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成长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诸多学校都通过调整专业结构或更改校名等方式,为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搭建起可靠、专业化平台。但通过深入分析、思考后发现,相对于传统师范生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更加趋向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然后才是坚实理论基础的搭建。故此,围绕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特征
不得不说,以全国性的视角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具有一定现实性和新颖性。因为其不仅仅与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有较大差异,而且与传统教师教育理念也有不同之处。故此,分析其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首先应当从其特殊的岗位特征出发。
(一)较高的艺术类技能要求
学龄前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本质目的并不在于衔接小学的知识,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儿童的智力以及心智能力等个体潜质。故此,儿童的整个学前教育阶段都应当以舞蹈、唱歌以及画画等课程为主导。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质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特质,即具有较高的艺术类技能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这一岗位特征,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培养与基础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而这一岗位特征,不仅为其实训教学模式的建立带来实践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缺乏适当实践场地的困境。
(二)较高的操作类技能要求
不管怎么说,学前教育专业仍然属于师范类专业的范畴,而在当前注重就业的教育导向影响下,也使得该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更加突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在学前教育实践阶段中的绘画、剪纸以及手工制作等教学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教师完成相应的示范,讲解其技巧才能帮助孩子们掌握这些操作技能。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较高的操作类技能要求,需要合理设置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在理论教学中的范围选择以及实训教学中的项目安排都需要立足于校本要求。
(三)较高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所谓环境适应性,指的就是学生毕业后对于工作环境的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来源于我校该专业学生工作后反馈的信息。诸多学生在校内的时候都能轻松完成相应的课程要求,但是当他们真正在幼儿园工作时,却常常会因为工作的劳顿或自我情绪的较大波动,而难以持续、完全地将专业技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故此,不难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二、基于岗位特征下的实训教学要求分析
目前,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还处于上升期。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要求也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完善。在此,我们借鉴其他专业的要求,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特征,对其实训教学要求作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一)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实训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除了应当满足常规的要求外,还应当满足于如下三点要求:
1.对岗位意识的要求
对于社会上的任何职业来说,实际上都需要从业者有与之对应的岗位意识。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日后所面对的是幼儿教育岗位,这就要求其不仅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与专业能力,更需要有充足的耐心。这里所说的耐心要求,不仅是因为幼儿处于特殊的心智发展阶段,还在于其从事文体类教学的必备素养需求。但从当前中职实训教学的现状看,貌似还没有专门针对学生“耐心”培养的项目。
2.对新环境的适应要求
一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该专业的时候,往往会抱着日后工作环境好、工作轻松等遐想,但是当他们真正到了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发现想象中的安静、舒适教学环境被吵闹、聒噪的环境所取代。与此同时,当前儿童家长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普遍存在较强的挑剔,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难以收获满足感与成功感。然而,他们只有快速的适应新环境,不断迎难而上,稳住心态,才能在其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故此,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也应当放在实训教学目标中。
3.对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学生对于幼儿教育的新思考,即其日后在工作岗位上所能创造出的新元素,是一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故此,实训教育需要增添一定诱发性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指导其应用更多的新方式去开展学前教育,这也是该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对教学手段的要求
1.按年级设计实训项目
按照不同年级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符合该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但是对于项目内容的具体设计而言,不同中职学校都存在一定差异。但不管怎么说,针对一年级学生都应当着重强化其岗位技能训练,而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当在巩固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融入相应岗位意识训练以及创新意识训练。
2.建设校内、校外的实训场地
大量研究表明,无论学校投入多大的精力去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只要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都不能建立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此,中职学校在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与幼儿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强化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故此,推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具有重要积极意义。针对这一要求,笔者认为优化师资力量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选派学校的教师到幼儿园去实地學习,其次是聘任一些优秀的幼儿教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三、基于实训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前面所述,优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模式,需要在继承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精华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构建。
(一)以满足幼师岗位素养需求为目标
这里的岗位素养分为理论与技能两个方面。而对于幼师岗位素养的分析应当注重数据真实性,因为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够全面与真实的,故此我们一定要积极应用实地考察以及调研等手段。具体来说,就是中职学校要对当地或其他地方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以及通过优秀教师座谈会等方式获取多种真实信息,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所应当教授的技能有哪些;如何正确地处理幼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学中所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哪些等。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真实的幼师岗位素养需求,为幼师岗位素养的培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二)以分级设计实训教学为手段
通過对幼师岗位素养需求的分析,围绕培养学生满足幼师岗位素养需求为目标,依据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实训内容,从以下三个角度设计实训教学:
1.一年级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第一年所安排的实训课程应当紧紧围绕岗位技能学习展开,也就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里所说的基础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针对幼儿教育的相应技能等。在课程载体的选择上,应当以校内基地为岗位技能培养的依托;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带领学生参观幼儿园,帮助学生形成对岗位技能应用的感性认识。
2.二年级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学生也建立了较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故此,这个阶段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到实训环节中。例如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岗位理性认识。与此同时,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也应当应用经验交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岗位意识。
3.三年级
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都已在各个地方进行实习了,他们在真实的岗位中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时,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应当对其实训活动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学生工作提供相应的建议或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促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
(三)以优化考核体系为保障
实训考核与学生日常的理论知识考核有较大的不同,这是由于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实训成果以及参与度等考量因素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故此,学生的实训考核成绩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样不仅不能对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还容易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以下改善:首先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实训考核,可以建立以小组为考核基本单位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评定每个小组的得分,然后再由小组组长牵头进行分值再分配,进而提升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的积极性。然后是针对三年级的实训考核,考核成绩的考量应当来自于教师所给出的技能考察分以及实习幼儿园负责人所给出的绩效分、出勤分等,然后结合学校以及幼儿园的考核分数进行中和评定。
四、结语
实训教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取岗位素养以及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故此,中职学校应当做好幼师岗位素养需求分析,设计完善的实训教学板块,然后再优化考核体系,探索出合理的实训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朱守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成长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诸多学校都通过调整专业结构或更改校名等方式,为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搭建起可靠、专业化平台。但通过深入分析、思考后发现,相对于传统师范生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更加趋向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然后才是坚实理论基础的搭建。故此,围绕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特征
不得不说,以全国性的视角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具有一定现实性和新颖性。因为其不仅仅与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有较大差异,而且与传统教师教育理念也有不同之处。故此,分析其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首先应当从其特殊的岗位特征出发。
(一)较高的艺术类技能要求
学龄前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本质目的并不在于衔接小学的知识,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儿童的智力以及心智能力等个体潜质。故此,儿童的整个学前教育阶段都应当以舞蹈、唱歌以及画画等课程为主导。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质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特质,即具有较高的艺术类技能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这一岗位特征,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培养与基础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而这一岗位特征,不仅为其实训教学模式的建立带来实践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缺乏适当实践场地的困境。
(二)较高的操作类技能要求
不管怎么说,学前教育专业仍然属于师范类专业的范畴,而在当前注重就业的教育导向影响下,也使得该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更加突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在学前教育实践阶段中的绘画、剪纸以及手工制作等教学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教师完成相应的示范,讲解其技巧才能帮助孩子们掌握这些操作技能。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较高的操作类技能要求,需要合理设置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在理论教学中的范围选择以及实训教学中的项目安排都需要立足于校本要求。
(三)较高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所谓环境适应性,指的就是学生毕业后对于工作环境的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来源于我校该专业学生工作后反馈的信息。诸多学生在校内的时候都能轻松完成相应的课程要求,但是当他们真正在幼儿园工作时,却常常会因为工作的劳顿或自我情绪的较大波动,而难以持续、完全地将专业技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故此,不难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二、基于岗位特征下的实训教学要求分析
目前,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还处于上升期。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学要求也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完善。在此,我们借鉴其他专业的要求,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特征,对其实训教学要求作简要分析,具体如下:
(一)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实训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除了应当满足常规的要求外,还应当满足于如下三点要求:
1.对岗位意识的要求
对于社会上的任何职业来说,实际上都需要从业者有与之对应的岗位意识。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日后所面对的是幼儿教育岗位,这就要求其不仅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与专业能力,更需要有充足的耐心。这里所说的耐心要求,不仅是因为幼儿处于特殊的心智发展阶段,还在于其从事文体类教学的必备素养需求。但从当前中职实训教学的现状看,貌似还没有专门针对学生“耐心”培养的项目。
2.对新环境的适应要求
一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该专业的时候,往往会抱着日后工作环境好、工作轻松等遐想,但是当他们真正到了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发现想象中的安静、舒适教学环境被吵闹、聒噪的环境所取代。与此同时,当前儿童家长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普遍存在较强的挑剔,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难以收获满足感与成功感。然而,他们只有快速的适应新环境,不断迎难而上,稳住心态,才能在其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故此,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也应当放在实训教学目标中。
3.对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职业拓展能力是指学生对于幼儿教育的新思考,即其日后在工作岗位上所能创造出的新元素,是一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故此,实训教育需要增添一定诱发性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指导其应用更多的新方式去开展学前教育,这也是该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对教学手段的要求
1.按年级设计实训项目
按照不同年级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符合该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但是对于项目内容的具体设计而言,不同中职学校都存在一定差异。但不管怎么说,针对一年级学生都应当着重强化其岗位技能训练,而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当在巩固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融入相应岗位意识训练以及创新意识训练。
2.建设校内、校外的实训场地
大量研究表明,无论学校投入多大的精力去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只要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都不能建立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此,中职学校在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与幼儿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强化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故此,推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具有重要积极意义。针对这一要求,笔者认为优化师资力量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选派学校的教师到幼儿园去实地學习,其次是聘任一些优秀的幼儿教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三、基于实训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前面所述,优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模式,需要在继承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精华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构建。
(一)以满足幼师岗位素养需求为目标
这里的岗位素养分为理论与技能两个方面。而对于幼师岗位素养的分析应当注重数据真实性,因为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够全面与真实的,故此我们一定要积极应用实地考察以及调研等手段。具体来说,就是中职学校要对当地或其他地方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以及通过优秀教师座谈会等方式获取多种真实信息,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所应当教授的技能有哪些;如何正确地处理幼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学中所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哪些等。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真实的幼师岗位素养需求,为幼师岗位素养的培养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二)以分级设计实训教学为手段
通過对幼师岗位素养需求的分析,围绕培养学生满足幼师岗位素养需求为目标,依据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实训内容,从以下三个角度设计实训教学:
1.一年级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第一年所安排的实训课程应当紧紧围绕岗位技能学习展开,也就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里所说的基础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针对幼儿教育的相应技能等。在课程载体的选择上,应当以校内基地为岗位技能培养的依托;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带领学生参观幼儿园,帮助学生形成对岗位技能应用的感性认识。
2.二年级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学生也建立了较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故此,这个阶段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到实训环节中。例如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岗位理性认识。与此同时,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也应当应用经验交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岗位意识。
3.三年级
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都已在各个地方进行实习了,他们在真实的岗位中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这时,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应当对其实训活动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学生工作提供相应的建议或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促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
(三)以优化考核体系为保障
实训考核与学生日常的理论知识考核有较大的不同,这是由于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实训成果以及参与度等考量因素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故此,学生的实训考核成绩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样不仅不能对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还容易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以下改善:首先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实训考核,可以建立以小组为考核基本单位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评定每个小组的得分,然后再由小组组长牵头进行分值再分配,进而提升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的积极性。然后是针对三年级的实训考核,考核成绩的考量应当来自于教师所给出的技能考察分以及实习幼儿园负责人所给出的绩效分、出勤分等,然后结合学校以及幼儿园的考核分数进行中和评定。
四、结语
实训教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取岗位素养以及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故此,中职学校应当做好幼师岗位素养需求分析,设计完善的实训教学板块,然后再优化考核体系,探索出合理的实训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