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学机制的反思与探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制,原指机器构造或工作的原理,后来被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指了解一种生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机制的实质意义就在于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阐发。语文教学中的机制,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相互的制动关系,阐明教学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如何从现象到本质,由感知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这一规律的理论把握和实践透视。
  一.感知教材的功能机制
  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就其特点来看,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通过“教材”这一媒体,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动态过程。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媒体——教材(狭义上的课本),本是静止的客观存在。教师与学生对它的能动感知(教师的备课,学生的预习)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其一,教师感知教材,是对教材、教法、学法、课堂心理、传授流程的理论透视和准确把握。其目的是使教材内容变得激情涌动,脉络通畅的信息流,准确、有序、有效地输送给学生,立足点是在导。其二,学生感知教材,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理解,扫清语言障碍,感知课文内容、结构和特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达成已知与未知的思维定势,使未知的东西得以显现出来,给教师设计教学机制程序提供依据,立足点在学。诚然,教师与学生在感知教材时,并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个体,教师从宏观到微观的透视和把握,学生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构成了既矛盾又统一,既对立又和谐的统一体,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指导学法,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善于自求解难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学一本书,一篇文章,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讲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做法,做到少而精,少讲精练。吕叔湘先生认为,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一切要看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讲清目标、要求、步骤之后,就应让学生以标定位、以法定序,运用浏览、精读、略读、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去自主地感知教材。这样学生才能在能动的感知过程中,使一部分新知内化,达成已知与未知的定势,教师这时针对学生未知的内容,要精读多讲,讲深讲透。也许学生这种自求答疑的自学,在成效上还不系统,不明晰,也缺乏深刻和有序,但学生愤悱求答的期待效应已经形成。这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兴趣和内驱力的起动,有着宏观上的价值内涵。
  对教师下一步设计导学机制,有着质的规定性:
  (一)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避轻就重,省时高效的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导学程式。
  (三)教师通过检查这一环节,对自学已达到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少走弯路,少说废话,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实现教学高效率。
  二.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机制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三者关系极为密切。但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重点突出主体的能动性。这是观念问题,也是教学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未来社会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对兴趣爱好、恒心毅力、愤悱求答品质的激励培养,都是导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指导训练和启发诱导的措施中,要具备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时、量、序、度、位的落实是机智;移情、兴趣、幽默、习惯也是机智。在教学活动各环节因素间的渐进组织中,教师首先考虑的就是导的问题,导什么?怎样导?往何处导?叶老说:“教师当然须教,但应尤致力于‘导’。导以总结全部的要旨,可以认清全部的警句;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可以辨明值得反复玩味的部分”,“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淘淘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导得适时,导得富有成效,自然会使学生精神亢奋,思维积极,想象丰富,呈现出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才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反,若导得不合适,学生就会精神萎靡,思路凝滞,答非所问,使教学陷入泥沼之中。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上。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获取第一性的感性材料是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可感知的实践材料,即使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何等高明,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怎样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意志品质放在首位,并努力贯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一篇文章,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讲什么,而是考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途径和方法,设计一套有伸张弹性的导学程式,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去活动。“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晦翁学案》)疑是思之端,有疑才有知,所以教师不但要设疑质疑,更要重视学生学会质疑求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和指导。虽然学生起初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具体,不够全面,也缺乏深度,甚至也许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扩展却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对其感知的对象,其特征、本质、内蕴有着第一性的可贵材料。这对下一步的认识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辨析意义,随着认识活动的拾级而上,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事实证明:就学习而言,表面上的成功,不见得比反面失败使人获得的经验多,那种怕学生走弯路,面面俱到,条分缕析的“标鉴式”、“填鸭式”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充分认清教师、学生与教材相互间的制动关系,遵循认知规律,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情激理导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求知的学习习惯,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极大的教学实效。
  三.教法与学法的运行机制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称,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有四个前提条件。一要遵守教学规律、运用启发式、摒弃注入式;二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认识水平;三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法和学法,其原则是依据内容定学法,依据学法定教法;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力,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和谐地进行。吕叔湘先生说:“近十几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在实践的效果不尽相同。这并不是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高低差别,而是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吕老一语中的,阐明了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弊端所在。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教学法,都程度不同地揭示出某些教学规律,但在推广应用中,有些教师只抓现象、忽略本质;只重程式、不求效率;刻意模仿,形似神非,致使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其根本原因就是机械主义思想在作祟,他们忽视教学对象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延扩,教学环境各因素的制约,教师与学生能动的参与,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变通,才产生了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败局。
  那么,如何建立一种既符合实际,又能科学操作调控有序的教学机制呢?我想有以下三个方法的问题: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水平,加强文化修养,增强正确分析、研究教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技能和教育艺术的素质。
  二.注重实际,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制动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技能训练与整体素质提高的关系问题。力求做到扎实、朴实、真实。
  三.教学法的选择要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在不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要用跨学科的观点审视全局性的,宏观的,整体的教学改革。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最突出的共性便是学生的心理。因此只有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心”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内驱力。
  近些年来的教学改革,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为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极大地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创新与繁荣。但是,从教育学的实质来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停地进行着的新的组合,这种不平衡的流动性,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和超前意识去探索,去补充完善。使定型的教学模式,变死为活,变静为动,变程式呆板为灵活多变。同时,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广采博取,去粗存精,融汇众家之长一以贯之。既要循轨探源,探索一般规律,又要相信教无定法。诚如此,语文教学的改革、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内涵和保证。吕叔湘说:“总而言之,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总之,语文教学要构建起科学严谨、调控有序的高效机制,这不仅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原则转变的问题,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然,机制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希望大家共同探讨,深入研究,进一步开创语文教改新局面。
  毕玉俊,语文教师,现居山东莱芜。责任编校:洪 鸣
其他文献
2007开年大戏《大明王朝》在全国热播,该剧塑造了明嘉靖帝这一充满矛盾、争论不休的人物形象,有人评论他是“最懂得做皇帝”的人,那么历史上对嘉靖帝的记载与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嘉靖皇帝即朱厚熄,1521~1566年在位,于正德二年(公元1507)9月16日出生于湖广安陆州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王藩府,1519年承袭其父朱祐杬(1476~1519)的兴国之封,武宗正德十
在城市区域化下,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保)成为都市区生态保育的重要空间载体及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依据。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以镇和行政村为基本空间单元,研究了1997年以来基本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