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阿Q的两句唱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eng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一直选作高中语文教材。文中阿Q的两句唱词,对阿Q这个典型的刻画起了点睛的作用。
  我们且看阿Q:
  ……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阿Q……昂了头直唱过去。
  这是阿Q平生最快意的一刹那的表情。在阿Q看来,大喊几声“造反了!造反了!”便是革命党的当然成员了。而“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就是这位要造反的“革命党”的最高纲领了,也是他的“革命宣言”了。快意之余他唱起了《龙虎斗》。阿Q的唱词,却又只是《龙虎斗》第十四场《大斗》中赵匡胤的一句“悔不该酒醉误斩了郑贤弟”和呼延赞的一句“手执钢鞭将你打”两句。
  《龙虎斗》这个十五场的长戏,在浙江绍兴一带广为流行,当地人民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可惜,大概被未庄一般人懂得的《龙虎斗》,阿Q却不懂。“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一句,是赵匡胤十分沉痛的心情的流露,可阿Q却用它来表达平生最快乐的感情。而下一句:“悔不该酒醒逼走了苗先生”,阿Q早已忘却,只好用“呀呀呀”来含糊其辞了。然而,“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一句,却是十分真切地道出了阿Q此时此境的心情的。无怪乎在这之前,碰到小D,阿Q在“气愤愤”之余,不禁要高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了,而且确实同小D进行过一场平分秋色的“龙虎斗”的,虽然孰龙孰虎是分不清楚的。而这一次,阿Q是以“革命党”的身份来“喊”、“唱”的,他心目中的矛头所向,又何止是小D一个,而是未庄那一伙“鸟男女”。这两句唱词,实在是十分巧妙地表现了阿Q的所谓反抗是多么朦胧幼稚而又那么滑稽可笑。也因为阿Q的两句宣言和唱词,引起了赵太爷的无限恐慌,赵白眼的惴惴不安,以至于在杀刹那间使这位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大大抬高了身份,“老Q”、“阿Q哥”的称谓便是十分精妙的表现。可是,阿Q毕竟是一个“睡着了”的人。他有的是一颗“沉默的灵魂”,他那自轻自贱的阿Q主义,他那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假洋鬼子之流的“不准革命”的横蛮举动,将他刹那间闪耀着的思想反抗的火花即刻捏灭了,等待着他的是悲剧的结局。
  然而,阿Q的“宣言”加唱词,不管如何滑稽可笑,毕竟是阿Q“沉默的灵魂”中瞬息即逝的一道闪电,它正是证明了鲁迅的话:“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是的,阿Q是可以,能够也应该做革命党的。“手执钢鞭将你打”,阿Q固然要打小D、王胡,但毕竟是也要打赵太爷、假洋鬼子的。阿Q是多么渴望有人给他“钢鞭”,教他如何去“打”呵,可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并没有也不可能把“钢鞭”交给阿Q的。辛亥革命使假洋鬼子们得势了,手无寸铁的阿Q却被送上了断头台。这里,鲁迅寄寓着他多么大的愤慨呀。这两句唱词,正是通过匠心的安排,点出了阿Q既想革命而恰恰又不能革命的性格特征的。
其他文献
湖北省沙洋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湖北省立第二中学”,建于1938年。近几年来,学校励志笃行,以人为本,坚持成人与成才并重,校风纯朴,学风纯正,蜚声荆楚。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子,而且高考成绩连续十二年荣获“荆门市教学先进单位”,成为家长和学子热切向往的理想学校。不久前,本文作者就学校管理方面对罗家忠校长进行了专访。  金:罗校长,您好!一直以来,沙洋中学就以校风纯朴,
偶然读到周国平的一篇文章《上帝眼中无残疾——在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周国平散文书系《安静》),上面有一段话说得好: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  这段话很见理,很透。虽然表面上很宿命,可细想却道出了生活和生命的真相。灾难是不是可预料的?这话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碰撞、交融、分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充满着活力和智慧。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教师会经常遇上意想不到的学生的质疑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思,以疑促辩,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片断(一):    在2009级小学教育理科班教学《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
溪水乃自然之物,本无贤愚之辨。可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却谓潇水之上的一条小溪为“愚溪”,不免出人意表。可就是这个有悖于常理的“愚”字却饱含作者的无限辛酸。  诗序开篇就围绕溪被命名为“愚”的原因展开。先介绍了溪之“名莫能定”而作者“以愚触罪”并“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所以“更之为愚溪”。那么作者为何愚就触罪呢?溪“名莫能定”就应该以“愚”命名吗?这后面到底有什么故事呢?我们只有往下读文了。  接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所包含的意蕴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动物本身,对研究《诗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因为有一些在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就是要“据言得意”。“悟”,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一、整体感知是“悟性”培养的“源头”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整体把握”,即着眼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下面我就简单
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是优化语文教学和突破重难点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极具优势。一是它不受时空、宏观、微观限制,具有开放性,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二、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并能综合利用多种感观,从而使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录音、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
综合性学习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语文课堂学习充其量只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支流,而整个社会则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确实,一次谈话、一次采访、一场演讲、一出表演、一场辩论、一次知识竞赛、一次成果展览、一小册作品集、一天自由阅读……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一.积累写作必备素材  语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语言学习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将本不是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东西可用,可用的材料来自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的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要加强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文章的基础,加强词汇的积累有两个方法:第一是从阅读中积累,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