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有效地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整合贯通,突出重点
基于训练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的需要,略读课文的篇幅往往越来越长,而内容则略微浅显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力训练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来整合贯通设计教学,突出单元阅读主题与训练重点。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紧扣导语,以单元主题感受父母之爱为基点,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位在通过母亲外貌和语言感受母亲的深情。
二.关注提示,自读自悟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先认真学习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由此可见,学习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学习提示,充分合理地运用提示,可以避免因为目标导向的不明确,导致的重点不明而面面俱到的讲解。
三.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笔者在教学《花的勇气》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四.填补空白,加深体会
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去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和一些相关资料,这样能填补学生自主学习的许多“空白”。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在体会慈母形象的时候,为了使母亲的形象更为凸显,适时的插入课外文本,重点抓“褐色的口罩,疲惫的眼睛”,及时插入关于母亲的工作环境描写的补充文本,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另外,在第四幅画面中母亲的四个“立刻”的描写学习时,插入介绍“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每天为了生计不辞辛劳的,没日没夜的工作”的补充文本。在课外延伸、升华情意阶段,再一次插入文本:讲述了作者因着母亲带给他的感动。这三次文本的插入,为学生文本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好地体会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
五.积累语言,学习延伸
语言的积累也为更好地写作铺平了道路。就在《珍珠鸟》这课教学的开头,学生们在朗读了文章的第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开头就用‘真好!’呢?”我顺势推舟,让学生谈论这样的开头好不好,随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曾经的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最后让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段话。这样的一个学习,我发现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常常会尝试将一些情感的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罗莹,教师,现居江西遂川。
一.整合贯通,突出重点
基于训练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的需要,略读课文的篇幅往往越来越长,而内容则略微浅显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力训练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来整合贯通设计教学,突出单元阅读主题与训练重点。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紧扣导语,以单元主题感受父母之爱为基点,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位在通过母亲外貌和语言感受母亲的深情。
二.关注提示,自读自悟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先认真学习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由此可见,学习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学习提示,充分合理地运用提示,可以避免因为目标导向的不明确,导致的重点不明而面面俱到的讲解。
三.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笔者在教学《花的勇气》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四.填补空白,加深体会
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去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和一些相关资料,这样能填补学生自主学习的许多“空白”。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在体会慈母形象的时候,为了使母亲的形象更为凸显,适时的插入课外文本,重点抓“褐色的口罩,疲惫的眼睛”,及时插入关于母亲的工作环境描写的补充文本,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另外,在第四幅画面中母亲的四个“立刻”的描写学习时,插入介绍“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每天为了生计不辞辛劳的,没日没夜的工作”的补充文本。在课外延伸、升华情意阶段,再一次插入文本:讲述了作者因着母亲带给他的感动。这三次文本的插入,为学生文本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好地体会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
五.积累语言,学习延伸
语言的积累也为更好地写作铺平了道路。就在《珍珠鸟》这课教学的开头,学生们在朗读了文章的第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开头就用‘真好!’呢?”我顺势推舟,让学生谈论这样的开头好不好,随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曾经的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最后让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段话。这样的一个学习,我发现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常常会尝试将一些情感的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罗莹,教师,现居江西遂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