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处印欧人种包围中的匈牙利人,保留着自己的语言、面貌及强悍的特性,他们不仅没有像保加尔人或希腊人被斯拉夫化,还一直保持着国家独立,在盛衰浪潮中始终强大,影响欧洲政局长达千年。
临行前对匈牙利所抱的期盼是混杂斑斓而模糊不清的。照片和旅行书上的一鳞半角,拜占庭史中的边缘,社会主义阵营的前哨和突破点,告诉我这个地方极具欧洲风味,又极其不似欧洲。它比欧洲许多部分都要更接近我们惯常想象中的欧洲:巨大厚重的巴洛克式石质建筑,冷色斑驳的城市,尖塔和钟楼组成的天际线,goulash 汤、腌菜、种类繁多的香肠和粗硬的面包组成的一日三餐,随处可见的青铜塑像和鸽子。这里是基督教坚固的壁垒,文艺复兴和随后艺术运动的中心之一,哈布斯堡时代甚至是欧洲文化最为昌盛之地。此言不虚,布达佩斯的大气磅礴在它凋零冷清的气氛压抑之下仍然使我吃惊。
我住宿的青年旅馆在市中心一栋老居民楼内,布达佩斯的此类房屋成口字形,即使外墙表皮脱落,被招牌广告和脚手架遮的面目不清,从足以驶入卡车的入口和屋顶繁复的雕塑装饰不难看出初建时的气派。
像歌剧院的建筑其实是地铁站,关于地铁挖得深如防空洞的传言只对了部分。布达佩斯有三条地铁线,目前在建第四条。第一条线自南向北,据说是欧洲大陆上最早的一条线路(晚于伦敦地铁),很有味道,推荐到布达佩斯的人都去坐坐。这条线挖得很浅,大概不深于人行隧道,一下楼梯即是狭小低矮的站台,满是木头柱子,售票亭也是木制的,靠墙有几张长椅,墙上用瓷砖装饰,没有售票机、站闸等现代装置,看上去与20世纪初的小火车站一般无二。运输工具是对比起现代高速列车仿佛古董的袖珍小火车,拉着穿过石壁不整齐的隧道时感觉到铁轨有节奏的震动,车厢是明快的黄色,座椅是绒的软垫,车站木质的深沉暖色和瓷砖的鲜艳花边赏心悦目,还有匈牙利文配插图的玻璃展板,大概是历史解说,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地铁。二号和三号线的自动扶梯的确吓人,坡度陡,速度快,不过若非如此那十来二十米的落差得要走很久。我试着在扶梯上拍照,总是在一头拍不到另一头,只好作罢。
坐地铁去看布达一边的城堡山,稍微登高便留下了之后伴随整个东欧旅程的印象:房屋错杂斑驳,远不及荷兰的色彩鲜亮新净,更不似不来梅看见的德国城市那种整齐,一栋栋的小房子疏离在茂密的树丛之中。新近下过薄雪,在屋顶上散落地积着,落叶树灰色的枝桠疏落地在各处从房屋空隙中支出来,而近处的城堡和教堂,河岸上的议会大厦和钟楼,尽管在阴沉的天空下全是一色的灰,又如此磅礴雄伟。我喜爱这种凝重感,看得见城市生长的年轮,仿佛那些房子伴我成长,与我分享它们的生命。这不是金融家和海盗商人在五十年的蓬蓬勃勃里建造起来的缺乏想象力的都市,也不是冷冰冰的富足的新教社区,这是邻居和国王,巷道与大桥的城市,是我在其中点数得出熟悉的灯火的城市,童年时在十二世纪的教堂门前石质的广场捉迷藏,少年时在灯火璀璨的链桥上等候恋人的城市。与历史和传统自然交融的生命使人平静谦和。
布达佩斯让我们看见了某种不那么欧洲的匈牙利。英雄广场中心是一座塔形碑,围绕着匈牙利前基督教时代的诸王。这些塑像虽然英勇神武,在大部分欧洲人看来几乎无异于蛮族:挽发辫,马头上绑着鹿角,帽子上别着羽毛,身着披风短袄,配弓箭弯刀。据说,正是这些马上的领袖征服了现今构成匈牙利大部分领土的肥沃的潘诺尼亚盆地。
欧洲人很容易以为匈牙利人起源于匈奴。实际上,匈牙利民族虽来自亚洲,却并非从蒙古高原远道而来。他们的祖先可能生活在南俄草原,黑海与里海一带,或更北一点,在斯拉夫人尚未占据西伯利亚之前,属于当地乌戈尔民族。他们从突厥人那里学得畜牧与文字(马扎尔如尼文,可能从鄂尔浑如尼发展而来),从斯拉夫人那里学到定居种植的技巧,他们称自己为“马扎尔”而非“匈牙利”,后者的起源十分模糊,一说是突厥语“On-ogur十个部族”。这十个部族里,据说有七个马扎尔部族,另外三个来自已经消逝的哈扎尔王国,若是如此,现代匈牙利人的血液里,说不定还有他们的记忆。
今日的芬兰人面孔已与斯堪的纳维亚人几无分别,我没见过其他乌戈尔民族,然而匈牙利人在与其他乌戈尔人分道扬镳三千年后,长相仍明显与周围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不同。他们五官没有那些民族的分明,发须基本为深黑色,眉弓较粗,鼻稍短,比斯拉夫人或日耳曼人显得柔和。这个身处印欧人种包围中的民族,却保留着自己的语言、面貌及强悍的特性,他们不仅没有像保加尔人或希腊人被斯拉夫化,还一直保持着国家独立,在盛衰浪潮中始终强大,影响欧洲政局长达千年。
匈牙利在欧洲一直是一个强势国家。刚皈依基督教时,拜占庭拉拢不到,两国便不停在巴尔干和瓦拉几亚拉锯。十字军东征,东欧基督教国家有难,匈牙利几乎都是热心支持者。土耳其横扫巴尔干,匈牙利成了基督教世界最坚固的桥头堡,阻挡了突厥人长驱直入。奥匈帝国自不待言,直到一次大战前匈牙利都是叱咤风云的角色。只是匈牙利也倒霉,近代每次重要的历史关头都站错队,一战输得很惨,二战依附了德国,后来被拉进了社会主义阵营,却又是苏联枪打出头鸟的牺牲品。原本偌大的匈牙利王国,被各种条约蚕食得剩下不到一半的领土。特兰西瓦尼亚一直属于匈牙利,当地匈牙利人原也占多数,后来割出,与瓦拉几亚(德拉古拉的故乡)等省组成了新的罗马尼亚国家,特省占罗马尼亚面积的一半,几乎相当于一个现在的匈牙利。这段历史应该很难被忘却, 英雄广场上威风凛凛的游牧武士又浮现在我脑海里,匈牙利人的独特血脉既让他们珍视自己的身份,自立于欧洲各民族中不致湮灭。
我们走到城堡群尽头的王宫时灯光终于亮起来了,整座布达佩斯忽然金碧辉煌,先是星星点点,而后连成一片,夜空未全黑,积雪在深蓝的暮色下反射着微光,城市那些铜锈斑斑的屋顶和深色水渍的石墙焕然一新,掩去了风尘和伤痕,显得威严而深沉。我们在空无一人的平安夜街头游荡。难得见到这般的布达佩斯,仿如一整个城市完全被我们拥有。没有公交,没有商店,灯火通明,却杳无人迹。我们沿着电车铁轨一直走,链桥上也没有了车流,格外娴静动人。星点雪花不时飘落,某扇窗边点着烛台,家家户户透出了团聚与欢樂的灯火。平安,布达佩斯。
临行前对匈牙利所抱的期盼是混杂斑斓而模糊不清的。照片和旅行书上的一鳞半角,拜占庭史中的边缘,社会主义阵营的前哨和突破点,告诉我这个地方极具欧洲风味,又极其不似欧洲。它比欧洲许多部分都要更接近我们惯常想象中的欧洲:巨大厚重的巴洛克式石质建筑,冷色斑驳的城市,尖塔和钟楼组成的天际线,goulash 汤、腌菜、种类繁多的香肠和粗硬的面包组成的一日三餐,随处可见的青铜塑像和鸽子。这里是基督教坚固的壁垒,文艺复兴和随后艺术运动的中心之一,哈布斯堡时代甚至是欧洲文化最为昌盛之地。此言不虚,布达佩斯的大气磅礴在它凋零冷清的气氛压抑之下仍然使我吃惊。
我住宿的青年旅馆在市中心一栋老居民楼内,布达佩斯的此类房屋成口字形,即使外墙表皮脱落,被招牌广告和脚手架遮的面目不清,从足以驶入卡车的入口和屋顶繁复的雕塑装饰不难看出初建时的气派。
像歌剧院的建筑其实是地铁站,关于地铁挖得深如防空洞的传言只对了部分。布达佩斯有三条地铁线,目前在建第四条。第一条线自南向北,据说是欧洲大陆上最早的一条线路(晚于伦敦地铁),很有味道,推荐到布达佩斯的人都去坐坐。这条线挖得很浅,大概不深于人行隧道,一下楼梯即是狭小低矮的站台,满是木头柱子,售票亭也是木制的,靠墙有几张长椅,墙上用瓷砖装饰,没有售票机、站闸等现代装置,看上去与20世纪初的小火车站一般无二。运输工具是对比起现代高速列车仿佛古董的袖珍小火车,拉着穿过石壁不整齐的隧道时感觉到铁轨有节奏的震动,车厢是明快的黄色,座椅是绒的软垫,车站木质的深沉暖色和瓷砖的鲜艳花边赏心悦目,还有匈牙利文配插图的玻璃展板,大概是历史解说,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地铁。二号和三号线的自动扶梯的确吓人,坡度陡,速度快,不过若非如此那十来二十米的落差得要走很久。我试着在扶梯上拍照,总是在一头拍不到另一头,只好作罢。
坐地铁去看布达一边的城堡山,稍微登高便留下了之后伴随整个东欧旅程的印象:房屋错杂斑驳,远不及荷兰的色彩鲜亮新净,更不似不来梅看见的德国城市那种整齐,一栋栋的小房子疏离在茂密的树丛之中。新近下过薄雪,在屋顶上散落地积着,落叶树灰色的枝桠疏落地在各处从房屋空隙中支出来,而近处的城堡和教堂,河岸上的议会大厦和钟楼,尽管在阴沉的天空下全是一色的灰,又如此磅礴雄伟。我喜爱这种凝重感,看得见城市生长的年轮,仿佛那些房子伴我成长,与我分享它们的生命。这不是金融家和海盗商人在五十年的蓬蓬勃勃里建造起来的缺乏想象力的都市,也不是冷冰冰的富足的新教社区,这是邻居和国王,巷道与大桥的城市,是我在其中点数得出熟悉的灯火的城市,童年时在十二世纪的教堂门前石质的广场捉迷藏,少年时在灯火璀璨的链桥上等候恋人的城市。与历史和传统自然交融的生命使人平静谦和。
布达佩斯让我们看见了某种不那么欧洲的匈牙利。英雄广场中心是一座塔形碑,围绕着匈牙利前基督教时代的诸王。这些塑像虽然英勇神武,在大部分欧洲人看来几乎无异于蛮族:挽发辫,马头上绑着鹿角,帽子上别着羽毛,身着披风短袄,配弓箭弯刀。据说,正是这些马上的领袖征服了现今构成匈牙利大部分领土的肥沃的潘诺尼亚盆地。
欧洲人很容易以为匈牙利人起源于匈奴。实际上,匈牙利民族虽来自亚洲,却并非从蒙古高原远道而来。他们的祖先可能生活在南俄草原,黑海与里海一带,或更北一点,在斯拉夫人尚未占据西伯利亚之前,属于当地乌戈尔民族。他们从突厥人那里学得畜牧与文字(马扎尔如尼文,可能从鄂尔浑如尼发展而来),从斯拉夫人那里学到定居种植的技巧,他们称自己为“马扎尔”而非“匈牙利”,后者的起源十分模糊,一说是突厥语“On-ogur十个部族”。这十个部族里,据说有七个马扎尔部族,另外三个来自已经消逝的哈扎尔王国,若是如此,现代匈牙利人的血液里,说不定还有他们的记忆。
今日的芬兰人面孔已与斯堪的纳维亚人几无分别,我没见过其他乌戈尔民族,然而匈牙利人在与其他乌戈尔人分道扬镳三千年后,长相仍明显与周围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不同。他们五官没有那些民族的分明,发须基本为深黑色,眉弓较粗,鼻稍短,比斯拉夫人或日耳曼人显得柔和。这个身处印欧人种包围中的民族,却保留着自己的语言、面貌及强悍的特性,他们不仅没有像保加尔人或希腊人被斯拉夫化,还一直保持着国家独立,在盛衰浪潮中始终强大,影响欧洲政局长达千年。
匈牙利在欧洲一直是一个强势国家。刚皈依基督教时,拜占庭拉拢不到,两国便不停在巴尔干和瓦拉几亚拉锯。十字军东征,东欧基督教国家有难,匈牙利几乎都是热心支持者。土耳其横扫巴尔干,匈牙利成了基督教世界最坚固的桥头堡,阻挡了突厥人长驱直入。奥匈帝国自不待言,直到一次大战前匈牙利都是叱咤风云的角色。只是匈牙利也倒霉,近代每次重要的历史关头都站错队,一战输得很惨,二战依附了德国,后来被拉进了社会主义阵营,却又是苏联枪打出头鸟的牺牲品。原本偌大的匈牙利王国,被各种条约蚕食得剩下不到一半的领土。特兰西瓦尼亚一直属于匈牙利,当地匈牙利人原也占多数,后来割出,与瓦拉几亚(德拉古拉的故乡)等省组成了新的罗马尼亚国家,特省占罗马尼亚面积的一半,几乎相当于一个现在的匈牙利。这段历史应该很难被忘却, 英雄广场上威风凛凛的游牧武士又浮现在我脑海里,匈牙利人的独特血脉既让他们珍视自己的身份,自立于欧洲各民族中不致湮灭。
我们走到城堡群尽头的王宫时灯光终于亮起来了,整座布达佩斯忽然金碧辉煌,先是星星点点,而后连成一片,夜空未全黑,积雪在深蓝的暮色下反射着微光,城市那些铜锈斑斑的屋顶和深色水渍的石墙焕然一新,掩去了风尘和伤痕,显得威严而深沉。我们在空无一人的平安夜街头游荡。难得见到这般的布达佩斯,仿如一整个城市完全被我们拥有。没有公交,没有商店,灯火通明,却杳无人迹。我们沿着电车铁轨一直走,链桥上也没有了车流,格外娴静动人。星点雪花不时飘落,某扇窗边点着烛台,家家户户透出了团聚与欢樂的灯火。平安,布达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