了学生的心,现在的学生是伤不起的。把心伤了,他就不想活了,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就有点太过分了。我经常说不要怪孩子,孩子今天的习惯是好是坏,都与当家长的有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家长和老师比别人缺的就是一双独特的看问题的眼睛。思想不在书中,而在生活中。我很少读书,但是我很好奇。不管别人说什么,事情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会问“是这样吗?”沉浸其中的时候,我就会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智慧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就是起源于追问一个问题“是这样吗?”智慧就在于你的把握,过了就蠢,不过也蠢,智慧在过与不过之间,即中国人讲的中庸。这是最高的一种智慧。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所以,智慧起源于追问,而追问起源于好奇。我们现在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了好奇心,对什么都没有感觉了。比如,老师把所有学生要想的问题都想到了,把学生全部要犯错误的环境都避免了,老师呕心沥血,认真讲课,从解题到最后公布答案,终于把学生教会了。然而,这样的教育除了把学生摧毁,使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外,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我在这里强调,智慧并不神秘,也不抽象,智慧是一种哲学,一种对世界万物本质的追问。哲学对我们老师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智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我们的生活。智慧就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追问,这种追问的方式就是哲学的思考方式。所以哲学这个词在古希腊意思就是爱智慧,追寻智慧。那么,哲学对我们老师的意义是无形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首先要小心翼翼。因为我们不知道宇宙也不知道未来人生具体的样态,而且现代哲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只是一种不确定性,一种可能性。我们无法给学生一个确定的未来,我们便只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宽阔的平台。我们只能给学生一个宽阔的天地,一个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其他的我们做的越少对学生越好。我记得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讲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有专家说过,教育要做减法,不要做加法。作为一个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具体走何种道路,而是告诉他们该怎么走路,我们只管学生走路的大方向,我们陪着学生走路,而不是在前面给学生带路,甚至背着学生走路……。
美国教育哲学家泰勒曾说过:“哲学能够解放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哲学通过追问,通过好奇,就是为了寻找所有问题的最后的依据。这个找到依据的过程就类似于修建房屋时候要构建地基。如果地基不牢固,房屋就会倒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他认为,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总之,累与不累,我觉得全看我们如何理解教育,一个应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的人,是不会觉得劳累的,因为,智慧永远充满活力,智慧永远年轻!当然,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也绝对不是一件只凭空想就能够做到的,它至少要求我们得有一个颗充满好奇的心,同时,也包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责任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