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处理偶发事件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to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月,四川省自贡市一位校长,因为被一名中学生连续呼叫绰号,与学生发生了纠纷,校长扇了该学生一记耳光。随后,该学生家长报了案。结果,县教育和体育局召开专题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暂停该校长职务,配合组织调查。县教育和体育局还表示,将根据公安、纪检等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涉事人员进行严肃查处。(《新京报》2019年3月11日)
  网友们大多对这位校长表示同情,觉得他受到的查处过于严厉,认为这名中学生应该受到“教训”。我却以为,这对广大基层中小学校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来说,无异于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遇到偶发事件,都必须立足于学生立场,尽心尽力妥善处理。这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的!否则,就容易陷入尴尬被动的境地。
  基层中小学校管理者,包括班主任,平日的工作繁琐而又辛苦,而且往往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让人猝不及防。不谈别的,就说学生管理,足以让人费心烦神。现在的学生简单又并不简单。说学生简单,是因为他们敢于表露情感,想不到或不愿意顾及过多的后果;说学生不简单,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看法、主见,而其中一些想法是成人想也想不到,或者是无法理解的。
  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中,即使管理得再全面、再细致、再精准、再到位,管理者也总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偶发事件。经验丰富、理念先进的管理者大多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予以妥善处理,并且善于将相关偶发事件化作宝贵资源,巧妙引导,以预防此类事件再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在有些时候、某些特定的场合或氛围中,就会让学生对管理者产生不满情绪,有的甚至会升级为“叫绰号”“互怼”“翻白眼”等。这些一定是学校管理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可以说,偶发事件是谁也不愿意看到而又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学校管理者该如何将偶发事件消灭于萌芽状态,或者事件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能够及时、顺利、妥善地予以解决,让双方都愉快地接受,将偶发事件化作人生旅途中一段愉快的小插曲。
  一要戒观察粗心。如果粗心,就容易看偏、看错事情的真相,得到想当然的判断和结论。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有些特殊的时候,亲眼看到的未见得就是真实情况,说不定眼睛就欺骗了自己,而自己却信以为真、笃信不疑。比如,教师一进教室,就可能发现有学生在对自己“翻白眼”。只是那么一看,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比如教室内开着日光灯,亮如白昼。比较之下,如果是阴雨天,或者是已经快要放学了,天色已暗,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可能眼睛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过来,就容易出现误差。如果学生是坐着的,教师是站着的,或者学生坐在教室的一侧,而教师从教室外走进来,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偏偏就能够看到学生的眼白,等等。
  二要戒認识粗浅。比如说,被学生称呼姓名、呼叫绰号,管理者大可不必大动肝火,以为学生对自己大不敬。管理者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平时对学生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学生对管理者也很尊敬和喜爱,怎么可能对自己“喊名字”“叫绰号”“翻白眼”呢?退一步讲,即使学生真的喊了名字、叫了绰号、翻了白眼,管理者也应该首先反思、检点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让学生觉得不公平、不满意或感到委屈、难过。如果有,可以与学生谈谈心、聊聊天,解释一下。如果没有,则心平气和,泰然处之,怎么可以耿耿于怀,与学生较劲呢?真正热爱学生、爱生如子的管理者心里应该格外清楚:“儿童无错!”“持有儿童无错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心平气和地接纳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过错,在学生的过错中寻找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要戒方法粗暴。做好学校教育或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明的管理者总是善于“表扬放喇叭,批评打电话”,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管理者应把学生视为可交心的人,充分尊重和关心他的心事,享有与他同一的心思。管理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尽可能贴近学生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也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要使他们觉得你之所以吩咐或是禁止他们去做某件事情,并不是出于任性或空想。否则,管理者很可能已经伤害了很多学生,并且肯定会继续伤害一位又一位、一批又一批学生。而这绝不是管理者的初衷。
  观察粗心、认识粗浅、方法粗暴,偶发事件就容易发生,管理者会常常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自然没有快乐、幸福可言,教师又何谈享受着学生的享受、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呢?
  李吉林老师总是将自己看成是长大了的儿童,“将教学的视野从成人转向了儿童,按照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情感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启示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师生之间就容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力与力相合,认准前进的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否则,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还是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语吧:“忘记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样看来,基于学生立场处理偶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管理者应该将其视作处理偶发事件的首要方略。
  【张建国,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秦 岩
其他文献
英国政府宣布,性和性关系教育将成为英格兰所有学校的必修课程,并将于2019年9月出臺相应的教学大纲。其中,小学阶段的学习重点是构建健康的性关系和保证安全,中学阶段的重点是性和性关系教育。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了性和性关系教育,但不是强制性的,对很多孩子来说,他们在网络霸凌和色情短信方面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他们并不能在这方面保证安全、保护好自己。教育大臣贾斯汀·葛林说:“孩子们应在合适的年龄接受到合适的
在教师准备采用班级议事来培养学生的治理能力与公民意识时,首先就需要在班级中成立一个公共权利组织,比如班级大会、班级听证会或者议事团。  “公民教育”在教育领域内并非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直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纵观国内近十年来的公民教育研究,大体呈现出从理论建构转向实践探索这一趋势。理论建构着眼于探讨何谓公民、公共精神是什么、传统公民与现代公民内涵等本体性问题,实践探索则集中在有关公民教育路径的考虑上。
>>> 策划者说  德育做什么?德育如何做?德育模式是什么?如何构建德育模式?这样的问题,其实正是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成功与否,不仅能反映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成熟度,更能直接决定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  一直以来,由于人们对德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控制、约束的教育。德育的目标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德育内容是随意无序
如果评价与考试没有相应的改进,所编制的测验题目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科学精神,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其导向、诊断与发展性功能。只有教育者高度重视科学精神的评价研究,以评促教,才能切实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强化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人类通过自身科学技术获得而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看法,是一种理性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研究者将科学精神概括为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
当今,儿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学校在教授学生社会性和情感性的技巧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针对学生幸福感的问题,学校有必要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采用一种混合性的方法,对三所新西兰小学的12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评估学生在进行了八周的专注主题项目之后,他们的幸福感是否有所提升,进而了解学生们对这一项目的认识和态度。整个研究过程包括参与者要完成一些自测量表
深圳市南山区把教育发展定位于区域战略发展的高度,把教育视为“先于经济的经济”,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第一个高分通过深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广东省第一个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区。为了给南山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南山教育局狠抓校园安全管理,用前瞻的理念、创新的模式和扎实的行动为校园构筑起坚固的安全
摘 要 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比较淡漠,因此加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对H市的调研发现,人们常用私德外推的方式推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私德外推出的公德并非公德,私德外推的道德要求不仅不能有效增强人的公共空间意识,而且还会进一步使人模糊公私空间之间的界限。为正确推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我们要基于公共空间、为了公共空间,通过公共空间实施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关 键 词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指示给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和建设要求。  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德育为首,“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活动育人”是重要的德育途徑,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201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把活动育人作为学校六大德育途径之一,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虽然活动育人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早被实践者重视和熟知,然而在德育实践中,活动育人的实效性并不尽如人意。我们还经常看到几百个学生在操场上摆开阵势给父母洗脚的“感恩秀”,班主任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就想完成“
據意大利《学校视野报》报道,意大利今年起将对高考进行改革,增加面试项目。根据考试要求的相关规定,高考面试将包含以下三个部分:首先,考生要根据教育考试委员会所选择的材料进行口试;其次,要简单叙述自己的课外实践经历,可以与公益活动、课余兼职、社会体验相关;最后,考生需要阐述在“公民身份和宪法”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口试的话题材料包含文本数据、文件资料、活动经验、项目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