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变革,还涉及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它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这些理念主要包括教育目标观,教师角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等。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成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
一、分析、研究新教材的特点
1、立足新教材: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立足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需要对教材做出适当处理。
2、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较老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变化我们分析删减及增加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课堂教学任务重,在尽量不增加学生的额外分担的情况下,对要点、难点以及方法、思想做到讲透、讲清,使学生清楚、明白,把方法、思想掌握准。对新教材中的有些知识,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如"不等式"是数学解题的一个常用工具,是否在讲集合的运算前加讲一些简单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等),这个是集合这一章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新课程对集合的要求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不在于集合的等价变形,更不在于集合更深层的运算.因此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好集合的"语言"教学,如确要加讲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则要控制好难度,深度,否则课时又会成为问题。
3、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4、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例题的讲解注重规范、格式化,尤其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凭感觉走的地方,这些往往又是题目的关键外,在这方面不仅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习题的选择注重针对性,偏难题不选,选能体现课本主要知识点,体现方法、思想的练习题,同时对课本中部分习题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所选题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
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成为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但这并不排除学习中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在这种共同探究的活动中,我们教师会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封闭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实施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只限于对概念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如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这一节,可以采用让学生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由学生分工协作,作出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其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索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学生的学法指导
新课改下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一后,首先遇到的又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其中又有很多对实际情境不熟悉的实际问题。使一些同学感到不适应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然尤其重要。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其次必须要求学生循序渐进,防止急躁。最后还要要求学生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
1、课前要预习,提高听课的针对性。由于高中课堂容量比初中要大的多,难度也大。因此预习中发现的难点,也就是听课的重点。同时,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做到五到:
(1)耳到:即专心听老师对新课的引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听老师提出问题以及如何引导思考和探索、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启发。
(2)眼到:即听课的同时看老师对重点、难点的板书,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看老师的表情、手势及动作,以加深对关键点的印象。
(3)心到:即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4)口到:即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参加讨论,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5)手到:即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作好要点记录,尤其是解题步骤的规范化。
3、课后做好复习与小结。包括课下及时复习、单元复习及单元小结、章节小结。
四、学生信息反馈的处理
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的质量高低、作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课下提问的问题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及时纠正。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疑问点,不放过任何一个不清楚的知识点,统一进行单元、章节测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统一汇总,在以后的测验中加入这方面的试题,进行再加工,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变革,还涉及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它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这些理念主要包括教育目标观,教师角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评价观等。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成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
一、分析、研究新教材的特点
1、立足新教材: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立足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需要对教材做出适当处理。
2、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较老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变化我们分析删减及增加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课堂教学任务重,在尽量不增加学生的额外分担的情况下,对要点、难点以及方法、思想做到讲透、讲清,使学生清楚、明白,把方法、思想掌握准。对新教材中的有些知识,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如"不等式"是数学解题的一个常用工具,是否在讲集合的运算前加讲一些简单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等),这个是集合这一章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新课程对集合的要求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不在于集合的等价变形,更不在于集合更深层的运算.因此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好集合的"语言"教学,如确要加讲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则要控制好难度,深度,否则课时又会成为问题。
3、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4、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例题的讲解注重规范、格式化,尤其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凭感觉走的地方,这些往往又是题目的关键外,在这方面不仅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习题的选择注重针对性,偏难题不选,选能体现课本主要知识点,体现方法、思想的练习题,同时对课本中部分习题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所选题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
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成为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但这并不排除学习中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在这种共同探究的活动中,我们教师会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封闭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实施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只限于对概念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如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这一节,可以采用让学生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由学生分工协作,作出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其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索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学生的学法指导
新课改下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一后,首先遇到的又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其中又有很多对实际情境不熟悉的实际问题。使一些同学感到不适应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然尤其重要。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其次必须要求学生循序渐进,防止急躁。最后还要要求学生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
1、课前要预习,提高听课的针对性。由于高中课堂容量比初中要大的多,难度也大。因此预习中发现的难点,也就是听课的重点。同时,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做到五到:
(1)耳到:即专心听老师对新课的引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听老师提出问题以及如何引导思考和探索、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启发。
(2)眼到:即听课的同时看老师对重点、难点的板书,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看老师的表情、手势及动作,以加深对关键点的印象。
(3)心到:即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4)口到:即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参加讨论,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5)手到:即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作好要点记录,尤其是解题步骤的规范化。
3、课后做好复习与小结。包括课下及时复习、单元复习及单元小结、章节小结。
四、学生信息反馈的处理
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的质量高低、作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课下提问的问题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及时纠正。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疑问点,不放过任何一个不清楚的知识点,统一进行单元、章节测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统一汇总,在以后的测验中加入这方面的试题,进行再加工,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