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应用数学专业知识来对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求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思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建模思想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并通过创设建模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整体认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模思想
教师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直观、具象,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要具备较强的建模能力,还要足够重视对学生建模思想和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1]。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应用数学模型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创建数学模型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建模思想培养的意识,没有制订建模思想的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缺乏针对性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性,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并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建模过程中的困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主进行学习和提升。
二、明确建模教学目标
在具备正确的教学理念后,教师还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应用建模思想进行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具体详尽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应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应用建模思想进行知识讲解时,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应起来,使知识更加通俗易懂[2]。
比如,“相遇问题”是人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但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間的数量关系,是解决行程类问题的基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把培养学生利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建模思想,把相遇问题中的抽象术语通过实际的生活模型来进行解释,从而使学生可以正确地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最终掌握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参与和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数学建模的思维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建模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建模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应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三、创设建模教学情境
在制订好教学目标,完善了教学设计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自主地创建模型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建模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模能力[3]。
以“相遇问题”为例,教师可以挑选2个学生,让他们多次由黑板的两侧同时相向而行,并让其他同学观察:在他们运动的过程中,他们的相遇地点在什么位置,他们的相遇地点与两人行走的速度是否有关。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具体的情境与相遇问题的术语“相向而行”“同时出发”“途中相遇”等对应起来,在深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创建具体的教学例子:小红和小明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离A地80米处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小红到达B地,小明到达A地后,两人均立即返回,这次在距A地60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距离多少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然后利用线段把整个运动过程形象地描述出来,建立二次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所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途径。在引领学生完成了问题的解答后,教师就可以举几个例子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解题思路,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创建数学模型来解决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模型构建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小学生由于身心特征的限制,这几种思维能力都有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数学模型,然后在不断的训练中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
[1]玉桂英.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2021(4).
[2]何继华.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1(6).
[3]韦丽兰.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模思想
教师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直观、具象,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要具备较强的建模能力,还要足够重视对学生建模思想和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1]。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应用数学模型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创建数学模型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建模思想培养的意识,没有制订建模思想的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缺乏针对性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性,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并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建模过程中的困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主进行学习和提升。
二、明确建模教学目标
在具备正确的教学理念后,教师还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应用建模思想进行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具体详尽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应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应用建模思想进行知识讲解时,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应起来,使知识更加通俗易懂[2]。
比如,“相遇问题”是人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但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間的数量关系,是解决行程类问题的基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把培养学生利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建模思想,把相遇问题中的抽象术语通过实际的生活模型来进行解释,从而使学生可以正确地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最终掌握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参与和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数学建模的思维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建模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建模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应用建模思想,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三、创设建模教学情境
在制订好教学目标,完善了教学设计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自主地创建模型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建模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模能力[3]。
以“相遇问题”为例,教师可以挑选2个学生,让他们多次由黑板的两侧同时相向而行,并让其他同学观察:在他们运动的过程中,他们的相遇地点在什么位置,他们的相遇地点与两人行走的速度是否有关。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具体的情境与相遇问题的术语“相向而行”“同时出发”“途中相遇”等对应起来,在深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创建具体的教学例子:小红和小明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离A地80米处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小红到达B地,小明到达A地后,两人均立即返回,这次在距A地60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距离多少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然后利用线段把整个运动过程形象地描述出来,建立二次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所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途径。在引领学生完成了问题的解答后,教师就可以举几个例子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解题思路,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创建数学模型来解决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模型构建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小学生由于身心特征的限制,这几种思维能力都有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数学模型,然后在不断的训练中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
[1]玉桂英.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2021(4).
[2]何继华.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1(6).
[3]韦丽兰.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