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对于比喻的研究,从先秦到现当代,从未间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就比喻的定义和构成基础,比喻的构成要素,比喻的类型进行论述。现代对比喻较为贴切的定义是“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的构成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不同、要有相似点,需要联想和想象,以及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喻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喻解四要素构成。比喻根据表达需要,分为以人喻物、以物喻人、和以物喻物。
关键词:辞格 比喻 研究
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必不可小视修辞的作用。修,指调整或适用;辞,是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辞;因而修辞就是“语辞的调整或适用”。比喻辞格的历史源远流长,也是人们最常用、最喜爱的修辞手法之一。对于比喻的研究,从先秦到现当代,一直都未间断。。历来的修辞研究者,没有一个会忽视它;各种修辞书籍,没有一本不把它放在显要的位置。”本文就比喻的定义和构成基础,比喻的构成要素,比喻的类型进行论述。
一、比喻的定义和构成基础
1.关于比喻的定义
早在先秦,比喻学说就已产生。《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意思是说比喻就是用A事物来说明B事物的。这种观点从功能上说明了比喻的价值,是我国最早的比喻功能学说,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比喻的定义。先秦的诸子百家都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如《论语》、《庄子》、《荀子》等,尤其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更是将“赋、比、兴”运用的淋漓尽致。南北朝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到:“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起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前人对比喻的定义对比喻这一辞格的研究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因此,关于比喻的定义也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并得到完善。张弓(1963)把比喻归为描绘类的修辞方式,认为比喻式是根据类似联想和对事物关系的新认识,选取另外的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黄建霖、唐松波(1989)中给比喻下定义时对比喻做了辅助说明: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即用乙事物来揭示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而王希杰(2004)比喻的定义中直接出现了“心理联想”和“相似点”这两个比较重要的点。他指出,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骆小所(2007)给比喻下的定义比较贴切、准确,即“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2.关于比喻的构成基础
关于比喻的构成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不同、要有相似点,需要联想和想象,以及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
首先,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不同,要有相似点。早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论述:“物虽胡越,和则肝胆。”意思是说,比喻的两样事物虽然像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那样绝不相关,有一点相合却像肝胆般相亲。这表明,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首先要在本质上不同,然后要有所相似;这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就是指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除了在本质上不同外,还必须存在相似点,这是比喻修辞文本构建的核心。相似点是指创作者从甲事物(本体)的突出感受点出发,联想到与这一特征相类似的乙事物(喻体),只取一点而不计其余,从而形成比喻。
此外,比喻基于感知、联想和想象,并融合了感情因素,从而实现了语言的完美统一。比喻正是通过了联想和想象,才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联系在一起并加以突出,完成了比喻;如看到春光,想起年青;看到暴风雨,想起革命。
从本体到喻体的过程,是写作的客体转化为写作主体的过程;喻体是作者主观意识的产物;比喻的形成是写作主体思维活动的结果。
二、比喻的构成要素
比喻的构成要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早期,大多数学者都是赞同“三要素”说。传统的“三要素”说包含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比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本体、喻体、相似点;如陈望道(1976)认为比喻由实际上共有思想对象、另外的事物、类似点等三个要素构成。第二种看法是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个要素构成,例如:胜利的歌声(本体)像(比喻词)海洋(喻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三要素”说开始显现出明显的不足,有些学者开始提出比喻的“四要素”说,比喻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喻解四要素构成,笔者赞成这一观点。
“相似点”作为四要素之一,相似点是比喻优劣、成败的关键。用好比喻,应该在相似点上狠下工夫。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和生命线。
三、比喻的类型
比喻一般根据表达需要进行选择,可以以人喻物,可以以物喻人,也可以以物喻物。
1.以人喻物
海岛湿漉漉的/像抱在晨光怀里/刚刚受洗的婴儿(和平岛《雾》)把湿漉漉的海岛比作刚刚受洗的婴儿,小小的海岛在晨光和大海怀抱中安睡的形象和受宠的感觉就很鲜明。比喻贴切而又不落窠臼。
作者依照时令的顺序,以人设喻。这些比喻都给人以新奇感愉悦感,是一幅充满美的魅力的春天写意的图画。
2.以物喻人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喻人最直接的修辞效果在于传神。杨二嫂尖酸俗鄙,作者在直接描绘她的外部形象后,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她张着两脚、瘦骨嶙峋,頓然把这个形象的所有外部特征和谐统一起来,化平淡为神奇,使读者立即可以联想到她的整个音容笑貌和可怜而可憎的“豆腐西施”的凄惨悲凉的身世。
3.以物喻物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先把山喻作眉黛,再把小屋喻作眉梢的一点痣,喻中设喻,后一个比喻紧紧地套在前一个比喻的上面,层层深入地描绘,愈写愈细小,也愈精巧俊俏,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我的空中楼阁”的喜爱之情。
通过以上的举例,可见比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新奇的比喻取象视角和新奇的比喻意象,多种多样的开阔的比喻方式,贴切地运用,都能为文章增添光彩,给人带来遐想。
参考文献:
[1]濮侃.辞格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2]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4]黄建霖,唐松波.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关键词:辞格 比喻 研究
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必不可小视修辞的作用。修,指调整或适用;辞,是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辞;因而修辞就是“语辞的调整或适用”。比喻辞格的历史源远流长,也是人们最常用、最喜爱的修辞手法之一。对于比喻的研究,从先秦到现当代,一直都未间断。。历来的修辞研究者,没有一个会忽视它;各种修辞书籍,没有一本不把它放在显要的位置。”本文就比喻的定义和构成基础,比喻的构成要素,比喻的类型进行论述。
一、比喻的定义和构成基础
1.关于比喻的定义
早在先秦,比喻学说就已产生。《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意思是说比喻就是用A事物来说明B事物的。这种观点从功能上说明了比喻的价值,是我国最早的比喻功能学说,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比喻的定义。先秦的诸子百家都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如《论语》、《庄子》、《荀子》等,尤其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更是将“赋、比、兴”运用的淋漓尽致。南北朝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到:“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起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前人对比喻的定义对比喻这一辞格的研究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因此,关于比喻的定义也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并得到完善。张弓(1963)把比喻归为描绘类的修辞方式,认为比喻式是根据类似联想和对事物关系的新认识,选取另外的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黄建霖、唐松波(1989)中给比喻下定义时对比喻做了辅助说明: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即用乙事物来揭示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而王希杰(2004)比喻的定义中直接出现了“心理联想”和“相似点”这两个比较重要的点。他指出,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骆小所(2007)给比喻下的定义比较贴切、准确,即“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2.关于比喻的构成基础
关于比喻的构成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不同、要有相似点,需要联想和想象,以及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
首先,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不同,要有相似点。早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论述:“物虽胡越,和则肝胆。”意思是说,比喻的两样事物虽然像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那样绝不相关,有一点相合却像肝胆般相亲。这表明,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首先要在本质上不同,然后要有所相似;这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就是指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除了在本质上不同外,还必须存在相似点,这是比喻修辞文本构建的核心。相似点是指创作者从甲事物(本体)的突出感受点出发,联想到与这一特征相类似的乙事物(喻体),只取一点而不计其余,从而形成比喻。
此外,比喻基于感知、联想和想象,并融合了感情因素,从而实现了语言的完美统一。比喻正是通过了联想和想象,才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联系在一起并加以突出,完成了比喻;如看到春光,想起年青;看到暴风雨,想起革命。
从本体到喻体的过程,是写作的客体转化为写作主体的过程;喻体是作者主观意识的产物;比喻的形成是写作主体思维活动的结果。
二、比喻的构成要素
比喻的构成要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早期,大多数学者都是赞同“三要素”说。传统的“三要素”说包含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比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本体、喻体、相似点;如陈望道(1976)认为比喻由实际上共有思想对象、另外的事物、类似点等三个要素构成。第二种看法是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个要素构成,例如:胜利的歌声(本体)像(比喻词)海洋(喻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三要素”说开始显现出明显的不足,有些学者开始提出比喻的“四要素”说,比喻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喻解四要素构成,笔者赞成这一观点。
“相似点”作为四要素之一,相似点是比喻优劣、成败的关键。用好比喻,应该在相似点上狠下工夫。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和生命线。
三、比喻的类型
比喻一般根据表达需要进行选择,可以以人喻物,可以以物喻人,也可以以物喻物。
1.以人喻物
海岛湿漉漉的/像抱在晨光怀里/刚刚受洗的婴儿(和平岛《雾》)把湿漉漉的海岛比作刚刚受洗的婴儿,小小的海岛在晨光和大海怀抱中安睡的形象和受宠的感觉就很鲜明。比喻贴切而又不落窠臼。
作者依照时令的顺序,以人设喻。这些比喻都给人以新奇感愉悦感,是一幅充满美的魅力的春天写意的图画。
2.以物喻人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喻人最直接的修辞效果在于传神。杨二嫂尖酸俗鄙,作者在直接描绘她的外部形象后,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她张着两脚、瘦骨嶙峋,頓然把这个形象的所有外部特征和谐统一起来,化平淡为神奇,使读者立即可以联想到她的整个音容笑貌和可怜而可憎的“豆腐西施”的凄惨悲凉的身世。
3.以物喻物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先把山喻作眉黛,再把小屋喻作眉梢的一点痣,喻中设喻,后一个比喻紧紧地套在前一个比喻的上面,层层深入地描绘,愈写愈细小,也愈精巧俊俏,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我的空中楼阁”的喜爱之情。
通过以上的举例,可见比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新奇的比喻取象视角和新奇的比喻意象,多种多样的开阔的比喻方式,贴切地运用,都能为文章增添光彩,给人带来遐想。
参考文献:
[1]濮侃.辞格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2]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4]黄建霖,唐松波.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