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制瓷之乡,并有“瓷都”之美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骄傲,是瓷文化集中之地。她广博的胸怀孕育了当地浓厚的具有景德镇制瓷的特色文化民俗,景德镇的瓷业习俗是中国陶瓷习俗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和反映。在制瓷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制瓷的民俗特性及风俗。
[关键词] 景德镇 制瓷 习俗 保护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47
“我们正在一锹一锹埋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有创造力”;“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
1、 景德镇的界定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她属江西省直辖市,位于江西东北部,毗邻浙、皖,全市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2.3万。景德镇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中在全省名列前茅的有瓷土、沙金、煤、锰、石灰石、大理石、海泡石等。其中储量之丰、品质之优,首推瓷土。全年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适宜各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由于烧制的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天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经过长期的发展,景德镇瓷器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独特风格。
2、景德镇制瓷业习俗
在中华大地,名窑象璀璨的星星,分布在各地。各地名窑和各个陶瓷产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陶瓷习俗。正如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一样,景德镇的瓷业习俗是中国陶瓷习俗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和反映。陶瓷是由人来创造,由人来生产,由人来销售,由人来品评,由人来消费,一句话,一切都与人有关。因此,陶瓷生产、创造与销售过程,是伴随着悲欢离合的过程。陶瓷制品是鲜活的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情趣的凝聚物。景德镇瓷业习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行帮、行会、会馆。这属于管理方面的,是陶瓷各行各业自发形成的组织(行帮、行会)以及这些组织的管理机构(会馆),行使着在本帮、本行范围内的管理、约束、调控、奖惩与联络感情的职能。
与瓷业有关的行业莫不有行会和行帮,甚至连一些细微的事如挑瓷器、拣废瓷等都有行帮,都有行规来约定,组织非常严密、规范和细致。这些行帮,可以分成许多类别。一般来说,可以从地域、从行业本身进行分类。从地域上分,有徽(州)帮、都(昌)帮和杂帮(除以上两帮外的其他区域的行帮)。都帮人多势众,是一个较有影响的大帮,清代郑廷桂在《陶阳竹枝词》中有一首诗反映这种情况:“蚁蛭峰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在另一首诗里,更是这样来描述都帮:“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廿里长街尽窑户,赢他随路呼都昌。” 从行业上分,可以分为商帮、手工业行帮和工人行帮。行业行帮和地域行帮相应交织,如徽帮主要是商帮,都帮主要是工人行帮。这些行帮纷纷设立会馆,或者公所,或者书院,名称尽管不同,其职能都是一样的。如徽帮有徽州会馆,福建有福建会馆。福建会馆天后宫,供奉天后娘娘。
2.1 景德镇陶瓷行业神
景德镇陶瓷行业之神较有名气之一的是高岭土神:这是陶瓷原料之神,高岭土的神奇妙用,产生美妙的传说,也导致了对高岭土的神化,便有了高岭土神之说,也因此才有了高岭土神的崇拜。其二是窑神:陶瓷是火的艺术,陶瓷器的成败、好坏,莫不取决于火,陶瓷器是一切都要"出火而后定"的。因此,窑神,或者说火神,是瓷业工人顶礼膜拜,需要虔诚地去信奉和祭祀的。景德镇瓷业工人信奉和祭祀的窑神或火神是指童宾。再次是瓷业师祖:传说东晋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完成了由陶至瓷的转化与发展的历史使命,而完成此任务的,便是赵概,人称“制瓷师祖”,受到供奉和祭祀。
2.2在景德镇陶瓷习俗中,既有行会,行帮,又有行规
景德镇陶瓷习俗中的行规大致分文字约定、口头约定、约定俗成等。以下逐一列出:
(1)农历十一月坯房老板除要给每人的“冬至酒钱”外,并停工一天,不停工则加四两猪肉钱,叫“买冬至”。
(2)烧窑老板在腊月必须确定把桩师傅,把桩的定了事,则由他去请窑里各脚工人。装坯工人也在此时由老板定好“做头”的。再由做头的请定其它工人。
(3)搬运行业由把头操纵,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人须交两块银圆给把头,才允许参加叫“买扁担”。除此还有搭扁担的规矩,即每个人抽出搬运力资的三分之一旧把头。
(4)农历腊月廿四一过,每天都有迎年的,各地的风俗在景德镇形成了一个大观,如南昌在腊月廿五日过小年,都昌一部份余姓和邵姓在廿八日过豆腐年,还有的在野外砌大灶,蹲着吃大锅菜过年。
(5)开窑的瓷器有些破损的,集中起来卖给收破瓷器的小商店,修补再卖叫“收烂产”,卖烂产的钱由工人平分,但老板娘须得一份,叫花粉钱。
(6)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由窑户请“摸利酒”,客人是摸利店,刀子店,坯房做头师傅,烧窑把桩师傅,装小器做头师傅各一人,窑户上手管事先生相陪,刀子店老板坐首席,这叫三十六行,铁匠坐上。
(7)瓷业工人违反了帮规,街师傅通知有关工人在饭馆聚会,介绍该工人犯规情况,宣布“割草鞋”(意即驱逐,不许在景德镇做工)聚会上馆的费用由犯规工人付。
(8)窑户开业前要向制瓷工人的上街师傅登记,把做几乘辘轳车,利坯车写上账簿,以后雇用的装坯工人就永远是这个帮的工人。
(9)传说元代每十户派一头人统治,老百姓受尽欺压、侮辱,相约中秋这天起事,中秋晚上老百姓一齐行动,将头人拖下河边杀死,从此形成一种游戏叫“拖尸下河”,又叫“拖缸”。
(10)腊月歇工后工人没事做了,为了维持生活,挑担串街走巷叫卖蔬菜,土产杂品及泥鳝,小鱼,田螺,因为挑的担子前后各有四股索子。故称“八股索”。
(11)木龙会是各行帮民间救火组织,从农历二月初二日龙抬头开始,各行帮陆续做会至端阳节前后止,做会时演习救火,过后聚餐或发放莲碗面和包子票给出龙人员(救火员)。
(12)农历腊月至翌年三月,烧窑户联合一致,硬性规定减少烧窑次数或提前歇手停手叫“禁窑”。
(13)各坯房的瓷坯送窑里集中,待配满一窑后才能烧炼,待到烧时坯上渣子灰尘必须吹掉,否则烧好后有疤迹,这种吹灰工作由装坯工负责,老板要付钱,称谓“吹灰肉”。
(14)景德镇女工及居民大都信奉观音菩萨,互相结合组成“姊妹会”,每年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六月十九日得道日,九月十九日升天做会,一般九月十九日做会的最多。
(15)元宵晚上各家除将厅堂、住房点上灯烛外,并应在房厦所有险暗角落里的地上插上一支小腊烛,点上一枝香,叫“照虫蚁”,大人骗小孩说这是老鼠半夜嫁女,不要睡着,守住总能看见。
(16)箽家社开业规模热闹隆重,窑户,窑工均参加做会时,恭迎广利窑神火轿田地,一次开业,迎神约需五、六万银圆,相当于当时一万两千担米。
(17)厂前就是御窑厂督陶宫的衙门前,在头门外有一片开阔地,春节元宵这里有各种杂耍和生意摊子,五花八门布满场地,大人、小孩及乡下人熙熙壤壤十分热闹。
(18)俗称“补窑店”是修建窑工人组织的所在地,窑户老板请家挡窑店不能随意选择,要看老根子在何处,即所谓“窑脚”,新做的窑则可选择,订定后永远不能变动。
(19)坯房在中秋节休息一天,老板按八至十人壹桌供应猪肉四斤和瓜子鲜蛋,黄花,木耳,潥粉,粉丝,咸鱼,竽头,青菜十样菜肴,另加四十个铜钱作酒钱,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麻酥。
(20)农历十月二十六人工节,窑户老板定好了明年各工种后,工人向老板借定钱叫“扯八升”,即腊月给八圆,到第二年六月按拾圆钱在工钱中扣除,工人为了办事和有钱返乡过年,只有接受。
2.3 景德镇的会馆(公所或书院)
清嘉庆年间有七所,至建国前夕,计27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瓷业的状况。其一 ,商人行帮。民国时有26个商帮。建国前发展为33帮。这些商帮,为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作出了重要贡献,“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在某一种程度上是商帮众多的一个形象反映,“舟帆日日蔽江来”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陶舍重重倚岸开”。
其二、手工业行帮。手工业行帮情况,景德镇瓷业,“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工艺程序繁多,导致了众多的行业,有“8业36行”之说。这8业36行大致是:(1)烧窑业,包括窑厂、满窑、砌窑(鸾窑与补窑)三行;(2)制瓷业,包括脱胎、二白釉、四大器、四小器、冬小器、饭闭、饭闭灰渣器、古器、十五寸、满尺、描金等十一行。(3)彩瓷业,包括画大器、画脱胎、画灰器、画描饭闭等四行;(4)匣钵业,有硅山、大器匣、小器匣三行;(5)包装搬运业,包括菱草、番色、打络子、削杀利蔑、打货篮、挑瓷把庄、下驳、挑窑柴、搬运九行;(6)下脚修补业,包括彩红、洲店二行;(7)瓷业工具业,包括模型和坯刀二行;(8)为瓷业服务业,包括轿行与马行二业。
结语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关系的问题是一个“两难”问题,在哲学上可以说是一个悖论,我们国家在搞现代化,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城市化,但是,城市化必然要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在这里就有一个“度”的问题。我们的农民兄弟,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持有人,他们也不想祖祖辈辈被拴在“黄土地”上,也要过现代化的生活。所以,有的学者从这个角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它的受损害、逐渐消失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这就牵出另外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形态,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如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发展问题是专家、学者所面临的亟待研究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核心之一,就在于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如果没有了传承人,这个古老的艺术岂不成了文物了吗?所以,传承人的保护实际上是整个保护工作的核心。让现在还健在的传承人能够带徒弟,能够传授技艺,这正是大家共同希望的。这些传承人实际上承载着历史的传统、历史的记忆。传承人的丧失在某些情况下,等于是一种文化形式的丧失,一种传统的断绝,那是非常可惜的。已经列入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政府应该拨出一定的款项鼓励年轻人“从艺”,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开办培训班,甚至是学校,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机制,让整个社会能够特别关注传承人的生活、关注传承人的技艺、关注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希望全社会共同为这样一件关乎民族命运、关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事贡献出各自的力量。
该文是2011年教育部课题“传承与变迁:民国景德镇瓷器发展研究” 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1YJC760086
参考文献
[1]居阅时 瞿明安 主编 《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2]钟敬文 主编 《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3]诸葛铠 著 《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月
[4]《景德镇陶录》校注[清]蓝浦等 著 1996年9月
作者简介
徐志华(1978年—)设计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中国碑刻史。
[关键词] 景德镇 制瓷 习俗 保护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47
“我们正在一锹一锹埋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有创造力”;“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
1、 景德镇的界定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她属江西省直辖市,位于江西东北部,毗邻浙、皖,全市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2.3万。景德镇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中在全省名列前茅的有瓷土、沙金、煤、锰、石灰石、大理石、海泡石等。其中储量之丰、品质之优,首推瓷土。全年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适宜各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由于烧制的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天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经过长期的发展,景德镇瓷器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独特风格。
2、景德镇制瓷业习俗
在中华大地,名窑象璀璨的星星,分布在各地。各地名窑和各个陶瓷产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陶瓷习俗。正如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一样,景德镇的瓷业习俗是中国陶瓷习俗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和反映。陶瓷是由人来创造,由人来生产,由人来销售,由人来品评,由人来消费,一句话,一切都与人有关。因此,陶瓷生产、创造与销售过程,是伴随着悲欢离合的过程。陶瓷制品是鲜活的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情趣的凝聚物。景德镇瓷业习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行帮、行会、会馆。这属于管理方面的,是陶瓷各行各业自发形成的组织(行帮、行会)以及这些组织的管理机构(会馆),行使着在本帮、本行范围内的管理、约束、调控、奖惩与联络感情的职能。
与瓷业有关的行业莫不有行会和行帮,甚至连一些细微的事如挑瓷器、拣废瓷等都有行帮,都有行规来约定,组织非常严密、规范和细致。这些行帮,可以分成许多类别。一般来说,可以从地域、从行业本身进行分类。从地域上分,有徽(州)帮、都(昌)帮和杂帮(除以上两帮外的其他区域的行帮)。都帮人多势众,是一个较有影响的大帮,清代郑廷桂在《陶阳竹枝词》中有一首诗反映这种情况:“蚁蛭峰窠巷曲斜,坯工日夜画青花,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在另一首诗里,更是这样来描述都帮:“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廿里长街尽窑户,赢他随路呼都昌。” 从行业上分,可以分为商帮、手工业行帮和工人行帮。行业行帮和地域行帮相应交织,如徽帮主要是商帮,都帮主要是工人行帮。这些行帮纷纷设立会馆,或者公所,或者书院,名称尽管不同,其职能都是一样的。如徽帮有徽州会馆,福建有福建会馆。福建会馆天后宫,供奉天后娘娘。
2.1 景德镇陶瓷行业神
景德镇陶瓷行业之神较有名气之一的是高岭土神:这是陶瓷原料之神,高岭土的神奇妙用,产生美妙的传说,也导致了对高岭土的神化,便有了高岭土神之说,也因此才有了高岭土神的崇拜。其二是窑神:陶瓷是火的艺术,陶瓷器的成败、好坏,莫不取决于火,陶瓷器是一切都要"出火而后定"的。因此,窑神,或者说火神,是瓷业工人顶礼膜拜,需要虔诚地去信奉和祭祀的。景德镇瓷业工人信奉和祭祀的窑神或火神是指童宾。再次是瓷业师祖:传说东晋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完成了由陶至瓷的转化与发展的历史使命,而完成此任务的,便是赵概,人称“制瓷师祖”,受到供奉和祭祀。
2.2在景德镇陶瓷习俗中,既有行会,行帮,又有行规
景德镇陶瓷习俗中的行规大致分文字约定、口头约定、约定俗成等。以下逐一列出:
(1)农历十一月坯房老板除要给每人的“冬至酒钱”外,并停工一天,不停工则加四两猪肉钱,叫“买冬至”。
(2)烧窑老板在腊月必须确定把桩师傅,把桩的定了事,则由他去请窑里各脚工人。装坯工人也在此时由老板定好“做头”的。再由做头的请定其它工人。
(3)搬运行业由把头操纵,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人须交两块银圆给把头,才允许参加叫“买扁担”。除此还有搭扁担的规矩,即每个人抽出搬运力资的三分之一旧把头。
(4)农历腊月廿四一过,每天都有迎年的,各地的风俗在景德镇形成了一个大观,如南昌在腊月廿五日过小年,都昌一部份余姓和邵姓在廿八日过豆腐年,还有的在野外砌大灶,蹲着吃大锅菜过年。
(5)开窑的瓷器有些破损的,集中起来卖给收破瓷器的小商店,修补再卖叫“收烂产”,卖烂产的钱由工人平分,但老板娘须得一份,叫花粉钱。
(6)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由窑户请“摸利酒”,客人是摸利店,刀子店,坯房做头师傅,烧窑把桩师傅,装小器做头师傅各一人,窑户上手管事先生相陪,刀子店老板坐首席,这叫三十六行,铁匠坐上。
(7)瓷业工人违反了帮规,街师傅通知有关工人在饭馆聚会,介绍该工人犯规情况,宣布“割草鞋”(意即驱逐,不许在景德镇做工)聚会上馆的费用由犯规工人付。
(8)窑户开业前要向制瓷工人的上街师傅登记,把做几乘辘轳车,利坯车写上账簿,以后雇用的装坯工人就永远是这个帮的工人。
(9)传说元代每十户派一头人统治,老百姓受尽欺压、侮辱,相约中秋这天起事,中秋晚上老百姓一齐行动,将头人拖下河边杀死,从此形成一种游戏叫“拖尸下河”,又叫“拖缸”。
(10)腊月歇工后工人没事做了,为了维持生活,挑担串街走巷叫卖蔬菜,土产杂品及泥鳝,小鱼,田螺,因为挑的担子前后各有四股索子。故称“八股索”。
(11)木龙会是各行帮民间救火组织,从农历二月初二日龙抬头开始,各行帮陆续做会至端阳节前后止,做会时演习救火,过后聚餐或发放莲碗面和包子票给出龙人员(救火员)。
(12)农历腊月至翌年三月,烧窑户联合一致,硬性规定减少烧窑次数或提前歇手停手叫“禁窑”。
(13)各坯房的瓷坯送窑里集中,待配满一窑后才能烧炼,待到烧时坯上渣子灰尘必须吹掉,否则烧好后有疤迹,这种吹灰工作由装坯工负责,老板要付钱,称谓“吹灰肉”。
(14)景德镇女工及居民大都信奉观音菩萨,互相结合组成“姊妹会”,每年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六月十九日得道日,九月十九日升天做会,一般九月十九日做会的最多。
(15)元宵晚上各家除将厅堂、住房点上灯烛外,并应在房厦所有险暗角落里的地上插上一支小腊烛,点上一枝香,叫“照虫蚁”,大人骗小孩说这是老鼠半夜嫁女,不要睡着,守住总能看见。
(16)箽家社开业规模热闹隆重,窑户,窑工均参加做会时,恭迎广利窑神火轿田地,一次开业,迎神约需五、六万银圆,相当于当时一万两千担米。
(17)厂前就是御窑厂督陶宫的衙门前,在头门外有一片开阔地,春节元宵这里有各种杂耍和生意摊子,五花八门布满场地,大人、小孩及乡下人熙熙壤壤十分热闹。
(18)俗称“补窑店”是修建窑工人组织的所在地,窑户老板请家挡窑店不能随意选择,要看老根子在何处,即所谓“窑脚”,新做的窑则可选择,订定后永远不能变动。
(19)坯房在中秋节休息一天,老板按八至十人壹桌供应猪肉四斤和瓜子鲜蛋,黄花,木耳,潥粉,粉丝,咸鱼,竽头,青菜十样菜肴,另加四十个铜钱作酒钱,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麻酥。
(20)农历十月二十六人工节,窑户老板定好了明年各工种后,工人向老板借定钱叫“扯八升”,即腊月给八圆,到第二年六月按拾圆钱在工钱中扣除,工人为了办事和有钱返乡过年,只有接受。
2.3 景德镇的会馆(公所或书院)
清嘉庆年间有七所,至建国前夕,计27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景德镇瓷业的状况。其一 ,商人行帮。民国时有26个商帮。建国前发展为33帮。这些商帮,为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作出了重要贡献,“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在某一种程度上是商帮众多的一个形象反映,“舟帆日日蔽江来”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陶舍重重倚岸开”。
其二、手工业行帮。手工业行帮情况,景德镇瓷业,“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工艺程序繁多,导致了众多的行业,有“8业36行”之说。这8业36行大致是:(1)烧窑业,包括窑厂、满窑、砌窑(鸾窑与补窑)三行;(2)制瓷业,包括脱胎、二白釉、四大器、四小器、冬小器、饭闭、饭闭灰渣器、古器、十五寸、满尺、描金等十一行。(3)彩瓷业,包括画大器、画脱胎、画灰器、画描饭闭等四行;(4)匣钵业,有硅山、大器匣、小器匣三行;(5)包装搬运业,包括菱草、番色、打络子、削杀利蔑、打货篮、挑瓷把庄、下驳、挑窑柴、搬运九行;(6)下脚修补业,包括彩红、洲店二行;(7)瓷业工具业,包括模型和坯刀二行;(8)为瓷业服务业,包括轿行与马行二业。
结语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关系的问题是一个“两难”问题,在哲学上可以说是一个悖论,我们国家在搞现代化,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城市化,但是,城市化必然要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在这里就有一个“度”的问题。我们的农民兄弟,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持有人,他们也不想祖祖辈辈被拴在“黄土地”上,也要过现代化的生活。所以,有的学者从这个角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它的受损害、逐渐消失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这就牵出另外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形态,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如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发展问题是专家、学者所面临的亟待研究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核心之一,就在于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如果没有了传承人,这个古老的艺术岂不成了文物了吗?所以,传承人的保护实际上是整个保护工作的核心。让现在还健在的传承人能够带徒弟,能够传授技艺,这正是大家共同希望的。这些传承人实际上承载着历史的传统、历史的记忆。传承人的丧失在某些情况下,等于是一种文化形式的丧失,一种传统的断绝,那是非常可惜的。已经列入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政府应该拨出一定的款项鼓励年轻人“从艺”,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开办培训班,甚至是学校,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机制,让整个社会能够特别关注传承人的生活、关注传承人的技艺、关注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希望全社会共同为这样一件关乎民族命运、关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事贡献出各自的力量。
该文是2011年教育部课题“传承与变迁:民国景德镇瓷器发展研究” 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1YJC760086
参考文献
[1]居阅时 瞿明安 主编 《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2]钟敬文 主编 《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3]诸葛铠 著 《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月
[4]《景德镇陶录》校注[清]蓝浦等 著 1996年9月
作者简介
徐志华(1978年—)设计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中国碑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