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社会中有许许多多民艺爱好者,默默地关注和记录着坊间里的人和物。无论是因为工作关系,还是出于留恋之情,他们尽心尽力地做着一件微小却十分有益的事。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民艺记录师的队伍,沿着榜样的足迹前进。年轻,就是希望。
记录师 李峰,36岁,长沙晚报摄影记者、湖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六年时间里拍摄湖南省非遗传承人40余位。
2012年12月23日,一场名为“遗·非遗”专题影展在长沙时间仓展出,展会别具一格:现场灯光黯淡,作品隐藏在黑暗中,参观者打开主办方分发的手电筒,照亮作品的这束光仿佛让作品中刺绣的人绣出了花,烧陶的炉点燃了火……
这是长沙晚报摄影记者李峰历时五年、跑遍湖南一百多个地方,记录湖南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小结。这个曾拍摄过屠鸟,关注环保的记者,这次将镜头对准了非遗。
关注非遗,源于2007年的一次采访。李峰在江永看到湖南省级非遗传承人胡美月写的女书。“这种女人和女人之间通信的密码,讲的是她们微小的喜怒哀乐,太神奇!”胡美月的女书,他看不懂,却被勾走了魂。之后三年,他一次次来到胡美月家中,拍她写字,拍她教字,拍她为游客讲解。那一刻,他决定用相机记录非遗。
拍摄非遗并不容易,这些被列为非遗的技艺或活动,大多在偏远的乡间。有一次为了拍摄郴州临武油湾村的傩戏,他们凌晨两点就要从长沙出发,摄友们因为疲倦纷纷睡着,他一个人开车,看着天色由青到白。“坐在办公室里想象,和去到现场看,是绝对不一样的。”
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叹,那份感动,一拍就是六年。“现在湖南省一共有5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本我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拍完,但是没想到,六年才拍30多位。”六年来,他前后借钱20多万元,有四年是和传承人一起过的年。有别于一般媒体铺天盖地的扎堆曝光,有别于政府汇编式的材料集锦,他另辟蹊径,和传承人一起生活,记录最真实的细节。他的目的很简单,从小处讲,就是给下一代留存真实的记忆;从大处讲,就是为湖湘文化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使之活生生地保护下来,从而为未来研究它的人提供最新鲜的素材,最有价值的佐证。
对于非遗的没落,李峰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精神生活却不断倒退,谁也没想到,那些本来被我们的老祖宗所推崇的活动、耐以生存的技艺竟快变成‘遗产’。”他能做的,只有拿起相机,拍摄记录。
因为三年前拍摄关于家乡的纪录片《美丽福安》,小愚遇见一位卖麦芽糖的老人,为他拍摄了《最后的麦芽糖》。从那之后,他开始拍摄记录家乡濒临失传的民艺,于是有了《最后的榨油坊》、《最后的油扇》、《最后的蔗糖坊》等纪录片。为此,视频网优酷专门为小愚的老手艺系列纪录片开设了专题页面,点击量一下子上升到180多万。有了这个平台,小愚镜头里的老手艺也走向了大众。
有湖北的网友想来学榨油技艺,有南京的网友定了200把油扇用于销售,还有艺术生自购油扇在扇面上进行创作。通过影像,小愚和他的团队留住了手艺,留住了记忆,而纪录片影像既是珍贵的资料,也让手工艺品走进了消费市场。而他们最期待的,是能够吸引手工爱好者前来学习传承老手艺。
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打听到周边还有坚持传统手工艺的老艺人,龚为就会背上相机,跨上行头,前往拜访。补锅、吹糖人、磨剪刀、打烧饼、箍桶匠……这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老行当随着快门的“咔嚓”声,被珍藏了起来。龚为回忆:“记得有一位老铜匠,都快80岁了,依然挥舞着铁锤,一锤一锤敲打着厚铜板。望着他瘦骨嶙峋的身形,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手艺就是这样,它赋予物品的是温度,是记忆。人们其实最需要这样的真实,但往往又不去珍惜。而龚为所做的,就是将这些曾经存在的真实一点一滴记录下来,等到有朝一日我们终于醒悟,想重温这些经典的时候,这些照片、文字,将会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记录师 龚为,32岁,江苏兴化人,中华老行当保护协会会长。因为感慨身边逐渐消逝的老行当、老手艺,从而踏上了记录民间艺人的旅途。10年里记录下江苏两百多位老艺人的现状与技艺。
记录师 小愚和他的纪录片团队。小愚,28岁,是福建省福安人,一直以商业摄影为主,利用空余时间拍摄家乡的老手艺,已坚持了三年。
记录师 李峰,36岁,长沙晚报摄影记者、湖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六年时间里拍摄湖南省非遗传承人40余位。
2012年12月23日,一场名为“遗·非遗”专题影展在长沙时间仓展出,展会别具一格:现场灯光黯淡,作品隐藏在黑暗中,参观者打开主办方分发的手电筒,照亮作品的这束光仿佛让作品中刺绣的人绣出了花,烧陶的炉点燃了火……
这是长沙晚报摄影记者李峰历时五年、跑遍湖南一百多个地方,记录湖南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小结。这个曾拍摄过屠鸟,关注环保的记者,这次将镜头对准了非遗。
关注非遗,源于2007年的一次采访。李峰在江永看到湖南省级非遗传承人胡美月写的女书。“这种女人和女人之间通信的密码,讲的是她们微小的喜怒哀乐,太神奇!”胡美月的女书,他看不懂,却被勾走了魂。之后三年,他一次次来到胡美月家中,拍她写字,拍她教字,拍她为游客讲解。那一刻,他决定用相机记录非遗。
拍摄非遗并不容易,这些被列为非遗的技艺或活动,大多在偏远的乡间。有一次为了拍摄郴州临武油湾村的傩戏,他们凌晨两点就要从长沙出发,摄友们因为疲倦纷纷睡着,他一个人开车,看着天色由青到白。“坐在办公室里想象,和去到现场看,是绝对不一样的。”
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叹,那份感动,一拍就是六年。“现在湖南省一共有5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本我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拍完,但是没想到,六年才拍30多位。”六年来,他前后借钱20多万元,有四年是和传承人一起过的年。有别于一般媒体铺天盖地的扎堆曝光,有别于政府汇编式的材料集锦,他另辟蹊径,和传承人一起生活,记录最真实的细节。他的目的很简单,从小处讲,就是给下一代留存真实的记忆;从大处讲,就是为湖湘文化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使之活生生地保护下来,从而为未来研究它的人提供最新鲜的素材,最有价值的佐证。
对于非遗的没落,李峰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精神生活却不断倒退,谁也没想到,那些本来被我们的老祖宗所推崇的活动、耐以生存的技艺竟快变成‘遗产’。”他能做的,只有拿起相机,拍摄记录。
因为三年前拍摄关于家乡的纪录片《美丽福安》,小愚遇见一位卖麦芽糖的老人,为他拍摄了《最后的麦芽糖》。从那之后,他开始拍摄记录家乡濒临失传的民艺,于是有了《最后的榨油坊》、《最后的油扇》、《最后的蔗糖坊》等纪录片。为此,视频网优酷专门为小愚的老手艺系列纪录片开设了专题页面,点击量一下子上升到180多万。有了这个平台,小愚镜头里的老手艺也走向了大众。
有湖北的网友想来学榨油技艺,有南京的网友定了200把油扇用于销售,还有艺术生自购油扇在扇面上进行创作。通过影像,小愚和他的团队留住了手艺,留住了记忆,而纪录片影像既是珍贵的资料,也让手工艺品走进了消费市场。而他们最期待的,是能够吸引手工爱好者前来学习传承老手艺。
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打听到周边还有坚持传统手工艺的老艺人,龚为就会背上相机,跨上行头,前往拜访。补锅、吹糖人、磨剪刀、打烧饼、箍桶匠……这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老行当随着快门的“咔嚓”声,被珍藏了起来。龚为回忆:“记得有一位老铜匠,都快80岁了,依然挥舞着铁锤,一锤一锤敲打着厚铜板。望着他瘦骨嶙峋的身形,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手艺就是这样,它赋予物品的是温度,是记忆。人们其实最需要这样的真实,但往往又不去珍惜。而龚为所做的,就是将这些曾经存在的真实一点一滴记录下来,等到有朝一日我们终于醒悟,想重温这些经典的时候,这些照片、文字,将会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记录师 龚为,32岁,江苏兴化人,中华老行当保护协会会长。因为感慨身边逐渐消逝的老行当、老手艺,从而踏上了记录民间艺人的旅途。10年里记录下江苏两百多位老艺人的现状与技艺。
记录师 小愚和他的纪录片团队。小愚,28岁,是福建省福安人,一直以商业摄影为主,利用空余时间拍摄家乡的老手艺,已坚持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