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立意在于通过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中五四运动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五四运动所蕴含的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初步形成对国家、对本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以家国情怀理论为指导,论述五四运动一课中所体现的五四精神,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形成一种正确的国家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五四运动;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五四精神
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我认为不仅仅要教授学生高考的考点,学会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点,同时也应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道德,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担当。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五四运动被载入史册。对历史学科来说,家国情怀更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高中历史教学有着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重大的使命,即价值的引领。”①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五四运动中所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的个性、道德的形成也有积极影响。
一、让历史课堂传承五四精神,闪耀青春之光
准确地表述五四精神,是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前提条件。五四精神,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通过材料呈现的这一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当时的中国从国际背景来看,一方面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②以上种种深刻反映了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这一事实”③,最终,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为导火索,五四运动爆发。
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精神,广大知识青年作为先锋,勇往直前与西方列强和北洋政府进行英勇斗争。他们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爱国性质是十分明显的。最终,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随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历史,体验历史,思考未来。学生于课堂当中激发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吾辈当自强的使命感。
二、让五四精神烛照青年之路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在于新时代广大青年对五四精神的内化和践行,因此,把五四运动新授课的教学立意与当代五四精神的传承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00年,但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反而历久弥新。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因此,新时代下更加需要弘扬五四精神。
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却日趋激烈,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们来说是一场考验。在经历了疫情以后,我们发现,新一代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抗疫的一线。而这,正是新时代五四爱国精神的体现和践行。无数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这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的体现和践行,只有重视人的生命,把人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追求自由世界和自由人格的目标才有希望,中国的教育才有出路。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命教育实质上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它基于对生命规律的认识,从生命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①五四精神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弘扬并继承五四精神,担起时代重任,书写新的篇章。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中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成长和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美丽洁净的校园、儒雅博学的师长和亲近可爱的同学为其幸福成长营造了舒适的环境。因此,学生发展呼唤五四精神的濡染。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和感激,青春不应该是抱怨和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除了立足历史课堂,我校还建有历史社团课《谈古论今研习社》,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历史事件,体会时代精神,激发了他们学习榜样、践行美德的信念。
新时代中国青年应传承五四精神,做一个爱国的人,积极向上,做一个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新时代五四青年。
三、小结
五四精神强调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而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立意便是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为思想指导,一方面在历史课堂知识讲解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历史课堂传承五四精神;另一方面,让五四精神烛照青年之路,提升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勇敢担当的进步精神。
参考文献
[1]蔡珊珊:《基于“家国情怀”的五四运动教学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第2期,第16页.
[2]闫志民:《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56期,第6页.
[3]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第55頁.
[4]李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命教育思想简析》,《教育探索》,2013年,第2期,第7页.
[5]李玫基:《让“五四精神”代代相传》,《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16卷,第2期,第15页.
作者简介:
庞励(1990年12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精确到市):山西省霍州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学二级,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关键词:五四运动;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五四精神
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我认为不仅仅要教授学生高考的考点,学会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点,同时也应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道德,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担当。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五四运动被载入史册。对历史学科来说,家国情怀更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高中历史教学有着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重大的使命,即价值的引领。”①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五四运动中所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的个性、道德的形成也有积极影响。
一、让历史课堂传承五四精神,闪耀青春之光
准确地表述五四精神,是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前提条件。五四精神,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通过材料呈现的这一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当时的中国从国际背景来看,一方面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②以上种种深刻反映了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这一事实”③,最终,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为导火索,五四运动爆发。
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精神,广大知识青年作为先锋,勇往直前与西方列强和北洋政府进行英勇斗争。他们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爱国性质是十分明显的。最终,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随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历史,体验历史,思考未来。学生于课堂当中激发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吾辈当自强的使命感。
二、让五四精神烛照青年之路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在于新时代广大青年对五四精神的内化和践行,因此,把五四运动新授课的教学立意与当代五四精神的传承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00年,但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反而历久弥新。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因此,新时代下更加需要弘扬五四精神。
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却日趋激烈,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们来说是一场考验。在经历了疫情以后,我们发现,新一代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抗疫的一线。而这,正是新时代五四爱国精神的体现和践行。无数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这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的体现和践行,只有重视人的生命,把人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追求自由世界和自由人格的目标才有希望,中国的教育才有出路。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命教育实质上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它基于对生命规律的认识,从生命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①五四精神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弘扬并继承五四精神,担起时代重任,书写新的篇章。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中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成长和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美丽洁净的校园、儒雅博学的师长和亲近可爱的同学为其幸福成长营造了舒适的环境。因此,学生发展呼唤五四精神的濡染。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和感激,青春不应该是抱怨和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除了立足历史课堂,我校还建有历史社团课《谈古论今研习社》,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历史事件,体会时代精神,激发了他们学习榜样、践行美德的信念。
新时代中国青年应传承五四精神,做一个爱国的人,积极向上,做一个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新时代五四青年。
三、小结
五四精神强调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而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立意便是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为思想指导,一方面在历史课堂知识讲解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历史课堂传承五四精神;另一方面,让五四精神烛照青年之路,提升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勇敢担当的进步精神。
参考文献
[1]蔡珊珊:《基于“家国情怀”的五四运动教学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第2期,第16页.
[2]闫志民:《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56期,第6页.
[3]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第55頁.
[4]李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命教育思想简析》,《教育探索》,2013年,第2期,第7页.
[5]李玫基:《让“五四精神”代代相传》,《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16卷,第2期,第15页.
作者简介:
庞励(1990年12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精确到市):山西省霍州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学二级,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