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新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并由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和表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10-02
俗话说,射箭要有靶标,行车要有方向,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的指导和支配,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新的历史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有了重大突破,包含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目标强调要“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强调三者有机地结合。因此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目标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内容的血肉,是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那么针对新课程目标理念和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立和表述这一目标呢?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确定方法,重点在于挖掘所学历史内容中蕴含的人文资源及其学生的精神需求。
1.1 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建立情感目标体系,掌握情感目标的内容结构和层次结构。
《课程标准》只是框架式提出三年中学生应达到的情感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时段分解情感目标,构建起详尽可行的目标体系。根据心理学理论,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显到内化的过程,也反映了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与认知水平高低排列的连续过程。布卢姆把情感领域分为五个水平层次: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层次、性格化。1这就构成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化过程,形成个体动态的情感目标系列:从单纯的接收和反应开始,经过复杂的内心体验,最终达到性格化,完成了由外显到内化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情感目标的这种层次结构,正是历史课程情感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因此,情感目标的设计也应体现并适应这种层次结构的要求,即教师在某一特定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时,要反映出情感目标的层次性。
1.2 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它的教学资源,挖掘历史内容中蕴含的情感目标资源。
高中生自主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明显加强,其情感变化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反感生硬的道德说教。而一定历史现象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历史经验与教训。因此制订情感目标的根本点则应落实在努力挖掘和设计那些历史课程中最能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情点”上,由此唤起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共鸣,并使学生的品质意志和行为习惯都能不断得以陶冶、升华和养成。例如: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从闭关守国到西学东渐,从封建专制到民主科学等,这些无不蕴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因素。
1.3 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平基础和内心需求,并与现实结合 ,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其个性心理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基础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学生原有水平、学习的兴趣也存在差异,因此应了解学生情感基础,针对具体不同班情、学情,制定对应的有层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样才更科学,更有针对性,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4 创设历史情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
1.4.1 创设情境体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相当程度要依赖和借助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悟,这要求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教育情景,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中自主感受、体验与内化,从而形成积极的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4.2 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情感。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还应转变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运用讨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的空间。依据情感目标要求,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历史活动,为学生体验历史提供多种渠道,如历史小制作,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开辩论会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历史过程中,启发内心感受、培养丰富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
1.5 目标设计中体现教学民主,师生情感交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学要求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应采用灵活多样的主体参与式教学策略,激活学生内心世界,形成价值判断。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表述策略
教学目标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准确、科学地加以表述,这需要一定的技术。然而目前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普遍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突出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二是用含糊的不可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正是由于目标表述上的种种问题使教学目标的应有功能被削弱。因此具体、科学、准确地表述目标,决不是形式上的问题,一个表述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将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助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合理组合和运用,有助于对教学成果的合理评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准确把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功能的最大化。那么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究竟以何种方式表述呢?
2.1 表现性目标策略运用。
由于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因此短时间教学活动是难以了解其变化的,这给表述带来较大的困难,往往易大而空,难以操作。
如《抗日战争》一课,有人把情感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里,爱国主义精神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不可能一课内解决,因此目标太笼统,不可操作,也很难评价。
因此,针对这种无需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外国学者艾思纳提出了表现性目标表述法,即不表述出具体结果,只明确规定学生的一些活动,指出应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结果。
2.2 三维目标的表述整合策略
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的,并没有结合特定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同存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整体。可现在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三维要求,在形式上每一节课都列出三个方面,不管是否恰当,有没有教材内容的载体。这不但是形式主义做法,而且这样表述也割裂了对历史认识的不同层次和角度,缺乏整体性,显得机械、烦琐、凌乱。因此,我们要具有三维目标的意识,但在表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各目标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叙写时,作为一个单元目标大的方面可分三个方面表述,而作为课时目标有时不需要分解为三方面,可以整合表述,“一气呵成”,将“三维”的内含要求体现到目标的具体内容中去。
由于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科学地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尤其是把教学目标的有关理论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应该成为历史课程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没有清晰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是难以适应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这一课题是值得研究并需要继续不断深入研究的。
參考文献
[1] 聂幼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4]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候建飞 金波 《有效教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和表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210-02
俗话说,射箭要有靶标,行车要有方向,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的指导和支配,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新的历史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有了重大突破,包含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目标强调要“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强调三者有机地结合。因此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目标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内容的血肉,是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那么针对新课程目标理念和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立和表述这一目标呢?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确定方法,重点在于挖掘所学历史内容中蕴含的人文资源及其学生的精神需求。
1.1 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建立情感目标体系,掌握情感目标的内容结构和层次结构。
《课程标准》只是框架式提出三年中学生应达到的情感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时段分解情感目标,构建起详尽可行的目标体系。根据心理学理论,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显到内化的过程,也反映了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与认知水平高低排列的连续过程。布卢姆把情感领域分为五个水平层次: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层次、性格化。1这就构成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化过程,形成个体动态的情感目标系列:从单纯的接收和反应开始,经过复杂的内心体验,最终达到性格化,完成了由外显到内化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情感目标的这种层次结构,正是历史课程情感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因此,情感目标的设计也应体现并适应这种层次结构的要求,即教师在某一特定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时,要反映出情感目标的层次性。
1.2 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它的教学资源,挖掘历史内容中蕴含的情感目标资源。
高中生自主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明显加强,其情感变化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反感生硬的道德说教。而一定历史现象总是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历史经验与教训。因此制订情感目标的根本点则应落实在努力挖掘和设计那些历史课程中最能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情点”上,由此唤起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共鸣,并使学生的品质意志和行为习惯都能不断得以陶冶、升华和养成。例如: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从闭关守国到西学东渐,从封建专制到民主科学等,这些无不蕴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因素。
1.3 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平基础和内心需求,并与现实结合 ,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其个性心理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基础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学生原有水平、学习的兴趣也存在差异,因此应了解学生情感基础,针对具体不同班情、学情,制定对应的有层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样才更科学,更有针对性,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4 创设历史情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
1.4.1 创设情境体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相当程度要依赖和借助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悟,这要求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教育情景,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中自主感受、体验与内化,从而形成积极的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4.2 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情感。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还应转变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运用讨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的空间。依据情感目标要求,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历史活动,为学生体验历史提供多种渠道,如历史小制作,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开辩论会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历史过程中,启发内心感受、培养丰富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
1.5 目标设计中体现教学民主,师生情感交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学要求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应采用灵活多样的主体参与式教学策略,激活学生内心世界,形成价值判断。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表述策略
教学目标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准确、科学地加以表述,这需要一定的技术。然而目前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普遍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突出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二是用含糊的不可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正是由于目标表述上的种种问题使教学目标的应有功能被削弱。因此具体、科学、准确地表述目标,决不是形式上的问题,一个表述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将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助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合理组合和运用,有助于对教学成果的合理评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准确把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功能的最大化。那么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究竟以何种方式表述呢?
2.1 表现性目标策略运用。
由于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因此短时间教学活动是难以了解其变化的,这给表述带来较大的困难,往往易大而空,难以操作。
如《抗日战争》一课,有人把情感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里,爱国主义精神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不可能一课内解决,因此目标太笼统,不可操作,也很难评价。
因此,针对这种无需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外国学者艾思纳提出了表现性目标表述法,即不表述出具体结果,只明确规定学生的一些活动,指出应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结果。
2.2 三维目标的表述整合策略
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的,并没有结合特定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同存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整体。可现在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三维要求,在形式上每一节课都列出三个方面,不管是否恰当,有没有教材内容的载体。这不但是形式主义做法,而且这样表述也割裂了对历史认识的不同层次和角度,缺乏整体性,显得机械、烦琐、凌乱。因此,我们要具有三维目标的意识,但在表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各目标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叙写时,作为一个单元目标大的方面可分三个方面表述,而作为课时目标有时不需要分解为三方面,可以整合表述,“一气呵成”,将“三维”的内含要求体现到目标的具体内容中去。
由于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科学地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尤其是把教学目标的有关理论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应该成为历史课程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没有清晰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是难以适应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这一课题是值得研究并需要继续不断深入研究的。
參考文献
[1] 聂幼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4] 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候建飞 金波 《有效教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