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常生活用品不再是一些简简单单的生活必需品,取而代之的的是日渐丰盈的各种生活体验品。比方说,在上世纪80年代,小两口结婚,基本上需要置办“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现如今两个年轻人结婚,从日产到家电再到房车之类。经济条件的富裕导致工业产品的丰盛。面对这个经济全球化的科技时代,面对国内外市场,面对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如何选择,如何满足需要,如何迎合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越来越成为一个产品设计师首要考虑的设计出发点。同时,作为消费者来说,由于功能在当今时代发达科技的支撑下早已变得不再稀缺,所以在购买时,消费者也日渐在产品中寻找自己所需的心理认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人;工业产品;需求;文化认同
1 近几十年里人们对工业产品的购买需求发生明显变化
1.1 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主要就物质层面来分析。因为对于工业产品设计来说,先进的工业产品一定是需要一定先进的充足的物质基础来做后盾的。所以想要知道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的变化一定少不了要先对消费者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的了解。那就先从衣食住行来说,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人们的居住条件也较差;交通方式单一落后。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居住上,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交通条件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可见,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是巨大的。
因此,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清晰可见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正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好转自然而然的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安于单一到崇尚多样的需求变化,另一方面是从购买心理上的“从众”到“自我”的变化。价值观念的改变驱使购买需求发生变化。
1.2 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其对工业产品需求的变化
正如上文所述,在改革开放前,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这30年,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比较单一,主要追求“三大件”或“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产品基本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那个历史阶段的价值观念是“追求现代化,同时发展了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正面的东西”。80年代以后,价值观念开始多样化,我国人民开始追求家电,大致的时间顺序为: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话、计算机。90年代后半叶,我国城市居民普遍关注购买住房,农村出现了新的追求,“三金四气一冒烟”:金戒指、金耳环、金首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音箱;摩托车。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化,一个产品中可能反映出许多价值观念。比如: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等。
所以,从近60年我国社会对工业产品的追求,足以发现和理解消费群体的价值观念,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对于预测未来新型产品,如果通过市场调查了解那些人们没有见过的新概念产品,显然是很难进行或无法进行的。也许可以从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得到一些启发。因为价值观念在一定时期比较稳定,并且可以大致估计人们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新产品的意向,通过设计调查尝试去分析人们是否有潜在需求。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立足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来分析一下人们的心理需求;或者说,透过市面上现有的产品设计来发现人们的需求背后所认同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2 消费者价值观念的转变:从物质到非物质
2.1 非物质需求
设计者应将一直埋藏在表面繁荣的生活海洋中的神秘小岛揭示出来,使自己的产品为发掘和开发这些“小岛”做出贡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这些感受和经验看成是对那些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性产品的超越。与之相对应,所设计的产品必须造就一种特殊的知觉态度,至少可以在某段时间内,被人们视为神圣的和仪式性的东西,并成为帮助人们取得审美的生活形式或生活风格的东西,因而有了一种文化功能。[1]
2.2 何谓“文化”认同感
对于工业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文化”认同感,是区别于功能,形态,材质等物质层面的另一种非物质需求。这里的“文化”并非是具体的某种国度文化,或者说是文化知识,而是对于某种观念的认可。这种观念可以是产品语义学中透过产品的语义特征来传达产品的文化内涵,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这种语义特征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也可以是人们对产品所传达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认可;更是一种对自我心理舒适度追求的满足与肯定。
2.3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角度看“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知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了人的7种基本需要。从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到高级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审美需要),不同需要导致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一样,不同层次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此需要的迫切性。我们可以看到,人的需要层次由低到高的变化与经济基础的由弱到强是分不开的,人只有先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继而去追求精神需求。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一定会上升到更高层面的需求——非物质需求。
我们经常夸赞一个事物如何如何好时,会说它很打动我,这时的打动明显是一个人在心理上、情感上被打动了,并引起了共鸣。因此,我们不禁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容易打动人呢,或者说人们动之以情的东西会是什么呢?想一想,一片面包或一杯牛奶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所留给大脑的影响、记忆远不及一本书或一段故事的给人脑的感觉更深更长。所以,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往往更多的追求非物质需求,比如文化,信仰,思维,意识,美感等。同样,就工业产品而言,在满足了消费者的功能需求时,也要考虑一下产品的延伸价值:文化、情感。
3 结论
当今社会越来越趋于非物质化,人们慢慢从物质欲中解脱出来,而追求精神化的需求。各式各样的文化正在灿烂绽放,文化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文化并非是某种具体的知识或者是具体国度的精神文明意识,它可以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是一种先进的生活理念,还可以是针对特定人群所设计出的心理需求;而“文化”认同感就是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心理需求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注释:
【法】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008.5重印)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0年3月1日.
【2】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008.5重印)
【关键词】:人;工业产品;需求;文化认同
1 近几十年里人们对工业产品的购买需求发生明显变化
1.1 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主要就物质层面来分析。因为对于工业产品设计来说,先进的工业产品一定是需要一定先进的充足的物质基础来做后盾的。所以想要知道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的变化一定少不了要先对消费者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的了解。那就先从衣食住行来说,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人们的居住条件也较差;交通方式单一落后。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居住上,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交通条件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可见,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是巨大的。
因此,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清晰可见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正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好转自然而然的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安于单一到崇尚多样的需求变化,另一方面是从购买心理上的“从众”到“自我”的变化。价值观念的改变驱使购买需求发生变化。
1.2 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其对工业产品需求的变化
正如上文所述,在改革开放前,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这30年,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比较单一,主要追求“三大件”或“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产品基本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那个历史阶段的价值观念是“追求现代化,同时发展了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正面的东西”。80年代以后,价值观念开始多样化,我国人民开始追求家电,大致的时间顺序为: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话、计算机。90年代后半叶,我国城市居民普遍关注购买住房,农村出现了新的追求,“三金四气一冒烟”:金戒指、金耳环、金首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音箱;摩托车。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化,一个产品中可能反映出许多价值观念。比如: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等。
所以,从近60年我国社会对工业产品的追求,足以发现和理解消费群体的价值观念,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对于预测未来新型产品,如果通过市场调查了解那些人们没有见过的新概念产品,显然是很难进行或无法进行的。也许可以从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得到一些启发。因为价值观念在一定时期比较稳定,并且可以大致估计人们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新产品的意向,通过设计调查尝试去分析人们是否有潜在需求。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立足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来分析一下人们的心理需求;或者说,透过市面上现有的产品设计来发现人们的需求背后所认同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2 消费者价值观念的转变:从物质到非物质
2.1 非物质需求
设计者应将一直埋藏在表面繁荣的生活海洋中的神秘小岛揭示出来,使自己的产品为发掘和开发这些“小岛”做出贡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这些感受和经验看成是对那些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性产品的超越。与之相对应,所设计的产品必须造就一种特殊的知觉态度,至少可以在某段时间内,被人们视为神圣的和仪式性的东西,并成为帮助人们取得审美的生活形式或生活风格的东西,因而有了一种文化功能。[1]
2.2 何谓“文化”认同感
对于工业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文化”认同感,是区别于功能,形态,材质等物质层面的另一种非物质需求。这里的“文化”并非是具体的某种国度文化,或者说是文化知识,而是对于某种观念的认可。这种观念可以是产品语义学中透过产品的语义特征来传达产品的文化内涵,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这种语义特征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也可以是人们对产品所传达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认可;更是一种对自我心理舒适度追求的满足与肯定。
2.3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角度看“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知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了人的7种基本需要。从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到高级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审美需要),不同需要导致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一样,不同层次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此需要的迫切性。我们可以看到,人的需要层次由低到高的变化与经济基础的由弱到强是分不开的,人只有先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继而去追求精神需求。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一定会上升到更高层面的需求——非物质需求。
我们经常夸赞一个事物如何如何好时,会说它很打动我,这时的打动明显是一个人在心理上、情感上被打动了,并引起了共鸣。因此,我们不禁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容易打动人呢,或者说人们动之以情的东西会是什么呢?想一想,一片面包或一杯牛奶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所留给大脑的影响、记忆远不及一本书或一段故事的给人脑的感觉更深更长。所以,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往往更多的追求非物质需求,比如文化,信仰,思维,意识,美感等。同样,就工业产品而言,在满足了消费者的功能需求时,也要考虑一下产品的延伸价值:文化、情感。
3 结论
当今社会越来越趋于非物质化,人们慢慢从物质欲中解脱出来,而追求精神化的需求。各式各样的文化正在灿烂绽放,文化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文化并非是某种具体的知识或者是具体国度的精神文明意识,它可以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是一种先进的生活理念,还可以是针对特定人群所设计出的心理需求;而“文化”认同感就是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心理需求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注释:
【法】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008.5重印)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0年3月1日.
【2】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008.5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