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美国著名的清淡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莱连续两期在节目中介绍了一则美丽的爱情传奇:二战期间,12岁的波兰犹太男孩赫尔曼·罗森布拉特,被关进德国柏林附近的一个纳粹集中营。集中营外,一家农场的9岁小女孩罗玛,每天都会隔着铁丝嘲向他扔一个苹果。多年后,他们在美国奇迹般重逢,坠入爱河,相濡以沫50年。奥普拉在讲完故事后,含着眼泪对着屏幕大喊:“它真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爱情,让我们一起为它欢呼吧!”
作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谈话节目,奥普拉的呼喊,把这则动人的爱情故事带进每个美国人心里。赫尔曼·罗森布拉特,这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电工,一时间成了报纸、杂志、出版商乃至好莱坞的宠儿。他和妻子的这段“苹果情缘”,被写成了儿童读物《天使女孩》;好莱坞制片人也看中了这个好题材,与之相关的电影《栅栏之花》,今年就要开拍。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为爱情动容。随后,研究二战历史的专家站出来了,在战争中幸存的退伍老兵站出来了,他们拿着“纳粹大屠杀文献资判”和赫尔曼的故事,做起了一对一的求证。最后得出结论:赫尔曼当年被关押的集中营,应当紧靠纳粹党卫军的兵营,没有任何隐蔽空间:而罗玛根本不可能每天堂而皇之地向赫尔曼扔苹果,而不被看守发现。由此便可证明,这个所谓的“苹果情缘”,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谎言。它是在利用人类脆弱的情感,颠倒史实。
于是,短短半年,赫尔曼和他的妻子罗玛,便从“大众偶像”变成了“人民公敌”。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口水与白眼,赫尔曼只好承认,他虽然在集中营呆过。只是,那个每天扔苹果的“天使女孩”,只在他梦里出现过,是支撑他活下去的美丽幻想。
赫尔曼忏悔了,但他的态度似乎还不够真诚,他认为,他说谎,只是想给这世界多些希望。但他并没有换来谅解和宽容。在一片批评声中,只有赫尔曼的一位老邻居,站出来为他辩护了几句。他觉得,平日里的赫尔曼就常说些“天真的傻话”,逗周围人开心。不可否认,他的确犯了错,欺骗了所有人。但不至于像历史学家说的,“是出于一颗虚荣与贪婪的心”,“是毒害众生”。
其实,从“激励人心”这个角度看,对赫尔曼的评判,或许还是要留一点人性的空隙。毕竟,有无数人为他的故事感动了。甚至美国人自己也曾说,“我们是靠着秀兰·邓波儿的微笑,卓别林搞笑的大靴子,以及赫尔曼的爱情传奇,在支撑着,度过这个经济寒冬。”
从这个角度说,赫尔曼是用谎言创造了一种极致的美好,把沉溺于绝望与虚无的人们一个个扣捞了出来。然而,在谎言被击碎的瞬间,人们的心灵再次被黑暗侵袋。于是发现,美好的不再美好,生命终究还是斑驳的痕迹。或许,人们的愤怒与失望,很大一部分,是源自美好被粉碎后,汹涌而至的挫败感与幻灭感。
倘若把赫尔曼的故事从头到尾仔细看,人们大概会发现,这个美丽的“谎高‘气泡”,很大程度上,是被公众舆论一下下吹大的。
这有点类似了“9·11”事件后,那个被颂扬了6年的“生还奇迹”:一个叫做赫德的女人,凭着要当新娘的信念,才艰难地从灾难现场中爬了出来。这个故事,曾经感动了无数美国百姓。
6年间,赫德不断地被报道采访,辗转于美国各地演讲。当然,她最终也被谎言所累,落得被人耻笑的下场。但仔细想想,赫德的破绽,哪里需要6年去戳穿?一开始,美林证券的员工就该清楚,身边压根没有一个叫赫德的胖女人;而她口中那个同样在世贸大楼工作的未婚夫大卫,其实也根本不知赫德是谁。这样来看,几乎所有人,都成了这场“造谎”运动中的一环。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上映后,虽然很多人为之伤心动容,但仍会有人站出来,气呼呼地大叫:“谎言,都是篡改历史的谎言!”于是,电影公司无比后悔地说,真该在宣传语上说明:“此片确有戏说成分。仅当爱情童话欣赏。”或许,在他们眼中,凡事打上“童话”两个字,就不必负什么严肃责任。
由此来看,虚构了“苹果情缘”的赫尔曼,倘若真是本着一颗纯净的、向善的心,那不如选择“童话”这个载体,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因为基于人性中渴望温暖的特质,几乎没有人会和童话较真,甚至有人说,真希望永远活在童话世界。因为,只有在那里,人才会和小猪对话,小王子才会真心爱上一朵玫瑰花。
(晋华云摘自《新世纪周刊》)
品读:还是相信童话的力量吧,而不是具体地拿一个小女孩去“套”哪一个是白雪公主,哪一个不是。我觉得,我们爱美好、爱浪漫、爱完美的纯真之心从来没错。但是,生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真空、绝缘、纤尘不染。因此,我们为什么要对活生生的人挑肥拣瘦、横加指责,并赋予他们神奇、传奇的意义呢?如果,当人们沉在生活的深渊、受着苦难的煎熬和烈火的锻造;如果,一时半会儿没有外援救助,自己又不能找到解决困厄的办法,改变不了眼前的悲苦窘况,虚设美景救自己于水火,这不正是人性智和善的表现吗?我们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还要去谴责?真正爱人,就宽容一点吧。困境中要自救,骗一骗自己很有必要。
作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谈话节目,奥普拉的呼喊,把这则动人的爱情故事带进每个美国人心里。赫尔曼·罗森布拉特,这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电工,一时间成了报纸、杂志、出版商乃至好莱坞的宠儿。他和妻子的这段“苹果情缘”,被写成了儿童读物《天使女孩》;好莱坞制片人也看中了这个好题材,与之相关的电影《栅栏之花》,今年就要开拍。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为爱情动容。随后,研究二战历史的专家站出来了,在战争中幸存的退伍老兵站出来了,他们拿着“纳粹大屠杀文献资判”和赫尔曼的故事,做起了一对一的求证。最后得出结论:赫尔曼当年被关押的集中营,应当紧靠纳粹党卫军的兵营,没有任何隐蔽空间:而罗玛根本不可能每天堂而皇之地向赫尔曼扔苹果,而不被看守发现。由此便可证明,这个所谓的“苹果情缘”,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谎言。它是在利用人类脆弱的情感,颠倒史实。
于是,短短半年,赫尔曼和他的妻子罗玛,便从“大众偶像”变成了“人民公敌”。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口水与白眼,赫尔曼只好承认,他虽然在集中营呆过。只是,那个每天扔苹果的“天使女孩”,只在他梦里出现过,是支撑他活下去的美丽幻想。
赫尔曼忏悔了,但他的态度似乎还不够真诚,他认为,他说谎,只是想给这世界多些希望。但他并没有换来谅解和宽容。在一片批评声中,只有赫尔曼的一位老邻居,站出来为他辩护了几句。他觉得,平日里的赫尔曼就常说些“天真的傻话”,逗周围人开心。不可否认,他的确犯了错,欺骗了所有人。但不至于像历史学家说的,“是出于一颗虚荣与贪婪的心”,“是毒害众生”。
其实,从“激励人心”这个角度看,对赫尔曼的评判,或许还是要留一点人性的空隙。毕竟,有无数人为他的故事感动了。甚至美国人自己也曾说,“我们是靠着秀兰·邓波儿的微笑,卓别林搞笑的大靴子,以及赫尔曼的爱情传奇,在支撑着,度过这个经济寒冬。”
从这个角度说,赫尔曼是用谎言创造了一种极致的美好,把沉溺于绝望与虚无的人们一个个扣捞了出来。然而,在谎言被击碎的瞬间,人们的心灵再次被黑暗侵袋。于是发现,美好的不再美好,生命终究还是斑驳的痕迹。或许,人们的愤怒与失望,很大一部分,是源自美好被粉碎后,汹涌而至的挫败感与幻灭感。
倘若把赫尔曼的故事从头到尾仔细看,人们大概会发现,这个美丽的“谎高‘气泡”,很大程度上,是被公众舆论一下下吹大的。
这有点类似了“9·11”事件后,那个被颂扬了6年的“生还奇迹”:一个叫做赫德的女人,凭着要当新娘的信念,才艰难地从灾难现场中爬了出来。这个故事,曾经感动了无数美国百姓。
6年间,赫德不断地被报道采访,辗转于美国各地演讲。当然,她最终也被谎言所累,落得被人耻笑的下场。但仔细想想,赫德的破绽,哪里需要6年去戳穿?一开始,美林证券的员工就该清楚,身边压根没有一个叫赫德的胖女人;而她口中那个同样在世贸大楼工作的未婚夫大卫,其实也根本不知赫德是谁。这样来看,几乎所有人,都成了这场“造谎”运动中的一环。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上映后,虽然很多人为之伤心动容,但仍会有人站出来,气呼呼地大叫:“谎言,都是篡改历史的谎言!”于是,电影公司无比后悔地说,真该在宣传语上说明:“此片确有戏说成分。仅当爱情童话欣赏。”或许,在他们眼中,凡事打上“童话”两个字,就不必负什么严肃责任。
由此来看,虚构了“苹果情缘”的赫尔曼,倘若真是本着一颗纯净的、向善的心,那不如选择“童话”这个载体,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因为基于人性中渴望温暖的特质,几乎没有人会和童话较真,甚至有人说,真希望永远活在童话世界。因为,只有在那里,人才会和小猪对话,小王子才会真心爱上一朵玫瑰花。
(晋华云摘自《新世纪周刊》)
品读:还是相信童话的力量吧,而不是具体地拿一个小女孩去“套”哪一个是白雪公主,哪一个不是。我觉得,我们爱美好、爱浪漫、爱完美的纯真之心从来没错。但是,生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真空、绝缘、纤尘不染。因此,我们为什么要对活生生的人挑肥拣瘦、横加指责,并赋予他们神奇、传奇的意义呢?如果,当人们沉在生活的深渊、受着苦难的煎熬和烈火的锻造;如果,一时半会儿没有外援救助,自己又不能找到解决困厄的办法,改变不了眼前的悲苦窘况,虚设美景救自己于水火,这不正是人性智和善的表现吗?我们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还要去谴责?真正爱人,就宽容一点吧。困境中要自救,骗一骗自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