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文章,都应指导学生有效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1 -01
朗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有效统一。
一、影响朗读教学有效性的表现
1.朗读教学目标不明
齐读,分组读,按照顺序每人读一段,看似大家都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其实读前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读中没有有效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学生只是被教师机械安排着为读而读,不可能深入到文本中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失却目标。
2.朗读教学时间不够充裕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讲”是常态下语文教学的主流形式,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朗读教学虽然赫然纸上,然而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往往只有五六分钟,朗读训练被异化成为一种具有较大伸缩性的形式,至于这种形式有多大作用,恐怕连老师都说不清楚;例如,在讲授新课之前,老师大多会布置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读准生字词,但实际上尚有不少同学连文章还没有读完,教师就按照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停下来,马上进入讲问环节,此时,朗读只不过是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罢了。
3.朗读教学对象范围狭窄
朗读为的是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无论是示范性的朗读还是体味感悟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围绕几个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来读去,就是那五六个学生,其余大部分学生都成了看客、听众,时间长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开起了小差,自然而然游离出了课堂,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状,如何才能整体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如何才能做到使所有学生会读,又如何才能使全体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
4.朗读教学指导粗浅笼统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一笼统,在听课中最常见到的是教师在对某一段落讲析之后用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作为总结,借此希望学生能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上的升华,诸如此类无关痛痒的导引,后果是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体,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身。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经常听到教师直截告诉学生,把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起承转合,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没有。学生朗读时,一遇到长句,就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经常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很难读好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从角色本身说话,只是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的做法
1.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注意效果。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兼顾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一定要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切忌学生还未读完就着急讲解,还要通过及时评价来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例如,笔者在设计《鼎湖山听泉》一课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说:“鼎湖山景色迷人,游客如织,谁愿意为游客做个导游?”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鼎湖山景色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生动精彩,让游客不虚此行。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学生的水平、能力都是有明显的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
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采取多种多样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引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1 -01
朗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有效统一。
一、影响朗读教学有效性的表现
1.朗读教学目标不明
齐读,分组读,按照顺序每人读一段,看似大家都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其实读前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读中没有有效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学生只是被教师机械安排着为读而读,不可能深入到文本中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失却目标。
2.朗读教学时间不够充裕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讲”是常态下语文教学的主流形式,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朗读教学虽然赫然纸上,然而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往往只有五六分钟,朗读训练被异化成为一种具有较大伸缩性的形式,至于这种形式有多大作用,恐怕连老师都说不清楚;例如,在讲授新课之前,老师大多会布置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读准生字词,但实际上尚有不少同学连文章还没有读完,教师就按照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停下来,马上进入讲问环节,此时,朗读只不过是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罢了。
3.朗读教学对象范围狭窄
朗读为的是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无论是示范性的朗读还是体味感悟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围绕几个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来读去,就是那五六个学生,其余大部分学生都成了看客、听众,时间长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开起了小差,自然而然游离出了课堂,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状,如何才能整体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如何才能做到使所有学生会读,又如何才能使全体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
4.朗读教学指导粗浅笼统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一笼统,在听课中最常见到的是教师在对某一段落讲析之后用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作为总结,借此希望学生能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上的升华,诸如此类无关痛痒的导引,后果是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体,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身。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经常听到教师直截告诉学生,把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起承转合,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没有。学生朗读时,一遇到长句,就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经常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很难读好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从角色本身说话,只是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的做法
1.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注意效果。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兼顾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一定要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切忌学生还未读完就着急讲解,还要通过及时评价来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例如,笔者在设计《鼎湖山听泉》一课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说:“鼎湖山景色迷人,游客如织,谁愿意为游客做个导游?”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鼎湖山景色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生动精彩,让游客不虚此行。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学生的水平、能力都是有明显的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
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采取多种多样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引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