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其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海明威非洲题材小说的形成与创作,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发掘其作品的深层意义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海明威 非洲题材 小说 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l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写作风格简洁明了,对美国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通过探讨海明威非洲题材小说的形成与创作,来发掘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的人与自然
非洲大陆的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经过人们感官的过滤,充当了生活图画中的风景,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活动。而在海明威非洲题材的作品中,狩猎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如他的作品《非洲的青山》就详细描绘了追猎与对话、记忆中的追猎等以追猎为幸福的人与野兽的悲剧,歌颂了人类勇气的尊严。可以说,海明威非洲题材的作品主要是通过狩猎的内容,来概括人与自然界的冲突。
1 海明威非洲题材小说的自然景观
在海明威的非洲题材小说《非洲的青山》、《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景物描写都起着烘托的作用,道出了非洲别具一格的原始自然和人文景观,令读者对非洲大陆心驰神往。
在《非洲的青山》中,海明威深深地植根于非洲的土壤,向读者展示了非洲大陆独特的自然风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他是这样描写肯尼亚风光的:
“那是一片苍翠的地区……从山上茂密的树林里往下流淌的几条水道将整个地区劈开……天空中飘浮着许多大块的白云,森林里高大的树木密密匝匝。”
海明威以景抒情、以景喻情,以朴素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非洲细细书写,好像是一幅绘好的油画,天地一体,明暗和谐,牵引着读者的视线来到这天高云淡、山青水美的境地,让读者细细品味着他对这片土地的一片深情。
动物是海明威作品中的一个主要音符,而这缘于海明威本人对打猎和斗牛的喜爱。狩猎是海明威非洲之行的主要目的,也是他非洲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
在《非洲的青山》中,海明威再现了在非洲深林中打猎的经过,描写了他与动物斗智斗勇的惊险场面。而在《曙光示真》中,他则描写了与妻子玛丽及游猎队一起追猎一头凶悍狮子的过程。在作品中,海明威以精湛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在当地森林里有一只凶猛的狮子作恶多端,害得周边不得安宁,游猎队在跟踪这头狮子多日后,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间把猎捕放在傍晚太阳落山之前,并对可能会发生的意外都有了周全的考虑与准备。大家一起向着狮子“一定会在的那个地方”前进,并为狮子布好了阵,向着狮子一步步往前“跨出”、“挪动”,我们和狮子互相对峙着,而狮子在夕阳下显得“巨大、乌黑、狮身很长,夹杂着黄褐色、灰色和金色……狮腿埋在灌木里,我看见它的头转过来向我瞥了一眼,然后又迅速转过去望着玛丽和金·克”。大家镇定自若,然后狮子又试探性地“微微”移动,玛丽开火后,狮子“跃入”灌木,向北部那丛浓密的树林跑去,它巨大的头颅向后摆动。这时,“我”扣动了扳机。接着金·克的大双筒也在开火,狮子挥动着前腿向前滑倒,巨大的头颅垂了下去……像这样猎手追踪猎物的场面在海明威的非洲题材小说中出现过多次。它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使其犹如身临其境般地随着事态的发展而变得心情松弛或紧张,并清晰地感受着这种人与兽、强兽与弱兽的角逐中的兴奋和热情。海明威笔下这种几乎接近现实的、大胆冒险的、自由刺激的生活方式,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海明威的这些非洲题材作品中的各种景色,如巍峨高耸的山顶、阳光下乞力马扎罗山反射出的灿烂耀眼的白光,苍翠塞伦盖蒂平原上黑压压的成群结队的角马,森林中的各种动植物、天上的飞鸟,以及人与野兽之间的角逐,全部都是其作品中的闪亮光点,给读者以新奇的独特感受以及对非洲大陆独自然风光的无限遐思。
2 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的人文景观
非洲大陆清新、神秘,风光秀美,森林浓密,繁多的动物充满野性魅力。因此,在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中,作家如同工笔画家一样详细描摹了奇特非洲大陆的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与此同时,海明威也非常简明地表现了非洲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朴实敦厚的丰富感情, 以及耳目一新的古朴民风民俗,使其非洲题材的小说成为非洲文化空间的一道别有韵味的风景线。海明威对非洲自然景观如痴如醉,对非洲人民那些古老、奇特的乡土风俗更是充满了神秘和新奇。而他具有的超强的观察力,又使他将纯朴憨厚的非洲人的热情好客、妇女们表现这种性情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如他在作品将妇女们的激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她们拍着手,情绪亢奋地一边叫着一边舞动着身躯;在服装的色彩上,女性喜欢穿红底或蓝底印花的艳丽服装。海明威把她们追求色彩明艳的性格与男性喜欢热闹、爱唱爱跳的性格极为和谐地描写出来,从而把非洲大陆的人文感染力极其形象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一个非洲故事》中,朱玛与戴维的父亲打象归来时,当地土著人把他们作为英雄,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他们用葫芦杯开怀畅饮,同时用乐器进行助兴:“大鼓擂起来了,恩戈麦鼓也敲得更响了。”又如,在《曙光示真》里,关于恩戈麦鼓会的精彩描写:
“他们穿着短裤跳舞……他们戴着脚铃,优美的舞姿中透出从容和训练有素……鼓会上安排了四个传统舞蹈……在村子里跳奔放得多的舞蹈。”
在这部作品里,海明威还描述了在众人的帮助下,妻子玛丽杀死狮子后,人们进行庆祝的热闹场面:
“大家在一旁大杯、大杯地喝着啤酒……他们便将玛丽抬起,先是绕着篝火舞了一圈,然后穿过营房绕着躺在地上的狮子转了一圈……最后又绕着猎车和伐木卡车转,……他们托着她晃腰跺脚跳着舞,这是一场狂野精彩的狮子舞。”
在这个故事中,海明威所描写的非洲坎巴族人祝贺胜利者的方式会反复地、紧紧地对胜利者的手捏了又捏,不停地兴奋大叫。而万德罗一马萨伊人会不停地上下跳跃,拍着胜利的肩膀,并且方式十分奇特:他们始终狂热地注视着胜利者的眼睛,并将其大拇指放到他们的拳头里握紧了,摇晃一下,拉一拉,然后再握住。
3 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的人与自然
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才是社会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理性思维。如果用非人道的态度对待大自然,不仅会导致人类自身道德的堕落,也会破坏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自取灭亡。海明威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有钱人,他对非洲纯朴的人们很有同情心,并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在海明威的思想深处,潜存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意识。
例如,在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中,他表达了这种思想:所谓的文明人每到一片大陆,就会通过乱砍乱伐等行为使这片大陆迅速变老。而他们没来之前,土著曾与之和谐地共存;是闯入者的肆意破坏,损害了土壤,使绿地迅速衰竭、绿洲变成沙漠。在《曙光示真》中,海明威曾写出这样的感触:
“非洲大陆虽然古老,但能使一切入侵者和掠夺者回到童年时代……拥有孩子的诚实、纯净和高贵从来都是一种奢侈。”
其意是在于告诫人们应当用心去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的美。而在《一个非洲的故事》中,作品以少年戴维为主人公,以第三人称为视角,以追猎大象为故事情节中心,叙述了追杀大象的过程。作品真实地解说了戴维的父亲、这位美国富人到非洲草原来体味追猎的快乐,“并不是靠打大象谋生”,而是朱玛在五年前杀死了这头大象的伙伴,现在他想帮助戴维的父亲来杀死大象,并想赚卖象牙的钱。作者颇具人情味地描绘了有着“尊贵威严的气概”和“堂堂风度”的大象的男子汉气概:它无视被追逐的死亡危险,仍来看望已死的伙伴。作品暗示了世人的残忍和无情。而主人公戴维的心理活动丰富而又复杂,一方面他想向父亲证实自己的勇气,但当他完成了使命时,心口却有一种“空虚之感”:感受到自己这些追猎人的残忍,他觉得“大象倒似乎成了自己的同胞手足”,大象死前的眼睛满怀深情地望着自己,成了一种“自己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充满着活力的东西”。大象死了,留给戴维的只有悲伤与孤寂,成为他无尽悔恨的根源。
在海明威这部描写狩猎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狩猎者深深的内疚和反省。作者用年幼的戴维迷惑不解的眼光感知人类与自然:为什么人与大象、人与自然不能和平相处。这篇文章从道德角度呼吁人类要用人道主义对待自然;人类不是主宰者和征服者,而应与自然中的其它一切动植物平等相处。
二 海明威非洲题材小说中的死亡情结
通过分析海明威的作品可以看出,死亡情结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在海明威的笔下,世界就是大斗牛场,充满着相互厮杀、残酷与罪恶、痛苦与死亡;而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里非常渺小,最终要饱尝失败的磨砺和死亡的痛苦。海明威曾对自己的传记作家说过,他认为死亡是一种安定的美,死亡不会使他恐惧,人要正视死亡。正因为如此,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多为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主人公,他们往往缺乏文人的优雅,只是一味地去拼、去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海明威最终才会他用心爱的猎枪炸掉了自己,以这种激烈的方式表明了他对死亡的理解。
在海明威的非洲题材小说的名篇《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他描写了主人公哈里面对死亡时,以接受死亡的超然态度,欣然回忆欢乐的往事,从而忘记恐怖的死亡:
“你千万别相信死亡是镰刀和骨骸,它很可能是一只鸟儿,或者是像猎狗一样有一个大鼻子。”
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哈里,原本是一个优秀的正直作家,但由于他没有经得住金钱和女人的诱惑而蜕变了,“每天什么都不写,贪图安逸,……磨钝了他的才能,松懈了他的意志”。因为厌倦了生活,哈里到非洲来狩猎,却不慎将腿划伤,后恶化成坏疽。在等待回国治疗时,哈里追悔过去,试图获得精神上的重生,但却死去。其实,哈里早就料到了肉体的死亡,但是在他残存的生命之中,追求精神不朽的向往和死亡又紧紧相随,当死神向他身边靠近时,他忽然幻觉老康普顿驾着飞机来了。在哈里的幻觉之中,“整个世界那样宽阔无垠……那儿就是他要去的地方”。海明威在作品的最后,将主人公哈里的精神描写发挥到了极点——他幻化为风干冻僵的豹子立在乞力马扎罗山巅上。海明威试图通过这部作品向人们说明哈里悲剧性的结局是社会腐蚀弱者的典型,以及人他个人的理想: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生,堕落得多深,仍要渴求新生的力量。在哈里的身上,浓缩了作者的个人理想,再现了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如主人公自我谴责的背后,他给“那个已经离开他的女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从没忘记对她的爱。其实,这也是海明威自我反省的标志:海明威曾不顾第一任妻子反对去战场采访。在这里,他借哈里之口来倾诉对第一任妻子的爱。作品中哈里对死的渴望和超然幻化成的美景,实际是海明威精神世界的一大快慰。
三 结语
非洲题材的小说,在海明威的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今天自然资源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海明威非洲题材的小说不但以其独具特色的非洲自然风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读者耳目一新,更以其别具深意的主题意蕴——人们与自然唯有和平相处,才能让生命延续;而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于冬云:《对海明威小说的重新阐释》,《烟台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 董衡巽:《海明威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 张勤、熊荣斌:《〈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意识流探微》,《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4] 曾繁亭:《孤独的雄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宋翠萍,女,1974—,宁夏中卫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宋艳萍,女,1978—,宁夏中卫人,中南大学2010级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伦理学。
关键词:海明威 非洲题材 小说 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l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写作风格简洁明了,对美国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通过探讨海明威非洲题材小说的形成与创作,来发掘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的人与自然
非洲大陆的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经过人们感官的过滤,充当了生活图画中的风景,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活动。而在海明威非洲题材的作品中,狩猎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如他的作品《非洲的青山》就详细描绘了追猎与对话、记忆中的追猎等以追猎为幸福的人与野兽的悲剧,歌颂了人类勇气的尊严。可以说,海明威非洲题材的作品主要是通过狩猎的内容,来概括人与自然界的冲突。
1 海明威非洲题材小说的自然景观
在海明威的非洲题材小说《非洲的青山》、《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景物描写都起着烘托的作用,道出了非洲别具一格的原始自然和人文景观,令读者对非洲大陆心驰神往。
在《非洲的青山》中,海明威深深地植根于非洲的土壤,向读者展示了非洲大陆独特的自然风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他是这样描写肯尼亚风光的:
“那是一片苍翠的地区……从山上茂密的树林里往下流淌的几条水道将整个地区劈开……天空中飘浮着许多大块的白云,森林里高大的树木密密匝匝。”
海明威以景抒情、以景喻情,以朴素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非洲细细书写,好像是一幅绘好的油画,天地一体,明暗和谐,牵引着读者的视线来到这天高云淡、山青水美的境地,让读者细细品味着他对这片土地的一片深情。
动物是海明威作品中的一个主要音符,而这缘于海明威本人对打猎和斗牛的喜爱。狩猎是海明威非洲之行的主要目的,也是他非洲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
在《非洲的青山》中,海明威再现了在非洲深林中打猎的经过,描写了他与动物斗智斗勇的惊险场面。而在《曙光示真》中,他则描写了与妻子玛丽及游猎队一起追猎一头凶悍狮子的过程。在作品中,海明威以精湛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在当地森林里有一只凶猛的狮子作恶多端,害得周边不得安宁,游猎队在跟踪这头狮子多日后,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间把猎捕放在傍晚太阳落山之前,并对可能会发生的意外都有了周全的考虑与准备。大家一起向着狮子“一定会在的那个地方”前进,并为狮子布好了阵,向着狮子一步步往前“跨出”、“挪动”,我们和狮子互相对峙着,而狮子在夕阳下显得“巨大、乌黑、狮身很长,夹杂着黄褐色、灰色和金色……狮腿埋在灌木里,我看见它的头转过来向我瞥了一眼,然后又迅速转过去望着玛丽和金·克”。大家镇定自若,然后狮子又试探性地“微微”移动,玛丽开火后,狮子“跃入”灌木,向北部那丛浓密的树林跑去,它巨大的头颅向后摆动。这时,“我”扣动了扳机。接着金·克的大双筒也在开火,狮子挥动着前腿向前滑倒,巨大的头颅垂了下去……像这样猎手追踪猎物的场面在海明威的非洲题材小说中出现过多次。它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使其犹如身临其境般地随着事态的发展而变得心情松弛或紧张,并清晰地感受着这种人与兽、强兽与弱兽的角逐中的兴奋和热情。海明威笔下这种几乎接近现实的、大胆冒险的、自由刺激的生活方式,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海明威的这些非洲题材作品中的各种景色,如巍峨高耸的山顶、阳光下乞力马扎罗山反射出的灿烂耀眼的白光,苍翠塞伦盖蒂平原上黑压压的成群结队的角马,森林中的各种动植物、天上的飞鸟,以及人与野兽之间的角逐,全部都是其作品中的闪亮光点,给读者以新奇的独特感受以及对非洲大陆独自然风光的无限遐思。
2 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的人文景观
非洲大陆清新、神秘,风光秀美,森林浓密,繁多的动物充满野性魅力。因此,在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中,作家如同工笔画家一样详细描摹了奇特非洲大陆的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与此同时,海明威也非常简明地表现了非洲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朴实敦厚的丰富感情, 以及耳目一新的古朴民风民俗,使其非洲题材的小说成为非洲文化空间的一道别有韵味的风景线。海明威对非洲自然景观如痴如醉,对非洲人民那些古老、奇特的乡土风俗更是充满了神秘和新奇。而他具有的超强的观察力,又使他将纯朴憨厚的非洲人的热情好客、妇女们表现这种性情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如他在作品将妇女们的激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她们拍着手,情绪亢奋地一边叫着一边舞动着身躯;在服装的色彩上,女性喜欢穿红底或蓝底印花的艳丽服装。海明威把她们追求色彩明艳的性格与男性喜欢热闹、爱唱爱跳的性格极为和谐地描写出来,从而把非洲大陆的人文感染力极其形象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一个非洲故事》中,朱玛与戴维的父亲打象归来时,当地土著人把他们作为英雄,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他们用葫芦杯开怀畅饮,同时用乐器进行助兴:“大鼓擂起来了,恩戈麦鼓也敲得更响了。”又如,在《曙光示真》里,关于恩戈麦鼓会的精彩描写:
“他们穿着短裤跳舞……他们戴着脚铃,优美的舞姿中透出从容和训练有素……鼓会上安排了四个传统舞蹈……在村子里跳奔放得多的舞蹈。”
在这部作品里,海明威还描述了在众人的帮助下,妻子玛丽杀死狮子后,人们进行庆祝的热闹场面:
“大家在一旁大杯、大杯地喝着啤酒……他们便将玛丽抬起,先是绕着篝火舞了一圈,然后穿过营房绕着躺在地上的狮子转了一圈……最后又绕着猎车和伐木卡车转,……他们托着她晃腰跺脚跳着舞,这是一场狂野精彩的狮子舞。”
在这个故事中,海明威所描写的非洲坎巴族人祝贺胜利者的方式会反复地、紧紧地对胜利者的手捏了又捏,不停地兴奋大叫。而万德罗一马萨伊人会不停地上下跳跃,拍着胜利的肩膀,并且方式十分奇特:他们始终狂热地注视着胜利者的眼睛,并将其大拇指放到他们的拳头里握紧了,摇晃一下,拉一拉,然后再握住。
3 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中的人与自然
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才是社会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理性思维。如果用非人道的态度对待大自然,不仅会导致人类自身道德的堕落,也会破坏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自取灭亡。海明威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有钱人,他对非洲纯朴的人们很有同情心,并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在海明威的思想深处,潜存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意识。
例如,在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中,他表达了这种思想:所谓的文明人每到一片大陆,就会通过乱砍乱伐等行为使这片大陆迅速变老。而他们没来之前,土著曾与之和谐地共存;是闯入者的肆意破坏,损害了土壤,使绿地迅速衰竭、绿洲变成沙漠。在《曙光示真》中,海明威曾写出这样的感触:
“非洲大陆虽然古老,但能使一切入侵者和掠夺者回到童年时代……拥有孩子的诚实、纯净和高贵从来都是一种奢侈。”
其意是在于告诫人们应当用心去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的美。而在《一个非洲的故事》中,作品以少年戴维为主人公,以第三人称为视角,以追猎大象为故事情节中心,叙述了追杀大象的过程。作品真实地解说了戴维的父亲、这位美国富人到非洲草原来体味追猎的快乐,“并不是靠打大象谋生”,而是朱玛在五年前杀死了这头大象的伙伴,现在他想帮助戴维的父亲来杀死大象,并想赚卖象牙的钱。作者颇具人情味地描绘了有着“尊贵威严的气概”和“堂堂风度”的大象的男子汉气概:它无视被追逐的死亡危险,仍来看望已死的伙伴。作品暗示了世人的残忍和无情。而主人公戴维的心理活动丰富而又复杂,一方面他想向父亲证实自己的勇气,但当他完成了使命时,心口却有一种“空虚之感”:感受到自己这些追猎人的残忍,他觉得“大象倒似乎成了自己的同胞手足”,大象死前的眼睛满怀深情地望着自己,成了一种“自己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充满着活力的东西”。大象死了,留给戴维的只有悲伤与孤寂,成为他无尽悔恨的根源。
在海明威这部描写狩猎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狩猎者深深的内疚和反省。作者用年幼的戴维迷惑不解的眼光感知人类与自然:为什么人与大象、人与自然不能和平相处。这篇文章从道德角度呼吁人类要用人道主义对待自然;人类不是主宰者和征服者,而应与自然中的其它一切动植物平等相处。
二 海明威非洲题材小说中的死亡情结
通过分析海明威的作品可以看出,死亡情结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在海明威的笔下,世界就是大斗牛场,充满着相互厮杀、残酷与罪恶、痛苦与死亡;而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里非常渺小,最终要饱尝失败的磨砺和死亡的痛苦。海明威曾对自己的传记作家说过,他认为死亡是一种安定的美,死亡不会使他恐惧,人要正视死亡。正因为如此,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多为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主人公,他们往往缺乏文人的优雅,只是一味地去拼、去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海明威最终才会他用心爱的猎枪炸掉了自己,以这种激烈的方式表明了他对死亡的理解。
在海明威的非洲题材小说的名篇《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他描写了主人公哈里面对死亡时,以接受死亡的超然态度,欣然回忆欢乐的往事,从而忘记恐怖的死亡:
“你千万别相信死亡是镰刀和骨骸,它很可能是一只鸟儿,或者是像猎狗一样有一个大鼻子。”
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哈里,原本是一个优秀的正直作家,但由于他没有经得住金钱和女人的诱惑而蜕变了,“每天什么都不写,贪图安逸,……磨钝了他的才能,松懈了他的意志”。因为厌倦了生活,哈里到非洲来狩猎,却不慎将腿划伤,后恶化成坏疽。在等待回国治疗时,哈里追悔过去,试图获得精神上的重生,但却死去。其实,哈里早就料到了肉体的死亡,但是在他残存的生命之中,追求精神不朽的向往和死亡又紧紧相随,当死神向他身边靠近时,他忽然幻觉老康普顿驾着飞机来了。在哈里的幻觉之中,“整个世界那样宽阔无垠……那儿就是他要去的地方”。海明威在作品的最后,将主人公哈里的精神描写发挥到了极点——他幻化为风干冻僵的豹子立在乞力马扎罗山巅上。海明威试图通过这部作品向人们说明哈里悲剧性的结局是社会腐蚀弱者的典型,以及人他个人的理想: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生,堕落得多深,仍要渴求新生的力量。在哈里的身上,浓缩了作者的个人理想,再现了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如主人公自我谴责的背后,他给“那个已经离开他的女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从没忘记对她的爱。其实,这也是海明威自我反省的标志:海明威曾不顾第一任妻子反对去战场采访。在这里,他借哈里之口来倾诉对第一任妻子的爱。作品中哈里对死的渴望和超然幻化成的美景,实际是海明威精神世界的一大快慰。
三 结语
非洲题材的小说,在海明威的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今天自然资源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海明威非洲题材的小说不但以其独具特色的非洲自然风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读者耳目一新,更以其别具深意的主题意蕴——人们与自然唯有和平相处,才能让生命延续;而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于冬云:《对海明威小说的重新阐释》,《烟台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 董衡巽:《海明威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 张勤、熊荣斌:《〈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意识流探微》,《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4] 曾繁亭:《孤独的雄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宋翠萍,女,1974—,宁夏中卫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宋艳萍,女,1978—,宁夏中卫人,中南大学2010级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