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只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同时,语文阅读教学又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帮助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必须体现在教学组织程序中,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近期,笔者有幸参与一次语文观摩比赛活动,执教《木兰诗》这篇课文,采用五步阅读法教授,感觉效果尚可,在此与大家分享,并请指正。
一、初读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触发语感,引发兴趣。阅读时要做到朗读清楚、准确。读后畅谈初步感受,勾画存疑,作为进一步阅读的基础和凭借。
1.学生课前查字典辨析字音,读准字音。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乐府、乐府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花木兰的故事,课前进行交流。
3.掌握文中“骑、转、强、帖”等多音字和“帖花黄、看火伴”等通假字。
二、细读
字斟句酌,玩味揣摩,把握内容,体会情感。体味字里行间的含蓄之意、比喻之意、言外之意,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注重勾画精彩的语句,仔细体味其中的内涵。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
教师提示:同样是五字句,唧唧/复/唧唧、可汗/大/点兵,为“二一二”节拍;不闻/机杼声、愿为/市鞍马,为“二三”节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二二一”节拍。
还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节拍。所以,划分节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2.要求学生朗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三、精读
深入理解,品评鉴赏,感悟情理,训练语感。品评、鉴赏语言运用的精当、语言的气势与韵味,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达到真正读懂文章的目的。
师生共同翻译诗歌,老师就重点的词法、句法引导学生赏析。
1.古今词义有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2.虚数的用法:“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中的“十二”与“十”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
3.互文见义: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
4.句式特点:
复沓句。如“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忆”、“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顶真句。如“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对偶句。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排比句。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
比喻句。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四、熟读
根据学生自己对语言的感悟,把握其轻重缓急。对于精彩的语段,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在积淀中促其对语言的内化。
1.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①写木兰停杼叹息;②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③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④写木兰十年沙场征战;⑤写木兰还朝辞官;⑥写木兰还家团聚;⑦比喻作结。
2.理清思路,强化朗读,熟读成诵。以故事情节为主线,以木兰形象为核心,以具体语句为着眼点,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节朗读,朗读时要边思边忆,注意内容前后照应和语言连贯畅通,力求当堂成诵。
五、美读
读得情真意切。要求能够有感情地读文章,完成自己对文章的再创造。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当你能够把自己对文章中情感的把握表达出来的时候,就真正地把文章读活读美了。
1.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用一句话评价木兰或《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你的美感。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发言。有的说木兰的故事传奇优美;有的说木兰的美好形象千古不朽;有的说木兰心系祖国,情牵社稷,是个民族英雄。也有的说《木兰诗》的语言凝练晓畅,给人以视觉、听觉以至心理的享受;有的说《木兰诗》详略得当,繁简相宜,叙事技巧高超……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之美。
①故事的传奇美:
一个平凡女子——木兰在非常时期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并能屡建战功,凯旋而归,着实让人惊叹。
②不朽的形象美: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忠君爱国,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其美好形象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③壮美的爱国情:
木兰深明大义,以国为重,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功劳显赫……爱国情操最壮美。这也是《木兰诗》最易打动人心的地方。
④凝练晓畅皆优美: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加上丰富多彩的语言,朴素自然的口语,新奇幽默的比喻……是诗歌艺术中的精品,使之千古不衰。
⑤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写木兰采买鞍马时,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准备的紧张忙碌,展现了木兰的飒爽英姿;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写木兰将回乡时爷娘姊弟等人的行动,三次反复叠唱,生动地描绘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形象地刻画出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作者用笔可谓挥洒自如。
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而且前两句承上,后两句启下,真正写十年沙场征战的,只用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十个字。真乃惜墨如金。
如此安排,正突出了诗歌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可见,繁简安排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九中学)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同时,语文阅读教学又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帮助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必须体现在教学组织程序中,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近期,笔者有幸参与一次语文观摩比赛活动,执教《木兰诗》这篇课文,采用五步阅读法教授,感觉效果尚可,在此与大家分享,并请指正。
一、初读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触发语感,引发兴趣。阅读时要做到朗读清楚、准确。读后畅谈初步感受,勾画存疑,作为进一步阅读的基础和凭借。
1.学生课前查字典辨析字音,读准字音。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乐府、乐府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花木兰的故事,课前进行交流。
3.掌握文中“骑、转、强、帖”等多音字和“帖花黄、看火伴”等通假字。
二、细读
字斟句酌,玩味揣摩,把握内容,体会情感。体味字里行间的含蓄之意、比喻之意、言外之意,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注重勾画精彩的语句,仔细体味其中的内涵。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
教师提示:同样是五字句,唧唧/复/唧唧、可汗/大/点兵,为“二一二”节拍;不闻/机杼声、愿为/市鞍马,为“二三”节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二二一”节拍。
还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节拍。所以,划分节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2.要求学生朗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三、精读
深入理解,品评鉴赏,感悟情理,训练语感。品评、鉴赏语言运用的精当、语言的气势与韵味,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达到真正读懂文章的目的。
师生共同翻译诗歌,老师就重点的词法、句法引导学生赏析。
1.古今词义有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2.虚数的用法:“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中的“十二”与“十”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
3.互文见义: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
4.句式特点:
复沓句。如“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忆”、“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顶真句。如“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对偶句。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排比句。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
比喻句。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四、熟读
根据学生自己对语言的感悟,把握其轻重缓急。对于精彩的语段,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在积淀中促其对语言的内化。
1.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①写木兰停杼叹息;②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③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④写木兰十年沙场征战;⑤写木兰还朝辞官;⑥写木兰还家团聚;⑦比喻作结。
2.理清思路,强化朗读,熟读成诵。以故事情节为主线,以木兰形象为核心,以具体语句为着眼点,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节朗读,朗读时要边思边忆,注意内容前后照应和语言连贯畅通,力求当堂成诵。
五、美读
读得情真意切。要求能够有感情地读文章,完成自己对文章的再创造。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当你能够把自己对文章中情感的把握表达出来的时候,就真正地把文章读活读美了。
1.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用一句话评价木兰或《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你的美感。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发言。有的说木兰的故事传奇优美;有的说木兰的美好形象千古不朽;有的说木兰心系祖国,情牵社稷,是个民族英雄。也有的说《木兰诗》的语言凝练晓畅,给人以视觉、听觉以至心理的享受;有的说《木兰诗》详略得当,繁简相宜,叙事技巧高超……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之美。
①故事的传奇美:
一个平凡女子——木兰在非常时期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并能屡建战功,凯旋而归,着实让人惊叹。
②不朽的形象美: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忠君爱国,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其美好形象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③壮美的爱国情:
木兰深明大义,以国为重,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功劳显赫……爱国情操最壮美。这也是《木兰诗》最易打动人心的地方。
④凝练晓畅皆优美: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加上丰富多彩的语言,朴素自然的口语,新奇幽默的比喻……是诗歌艺术中的精品,使之千古不衰。
⑤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写木兰采买鞍马时,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准备的紧张忙碌,展现了木兰的飒爽英姿;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写木兰将回乡时爷娘姊弟等人的行动,三次反复叠唱,生动地描绘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形象地刻画出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作者用笔可谓挥洒自如。
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而且前两句承上,后两句启下,真正写十年沙场征战的,只用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十个字。真乃惜墨如金。
如此安排,正突出了诗歌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可见,繁简安排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