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作文”,是从“绿色食品”里借来的。它是相对于传统作文教学中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灰色作文”而言。它反对矫情、假大空,无种种清规戒律,追求真、实、趣。让学生的心情和思想从笔尖流淌出来,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进行情感流露,使他们的作文充满勃勃生机!
“绿色作文”的出现,为我们深陷“一切为了考试”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的作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写作是为了真实地展现自我,反映现实生活。然而由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肤浅,洞察力不强,知识面窄,加上写作能力有限,往往是闭门造车。为了完成任务敷衍而成,很难写出优秀作品。作为教师,如何积极地引导并创设机会,让学生去体验现实生活,让他们打开封闭的情感,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则是写好绿色作文的前提。优秀的绿色作文,必然是萌于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引活水入课堂
电脑未普及之前,在语文课或班会课上,我经常是几张报纸、几本杂志向学生介绍各种社会新闻、时事要点。现在,教室里有了多媒体设备,学生可以充分享用网络上的无限的甚至爆炸的信息源,解决无“源”的问题。事实上,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升学的压力不小。要让他们“行万里路”办不到,让他们“读万卷书”也不切实际。但让他们走进网络世界,让社会进入学生的课堂,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让视野变得宽广无限,让单纯的生活阅历变得丰富多彩是完全可能的。我在班级开设了“东方报道”课和“热点新闻感悟”课,把社会生活这本无字书作为绿色通道,实现了作文题材的变死为活、变空为实。学生们在每周两个小时的“东方报道”课上,或从“生活空间”中悟得生存之道,或从“东方之子”中觅得成才之法,或借“时空报道”“早间新闻”书写天下兴亡之忧。这部无字书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绿色作文开发了无尽的源头活水。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走出咀嚼个人得失悲欢的小圈子,心系天下兴亡之责,他们写作的题材拓展了,人生境界也随之升华。无须细读作文,只要浏览一下绿色作文的标题,你就可以发现学生们的眼界和心胸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绿化文化荒漠》《黄河忧思录》《伊拉克危机浅议》《洪森打了一副好牌》《别了,英格兰的玫瑰》……
一次,我布置了一个话题作文,题目为《感动》。考虑到学生情感世界的苍白,对细节感受的麻木甚至对某些情感索取的漠视和理所当然,我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看了两段录像。其一是关于母爱的,看完后我又补充了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如地震中割指让儿吸血得生的;女儿叛逆离家出走,母亲十多年未曾关家门的……又有一女同学站起来讲自己的母亲以至哽咽,当时课堂上就有很多同学触景生情,想起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关爱,泪流满面。以至课后,有同学还嗔怪我:“老师,你真会煽情!”其二是关于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全班同学都为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伟大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听到洪占辉那句“苦难的经历不是博取别人同情的资本,只有奋斗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时,更是深为震撼。自然地,学生心之所触,口之欲言,全诉诸笔端,汇聚成真切的《感动》。之后,我趁热打铁,又先后布置了《感恩》《责任》《生命》等话题,这几次作文,学生都是激情勃发,文思泉涌,行文一气呵成,且文笔生动,观点鲜明,感情细腻而丰富。台湾作家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对文章的好坏打了个生动的比喻,“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种评价是至高无上的。文字的化妆还只是流于表面,精神的化妆也只能算深入生活,而生命的化妆才给读者一种阅读生命的感受。灰色作文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化妆”上,而绿色作文,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生命的化妆”吧!
在平时,凭借网络,我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按照主题词、关键词进行网上快速检索;指导学生对搜索到的大量的信息进行快速阅览、筛选、复制、排列、归类;帮助每一个学生按照一定的主题或一定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总述网络开辟的绿色通道,大启天下事,小启身边情:活水源源,真情绵绵,有米下锅,作文不难。借助电脑,我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和酸甜苦辣,感受丰富了,学生的作文也杜绝了无病呻吟、“高空作业”、故弄玄虚,而培养了真挚的情感、中肯的分析能力和朴素的文风。
二、出课堂觅活水
尽管小小的课堂容纳了大量的社会信息,让学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但如能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其捕捉到的就是第一手的鲜活、生动的作文素材,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我们舟山学生而言,大至每年一次的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普陀山观音文化论坛、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活动,小至盛夏时带腥味的海风,夜晚唰唰的潮声,退潮时海边大小不一的贝壳、密密麻麻的海蟑螂、淤泥中钻洞的螃蟹,无一不可落笔。除此之外还有家家都相似的幸福生活,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各行各业的工作特点,不同层次人的心理状态……如能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热爱,深入其中,仔细观察,用心体验,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何愁学生的作文干巴无味,空洞无物呢?
在这一方面,西方中小学的一些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就是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后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美国一位女教师微笑着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该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人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
母亲节到来前夕,为了写好“感恩母亲”的主题,我设计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除了传统的送花,为母亲做一件事,搜集赞美母亲的诗文,考虑到农村的母子之间很少会正儿八经地交流,讨论养育之恩的话题,我又精心设计了一张问卷。时间从母亲怀孕时到养孩子长大这十五六年期间,内容涉及母亲育儿中的喜怒哀乐,要求学生回家通过问答形式从母亲口中得到第一手资料。在这次作文中,很多学生表示他们是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母亲养育自己的艰辛与不易,在深深理解母亲的同时,更为自己的无知与自私而歉疚。这次活动还促进了母子之间情感的交流。有一位母
亲特意打电话告诉我:“老师,你这张问卷真是设计得太好了,它让我说出了多年来想说却没说出的话,谢谢你。”
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大多是体验生命、感悟生活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绿色作文的写作,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伴随着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体验,永远都是绿色作文的前奏!
“绿色作文”的出现,为我们深陷“一切为了考试”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的作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写作是为了真实地展现自我,反映现实生活。然而由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肤浅,洞察力不强,知识面窄,加上写作能力有限,往往是闭门造车。为了完成任务敷衍而成,很难写出优秀作品。作为教师,如何积极地引导并创设机会,让学生去体验现实生活,让他们打开封闭的情感,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则是写好绿色作文的前提。优秀的绿色作文,必然是萌于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引活水入课堂
电脑未普及之前,在语文课或班会课上,我经常是几张报纸、几本杂志向学生介绍各种社会新闻、时事要点。现在,教室里有了多媒体设备,学生可以充分享用网络上的无限的甚至爆炸的信息源,解决无“源”的问题。事实上,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升学的压力不小。要让他们“行万里路”办不到,让他们“读万卷书”也不切实际。但让他们走进网络世界,让社会进入学生的课堂,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让视野变得宽广无限,让单纯的生活阅历变得丰富多彩是完全可能的。我在班级开设了“东方报道”课和“热点新闻感悟”课,把社会生活这本无字书作为绿色通道,实现了作文题材的变死为活、变空为实。学生们在每周两个小时的“东方报道”课上,或从“生活空间”中悟得生存之道,或从“东方之子”中觅得成才之法,或借“时空报道”“早间新闻”书写天下兴亡之忧。这部无字书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绿色作文开发了无尽的源头活水。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走出咀嚼个人得失悲欢的小圈子,心系天下兴亡之责,他们写作的题材拓展了,人生境界也随之升华。无须细读作文,只要浏览一下绿色作文的标题,你就可以发现学生们的眼界和心胸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绿化文化荒漠》《黄河忧思录》《伊拉克危机浅议》《洪森打了一副好牌》《别了,英格兰的玫瑰》……
一次,我布置了一个话题作文,题目为《感动》。考虑到学生情感世界的苍白,对细节感受的麻木甚至对某些情感索取的漠视和理所当然,我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看了两段录像。其一是关于母爱的,看完后我又补充了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如地震中割指让儿吸血得生的;女儿叛逆离家出走,母亲十多年未曾关家门的……又有一女同学站起来讲自己的母亲以至哽咽,当时课堂上就有很多同学触景生情,想起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关爱,泪流满面。以至课后,有同学还嗔怪我:“老师,你真会煽情!”其二是关于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全班同学都为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伟大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听到洪占辉那句“苦难的经历不是博取别人同情的资本,只有奋斗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时,更是深为震撼。自然地,学生心之所触,口之欲言,全诉诸笔端,汇聚成真切的《感动》。之后,我趁热打铁,又先后布置了《感恩》《责任》《生命》等话题,这几次作文,学生都是激情勃发,文思泉涌,行文一气呵成,且文笔生动,观点鲜明,感情细腻而丰富。台湾作家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对文章的好坏打了个生动的比喻,“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种评价是至高无上的。文字的化妆还只是流于表面,精神的化妆也只能算深入生活,而生命的化妆才给读者一种阅读生命的感受。灰色作文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化妆”上,而绿色作文,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生命的化妆”吧!
在平时,凭借网络,我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按照主题词、关键词进行网上快速检索;指导学生对搜索到的大量的信息进行快速阅览、筛选、复制、排列、归类;帮助每一个学生按照一定的主题或一定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总述网络开辟的绿色通道,大启天下事,小启身边情:活水源源,真情绵绵,有米下锅,作文不难。借助电脑,我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和酸甜苦辣,感受丰富了,学生的作文也杜绝了无病呻吟、“高空作业”、故弄玄虚,而培养了真挚的情感、中肯的分析能力和朴素的文风。
二、出课堂觅活水
尽管小小的课堂容纳了大量的社会信息,让学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但如能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其捕捉到的就是第一手的鲜活、生动的作文素材,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我们舟山学生而言,大至每年一次的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普陀山观音文化论坛、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活动,小至盛夏时带腥味的海风,夜晚唰唰的潮声,退潮时海边大小不一的贝壳、密密麻麻的海蟑螂、淤泥中钻洞的螃蟹,无一不可落笔。除此之外还有家家都相似的幸福生活,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各行各业的工作特点,不同层次人的心理状态……如能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热爱,深入其中,仔细观察,用心体验,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何愁学生的作文干巴无味,空洞无物呢?
在这一方面,西方中小学的一些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就是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后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美国一位女教师微笑着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该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人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
母亲节到来前夕,为了写好“感恩母亲”的主题,我设计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除了传统的送花,为母亲做一件事,搜集赞美母亲的诗文,考虑到农村的母子之间很少会正儿八经地交流,讨论养育之恩的话题,我又精心设计了一张问卷。时间从母亲怀孕时到养孩子长大这十五六年期间,内容涉及母亲育儿中的喜怒哀乐,要求学生回家通过问答形式从母亲口中得到第一手资料。在这次作文中,很多学生表示他们是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母亲养育自己的艰辛与不易,在深深理解母亲的同时,更为自己的无知与自私而歉疚。这次活动还促进了母子之间情感的交流。有一位母
亲特意打电话告诉我:“老师,你这张问卷真是设计得太好了,它让我说出了多年来想说却没说出的话,谢谢你。”
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大多是体验生命、感悟生活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绿色作文的写作,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伴随着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体验,永远都是绿色作文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