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今的高考作文阅卷场上,要评价一篇议论文的优劣,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是一个核心评价标准。也就是说,考生若想在考场内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除了精准审题外,论证的技巧也必不可少。运用对比的论证方式,可以进行正反素材的对比、素材正反面的对比或正反观点的对比,甚至有时可以预设与自身立场相反的观点与素材,从反面进行论证。使用好对比论证能让阅卷老师一眼分清是非善恶、好坏优劣,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一、运用对立素材,在优劣差异间强化观点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指不同事物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比较,凸显对比事物的差异性。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试题材料所展现的正是返航飞机与未返航飞机的对比以及人们对此的不同态度。纵向对比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或不同条件下的差异,进而凸显因时间、环境、条件而产生的差异与变化。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全国新课标卷Ⅲ的作文试题材料中都出现了时间的推进,可以运用纵向对比的方式凸显国家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对比论证时,要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差异与优劣以论证观点。
1. 寻找正反两面
横向的对比即将比较对象放置在同一个讨论背景下。比如将偷税漏税的范冰冰与捐款无数、成立慈善基金会的韩红作为正反素材进行对比,强调同为明星,面对财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纵向的对比即通过将同一个素材放置于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对比,来凸显变化(进步发展或倒退衰败)。比如将新加坡建国初期环境的“脏乱差”与现今拥有的“花园城市”美名进行对比,凸显60年的时间里新加坡的高效治理与迅速发展。
2. 确定两者差异
从正反素材、素材正反面或正反观点的差异入手,使对比突出明显,优劣一目了然。两者的差异可以是人物品性的高下,如秦桧与岳飞的对比;可以是昔盛今衰的感慨,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是两种观点的碰撞,如北大女生王心仪的“感谢贫穷”与评论员李跃的“我们要感谢世间万物,唯独不需要感谢贫穷”这两种观点的对比等。唯有构成鲜明的对立,冲突感才强,由此产生的论证才具说服力。
3. 对比强化观点
找到并确定差异点后,应将差异点与观点勾连。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高分作文《反墨守成规,择上下求索》中的片段:
打破惯性思维是活力,使一潭死水恢复了生机,使枯朽的树枝生出了新芽。只有挣脱了枷锁的头脑,才能接触到宇宙的奥秘。然而,阿普顿却忽视了这一道理。在测算梨形灯泡容积时,他穷尽算法也得不出答案,而爱迪生则灵机一动,巧妙地用水灌满灯泡,再测得水的体积,轻松得到了数据。爱迪生宝贵的闪光点在于他能拨开惯性思维的迷雾,跳出传统逻辑的桎梏,选择阿基米德的排水法,而阿普顿就算有再高超的计算本领,对一只小灯泡也会束手无策。
考生将阿普顿与爱迪生在测算灯泡容积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对比。前者沉溺在惯性思维中,因此难以得出答案;后者则跳出传统思维方式,轻松得到数据。两相对比,有力地論证了文章的观点:我们要打破惯性思维。
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高分作文《承昨日之臂膀,创明日之辉煌》中的片段:
在你出生的十年前,中国度过了大悲大喜的一年。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袭击了汶川。特大地震在刹那间将房屋化为残垣,将生命化为烟尘。那一年,举国哀悼。但中国不曾有一刻在天灾面前瑟缩。相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将希望的光透入残垣断壁,让生命的火种在汶川延续。
十年后,曾经被摧残的土地上,新的高楼拔地而起;曾经被重创的生命,亦将伤疤化作坚强的印记。春风拂过焦土,又带来了新生。我想告诉你,让中国从灾难中涅槃重生的,是人民。
考生将2008年的汶川与2018年的汶川进行对比,前者因天灾成为断壁残垣、生命荒原,而后者却高楼拔起、生命坚韧。同一个地方,经历灾难的不幸,也经历了灾后的重建。以时间的推进来进行纵向的对比,凸显人民众志成城的力量让中国在灾难中涅槃重生。
二、预设矛盾语境,在反差冲突间凸显思辨
1. 预设矛盾语境
可以从反面入手,以假设条件或负面素材作为矛盾语境,从而推出荒谬的结果以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高分作文《坚持可持续发展,共筑美好新明天》中的片段:
几个世纪之前,英国打响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枪。然而与之并行而来的,是过度开发、随意排污带来的严重污染。看不到蓝天白云,只能生活在雾气灰尘中,人们的经济得到了改善,却用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这样的交换是不等价、不可取的!英国用血泪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
考生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后期环境的恶劣,从反面论证这样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明智的。
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高分作文《拨云见日看本质》中的片段:
不被外表迷惑,方能看清本质。14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曾遭受一场大规模的瘟疫,找不出病因的人们将其归结于“神的旨意”。然而医学家们经过深入研究,找出了这一可怕病症的罪魁祸首——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的鼠疫杆菌,从而对症下药,消灭了疾病。倘若被毫无先例的症状所迷惑,相信所谓“神罚”,那么瘟疫必将继续肆虐,医学也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考生用“倘若”一词作假设,以“不进行深入研究而相信‘神罚’”作为矛盾的预设,进而推导出这样势必“难以解决瘟疫”“医学也难以进步”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不被外表迷惑,方能看清本质”的观点。
2. 构建反差冲突
构建矛盾时,一定要凸显其中的反差与冲突。如“有志者事竟成”谚语中“有志”与“无志”的对比;又如“家和万事兴”中的条件与前提“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
3. 冲突强化观点
确定矛盾冲突后,应努力将比较点与论证观点勾连起来,达到增强语段说服力的目的。比如2018年高考上海卷高分作文《需要与被需要》中的片段:
几乎人人都渴望“被需要”,但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去满足这种需要呢?就像舟浮于水,过载则沉;抑或乘一叶竹筏,是永远无法到达大洋彼岸的。如果过分高估自己的价值,就容易忽视别人的需求,难以与别人建立稳固的联系;而如果过分追求“被需要”的感觉,以“是否被人需要”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阿谀谄佞,则会丧失独立人格。尊己卑人或尊人卑己都是需求失衡的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需要与被需要”的过程中维持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平衡。
这段文字预设了两个矛盾的语境:考生将“自我需要”与“被他人需要”加上一个“过分”的条件,以两面同时否定的方式推导出要在“需要与被需要”中维持自身与他人平衡的观点,极具说服力,也体现了考生缜密的思维与强大的逻辑思辨力。
一、运用对立素材,在优劣差异间强化观点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指不同事物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比较,凸显对比事物的差异性。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试题材料所展现的正是返航飞机与未返航飞机的对比以及人们对此的不同态度。纵向对比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或不同条件下的差异,进而凸显因时间、环境、条件而产生的差异与变化。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全国新课标卷Ⅲ的作文试题材料中都出现了时间的推进,可以运用纵向对比的方式凸显国家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对比论证时,要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差异与优劣以论证观点。
1. 寻找正反两面
横向的对比即将比较对象放置在同一个讨论背景下。比如将偷税漏税的范冰冰与捐款无数、成立慈善基金会的韩红作为正反素材进行对比,强调同为明星,面对财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纵向的对比即通过将同一个素材放置于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对比,来凸显变化(进步发展或倒退衰败)。比如将新加坡建国初期环境的“脏乱差”与现今拥有的“花园城市”美名进行对比,凸显60年的时间里新加坡的高效治理与迅速发展。
2. 确定两者差异
从正反素材、素材正反面或正反观点的差异入手,使对比突出明显,优劣一目了然。两者的差异可以是人物品性的高下,如秦桧与岳飞的对比;可以是昔盛今衰的感慨,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是两种观点的碰撞,如北大女生王心仪的“感谢贫穷”与评论员李跃的“我们要感谢世间万物,唯独不需要感谢贫穷”这两种观点的对比等。唯有构成鲜明的对立,冲突感才强,由此产生的论证才具说服力。
3. 对比强化观点
找到并确定差异点后,应将差异点与观点勾连。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高分作文《反墨守成规,择上下求索》中的片段:
打破惯性思维是活力,使一潭死水恢复了生机,使枯朽的树枝生出了新芽。只有挣脱了枷锁的头脑,才能接触到宇宙的奥秘。然而,阿普顿却忽视了这一道理。在测算梨形灯泡容积时,他穷尽算法也得不出答案,而爱迪生则灵机一动,巧妙地用水灌满灯泡,再测得水的体积,轻松得到了数据。爱迪生宝贵的闪光点在于他能拨开惯性思维的迷雾,跳出传统逻辑的桎梏,选择阿基米德的排水法,而阿普顿就算有再高超的计算本领,对一只小灯泡也会束手无策。
考生将阿普顿与爱迪生在测算灯泡容积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对比。前者沉溺在惯性思维中,因此难以得出答案;后者则跳出传统思维方式,轻松得到数据。两相对比,有力地論证了文章的观点:我们要打破惯性思维。
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I高分作文《承昨日之臂膀,创明日之辉煌》中的片段:
在你出生的十年前,中国度过了大悲大喜的一年。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袭击了汶川。特大地震在刹那间将房屋化为残垣,将生命化为烟尘。那一年,举国哀悼。但中国不曾有一刻在天灾面前瑟缩。相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将希望的光透入残垣断壁,让生命的火种在汶川延续。
十年后,曾经被摧残的土地上,新的高楼拔地而起;曾经被重创的生命,亦将伤疤化作坚强的印记。春风拂过焦土,又带来了新生。我想告诉你,让中国从灾难中涅槃重生的,是人民。
考生将2008年的汶川与2018年的汶川进行对比,前者因天灾成为断壁残垣、生命荒原,而后者却高楼拔起、生命坚韧。同一个地方,经历灾难的不幸,也经历了灾后的重建。以时间的推进来进行纵向的对比,凸显人民众志成城的力量让中国在灾难中涅槃重生。
二、预设矛盾语境,在反差冲突间凸显思辨
1. 预设矛盾语境
可以从反面入手,以假设条件或负面素材作为矛盾语境,从而推出荒谬的结果以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高分作文《坚持可持续发展,共筑美好新明天》中的片段:
几个世纪之前,英国打响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枪。然而与之并行而来的,是过度开发、随意排污带来的严重污染。看不到蓝天白云,只能生活在雾气灰尘中,人们的经济得到了改善,却用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这样的交换是不等价、不可取的!英国用血泪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
考生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后期环境的恶劣,从反面论证这样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明智的。
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高分作文《拨云见日看本质》中的片段:
不被外表迷惑,方能看清本质。14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曾遭受一场大规模的瘟疫,找不出病因的人们将其归结于“神的旨意”。然而医学家们经过深入研究,找出了这一可怕病症的罪魁祸首——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的鼠疫杆菌,从而对症下药,消灭了疾病。倘若被毫无先例的症状所迷惑,相信所谓“神罚”,那么瘟疫必将继续肆虐,医学也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考生用“倘若”一词作假设,以“不进行深入研究而相信‘神罚’”作为矛盾的预设,进而推导出这样势必“难以解决瘟疫”“医学也难以进步”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不被外表迷惑,方能看清本质”的观点。
2. 构建反差冲突
构建矛盾时,一定要凸显其中的反差与冲突。如“有志者事竟成”谚语中“有志”与“无志”的对比;又如“家和万事兴”中的条件与前提“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
3. 冲突强化观点
确定矛盾冲突后,应努力将比较点与论证观点勾连起来,达到增强语段说服力的目的。比如2018年高考上海卷高分作文《需要与被需要》中的片段:
几乎人人都渴望“被需要”,但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去满足这种需要呢?就像舟浮于水,过载则沉;抑或乘一叶竹筏,是永远无法到达大洋彼岸的。如果过分高估自己的价值,就容易忽视别人的需求,难以与别人建立稳固的联系;而如果过分追求“被需要”的感觉,以“是否被人需要”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阿谀谄佞,则会丧失独立人格。尊己卑人或尊人卑己都是需求失衡的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需要与被需要”的过程中维持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平衡。
这段文字预设了两个矛盾的语境:考生将“自我需要”与“被他人需要”加上一个“过分”的条件,以两面同时否定的方式推导出要在“需要与被需要”中维持自身与他人平衡的观点,极具说服力,也体现了考生缜密的思维与强大的逻辑思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