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知识是一种文化,数学课堂也是一种文化,我们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具有积极的情感、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 超越教材;超越学科;超越教师;超越自我
一、超越教材 —— 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突出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一纲多版本,我们教学的依据必须是课程标准. 超越教材,是指教师对原有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活动形式等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对课本进行个性化加工和处理,形成合理、生动、有效的教学预案. 超越教材,其宗旨是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活化教材,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多彩多姿的. 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选择贴近自己教学的素材,确定个性化的教学思路,让学生高视点、多角度、全方位地从书中积累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二、超越学科 —— 科学有效的融入各学科元素
数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没有其他社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补充与辅助,是很难让数学发展并产生质的飞跃. 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的基础学科,它包涵着丰富的文化意味,有它独特的数学文化.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把握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进行动态调整,使之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
1. 与语文学科的渗透
三年级学生开始学写作文,记日记是他们比较头疼的功课,往往觉得没事可写,要么胡编乱造,要么东抄西抄.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测量”一课,学的都是些抽象的长度单位,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后很容易遗忘. 针对这种现象,我尝试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熟悉的东西,记录所测的数据,并且以《我做小小测量家》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延伸了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2. 与美术学科的渗透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个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联系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 ”
抽象的图形特征通过有趣的美术制作而变得形象生动. 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发展,又进行了美育教育,这样学科间的沟通整合,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一些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设计尝试,这种整合涉及综合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不仅有效地考查了学生适应新问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养成灵活应用数学的态度.
三、超越教师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代的师道尊严,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即不是不可超越的,所以古人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说. 今天,我们教师更应该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从教师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行为表现;从学生的角度,是让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
课堂上,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得让每名学生找到自己是个聪明孩子的感觉. 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 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和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于和老师对话,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见解.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自觉地放下架子,创建师生平等合作的对话平台,那么学生最终会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会放飞理想,成就智慧,超越教师!
四、超越自我 —— 给孩子以智力挑战的学习任务
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游戏究竟是什么地方吸引人?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游戏的挑战性. 好的游戏让你在玩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它充分调动你的智慧,激发你的潜能,使你沉醉在智力活动的快乐中. 从这种意义上,我认为:智力活动本身是应该有吸引力的,同学们是喜欢智力活动的. 关键是使智力活动适合他,让他参与,让他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
教学该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 ”方法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参与智力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智力活动任务.
综上所述,超越教材、超越学科、超越教师、超越自我,所有超越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数学学习本质的回归,彰显一种“大气”的数学,一种“发展孩子”的数学,让教师与学生尽情地徜徉其中,品味数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大伟编著.建设理想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庞维国编著.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超越教材;超越学科;超越教师;超越自我
一、超越教材 —— 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突出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一纲多版本,我们教学的依据必须是课程标准. 超越教材,是指教师对原有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活动形式等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对课本进行个性化加工和处理,形成合理、生动、有效的教学预案. 超越教材,其宗旨是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活化教材,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多彩多姿的. 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选择贴近自己教学的素材,确定个性化的教学思路,让学生高视点、多角度、全方位地从书中积累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二、超越学科 —— 科学有效的融入各学科元素
数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没有其他社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补充与辅助,是很难让数学发展并产生质的飞跃. 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的基础学科,它包涵着丰富的文化意味,有它独特的数学文化.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把握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进行动态调整,使之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
1. 与语文学科的渗透
三年级学生开始学写作文,记日记是他们比较头疼的功课,往往觉得没事可写,要么胡编乱造,要么东抄西抄.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测量”一课,学的都是些抽象的长度单位,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后很容易遗忘. 针对这种现象,我尝试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熟悉的东西,记录所测的数据,并且以《我做小小测量家》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延伸了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2. 与美术学科的渗透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个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联系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 ”
抽象的图形特征通过有趣的美术制作而变得形象生动. 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发展,又进行了美育教育,这样学科间的沟通整合,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一些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设计尝试,这种整合涉及综合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不仅有效地考查了学生适应新问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养成灵活应用数学的态度.
三、超越教师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代的师道尊严,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即不是不可超越的,所以古人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说. 今天,我们教师更应该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从教师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行为表现;从学生的角度,是让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
课堂上,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得让每名学生找到自己是个聪明孩子的感觉. 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 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和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于和老师对话,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见解.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自觉地放下架子,创建师生平等合作的对话平台,那么学生最终会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会放飞理想,成就智慧,超越教师!
四、超越自我 —— 给孩子以智力挑战的学习任务
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游戏究竟是什么地方吸引人?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游戏的挑战性. 好的游戏让你在玩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它充分调动你的智慧,激发你的潜能,使你沉醉在智力活动的快乐中. 从这种意义上,我认为:智力活动本身是应该有吸引力的,同学们是喜欢智力活动的. 关键是使智力活动适合他,让他参与,让他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
教学该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快乐. ”方法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参与智力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智力活动任务.
综上所述,超越教材、超越学科、超越教师、超越自我,所有超越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数学学习本质的回归,彰显一种“大气”的数学,一种“发展孩子”的数学,让教师与学生尽情地徜徉其中,品味数学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大伟编著.建设理想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庞维国编著.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