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堂课请同学们写作文。”语文老师话音未落,教室里立刻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怯懦者哀声叹气,怨天尤人,一张张脸顿时晴转阴云;勇敢者们沸反盈天,群情激昂:“没什么好写的。”“我们写不出来”……唯有圆滑者则不卑不亢,软磨硬拖;山穷水尽时,抄袭一段了事而已。这是作文课上司空见惯的情形,只要提起作文,则学生头疼,老师伤神。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几年来的初步探讨与肤浅尝试,我们体会到:获取充实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引来作文素材这源远流长的涓涓“活水”,才能使学生“有米可炊”,有文可作。
下面就怎样积累作文素材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充分利用课本,就近“取水”
作文教学中,我们坚持把课本作为取得作文“素材之水”的来源之一。因为入选教材的文章是众多行家里手经过精心选择且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得到认可的好文章,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文中之精华,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与代表性;而且古今中外、各类文体兼而有之,可谓一座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只要辩证地、灵活地为我所用,则会受益无穷。相反,如果仅仅从应试教育这一狭隘角度出发,则会得出“高考绝对不会考,啃课本只会劳命伤财”的错误结论,其结果则使语文教学误入岐途,落得个“打死儿子招女婿”的可悲结局。
我们认为,充分利用课本,既可以从文章内容方面去把握知识点,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可以将课文作为积累作文素材的依据。这种就近取水的作法,经济、省时、便宜、适用,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如若丢弃课本,则是好高骛远,舍本逐末的愚蠢之举。
教学中,为就近取材,我们把课文学习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或仿写、改写、续写,或以之为材料,进行评述;学完全册之后,还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按名人名言、典型事例整理归类,编为真理、信仰篇,爱国、正气篇,珍视幸福篇,读书求知篇,团结、奋斗篇,风流人物篇,山水风光篇,警世告诫篇,揭露、鞭挞篇等十余个类别。这样既使教材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又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储备了材料。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主动“汲水”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把教材中的几十篇文章内容作为素材是远远不够用的,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加强课外阅读,去主动“汲水”。
由于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十分差,手头除了课本之外,平时要得到一本课外书是很不容易的。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订阅关的报刊、杂志,如《语文报》《作文报》《中学生文摘》《阅读天地》《作文成功之路》《中学生阅读》等,至少每2人一份;一方面师生一起为班上捐赠一部分书报,供大家交流传阅。同时,我们语文组还为学生编辑了一份《阅读选萃》,每个语文老师负责1期,分发到学生手中,日积月累可成为一本有益的资料,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选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适用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再者,我们坚持利用读报时间,由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大家推荐好文章。或看录像,或听朗读,或自由阅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此外,要求学生每周选读1~2篇短文,定期对所作笔记进行检查评比。以上这些工作如果从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抓起的话,通过两年的“汲水”储备,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可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仅以我班参加湖北省第七届高中作文竞赛为例,1人获省级一等奖,4人获州级奖,9人获县级奖。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杨英雄同学来自农村,父亲早年病逝,家庭条件很差,但在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他坚持勤奋读书,认真积累作文素材,写作方面进步较快,他参赛的作文《花与叶》,构思独辟蹊径,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花”与“叶”的对话寓深刻的哲理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故受到各级评委的一致推荐;且被选入湖北省教研室编辑的《优秀作文精品集》一书。
由此我深深感受到,没有丰富的课外阅读,没有持之以恒的写作训练,学生则不可能达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古人讲“功夫在诗外”,也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引水”
为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我们还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地把“生活之水”引入学生的写作之中。每学期,我们坚持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或好文章)”的演讲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晚自习前的读报时间,由1~2名学生上台发言,简介或评述某本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并要求说明推荐理由;然后评分公布。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既能够督促同学们认真进行课外阅读,并作出精要的概括、归纳,同时又能够使其他同学间接地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有助于拓宽知识面。
几年来,我们还坚持举行“手抄报”比赛活动,具本要求是,每份报不得超过2人,组稿、排版、插图均由办报人设计完成;出刊后进行评比并发奖。“办报”这种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人人都有机会实践锻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组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潜移默化的读书活动。
同时,我们还适时地组织参与一些与写作相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展览、郊游、看优秀影片、参加报告会、听时事讲座、参加文娱演出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克服了闭门造车,随意编造的弊病。
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我们坚持开展了“就近取水”、“主动汲水”、“积极引水”的教学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多年来,所带班多次获得省级作文竞赛指导奖,其中2次一等奖,3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98年高考,全班53人参考,100分以上48人,全州语文第一名(142分)、第二名(137分)均由我班同学夺得,他们分别录取到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
然而,在作文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与教学大纲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尤其是语文学科内容纷繁、收效缓慢的特殊性,则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认认真真地做几件实事,在作文教学方面探讨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张建华,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几年来的初步探讨与肤浅尝试,我们体会到:获取充实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引来作文素材这源远流长的涓涓“活水”,才能使学生“有米可炊”,有文可作。
下面就怎样积累作文素材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充分利用课本,就近“取水”
作文教学中,我们坚持把课本作为取得作文“素材之水”的来源之一。因为入选教材的文章是众多行家里手经过精心选择且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得到认可的好文章,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文中之精华,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与代表性;而且古今中外、各类文体兼而有之,可谓一座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只要辩证地、灵活地为我所用,则会受益无穷。相反,如果仅仅从应试教育这一狭隘角度出发,则会得出“高考绝对不会考,啃课本只会劳命伤财”的错误结论,其结果则使语文教学误入岐途,落得个“打死儿子招女婿”的可悲结局。
我们认为,充分利用课本,既可以从文章内容方面去把握知识点,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可以将课文作为积累作文素材的依据。这种就近取水的作法,经济、省时、便宜、适用,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如若丢弃课本,则是好高骛远,舍本逐末的愚蠢之举。
教学中,为就近取材,我们把课文学习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或仿写、改写、续写,或以之为材料,进行评述;学完全册之后,还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按名人名言、典型事例整理归类,编为真理、信仰篇,爱国、正气篇,珍视幸福篇,读书求知篇,团结、奋斗篇,风流人物篇,山水风光篇,警世告诫篇,揭露、鞭挞篇等十余个类别。这样既使教材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又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储备了材料。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主动“汲水”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把教材中的几十篇文章内容作为素材是远远不够用的,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加强课外阅读,去主动“汲水”。
由于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十分差,手头除了课本之外,平时要得到一本课外书是很不容易的。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订阅关的报刊、杂志,如《语文报》《作文报》《中学生文摘》《阅读天地》《作文成功之路》《中学生阅读》等,至少每2人一份;一方面师生一起为班上捐赠一部分书报,供大家交流传阅。同时,我们语文组还为学生编辑了一份《阅读选萃》,每个语文老师负责1期,分发到学生手中,日积月累可成为一本有益的资料,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选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适用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再者,我们坚持利用读报时间,由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大家推荐好文章。或看录像,或听朗读,或自由阅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此外,要求学生每周选读1~2篇短文,定期对所作笔记进行检查评比。以上这些工作如果从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抓起的话,通过两年的“汲水”储备,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可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仅以我班参加湖北省第七届高中作文竞赛为例,1人获省级一等奖,4人获州级奖,9人获县级奖。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杨英雄同学来自农村,父亲早年病逝,家庭条件很差,但在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他坚持勤奋读书,认真积累作文素材,写作方面进步较快,他参赛的作文《花与叶》,构思独辟蹊径,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花”与“叶”的对话寓深刻的哲理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故受到各级评委的一致推荐;且被选入湖北省教研室编辑的《优秀作文精品集》一书。
由此我深深感受到,没有丰富的课外阅读,没有持之以恒的写作训练,学生则不可能达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古人讲“功夫在诗外”,也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引水”
为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我们还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地把“生活之水”引入学生的写作之中。每学期,我们坚持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或好文章)”的演讲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晚自习前的读报时间,由1~2名学生上台发言,简介或评述某本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并要求说明推荐理由;然后评分公布。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既能够督促同学们认真进行课外阅读,并作出精要的概括、归纳,同时又能够使其他同学间接地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有助于拓宽知识面。
几年来,我们还坚持举行“手抄报”比赛活动,具本要求是,每份报不得超过2人,组稿、排版、插图均由办报人设计完成;出刊后进行评比并发奖。“办报”这种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人人都有机会实践锻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组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潜移默化的读书活动。
同时,我们还适时地组织参与一些与写作相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展览、郊游、看优秀影片、参加报告会、听时事讲座、参加文娱演出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克服了闭门造车,随意编造的弊病。
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我们坚持开展了“就近取水”、“主动汲水”、“积极引水”的教学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多年来,所带班多次获得省级作文竞赛指导奖,其中2次一等奖,3次二等奖,5次三等奖;98年高考,全班53人参考,100分以上48人,全州语文第一名(142分)、第二名(137分)均由我班同学夺得,他们分别录取到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
然而,在作文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与教学大纲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尤其是语文学科内容纷繁、收效缓慢的特殊性,则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认认真真地做几件实事,在作文教学方面探讨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张建华,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