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一直是现代教育呼声比较强的口号,但与此同时我们某种程度上也有可能把古人那些对语文教学来说最根本的最有效的做法丢掉了。古代语文教学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多,语文学习具有长期性,所以古人用的多诵读,多博览,多练也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语文教学也应有复古式创新。
【关键词】复古;创新;语文教学;诵读
在语文教学中广大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怕古文,甚至“讨厌”古代老夫子般的语文教学,认为像古人那样牙牙学语,是一种陈腐教条般的语文教学,不符合科学的语文教学方式。其实不然,纵观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学史,历代的文学大豪对“古文”甚是重视,古代的一些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很值得借鉴,从历史角度看,人类历史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无不是继承古代优秀的传统而得已进步的,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一扫六朝以来的浮夸奢靡的文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重举古文运动的大旗而成为一代宗师。语文教学也可以从古代的一些教法和学法中得到一些借鉴,找到现代语文教学中复古的新路。复古和创新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下面来谈一谈语文教学中创新的同时,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复古,甚至有时大胆的复古也是一种创新,其在语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要,仅为一斑之见。
我们怎样去走语文复古式创新之路呢?那就要求我们吸取古代语文教学的精华,使其更适合于现代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首先,古代语文十分重视诵读,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诗词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是学生感知、感受和感悟古代诗词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学生真正从古诗词中受益的不二法门。清代陆世仪曾这样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凡人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从中可以看出诵读对轻少年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古诗词积累,语文基础性积累还是相当浅薄的,所以必须加强以积累为目的的诵读。但现在,许多诗词教学的课堂听不到学生的朗读,听到的只是被老师界定为“很好的”名家朗读;也很难见到课堂上学生的诗词背诵,见到的只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稿背诵,这样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所谓新式教法,实际上就是背离了我们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规律,也必定是提高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的。以积累作为诵读的目的,旨在增强学生的感悟基础,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吟咏、熟读和背诵,做好诵读,首先要响亮。明代学者朱熹说:“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次要烂熟。何为“烂熟”?即要达到自然成诵。叶圣陶曾一语指出:“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文了。”这里说的是文言文,诗词尤其应如此。事实证明,诵读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符合学习规律的科学方法。
其次,古代成大家者博览全书也是个有效的法宝,所以读书要注意有一定的数量。充足数量是去粗取精的基础,就像有米下锅是成为巧妇的前提一样。古人以为读书的数量是很重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读的遍数多,及其多读与理解能力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读的本数多,以及多读与写作的关系。再好的文章,读的再细,方法再正确,数量很少,收获就很有限。而注重读的数量,沙里淘金,点滴积累,也可大有收获。甚至只是喜欢读,随便读,日久天长,读的多了,便会有相当丰厚的积淀,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古人提出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主张。不刻意地去追求读书的方法,而特别在意读书的数量,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会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因此,给学生创造条件,提出要求,让他们读尽可能多的书,比什么都重要,语文老师也必须明白这一点。
再次,古代语文教学中强调文章应该多写、多改。俗话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古代很多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唐彪在论述多读与多做的内在关系时说:“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现代中学生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很多学生都怕写,觉得写文章还是那几句,没什么提高,其实不然,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潜移默化的写作训练中,行文的观察力和敏捷度都得到了有效训练。作文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只有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才能更好的掌握写作技巧。所以,古代语文提倡作文要多做,是符合从协作实践中培养写做能力的规律的。
除了多做还要多改。通过自己的修改,同学的修改,老师的修改可以使得学生了解文章的不足,进一步体会和掌握文章的写作规律。其方法也有几种,一是文章写成后马上修改,从用词,标点,音节方面加以推敲,能成美文。其二是写成文章后若自己修改则过一段时间再改。古人云:“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之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所以隔时再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些古代语文教学中虽古却有效的方法都可以为现代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确实可以从古代的一些教法和学法中得到一些借鉴,找到现代语文教学中复古的新路。复古和创新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相信广大语文工作者和笔者一样若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复古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而且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对教者、学者都是一件好事情。
【参考文献】
[1]陆世仪.《论小学》
[2]朱熹.《训学斋规》
[3]唐彪.《读书作文谱》
[4]唐彪.《读书作文谱》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溧阳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复古;创新;语文教学;诵读
在语文教学中广大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怕古文,甚至“讨厌”古代老夫子般的语文教学,认为像古人那样牙牙学语,是一种陈腐教条般的语文教学,不符合科学的语文教学方式。其实不然,纵观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学史,历代的文学大豪对“古文”甚是重视,古代的一些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很值得借鉴,从历史角度看,人类历史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无不是继承古代优秀的传统而得已进步的,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一扫六朝以来的浮夸奢靡的文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重举古文运动的大旗而成为一代宗师。语文教学也可以从古代的一些教法和学法中得到一些借鉴,找到现代语文教学中复古的新路。复古和创新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下面来谈一谈语文教学中创新的同时,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复古,甚至有时大胆的复古也是一种创新,其在语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要,仅为一斑之见。
我们怎样去走语文复古式创新之路呢?那就要求我们吸取古代语文教学的精华,使其更适合于现代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首先,古代语文十分重视诵读,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诗词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是学生感知、感受和感悟古代诗词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学生真正从古诗词中受益的不二法门。清代陆世仪曾这样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凡人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从中可以看出诵读对轻少年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古诗词积累,语文基础性积累还是相当浅薄的,所以必须加强以积累为目的的诵读。但现在,许多诗词教学的课堂听不到学生的朗读,听到的只是被老师界定为“很好的”名家朗读;也很难见到课堂上学生的诗词背诵,见到的只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稿背诵,这样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所谓新式教法,实际上就是背离了我们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规律,也必定是提高不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的。以积累作为诵读的目的,旨在增强学生的感悟基础,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吟咏、熟读和背诵,做好诵读,首先要响亮。明代学者朱熹说:“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次要烂熟。何为“烂熟”?即要达到自然成诵。叶圣陶曾一语指出:“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文了。”这里说的是文言文,诗词尤其应如此。事实证明,诵读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符合学习规律的科学方法。
其次,古代成大家者博览全书也是个有效的法宝,所以读书要注意有一定的数量。充足数量是去粗取精的基础,就像有米下锅是成为巧妇的前提一样。古人以为读书的数量是很重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读的遍数多,及其多读与理解能力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读的本数多,以及多读与写作的关系。再好的文章,读的再细,方法再正确,数量很少,收获就很有限。而注重读的数量,沙里淘金,点滴积累,也可大有收获。甚至只是喜欢读,随便读,日久天长,读的多了,便会有相当丰厚的积淀,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古人提出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主张。不刻意地去追求读书的方法,而特别在意读书的数量,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会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因此,给学生创造条件,提出要求,让他们读尽可能多的书,比什么都重要,语文老师也必须明白这一点。
再次,古代语文教学中强调文章应该多写、多改。俗话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古代很多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唐彪在论述多读与多做的内在关系时说:“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现代中学生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很多学生都怕写,觉得写文章还是那几句,没什么提高,其实不然,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潜移默化的写作训练中,行文的观察力和敏捷度都得到了有效训练。作文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只有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才能更好的掌握写作技巧。所以,古代语文提倡作文要多做,是符合从协作实践中培养写做能力的规律的。
除了多做还要多改。通过自己的修改,同学的修改,老师的修改可以使得学生了解文章的不足,进一步体会和掌握文章的写作规律。其方法也有几种,一是文章写成后马上修改,从用词,标点,音节方面加以推敲,能成美文。其二是写成文章后若自己修改则过一段时间再改。古人云:“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之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所以隔时再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些古代语文教学中虽古却有效的方法都可以为现代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确实可以从古代的一些教法和学法中得到一些借鉴,找到现代语文教学中复古的新路。复古和创新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相信广大语文工作者和笔者一样若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复古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而且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对教者、学者都是一件好事情。
【参考文献】
[1]陆世仪.《论小学》
[2]朱熹.《训学斋规》
[3]唐彪.《读书作文谱》
[4]唐彪.《读书作文谱》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溧阳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