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乃是教书育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育人,育人于教学过程之中、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这不仅是教育目的的彰显,更是教育理念的表达。教育目的是微观教育活动的向导,引领者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微观教育活动的核心,指导着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以及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目标的制定,也引导着教育教学、方式、内容的选择等。本文主要选取典型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杜威,阐明其教育目的观及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影响
从杜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观点,可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这是教育最本真、最原初的目的,但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么培养人却不是教育自身多能决定的,是时代和社会决定了的,这是教育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的根本体现。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被作为机械式的存在,其主观能动性完全被忽略使得杜威极其反感当时的学校教育并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在实用主义哲学观的指导下,杜威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观——“持续不断的生长”。
当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课程等各方面的改革。这些方面的改革无不受中西众教育理论思想的影响,其中杜威教育思想尤为重要,成为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
一、教育理念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为根本,这不仅仅包括要以学生的生长和发展为本,也包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包括学校场域中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发展为本,甚至包括家长教育理念的变更和发展,总之它涵盖了教育中涉及的所有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其背后蕴含着重要的“人”观,即人是什么;人为什么需要不断的接受教育;人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人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接受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教育目的的内核
“人为什么需要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按照马克思主义个人发展学说,人是社会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人组成,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个体的发展。体现在我国以往学校教育中,就是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阶级属性的体现,无可厚非,但是若过分重视社会功用,教育没在的目的和价值就可能会被轻视或忽视,教育的人的发展意味就会消减,个体发展就会被消解在社会发展之中。
随着对人的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入解读,我国新课程改革越发的重视个体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个体的精神生活得到重视。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由个体构成,只有个体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教育的内在目的——促使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成为教育应追求的本真目的。不可否认的是自从教育改革以来,学校教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然而,对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而言,这只是理想中的教育,是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并不那么切实可行。学生依然在题海中“畅游”、在重压下学习、生活,教师专业发展依然举步维艰等。
三、教育目的的影响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多数人受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教育带了的经济效益:未来能找到好的工作(经济收入好、工作环境好、工作环境稳定等)、更好地孝顺父母、子女能拥有更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教育确实能够带来经济效用,但是如果将教育的经济效益作为纯粹目的追求,人将会被物化,消解在教育过程中成为实现目的的工具,人的精神需求将会被忽视。这不仅引发人们的思考:怎么每个人都变的那么的急功近利,每个人都在加速“奔跑”,同时我们的教育也在随大流的快速前进,在此过程中教育已被异化,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人的存在,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学说被我国现在的人们更加极端的运用,教育形式化、教条化等问题进一步彰显。当然,这是教育能够带给人明显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的教育问题。
当教育不能够带给人经济效益的时候,人们会不会质疑教育的存在的合理性。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发财致富的途径越来越多,要改变命运也不只有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况且人们受到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教育也未必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即使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未必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成功,在这一系列问题下滋生了新一轮的“教育无用论”,人们对教育丧失了信心和兴趣,人们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也不禁质疑:教育能够改变谁的命运?
以上教育问题是现今教育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单纯追求教育外在目的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所以在这样的矛盾状况下,我们不能只单纯的追求教育的外在目的,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内在目的和价值,充分考虑到教育过程中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考虑到人的个性的丰富多样和人的需求的丰富多彩,考虑到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等,将人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教育就是要为了每个人的幸福生活,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了每个人能形成良好品质、做一个合格公民,为了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存在,而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压制和命令的方式培养惟命是从、唯唯诺诺的机械人,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影响
从杜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观点,可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这是教育最本真、最原初的目的,但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么培养人却不是教育自身多能决定的,是时代和社会决定了的,这是教育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的根本体现。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被作为机械式的存在,其主观能动性完全被忽略使得杜威极其反感当时的学校教育并致力于改变这种现状。在实用主义哲学观的指导下,杜威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观——“持续不断的生长”。
当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课程等各方面的改革。这些方面的改革无不受中西众教育理论思想的影响,其中杜威教育思想尤为重要,成为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
一、教育理念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为根本,这不仅仅包括要以学生的生长和发展为本,也包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包括学校场域中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发展为本,甚至包括家长教育理念的变更和发展,总之它涵盖了教育中涉及的所有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其背后蕴含着重要的“人”观,即人是什么;人为什么需要不断的接受教育;人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人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接受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教育目的的内核
“人为什么需要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按照马克思主义个人发展学说,人是社会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人组成,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个体的发展。体现在我国以往学校教育中,就是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阶级属性的体现,无可厚非,但是若过分重视社会功用,教育没在的目的和价值就可能会被轻视或忽视,教育的人的发展意味就会消减,个体发展就会被消解在社会发展之中。
随着对人的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入解读,我国新课程改革越发的重视个体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个体的精神生活得到重视。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由个体构成,只有个体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教育的内在目的——促使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成为教育应追求的本真目的。不可否认的是自从教育改革以来,学校教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然而,对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而言,这只是理想中的教育,是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并不那么切实可行。学生依然在题海中“畅游”、在重压下学习、生活,教师专业发展依然举步维艰等。
三、教育目的的影响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多数人受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教育带了的经济效益:未来能找到好的工作(经济收入好、工作环境好、工作环境稳定等)、更好地孝顺父母、子女能拥有更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教育确实能够带来经济效用,但是如果将教育的经济效益作为纯粹目的追求,人将会被物化,消解在教育过程中成为实现目的的工具,人的精神需求将会被忽视。这不仅引发人们的思考:怎么每个人都变的那么的急功近利,每个人都在加速“奔跑”,同时我们的教育也在随大流的快速前进,在此过程中教育已被异化,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人的存在,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学说被我国现在的人们更加极端的运用,教育形式化、教条化等问题进一步彰显。当然,这是教育能够带给人明显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的教育问题。
当教育不能够带给人经济效益的时候,人们会不会质疑教育的存在的合理性。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发财致富的途径越来越多,要改变命运也不只有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况且人们受到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教育也未必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即使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未必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成功,在这一系列问题下滋生了新一轮的“教育无用论”,人们对教育丧失了信心和兴趣,人们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也不禁质疑:教育能够改变谁的命运?
以上教育问题是现今教育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单纯追求教育外在目的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所以在这样的矛盾状况下,我们不能只单纯的追求教育的外在目的,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内在目的和价值,充分考虑到教育过程中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考虑到人的个性的丰富多样和人的需求的丰富多彩,考虑到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等,将人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教育就是要为了每个人的幸福生活,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了每个人能形成良好品质、做一个合格公民,为了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存在,而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压制和命令的方式培养惟命是从、唯唯诺诺的机械人,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