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鼓励,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鼓励,是不敢承担更多教育责任的体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教育的“产品”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用正气、道德、科技和知识改造社会。因而,处罚会起到鼓励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适当而合理地运用,它的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处罚;体罚;鼓励;健康
高三第一学期刚开校不久,一天下午,一名同学手里拿着一枝约一尺多长的竹杆,来办公室找我,我很惊讶,问他什么意思,他面带惭愧地说:“我不长记性,中午又迟到了”,我一指他手中的竹杆,他会意地说:“你不是说同学们要为自己反复出现的错误付出代价吗?还说这也是教育!”我笑着说:“付出代价不等于体罚,我还说过我不体罚学生的,但适当地惩戒是必要的,去,罚站一节课,若再迟到,则罚站两节课”,这名学生痛快地答应而去。
我始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清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学生都会理解,特别是高三学生。因而,许多道理必须要给学生讲清,让他们少走弯路,比事情发生了再讲,效果要好很多,所以我很注重班会教育,每年高三第一次班会我会给学生讲清以下内容:
1.学校是教育的阵地,不是法律阵地,也不是公平的阵地。要培养法律意识,这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但这种培养过程,仍属教育属性,比如,我们就不能对学生的一般错误运用于法律条文。另外,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就必须让他们了解不公平的普遍性和应对公平的态度,特别是中学生,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显得很激动、很委屈,所以老师有时会故意制造一些不公平来考验下,让学生具备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办法。还有,如对于同样没有完成作业的两名同学,在了解清楚情况后,会给以不同的处理措施,张三可能不做任何处理,让其坐下继续学习,但李四则要批评几句,还得罚做。这是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原因做出的不同处理措施,这不是偏袒张三,更不是对李四的不公平,这就是教育!而不是老师的私心。若论事,这的确不公平,但考虑学生的心理、压力、此事对该同学以后的影响,以及锤炼的目的,我必须这样做,这是对学生的负责。这方面,只有偏爱,没有偏袒。辽宁师范大学傅维利老师说:“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2.学生的行为,对要对的光明,错要错的磊落。属于个人隐私的,个别谈话。其余问题,就全在班内解决,放在桌面上,照在阳光下。做过一件事,老师问开,如果觉得做的对,就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讲清,如果做错了,也干净利落地说明,承认错误,保证改正就行,不要抵赖、诬告、隐瞒、不承认等,要学会勇于担当,你错了,除非违法,否则我不会把你进行法律的制裁,我只要你懂得这件事的性质和做错事应该承担的后果,也就是说个人要对本件错事付出代价。我深信,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尝到了错误的代价后,做事才会慎重。那么,我们所教育的这样的人,将来到社会上,才是一个懂得敬畏,有底线的人。
另外还要注意处罚有度。这个度,就是要有梯度,要有分寸。由于是教育,所以处罚都必须本着从轻的原则。更重要的是班里面学生的第一次犯错,不能一开始就要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想震住学生,这是不可取的,若是这样,你与学生的距离就远了,学生就会时时提防你,你不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面对第一次犯错的同学,先明确指出他的错误,让他及全班知道,他错了,其次,看错误程度,从轻处罚或者不处罚,且要明确说明,要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我们这是教育,所以允许学生犯错误,但要懂得错误、改正错误,争取以后少犯错误,学生听了一定很感动,对老师的信任感会马上增强。同时,教师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有一定的梯度,不能三斧头一下子使完。而且第一种处罚,都要既让学生明白错误,又要让学生欣然接受,甚至每次处罚都是你与学生距离拉近的一次机会。另外,处罚要有分寸,如何把握这个分寸,就要老师的经验、思考和对问题性质与程度的判断,不能一下子就是重罚,或者经常性重罚,要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时可在玩笑中完成处罚,有时可在深情中完成处罚,有时可在严厉中完成处罚,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的、张弛有度的慈师、严师。
所有这些里面,不管是鼓励还是处罚,都是以爱为最高原则,鼓励是爱,处罚也是一种爱,是一种对孩子负责任的爱。须明白,现下中国教育,所谓专家,大多都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啦,要多多鼓励孩子啦等等,殊不知,鼓励不是教育的全部,马卡连柯都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一味的鼓励,就是对孩子无原则的让步,他们获得的太过容易,有些还不太正当,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扭曲教育,因而是极不负责任的。
所以,这才是健康的人格,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终究要走向社会。这个花朵,给了他必要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后,如果再来点风雨,那么他将更鲜艳、更坚韧、更动人,否则,一旦放入大地,就只有被摧残,那时候,他的身边没有守护神!
最后送上中国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的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关键词】处罚;体罚;鼓励;健康
高三第一学期刚开校不久,一天下午,一名同学手里拿着一枝约一尺多长的竹杆,来办公室找我,我很惊讶,问他什么意思,他面带惭愧地说:“我不长记性,中午又迟到了”,我一指他手中的竹杆,他会意地说:“你不是说同学们要为自己反复出现的错误付出代价吗?还说这也是教育!”我笑着说:“付出代价不等于体罚,我还说过我不体罚学生的,但适当地惩戒是必要的,去,罚站一节课,若再迟到,则罚站两节课”,这名学生痛快地答应而去。
我始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清老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学生都会理解,特别是高三学生。因而,许多道理必须要给学生讲清,让他们少走弯路,比事情发生了再讲,效果要好很多,所以我很注重班会教育,每年高三第一次班会我会给学生讲清以下内容:
1.学校是教育的阵地,不是法律阵地,也不是公平的阵地。要培养法律意识,这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但这种培养过程,仍属教育属性,比如,我们就不能对学生的一般错误运用于法律条文。另外,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就必须让他们了解不公平的普遍性和应对公平的态度,特别是中学生,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显得很激动、很委屈,所以老师有时会故意制造一些不公平来考验下,让学生具备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办法。还有,如对于同样没有完成作业的两名同学,在了解清楚情况后,会给以不同的处理措施,张三可能不做任何处理,让其坐下继续学习,但李四则要批评几句,还得罚做。这是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原因做出的不同处理措施,这不是偏袒张三,更不是对李四的不公平,这就是教育!而不是老师的私心。若论事,这的确不公平,但考虑学生的心理、压力、此事对该同学以后的影响,以及锤炼的目的,我必须这样做,这是对学生的负责。这方面,只有偏爱,没有偏袒。辽宁师范大学傅维利老师说:“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2.学生的行为,对要对的光明,错要错的磊落。属于个人隐私的,个别谈话。其余问题,就全在班内解决,放在桌面上,照在阳光下。做过一件事,老师问开,如果觉得做的对,就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地讲清,如果做错了,也干净利落地说明,承认错误,保证改正就行,不要抵赖、诬告、隐瞒、不承认等,要学会勇于担当,你错了,除非违法,否则我不会把你进行法律的制裁,我只要你懂得这件事的性质和做错事应该承担的后果,也就是说个人要对本件错事付出代价。我深信,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尝到了错误的代价后,做事才会慎重。那么,我们所教育的这样的人,将来到社会上,才是一个懂得敬畏,有底线的人。
另外还要注意处罚有度。这个度,就是要有梯度,要有分寸。由于是教育,所以处罚都必须本着从轻的原则。更重要的是班里面学生的第一次犯错,不能一开始就要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想震住学生,这是不可取的,若是这样,你与学生的距离就远了,学生就会时时提防你,你不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面对第一次犯错的同学,先明确指出他的错误,让他及全班知道,他错了,其次,看错误程度,从轻处罚或者不处罚,且要明确说明,要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我们这是教育,所以允许学生犯错误,但要懂得错误、改正错误,争取以后少犯错误,学生听了一定很感动,对老师的信任感会马上增强。同时,教师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有一定的梯度,不能三斧头一下子使完。而且第一种处罚,都要既让学生明白错误,又要让学生欣然接受,甚至每次处罚都是你与学生距离拉近的一次机会。另外,处罚要有分寸,如何把握这个分寸,就要老师的经验、思考和对问题性质与程度的判断,不能一下子就是重罚,或者经常性重罚,要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时可在玩笑中完成处罚,有时可在深情中完成处罚,有时可在严厉中完成处罚,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的、张弛有度的慈师、严师。
所有这些里面,不管是鼓励还是处罚,都是以爱为最高原则,鼓励是爱,处罚也是一种爱,是一种对孩子负责任的爱。须明白,现下中国教育,所谓专家,大多都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啦,要多多鼓励孩子啦等等,殊不知,鼓励不是教育的全部,马卡连柯都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一味的鼓励,就是对孩子无原则的让步,他们获得的太过容易,有些还不太正当,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扭曲教育,因而是极不负责任的。
所以,这才是健康的人格,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终究要走向社会。这个花朵,给了他必要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土壤后,如果再来点风雨,那么他将更鲜艳、更坚韧、更动人,否则,一旦放入大地,就只有被摧残,那时候,他的身边没有守护神!
最后送上中国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的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