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主体单元的理解及构建策略分析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我’为主体”的理解
  孙喜和认为,在运动学习中,应该将学习主体的动觉感受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感受——主体感受,才是体育教学展开的关键。他还强调,对运动的认知,特别是运动场面的具体认知与认知下的体验是这种主体感受获得的前提。那么,从单元的落实来看,运动场面的具体认知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运动学习观,而非单一的动作学习观,是将技术动作置于运动整体的结构中,在其结构的基础上正视其主体感受的学习,对“我”来讲才算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动作,这才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的意义所在。
  单一的动作学习是孤立的技术动作学习,其危害在于,它只确保动作的完成,忽略了在运动中使用该动作时的运动要素,产生的缘由不仅在于对技术动作标准及结果的过度关注,亦是对技术动作最终应在运动中运用的忽视。笔者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均将技术动作作为教学的核心,不管怎么设计都仅仅围绕如何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展开,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这当然无可非议。以双手胸前传球为例,学生除了“学会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外,没有其他有关“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学习内容了,这对于“我”而言,显然“双手胸前传球”仅仅解决了“是什么”,对于“何时用”“怎么用”“怎么更好地用”却是不甚了解,这也是学习了各种技术后却不会打比赛的根本原因。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从整体的运动观来学习这一技术动作,应势在必行,那么从“我”出发学习诸如“是什么,何时用,怎么用”等的问题就构成了以“我”为主体构建单元的逻辑起点。
  整体运动观是将技术动作置于整体运动背景下思考。在运动中,如果“我”能较好地运用该技术动作,“我”需要学会哪些知识?该技术动作是什么(如,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当同伴跑到何处,“我”应该传球,抑或当“我”跑到哪个位置去接球)?“我”如何得当运用(如,当发现传球路线遭到封堵,先做出传球假动作,再进行传球)?诸如此类的问题应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探寻便构成了单元的逻辑。整体运动观是从“我”出发,从“我”对该技术动作在该运动中的使用开始,逐步地系统掌握该动作的同时,不断加深对该运动的理解与认识。
  二、以“我”为主体的确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发现,学生虽会模仿动作,但对动作的要点没有把握,所做动作已经偏离该动作的正确轨道,这样的练习,重复次数越多,纠正错误动作的难度就越大。如,当笔者一边要求学生复述动作要领,一边让其做出动作时,笔者问学生:你所做的动作符合动作要领吗?学生回答:我是按照动作要领做的啊。此时,笔者对学生的动作评价与学生对自己所做动作的评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情况,恰是“我”理解的问题。当笔者手把手地将动作纠正到合理的位置,学生对正确动作恍然大悟时,建立“我”的理解,即在教师的帮助下,“我”做动作时的肌肉内部感觉,这才是真正的“我”的身体感受。
  建立“我”的理解,需要在“我”的体验下,对“我”的时间[1]、空间和身体有更为清晰地把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以上相关概念的主体化过程进行梳理。
  远近、高低、上下、左右等方位名词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如,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体育教师常常用相距2m、3m、5m的距离进行练习,从而建立传球力量、传球角度、传球速度、传球提前量的经验,这里的2m、3m、5m就是对空间距离的描述,然而2m、3m、5m对于“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但“我”进行胸前传接球时的力量、角度、速度、提前量等会因“我”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我”能运用双手胸前传接球将球恰当合理地传给队友,那么选择的恰当距离(可能就不是客观意义上的2m、3m、5m)一定是以“我”的基准来判断的;同样,对时间快慢的认识,不是客观意义上的8s、10s、60s、120s,而是在对速度理解的基础上,以“我”的经验建立“节奏、频率”的速度感觉,这才是“我”的时间。
  对“我”的身体的理解,应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才符合以“我”为主体的特征:“我”积极主动地操控身体;“我”积极主动地操控身体以外的器械。
  三、以“我”为主体构建单元的策略
  1.依据运动特性
  以本期“控制性击球教学系列单元(水平四)——用手击球(排球上手发球)单元”为例,掌握排球上手发球即用手击球,最终应达到“我”想发球到哪就能发到哪的效果。要达成这一目标,“我”需要在球下落到合理的位置时及时用手击打球,需要能够根据场上站位变换击球部位将球击打至对方队员不能接到的位置,换句话说,必须处理好“我”与球的关系,于是,前3次课:感知球与身体的位置变化,手对球的不同方向的控制,用手击球使球按照不同的运动轨迹(高度及路线等)到达,就应成为本单元逻辑的合理安排,这样的安排符合用手击球(排球上手发球)的运动特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意义上掌握排球上手发球这个技术。
  2.依据作为主体的“我”
  “我”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空间”“时间”“身体”,既不是以“教师”为基准,也不是以“别人”为基准,而是以“我”为基准的,“我”必须找到“我”的远近高低,“我”的节奏、频率,“我”怎样控制身体以及器械。以本期案例为例,为什么要感知球与身体的位置变化,目的就是要找到“球离‘我’多高多远,‘我’才能伸臂击球”,显然“我”与球的高低远近只是“我”的判断,此时,“球离‘我’多高多远”成为“我”的经验。同理,球抛得越高,下落至“我”击球的位置时速度越快,“我”挥臂击球的速度也必然越快,那么,球抛到多高,“我”以何种速度击球,而“我”如何控制“我”的身体才能准确击球,是“我”的时间“我”的身体的确认。因此,案例第4课时提出“手击球时的身体控制”正是“我”的身体、“我”的时间、“我”的空间形成的必然安排,遵循这样的过程,才是完整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孙喜和,翟梦杰.以“我”为运动主体的教学思考[J].体育与科學,2016(3):26-27.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传奇。—一匹若尔盖草原的狼,一个来自成都的都市美女。演绎了一段“狼子回归”的传奇故事。  李微漪是,一名身居成都的“80后”美女画家,2010年她在若尔盖草原的一次写生中,无意中听到当地牧民谈起一起新近发生的“狼族故事”。一对公狼母狼,因为吞食盗猎者撇下的诱饵,毒发身亡,留下了一只出生才5天的狼崽。这只原:本可能就此死亡的小狼崽,因为遇见了天性善良的李微漪,命运发生了改变。为了让这只不幸失
关键词 历史教育,个人,群体,命运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8)09-0003-06  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大都知道,在课堂上适当讲点群体或个人的曲折经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些复杂的历史结论也会变得比较容易理解。许多老师或多或少都思考过这里面的原因,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解释一下“群体”和“命运”这两个概念。本文所说的“群体”,
虽说晚清发行纸钞是从1895年才开始的,但能上纸钞的头像和世界各国一样, “准入门槛”很高,只有慈禧、李鸿章等重量级人物才有机会。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庆亲王的儿子、清末农工商部尚书载振竟也在钞票上亮了相。  印有载振头像的钞票,是上海信成银行于1907年发行的“横式银元票”,上面还有行小字,“大清国商部尚书固山贝子卫镇国将军载公振”。  那为什么要让载振“露脸”呢?信成银行的创始人解释:一是载振跟信
隋末名臣李纲素以正直闻名,见到不合规矩的事,马上站出来口诛笔伐,毫不留情。大家都觉得他难缠,李渊却认为这才是忠贞之人,因此入主长安后到处寻他为自己打工。  李渊登基后马上重用李纲,让他做了礼部尚书。一次,李渊在朝堂上夸奖李纲,“今我有公,遂使刑罚不滥。”不久,李渊又命他担任太子詹事,以助太子日有所进。  李纲到东宫上班不久,敏锐地发现自己陷入宫斗旋涡了。当时皇族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太子李建成和秦王
海景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许多人的理想住房状态。有需求就有市场,地产商抓住大众心理,卖海景房,借着“既可投资,又可养老”“首付只需3万元”的诱人广告词,一时间吸引了大批投资者。  然而,业内专家谈到投资海景房时,却连连摇头,表示不看好。医疗资源的缺乏、交通的不便,让大多数人最终放弃到海边、山边养老。许多在海边买了房子的人好几年都不去住一回,海景房成了“空房”。没有人气,何谈升值?  长线投
动词-ing形式功能非常强大.它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状语、定语、宾语补足语等成分,但它不能作谓语。动词-ing形式是高考常考语法点,下面我们为你精心挑选了八道经典动词-ing形式高考题,现在就开始疯狂操练吧!  1.Choosing the right dictionary depends on what you wanttO use it for.[V-ing形式作主语][2007年
1938年1月10日,南京城内一间房屋里,一个人在微亮的灯光下,悲愤地写下一封长信,他将这封信复制成多份,秘密转交给停泊在南京下关码头的美国军舰上的水手。一个月后,信函的内容公之于世——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侵占南京后,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写下长信的人成为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第一人,他就是在华美国传教士贝德士。  1920年夏,23岁的贝德士被派往中国南京金陵大学任教。年
粉丝们的疯狂表现,隔些日子就刷爆眼球。不过,17至18世纪的一些欧洲粉丝倘若听到这话恐怕就得淡淡一笑:做粉丝能疯狂得过我们?他们集体崇拜的偶像,就是同时期的中华文明。  当时最典型的行为就是翻译引进中国的儒家典籍,由于水平限制,也常翻译出新花样,《大学》被译成“成年人的学问”,《中庸》被译成“不变之中道”。这类翻译得“别致”的中国图书在当时都是欧洲各国赠送君王的名贵礼品。欧洲学者们还寻章摘句,整理
《红楼梦》里,凤姐生日时,贾琏招来鲍二家的,两人齐口骂凤姐、夸平儿,偏又被凤姐听到。于是,众目睽睽之下,平儿成了琏、凤二人的出气筒,羞愤间只想一死了之。  并不是平儿脆弱或矫情,而是在当时的状况下,她实在不知该怎么办。领域被侵占、情感被践踏的凤姐自然理直气壮,不占理的贾琏却用一套“夫为妻纲”的观念为自己撑面子,顺水推舟,索性拔剑要杀凤姐。  他们在面子上互不相让,必要争个高下。因为彼此心知肚明,谁
1038年,西夏国主元吴正式称帝。可在此前一段时间,他却备感闹心,因为臣子一致反对他称帝——西夏一直享受宋朝的供给,况且目前的军事实力不足以与宋朝对抗,最好维持现状,休养生息几年再图大业。可元吴铁了心要干这事,谁劝谁挨刀。  第一个挨刀的是掌握西夏左厢兵的大将山遇惟亮,他是元昊的叔父,早年曾随元吴的父亲南征北战,后又辅佐元吴巩固河西走廊,可谓居功至伟。他认为:中原物产丰富,西夏贸易一直依靠宋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