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边的汪洋大海,潮涨潮落;美丽的日月星辰,东升西沉。大自然在不断变幻着那迷人的景象,适才是蜂飞燕舞的春天,转眼已成草木葱茏的盛夏;秋光刚刚给大地饰上金色的花纹,隆冬就已悄悄地为万物准备了银白的华冠。
为什么燕子会远涉重洋迎春而来?为什么大雁会成群结队地在深秋南飞?为什么桃花三月要吐艳?为什么桂花八月会飘香?
原来,一切生物——从“视而不见”的微生物至高等生灵,体内都有一种近似时钟的机构,这就是生物钟。我们人体也不例外。
它时刻在运转
人体的生物钟,每时每刻都在运转着。请看:有些人根本不用闹钟,早晨也能按时醒来,前后不过相差几分钟。有个科学家在地下40米的地洞中生活了205天,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确定时间的仪器,结果他仍然保持着正常的作息时间。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的神经细胞每隔九十分钟就活跃一次,而在“活跃期”的想象力也就特别丰富。人类体温的周期性变化通常是:早晨2~6时最低,以后渐渐上升,下午5~G时达最高峰,在这以后便逐渐下降,前后可相差1℃。人的呼吸则日快夜慢,血压晨低晚高。人体细胞分裂的速度晚上要比白天快得多。由于睡眠时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最多,因而喜欢睡觉的孩子往往就长得比较高。在一年四季中,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在冬季最强,夏季最低。血液二氧化碳的结合力,冬天又比春天强些。
人体的生命节奏也会随月盛衰。妇女的月经周期即为一例。此外,在本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人体有二十三天的体力盛衰周期和二十八天的情绪波动周期。之后,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尔弗累特·泰尔其尔,又发现人体有三十三天的智力波动周期。当人们处于这些周期的前半段时间,就会感到体力充沛、情绪饱满、头脑灵敏,若处于后半段时间,则往往感到容易疲劳、烦躁不安和比较健忘。
对双生子的研究
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特,早就注意到病情与出生年月有某种关系。现代的意大利遗传学家和双生子学家格达博士,通过对一万五千多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单卵双生子往往在同一时间患病和死亡。例如,1975年5月22日夜,英国有一对66岁的单卵双生子因忠心肌梗塞,几乎在同一时辰死于两地医院。又如,有一对单卵双生子同在44岁做了甲状腺外科手术;另一对又都在63岁患上了恶性贫血,等等。为此,格达博士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时间遗传学。他认为,基因不仅能携带和传递生物信息,而且能携带和传递时间信息,它也是一种生物钟。从受精卵植入子宫壁的一刹那开始,这生物钟就开始运转起来。相同的基因有着相同的生物钟。由于单卵双生子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遗传特征的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是“同步”的。这就是他们有可能同时患病或死亡的原因。
与健康的关系甚大
最近,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摩尔·伊德等研究人员,发现下丘脑中的一小串神经细胞,是控制人体睡眠和觉醒的生物钟所在地。倘若这群神经细胞遭到了破坏,那么人就会睡眠失调。可人体的其它生活节奏,如体温变化等则不受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如果把猴子的生活节奏打乱,它就容易得心脏病。人们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与生物钟吻合时。也才能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不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一些周期性疾病,如周期性发热、周期性腹痛、周期性关节痛等都与生物钟有关。它们发作时症状异常明显,间歇时却和健康人毫无二致。例如有个患震颤麻痹症的妇人,平时她的手和脚都强烈地震颤着,但每晚九时左右,这些症状都能暂时消失。
再者,许多疾病的轻重变化,与生物钟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心肌梗塞者多为夜间发作,因为此时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升高,容易使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发病。夜间发哮喘病的也比白天多,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晚上体内能抑制过敏的化学物质处于低潮,而促使哮喘发生的化学物质却正值高峰期间的缘故,临床上还发现,病人咯血往往发生在早晨和晚上6~9时;传染病人最可能的死亡时间是在早晨5时半左右,这时正是人体对细菌毒素最敏感的时间。
科学家近来发现,小白鼠身上的癌细胞早上增生速度最快,傍晚次之。研究者在清晨5时,即癌细胞繁殖的高潮到来前给一些患癌症的小白鼠服抗癌药物;而给另一些患癌症的小白鼠在傍晚5时服相同剂量的药物。结果是前者症状好转,效果良好,后者却依然如故,毫无疗效。
同样的是,心脏病人对药物洋地黄的敏感性,清晨4时大于平时40倍。若在早晨7时使用抗组织胺的药物,药效可保持15~17小时,但到下午7时用药,药效就只能维持6~8小时。
众所周知,在脏器移植方面,排异反应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现在发现,人类肾脏移植的排异反应节律一般为7天,在一天之中,肾脏移植的排异时间以夜间的可能性较大,掌握这些节律,就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安排手术时间和治疗方案,使之取得较好的移植效果。
想方设法改变生命的时刻表
有的科学家认为,似乎有一张时刻表预先规定了生物寿命的长短。例如,寿命为sO年的鸡,体内的细胞就分裂25次;寿命为三年的小白鼠,体内细胞分裂12次,人体细胞每隔2.4年便分裂1次,分裂50次便停止了,据此推断,人的寿命应是120年。这一理论给人启示:假如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来延长细胞分裂的间隔时间,或给予某种药物来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岂不可以使人们延年益寿吗?
据研究,有种章鱼眼窝后面的一对腺体上有生物钟,到一定时候,它会分泌一种激素,造成自身的死亡,因而人们把它称之为“丧钟”。通常,雌性章鱼在排卵7周后即“寿终正寝”。但是如果切除其中一个腺体,即使不吃东西也可延长寿命一百多天。要是两个腺体全部切除,寿命则可延长9个月。
人体内是否也有类似的“丧钟”呢?美国哈佛大学的登克拉认为:有!但不在眼窝后面而在脑子里。他说,人脑中的脑垂体,从青春期开始就会逐渐释放出一种激素,能使细胞利用甲状腺素的能力不断下降,一旦细胞完全丧失了这一功能,死亡也就来临了。登克拉把这称之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这种假设。他们切除了老年大白鼠的脑垂体,使体内的“死亡激素”成之无源之水,与此同时又给注射甲状腺素。结果出现了奇迹,大白鼠返老还童了。
当然,人体内的“丧钟”并不一定就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要是有朝一日我们能找到体内的全部“丧钟”,堵塞所有“死亡激素”的来源,不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我们的寿命了吗?
为什么燕子会远涉重洋迎春而来?为什么大雁会成群结队地在深秋南飞?为什么桃花三月要吐艳?为什么桂花八月会飘香?
原来,一切生物——从“视而不见”的微生物至高等生灵,体内都有一种近似时钟的机构,这就是生物钟。我们人体也不例外。
它时刻在运转
人体的生物钟,每时每刻都在运转着。请看:有些人根本不用闹钟,早晨也能按时醒来,前后不过相差几分钟。有个科学家在地下40米的地洞中生活了205天,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确定时间的仪器,结果他仍然保持着正常的作息时间。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的神经细胞每隔九十分钟就活跃一次,而在“活跃期”的想象力也就特别丰富。人类体温的周期性变化通常是:早晨2~6时最低,以后渐渐上升,下午5~G时达最高峰,在这以后便逐渐下降,前后可相差1℃。人的呼吸则日快夜慢,血压晨低晚高。人体细胞分裂的速度晚上要比白天快得多。由于睡眠时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最多,因而喜欢睡觉的孩子往往就长得比较高。在一年四季中,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在冬季最强,夏季最低。血液二氧化碳的结合力,冬天又比春天强些。
人体的生命节奏也会随月盛衰。妇女的月经周期即为一例。此外,在本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人体有二十三天的体力盛衰周期和二十八天的情绪波动周期。之后,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尔弗累特·泰尔其尔,又发现人体有三十三天的智力波动周期。当人们处于这些周期的前半段时间,就会感到体力充沛、情绪饱满、头脑灵敏,若处于后半段时间,则往往感到容易疲劳、烦躁不安和比较健忘。
对双生子的研究
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特,早就注意到病情与出生年月有某种关系。现代的意大利遗传学家和双生子学家格达博士,通过对一万五千多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单卵双生子往往在同一时间患病和死亡。例如,1975年5月22日夜,英国有一对66岁的单卵双生子因忠心肌梗塞,几乎在同一时辰死于两地医院。又如,有一对单卵双生子同在44岁做了甲状腺外科手术;另一对又都在63岁患上了恶性贫血,等等。为此,格达博士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时间遗传学。他认为,基因不仅能携带和传递生物信息,而且能携带和传递时间信息,它也是一种生物钟。从受精卵植入子宫壁的一刹那开始,这生物钟就开始运转起来。相同的基因有着相同的生物钟。由于单卵双生子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遗传特征的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是“同步”的。这就是他们有可能同时患病或死亡的原因。
与健康的关系甚大
最近,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摩尔·伊德等研究人员,发现下丘脑中的一小串神经细胞,是控制人体睡眠和觉醒的生物钟所在地。倘若这群神经细胞遭到了破坏,那么人就会睡眠失调。可人体的其它生活节奏,如体温变化等则不受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如果把猴子的生活节奏打乱,它就容易得心脏病。人们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与生物钟吻合时。也才能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不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一些周期性疾病,如周期性发热、周期性腹痛、周期性关节痛等都与生物钟有关。它们发作时症状异常明显,间歇时却和健康人毫无二致。例如有个患震颤麻痹症的妇人,平时她的手和脚都强烈地震颤着,但每晚九时左右,这些症状都能暂时消失。
再者,许多疾病的轻重变化,与生物钟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心肌梗塞者多为夜间发作,因为此时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升高,容易使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发病。夜间发哮喘病的也比白天多,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晚上体内能抑制过敏的化学物质处于低潮,而促使哮喘发生的化学物质却正值高峰期间的缘故,临床上还发现,病人咯血往往发生在早晨和晚上6~9时;传染病人最可能的死亡时间是在早晨5时半左右,这时正是人体对细菌毒素最敏感的时间。
科学家近来发现,小白鼠身上的癌细胞早上增生速度最快,傍晚次之。研究者在清晨5时,即癌细胞繁殖的高潮到来前给一些患癌症的小白鼠服抗癌药物;而给另一些患癌症的小白鼠在傍晚5时服相同剂量的药物。结果是前者症状好转,效果良好,后者却依然如故,毫无疗效。
同样的是,心脏病人对药物洋地黄的敏感性,清晨4时大于平时40倍。若在早晨7时使用抗组织胺的药物,药效可保持15~17小时,但到下午7时用药,药效就只能维持6~8小时。
众所周知,在脏器移植方面,排异反应是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现在发现,人类肾脏移植的排异反应节律一般为7天,在一天之中,肾脏移植的排异时间以夜间的可能性较大,掌握这些节律,就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安排手术时间和治疗方案,使之取得较好的移植效果。
想方设法改变生命的时刻表
有的科学家认为,似乎有一张时刻表预先规定了生物寿命的长短。例如,寿命为sO年的鸡,体内的细胞就分裂25次;寿命为三年的小白鼠,体内细胞分裂12次,人体细胞每隔2.4年便分裂1次,分裂50次便停止了,据此推断,人的寿命应是120年。这一理论给人启示:假如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来延长细胞分裂的间隔时间,或给予某种药物来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岂不可以使人们延年益寿吗?
据研究,有种章鱼眼窝后面的一对腺体上有生物钟,到一定时候,它会分泌一种激素,造成自身的死亡,因而人们把它称之为“丧钟”。通常,雌性章鱼在排卵7周后即“寿终正寝”。但是如果切除其中一个腺体,即使不吃东西也可延长寿命一百多天。要是两个腺体全部切除,寿命则可延长9个月。
人体内是否也有类似的“丧钟”呢?美国哈佛大学的登克拉认为:有!但不在眼窝后面而在脑子里。他说,人脑中的脑垂体,从青春期开始就会逐渐释放出一种激素,能使细胞利用甲状腺素的能力不断下降,一旦细胞完全丧失了这一功能,死亡也就来临了。登克拉把这称之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这种假设。他们切除了老年大白鼠的脑垂体,使体内的“死亡激素”成之无源之水,与此同时又给注射甲状腺素。结果出现了奇迹,大白鼠返老还童了。
当然,人体内的“丧钟”并不一定就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要是有朝一日我们能找到体内的全部“丧钟”,堵塞所有“死亡激素”的来源,不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我们的寿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