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教学活动和方式也随之得到创新和改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如何从教学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从而提升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思考和探究。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入手,以“支架式教学”为支撑,从课前、课中、课尾、课后多环节展开,探究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引导,并形成相应的可行策略,以达到学科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
当前,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已日益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学科教学模式亟待改进和创新。支架式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实问题、真实情境和案例,为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搭建概念框架,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基于支架式教学方式,本文将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出发,尝试通过创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的帮助、支持、引导的方式方法,探讨“支架式教学”策略并运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达到学科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计算思维。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兴趣
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有着极高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面对多类型素材和计算机时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计算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也不足,所以需要按照教学标准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关键品格和能力。但目前学科专业教师缺乏,很多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聆听,内容枯燥缺乏创新,远离生活实际,逐渐使学生的兴趣减退。所以,在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上,学科教学就要从课前着手,尝试在一开始的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保持好奇心,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教师通常会使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导入新课,包括视频、动画、图片等等方式,这些内容的使用确实会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但有时候,如果我们仅仅只依靠这些内容单纯进行导入,不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相联系,学生们的好奇和关注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流失。所以,在课前开展情境创设时,教师提供的情境最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此外,这个情境也要能够贯彻整节课的学习动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合理运用所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在课前创设情境环节中可以创新使用多种方式开展,例如,翻转课堂的使用,教师可以辅助微课和学习单,给予学生学习指引,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活动,记录下活动反思和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开始学习。同时,教师对此加以总结汇总,然后在课堂学习中围绕疑难点展开,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前创设情境环节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在粤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一册第22课中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整理文件和文件夹。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学生会将书包中不同学科的书籍放入不同的文件袋中进行整理的情况展开,一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作用和整理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整理,乐于劳动的好习惯。
二、课中:主题探究助合作
作為“数字原住民”的小学生,他们带着前认知走进课堂,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过程中,他们强烈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对于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局限作用。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要积极给予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提供支持和引导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较为常用的是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同一个教室里存在水平不一、需求不同的学生,这需要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信息水平,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任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强带弱,根据学生特点做好角色分工,在探讨、互教中学习。教师在指导时,先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情况,再进行“一对一”帮扶,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此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将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和知识逻辑体系进行划分,并借助导学单、任务单、操作微课等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先利用教材和辅助工具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在保证学生有深入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借助小组力量攻破难关,提升学生遇见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小组代表讲解本小组任务解决办法后,其它小组补充纠正,总结完善后再给予时间给需要巩固知识操作的小组,同时发布补充任务,根据小组情况开展分层学习。任务学习层层递进,且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提升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当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必须加以重视,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自主探究还是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都要做好指导工作。例如,提供辅助工具、强调任务要求、设计与生活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等。对于在一些不太能够吸引学生探索欲望的任务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赛、投屏展示、游戏化操作等方法开展。比如,在粤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一册书中,有几课是关于键盘打字的练习,长时间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指法,可能会逐渐消磨部分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可以尝试用小游戏或者电脑版英语听写比赛等方法来开展打字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课尾:交流评价促内化
教学活动中,教师备课、学生学习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最后若需要判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则需要交流和评价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指导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并指明改进的方向。 所以,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最后的交流和评价是确定和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目前收集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多,教师需要根据课室的设备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进行选择。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因设备的天然优势,可选择多种交流评价方式,常用的包括小组展示、评价表自评、互评和师评、优秀作品赏析、问卷星收集问卷等等,每一种工具的使用都是为了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内化新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需加以体现。例如,部分教材内容是关于画图或是制作电子小报等任务,最后会有作品的展示,那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作品展示汇报的方式来开展评价交流活动。但要注意,小组间互评时,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评价单并提供参考,引导小组观察指标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和点评工作,帮助小组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和亟待改进的部分,从而达到评价的目的。此外,作品还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开展交流评价。教师注意收集优秀作品,开展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在此基础上帮助自己发现作品问题并进行改进和优化。而对于部分没有成品的教学任务,比如,键盘指法练习,教师可以使用问卷星或随机分享的方式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帮助收集数据,针对性进行辅导。
在交流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做好全过程的支持和引导,并在学生分享过程中,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同时为评价工作提供有效指引,如,如何对照评价指标分析思考、如何评价他人、如何反思等内容,为学生学习、交流和评价环节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后:拓展延伸展风采
铃声响起,课堂结束,但是并不代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也结束。学科学习应该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所以,教师要关注课后的学生学习活动,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落实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并加以运用。
经历了线上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有线上教学平台,这为教师的课后辅导工作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上发送学习资源,将学校小组延伸到课后,分组探讨课堂拓展知识,并设置交流圈创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讨论。交流方式也可以使用多种类型,例如,作品可以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分享,或者以点评、语音交流、文字表达,甚至视频会议、语音会议等方式。此外,教师要提前和学生定好规则,说明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请小组根据分工安排记录人,记录小组的问题与讨论,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尝试解决,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课后的学习除了小组探讨外,教师也要注意留给学生独立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点或精彩的分享可以实时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线上平台中,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和复习。此外,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需要不断巩固和培养的,所以,教师在课后的探究任务中可以给予指引,布置相关任务,从生活场景出发加以解决,帮助学生从技术到学习思维都能够有所收获。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学生学习、教师授课和师生的交流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学科教学活动也越来越关注到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支持力度,真正帮助每一个学生能够提升信息能力,发展关键品格,具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尹以晴,李宁宇,柳晨晨等.人工智能時代计算思维培养的七种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40(4):23-27.
责任编辑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
当前,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已日益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学科教学模式亟待改进和创新。支架式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实问题、真实情境和案例,为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搭建概念框架,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基于支架式教学方式,本文将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出发,尝试通过创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的帮助、支持、引导的方式方法,探讨“支架式教学”策略并运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达到学科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计算思维。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兴趣
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有着极高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面对多类型素材和计算机时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计算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也不足,所以需要按照教学标准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关键品格和能力。但目前学科专业教师缺乏,很多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聆听,内容枯燥缺乏创新,远离生活实际,逐渐使学生的兴趣减退。所以,在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上,学科教学就要从课前着手,尝试在一开始的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保持好奇心,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教师通常会使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导入新课,包括视频、动画、图片等等方式,这些内容的使用确实会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但有时候,如果我们仅仅只依靠这些内容单纯进行导入,不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相联系,学生们的好奇和关注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流失。所以,在课前开展情境创设时,教师提供的情境最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此外,这个情境也要能够贯彻整节课的学习动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合理运用所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在课前创设情境环节中可以创新使用多种方式开展,例如,翻转课堂的使用,教师可以辅助微课和学习单,给予学生学习指引,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活动,记录下活动反思和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开始学习。同时,教师对此加以总结汇总,然后在课堂学习中围绕疑难点展开,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前创设情境环节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在粤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一册第22课中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整理文件和文件夹。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学生会将书包中不同学科的书籍放入不同的文件袋中进行整理的情况展开,一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作用和整理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整理,乐于劳动的好习惯。
二、课中:主题探究助合作
作為“数字原住民”的小学生,他们带着前认知走进课堂,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过程中,他们强烈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对于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局限作用。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要积极给予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在提供支持和引导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较为常用的是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同一个教室里存在水平不一、需求不同的学生,这需要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信息水平,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任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强带弱,根据学生特点做好角色分工,在探讨、互教中学习。教师在指导时,先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情况,再进行“一对一”帮扶,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此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将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和知识逻辑体系进行划分,并借助导学单、任务单、操作微课等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先利用教材和辅助工具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在保证学生有深入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借助小组力量攻破难关,提升学生遇见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小组代表讲解本小组任务解决办法后,其它小组补充纠正,总结完善后再给予时间给需要巩固知识操作的小组,同时发布补充任务,根据小组情况开展分层学习。任务学习层层递进,且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提升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当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必须加以重视,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自主探究还是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都要做好指导工作。例如,提供辅助工具、强调任务要求、设计与生活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等。对于在一些不太能够吸引学生探索欲望的任务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赛、投屏展示、游戏化操作等方法开展。比如,在粤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一册书中,有几课是关于键盘打字的练习,长时间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指法,可能会逐渐消磨部分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可以尝试用小游戏或者电脑版英语听写比赛等方法来开展打字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和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课尾:交流评价促内化
教学活动中,教师备课、学生学习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最后若需要判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则需要交流和评价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指导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并指明改进的方向。 所以,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最后的交流和评价是确定和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目前收集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多,教师需要根据课室的设备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进行选择。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因设备的天然优势,可选择多种交流评价方式,常用的包括小组展示、评价表自评、互评和师评、优秀作品赏析、问卷星收集问卷等等,每一种工具的使用都是为了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内化新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需加以体现。例如,部分教材内容是关于画图或是制作电子小报等任务,最后会有作品的展示,那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作品展示汇报的方式来开展评价交流活动。但要注意,小组间互评时,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评价单并提供参考,引导小组观察指标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和点评工作,帮助小组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和亟待改进的部分,从而达到评价的目的。此外,作品还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开展交流评价。教师注意收集优秀作品,开展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在此基础上帮助自己发现作品问题并进行改进和优化。而对于部分没有成品的教学任务,比如,键盘指法练习,教师可以使用问卷星或随机分享的方式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帮助收集数据,针对性进行辅导。
在交流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做好全过程的支持和引导,并在学生分享过程中,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同时为评价工作提供有效指引,如,如何对照评价指标分析思考、如何评价他人、如何反思等内容,为学生学习、交流和评价环节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后:拓展延伸展风采
铃声响起,课堂结束,但是并不代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也结束。学科学习应该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所以,教师要关注课后的学生学习活动,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落实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并加以运用。
经历了线上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有线上教学平台,这为教师的课后辅导工作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上发送学习资源,将学校小组延伸到课后,分组探讨课堂拓展知识,并设置交流圈创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讨论。交流方式也可以使用多种类型,例如,作品可以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分享,或者以点评、语音交流、文字表达,甚至视频会议、语音会议等方式。此外,教师要提前和学生定好规则,说明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请小组根据分工安排记录人,记录小组的问题与讨论,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尝试解决,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课后的学习除了小组探讨外,教师也要注意留给学生独立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点或精彩的分享可以实时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线上平台中,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和复习。此外,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需要不断巩固和培养的,所以,教师在课后的探究任务中可以给予指引,布置相关任务,从生活场景出发加以解决,帮助学生从技术到学习思维都能够有所收获。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学生学习、教师授课和师生的交流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学科教学活动也越来越关注到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支持力度,真正帮助每一个学生能够提升信息能力,发展关键品格,具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尹以晴,李宁宇,柳晨晨等.人工智能時代计算思维培养的七种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40(4):23-27.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