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修辞方式比喻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对于比喻的研究,从先秦到现当代,从未间断,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就比喻的定义和构成基础,比喻的构成要素,比喻的类型进行论述。现代对比喻较为贴切的定义是“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的构成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不同、要有相似点,需要联想和想象,以及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喻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喻解四要素构成。比喻根据表达需要,分为以人喻物、以物喻人、和以物喻物。
  关键词:辞格 比喻 研究
  
  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必不可小视修辞的作用。修,指调整或适用;辞,是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辞;因而修辞就是“语辞的调整或适用”。比喻辞格的历史源远流长,也是人们最常用、最喜爱的修辞手法之一。对于比喻的研究,从先秦到现当代,一直都未间断。。历来的修辞研究者,没有一个会忽视它;各种修辞书籍,没有一本不把它放在显要的位置。”本文就比喻的定义和构成基础,比喻的构成要素,比喻的类型进行论述。
  一、比喻的定义和构成基础
  1.关于比喻的定义
  早在先秦,比喻学说就已产生。《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意思是说比喻就是用A事物来说明B事物的。这种观点从功能上说明了比喻的价值,是我国最早的比喻功能学说,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比喻的定义。先秦的诸子百家都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如《论语》、《庄子》、《荀子》等,尤其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更是将“赋、比、兴”运用的淋漓尽致。南北朝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到:“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起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前人对比喻的定义对比喻这一辞格的研究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因此,关于比喻的定义也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并得到完善。张弓(1963)把比喻归为描绘类的修辞方式,认为比喻式是根据类似联想和对事物关系的新认识,选取另外的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黄建霖、唐松波(1989)中给比喻下定义时对比喻做了辅助说明: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即用乙事物来揭示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而王希杰(2004)比喻的定义中直接出现了“心理联想”和“相似点”这两个比较重要的点。他指出,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骆小所(2007)给比喻下的定义比较贴切、准确,即“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2.关于比喻的构成基础
  关于比喻的构成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不同、要有相似点,需要联想和想象,以及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
  首先,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本质不同,要有相似点。早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论述:“物虽胡越,和则肝胆。”意思是说,比喻的两样事物虽然像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那样绝不相关,有一点相合却像肝胆般相亲。这表明,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首先要在本质上不同,然后要有所相似;这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就是指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除了在本质上不同外,还必须存在相似点,这是比喻修辞文本构建的核心。相似点是指创作者从甲事物(本体)的突出感受点出发,联想到与这一特征相类似的乙事物(喻体),只取一点而不计其余,从而形成比喻。
  此外,比喻基于感知、联想和想象,并融合了感情因素,从而实现了语言的完美统一。比喻正是通过了联想和想象,才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联系在一起并加以突出,完成了比喻;如看到春光,想起年青;看到暴风雨,想起革命。
  从本体到喻体的过程,是写作的客体转化为写作主体的过程;喻体是作者主观意识的产物;比喻的形成是写作主体思维活动的结果。
  二、比喻的构成要素
  比喻的构成要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早期,大多数学者都是赞同“三要素”说。传统的“三要素”说包含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比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本体、喻体、相似点;如陈望道(1976)认为比喻由实际上共有思想对象、另外的事物、类似点等三个要素构成。第二种看法是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个要素构成,例如:胜利的歌声(本体)像(比喻词)海洋(喻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三要素”说开始显现出明显的不足,有些学者开始提出比喻的“四要素”说,比喻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喻解四要素构成,笔者赞成这一观点。
  “相似点”作为四要素之一,相似点是比喻优劣、成败的关键。用好比喻,应该在相似点上狠下工夫。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和生命线。
  三、比喻的类型
  比喻一般根据表达需要进行选择,可以以人喻物,可以以物喻人,也可以以物喻物。
  1.以人喻物
  海岛湿漉漉的/像抱在晨光怀里/刚刚受洗的婴儿(和平岛《雾》)把湿漉漉的海岛比作刚刚受洗的婴儿,小小的海岛在晨光和大海怀抱中安睡的形象和受宠的感觉就很鲜明。比喻贴切而又不落窠臼。
  作者依照时令的顺序,以人设喻。这些比喻都给人以新奇感愉悦感,是一幅充满美的魅力的春天写意的图画。
  2.以物喻人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喻人最直接的修辞效果在于传神。杨二嫂尖酸俗鄙,作者在直接描绘她的外部形象后,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她张着两脚、瘦骨嶙峋,頓然把这个形象的所有外部特征和谐统一起来,化平淡为神奇,使读者立即可以联想到她的整个音容笑貌和可怜而可憎的“豆腐西施”的凄惨悲凉的身世。
  3.以物喻物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先把山喻作眉黛,再把小屋喻作眉梢的一点痣,喻中设喻,后一个比喻紧紧地套在前一个比喻的上面,层层深入地描绘,愈写愈细小,也愈精巧俊俏,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我的空中楼阁”的喜爱之情。
  通过以上的举例,可见比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新奇的比喻取象视角和新奇的比喻意象,多种多样的开阔的比喻方式,贴切地运用,都能为文章增添光彩,给人带来遐想。
  参考文献:
  [1]濮侃.辞格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2]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4]黄建霖,唐松波.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写作是高考中的重点考查项目之一,写作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關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写作技巧     新课标强调了对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强调了对外交流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往往忽视“写”这一环节的有效训练。现行教材越来越重视“听、”“说”的训练,对“写”的内容安排相对较少,且缺乏相应的指导。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疲于赶进度
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写作属于必修范围内“表达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和“阅读与鉴赏”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只是,就我觀察得出的结论,现在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课堂、教师和题材为中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不少学生厌倦写作;在传统作文评价中,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完美文章,加深了作文的神秘感,损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脱离生活的应考作文训练模式,让“本来会写作文”的学生,变得“不
华丰煤矿自行设计建造的矸石再洗系统从1993年7月投产至今,已正常生产两年多了。两年来的生产销售表明:矸石再洗变废为宝效益好。矸石经过再洗,把洗矸中的煤及一部分碎矸生产
肠吸收屏障网络可阻止依源性的毒物及抗原的吸收,也是限制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导致许多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造成许多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候选化合物不能进入后续开发研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广泛存在于天然药物和日常的饮食中。黄酮在机体内参与肠道酶的代谢活动和肠道转运载体的转运活动,对肠吸收屏障网络具有调节作用。雷洛昔芬(raloxifene)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临床用于治疗乳腺癌和骨
摘 要: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和指导他们学习生活自理能力,锻炼保护能力。因此,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家园合作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
在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时,叠前数据的外推需要投入大量的运算。特别是处理三维勘探数据时,全叠前偏移要求大量的运算时间,以至于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受控
5000m科学钻孔施工设想技术方案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张伟在结晶岩中施工5000m深的取心科学钻孔,需要采用特殊的钻探技术,是对钻探技术的有力挑战。钻探技术设计的总原则是:在满足地学研究要
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裹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窗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 roaring north wind wrapped
为了避免儿子“近墨”,孟母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被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
随着高考试题的改革,高中英语课程也发生改变.其中读后续写是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一项全新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基于对读后续写背景及概念的了解,构建新高考下英语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