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忠实的《白鹿原》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分别讲述了东西方土地上漫长的家族传奇史。田小娥和丽贝卡分别是两部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生活环境及性格都各不相同,却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悲剧。本文通对比二者形象,进而剖析造成二者悲剧形象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文化与时代因素是致使田小娥悲剧的主要原因;逃避个性自由与原生家庭的缺失是丽贝卡走向鸿沟的源头。田小娥与丽贝卡相似却又不同,命运相似悲惨,诱发成因不同,但反抗精神又不谋而合,两位女性形象传达给读者的女性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对现代女性也具有现实指向意义。
关键词:《百年孤独》,《白鹿原》,田小娥,丽贝
一、引言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故事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小镇马孔多的出现到消亡的过程,表现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苦难历史。在浩如烟海的传世经典文本中,该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将现实与想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统治者到基层民众,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大到社会百态,小到生活琐事,马尔克斯以犀利的笔锋将拉美社会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切割。丽贝卡作为全书典型性孤独式人物,是理解全书核心要义的一把钥匙,也是透视拉美女性被命运掌控而又无法反抗的一个独特视角。
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讲述陕西关中平原的白鹿原上,以白家和鹿家为代表原上几代人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变化。“文革”结束后,随着拨乱反正的持续开展,以“理性主义”为内核的“反思文学”出现在了大陆文坛,《白鹿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陈忠实先生对人性的发掘尤其体现在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中,田小娥作为新旧女性转换的代表,最富传奇色彩,对封建传统礼教的毒害和对新社会的美好向往勾勒出了这位善良女性的艰辛历程。
虽相隔万里重洋,两位女性相隔东西两地,所处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但她们的命运惊人的相似,却又有极大的差别。对比两部巨著中女性的角色定位,对其中女性角色的再次解读和分析,进而探索两位女性悲剧的成因,为实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公平诉求有现实指向意义。
二、田小娥与丽贝卡形象展现
田小娥是《白鹿原》中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也是最动人的女性形象,她无疑是作者塑造的一位在当时历史背景中最典型的过渡女性代表。迂腐的父亲将正值花样年华的田小娥许给了年老但富有的郭举人,与其说她是个小妾,不如说是个丫鬟,整日整夜地伺候郭举人。然而,不管别人给她的名义是什么,对田小娥父亲来说,她只有一个作用——嫁给举人换银两。年轻的田小娥渴望正常的情感,于是勾引来自白鹿原上的割麦长工黑娃,并萌生了与其厮守一辈子的念想,事情败露后被郭举人逐出家门。但是,黑娃对她不离不弃,这使得田小娥又有了重新“做人”的希望和勇气。本以为此后可以跟黑娃过上踏实的生活,但两人的结合却没有得到黑娃父亲鹿三和族长白嘉轩的认可,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传统的捍卫者们——白鹿原居民将她拒之门外。被赶出家门的二人居住在白鹿原村东头的破窑洞里。虽然得不到族人的认可,但对田小娥来说能够与心上人在一起,“安安宁宁,吃糠咽菜”也是幸福的。但后来因黑娃闹农协,逃出村子, 抛下田小娥一人。在不被族人认可的情况下,田小娥为了生存投靠鹿子霖,又被鹿子霖利用,作为报复白嘉轩的工具去勾引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最后被鹿三杀死,最终村长将她深埋在窑洞里。绝望的田小娥也许并不明白,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她当下的局面,是什么在冥冥之中操纵着自己,她能做的仅仅只有用自己的身体去反抗这种无形的力量。
《百年孤独》中的丽贝卡相比田小娥来说有追求幸福的自由。丽贝卡是阿玛兰妲的共轭角色,作为孤儿被布恩迪亚家收养,在马孔多这样一个封闭环境中,丽贝卡注定要成为一个局外人。她虽然居住在这里,却因为“身世不明”无法真正融入布恩迪亚家族。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一起长大,她原本是有希望在马孔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的。她和阿玛兰妲一起爱上了意大利人皮埃特罗·克雷斯庇,主动表白的丽贝卡先夺得青睐,与他情投意合,奈何遭遇情敌阿玛兰塔的百般阻挠。阿玛兰塔多次从中作梗使丽贝卡和皮埃特罗·克雷斯庇二人难以成婚,婚期一再推迟不说,皮埃特罗·克雷斯庇也开始退缩。丽贝卡此时敢爱敢恨,但是皮埃特罗·克雷斯庇却懦弱求全,这个时候,也刚好是丽贝卡最脆弱的时候,迷恋上了回家的浪子霍塞·阿卡蒂奥哥哥。霍塞·阿卡蒂奥身上所具有的狂野不羁的气质,与皮埃特罗·克雷斯庇的懦弱寡断截然相反。这种气质中所蕴含的雄性的旺盛情欲征服了丽贝卡,这个时候,伦理、道德、世俗、人伦都无法阻止她的渴望,二人迅速闪婚,但婚后的生活令丽贝卡始料未及,短暂的幸福后,霍塞·阿卡蒂奥完全肉欲的生活方式使她陷入痛苦深渊,为了从这种苦痛中解脱,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当自己的男人莫名死于枪下时,她并不感到有多悲伤,她只是把好不容易克服的吃土的恶习变本加厉的重拾起来,她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她活得比阿玛兰妲还长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饱受孤独的煎熬,一直到安静的无人知晓的离开人世。
三、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田小娥悲剧形成原因
1.文化因素
自西周以来所形成的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严密的家国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辛冀秋,2020)。单元家庭成为了天子统治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元素。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严密的统治秩序,而其中所蕴含的社会伦理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家长制与三纲五常是其内容之一。在这样的社会普遍遵循的观念之下,田小娥几乎毫无悬念的选择了听从父母背后的繁琐伦理,在被许配之后,继续进入下一个伦理循環——夫为妻纲。渴望自由爱情的田小娥被传统社会的夫权步步紧逼,此时的她仍然生活在传统伦理道德所规定的轨迹中,因此她此时的生活依旧是充满平静的,她心里亦明白,这种压抑她内心的日子不会长久,对传统儒学尊卑伦理的抵抗几乎要达到极限,近乎严苛的封建礼教,压制私欲的仁义道德让田小娥日复一日的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当国内思想发生激烈交锋变革之时,新思想的风吹进了这位传统妇女的内心。随着她自身对封建礼教的进一步认识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她终于向被安排好的命运亮出了准备好的利剑。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被传统人伦秩序认为是“离经叛道”,她亮剑的同时,代价也是巨大的:首先她遭到了以男权为尊的休妻,即便妇女没有任何过错,休妻一向被认为是不忠不烈的代名词;其次被休妻使得她的父母颜面扫地,这是家门的不幸,家族的耻辱。三是由于时时刻刻都受到来自村民的非议目光和家人的咄咄逼人,敢于追求自我的田小娥终于被恶毒的封建礼教所击败,不得不将身体作为反抗的最后工具,逐渐沉迷在肉体的欢愉之中。她的反抗被当作是不守妇道,这对一直以来鼓吹封建道德,向来以“仁义”正统思想标榜的白鹿村来说,这样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叛逆者,是万万不可存留的。她去世后,尸体的气味布满了整个村子,而她的不灭魂灵竟引发了瘟疫。这也从侧面描述了,这位勇敢地反抗命运,敢于挑战封建繁文缛节秩序的女战士的不死精神,而她所代表的新思想终究会对传统封建礼教形成弥漫之势。
上千年所形成的传统儒家文化在为迎合统治者的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工具。但当上层建筑轰然倒塌,而新政权尚未建立的空隙,显然就显得不合时宜,在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下,田小娥成为了新旧女性转换过程中的探路者,牺牲品。一边是自由的婚姻,一边是家人乃宗族都遵循的封建尊卑,以一人之力宣示了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她悲惨的结局是无法避免的。
2.时代因素
田小娥所处的时代是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风雨飘摇的时期之一, 封建制度经过五千多年的沧桑,已经走向了腐朽和没落。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以沉重打击,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理念,使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的民主思潮(辛冀秋,2020)。在革命后的中国大地上,各种力量在残酷地竞争,新旧思想斗争激烈。共产党与国民党都在发展自己的力量,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又给这场斗争带来了新的变数和考验;同时,不满任何政党的土匪和军阀,亦是搅和在各种斗争中,整个社会秩序都是混乱不堪的。国内无论是政治局面还是社会局面均充满变数,帝国主义势力交错纵横,地方財团、乡绅、土匪、平民、工人等被迫卷入各种繁纷复杂的斗争中,救亡图存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声。
白鹿原上的斗争无疑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复杂局面。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作为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田小娥选择跟着黑娃,从此她的命运与浩浩荡荡的革命巨轮同进退。而正是由于选择了献身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黑娃不得不放弃自己美好的甜蜜生活。然而这场运动在当时中国众多的农民运动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浪潮,对于不幸的田小娥来说,这与她人生的巨大裂变没有什么不同。从此,黑娃从此亡命江湖,依附于他的田小娥,开始了更加屈辱的生活。
(二)丽贝卡悲剧形成原因
1.逃避自由个性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人身上还有逃避自由和成为物的意图,这是一条险恶的道路,因为人被动、异化、迷失,就会成为外来意志的牺牲品,与其超越性分离了,被剥夺了一切价值”(2004)。丽贝卡结局悲剧的原因,恰恰不是外界势力所带来的这一点与田小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本可以顺顺利利的过完一生,只因心中那放不下的执念,此时的她输给的正是她自身的理性,在对爱情的极度渴望之时,理性色彩悄无行踪,这使得她迷失在了爱情的泥沼中,让她开始她逃避自由,成为了缺乏理性精神的牺牲品。
丽贝卡的吃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成精神性变态,这种极端的生命感觉体验是因为欲望压抑而得不到正常的宣泄所致,也是一种自虐的行为:“狂热吃泥土和墙皮,饥渴地吮吸手指,拇指上甚至都结出了茧子。她呕出混杂有死水蛭的绿色液体。她夜夜不眠,烧热得颤抖。”丽贝卡和皮埃特罗的爱情久久无果,不断遭到阿玛兰妲的阻挠,对此她深感无力,对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感到沮丧,当何塞航海归来,从与皮埃特罗绝望的爱情之中苏醒,而又陷入极度的身体渴望之中,最后放弃了百依百顺的未婚夫皮埃特罗,与莽汉何塞结合,这些行为都表现了丽贝卡的受虐倾向。
丽贝卡是不服输,勇敢地对抗过命运(这种命运的孤独感也是全书孤独的重要一种)但又最终失败的女性。命运的无情击碎了她的青春勇敢,她对爱的追求,两次接连的变故让她绝望并再也走不出孤独。婚后的纵欲体现了丽贝卡超常的性欲,她不断地渴求何塞的身体,她的性爱像是在剥削、蚕食别人,榨干吸净别人全部的物质与精神,直至何塞死亡,这时的丽贝卡叔像是一个施虐狂, 正如波伏娃所定义的三种女性角色之一的妓女一样:妓女是为了钱,而丽贝卡是通过吞噬性般的性爱,两者都是为了使她从男人那里得来的他者身份得到认可,体现了剥削者的特质。即使如此,丽贝卡也是绝对的他者,即客体,因为她依赖于别人的认同,她的命运有着强大的依附性。
2.原生家庭的缺失
原生家庭深藏的缺失可能是一场劫难。我们一生都在弥补童年时期的缺失。这并不危言耸听。《百年孤独》中,十一岁的丽贝卡,跟着几位皮草商人不停跋涉来到乌尔苏拉的院子里。她的所有行李仅包括一个小衣箱,绘有小花的小摇椅,还有一个帆布袋子。这个帆布口袋里装着她父母的骨灰。到了这个家里后,这些骨灰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很久后丽贝卡才融入家庭生活。数天过去,她什么也不吃,谁也无法理解她为什么没有饿死。后来印第安人发现:她吃土。院子里充满香气的湿润的土地和只要用指甲轻轻一刮就唾手可得的石灰墙皮更是令她难以拒绝。尽管乌尔苏拉曾制止过她的这种行为,但这基本不起作用。
丽贝卡正是这样,有意用吃土的行为反抗心灵的不安,又在潜意识里用失眠症来忘却童年的恐惧。丽贝卡的“新我”出现了,可“旧我”的折磨还在骨子里。这种磨难来源就是童年的记忆,爱和安全感的缺失,在昏暗的童年里从没有感受过爱,在青葱的时光里又不会爱,在生活中既害怕爱的到来又害怕爱的失去。丽贝卡在漫漫孤独中老去。幼年时爱的缺失带来给她深到骨髓的不安和恐惧,陪伴了她整个一生。
四、结语
田小娥与丽贝卡是不幸的。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只求心之所向与心爱之人共度余生,无奈敌不过时代与现实的抨击。然而田小娥与丽贝卡又是幸运的。她们拥有冲动心性和炽热情欲,拥有无畏的勇气,即便身处沼泽,也不愿被淤泥浸染。在历史的洪流中,与田小娥和丽贝卡拥有相似命运的女性数不胜数,然而敢于与命运斗争的寥寥无几,她们不屈服命运的精神力量对现代女性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范玮.浅析《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之异同[J]. 文学教育(下),2019(10):124-125.
[3]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第2版,2017.
[4]高岚.白鹿原上的女性之殇——浅析白鹿原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文教资料,2019(19):7-8.
[5]辛冀秋.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看《白鹿原》与《百年孤独》[J].文学教育(下),2020(02):116-117.
[6]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195-196.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710127)
关键词:《百年孤独》,《白鹿原》,田小娥,丽贝
一、引言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故事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小镇马孔多的出现到消亡的过程,表现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苦难历史。在浩如烟海的传世经典文本中,该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将现实与想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统治者到基层民众,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大到社会百态,小到生活琐事,马尔克斯以犀利的笔锋将拉美社会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切割。丽贝卡作为全书典型性孤独式人物,是理解全书核心要义的一把钥匙,也是透视拉美女性被命运掌控而又无法反抗的一个独特视角。
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讲述陕西关中平原的白鹿原上,以白家和鹿家为代表原上几代人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变化。“文革”结束后,随着拨乱反正的持续开展,以“理性主义”为内核的“反思文学”出现在了大陆文坛,《白鹿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陈忠实先生对人性的发掘尤其体现在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中,田小娥作为新旧女性转换的代表,最富传奇色彩,对封建传统礼教的毒害和对新社会的美好向往勾勒出了这位善良女性的艰辛历程。
虽相隔万里重洋,两位女性相隔东西两地,所处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但她们的命运惊人的相似,却又有极大的差别。对比两部巨著中女性的角色定位,对其中女性角色的再次解读和分析,进而探索两位女性悲剧的成因,为实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公平诉求有现实指向意义。
二、田小娥与丽贝卡形象展现
田小娥是《白鹿原》中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也是最动人的女性形象,她无疑是作者塑造的一位在当时历史背景中最典型的过渡女性代表。迂腐的父亲将正值花样年华的田小娥许给了年老但富有的郭举人,与其说她是个小妾,不如说是个丫鬟,整日整夜地伺候郭举人。然而,不管别人给她的名义是什么,对田小娥父亲来说,她只有一个作用——嫁给举人换银两。年轻的田小娥渴望正常的情感,于是勾引来自白鹿原上的割麦长工黑娃,并萌生了与其厮守一辈子的念想,事情败露后被郭举人逐出家门。但是,黑娃对她不离不弃,这使得田小娥又有了重新“做人”的希望和勇气。本以为此后可以跟黑娃过上踏实的生活,但两人的结合却没有得到黑娃父亲鹿三和族长白嘉轩的认可,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传统的捍卫者们——白鹿原居民将她拒之门外。被赶出家门的二人居住在白鹿原村东头的破窑洞里。虽然得不到族人的认可,但对田小娥来说能够与心上人在一起,“安安宁宁,吃糠咽菜”也是幸福的。但后来因黑娃闹农协,逃出村子, 抛下田小娥一人。在不被族人认可的情况下,田小娥为了生存投靠鹿子霖,又被鹿子霖利用,作为报复白嘉轩的工具去勾引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最后被鹿三杀死,最终村长将她深埋在窑洞里。绝望的田小娥也许并不明白,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她当下的局面,是什么在冥冥之中操纵着自己,她能做的仅仅只有用自己的身体去反抗这种无形的力量。
《百年孤独》中的丽贝卡相比田小娥来说有追求幸福的自由。丽贝卡是阿玛兰妲的共轭角色,作为孤儿被布恩迪亚家收养,在马孔多这样一个封闭环境中,丽贝卡注定要成为一个局外人。她虽然居住在这里,却因为“身世不明”无法真正融入布恩迪亚家族。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一起长大,她原本是有希望在马孔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的。她和阿玛兰妲一起爱上了意大利人皮埃特罗·克雷斯庇,主动表白的丽贝卡先夺得青睐,与他情投意合,奈何遭遇情敌阿玛兰塔的百般阻挠。阿玛兰塔多次从中作梗使丽贝卡和皮埃特罗·克雷斯庇二人难以成婚,婚期一再推迟不说,皮埃特罗·克雷斯庇也开始退缩。丽贝卡此时敢爱敢恨,但是皮埃特罗·克雷斯庇却懦弱求全,这个时候,也刚好是丽贝卡最脆弱的时候,迷恋上了回家的浪子霍塞·阿卡蒂奥哥哥。霍塞·阿卡蒂奥身上所具有的狂野不羁的气质,与皮埃特罗·克雷斯庇的懦弱寡断截然相反。这种气质中所蕴含的雄性的旺盛情欲征服了丽贝卡,这个时候,伦理、道德、世俗、人伦都无法阻止她的渴望,二人迅速闪婚,但婚后的生活令丽贝卡始料未及,短暂的幸福后,霍塞·阿卡蒂奥完全肉欲的生活方式使她陷入痛苦深渊,为了从这种苦痛中解脱,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当自己的男人莫名死于枪下时,她并不感到有多悲伤,她只是把好不容易克服的吃土的恶习变本加厉的重拾起来,她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她活得比阿玛兰妲还长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饱受孤独的煎熬,一直到安静的无人知晓的离开人世。
三、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田小娥悲剧形成原因
1.文化因素
自西周以来所形成的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严密的家国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辛冀秋,2020)。单元家庭成为了天子统治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元素。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严密的统治秩序,而其中所蕴含的社会伦理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家长制与三纲五常是其内容之一。在这样的社会普遍遵循的观念之下,田小娥几乎毫无悬念的选择了听从父母背后的繁琐伦理,在被许配之后,继续进入下一个伦理循環——夫为妻纲。渴望自由爱情的田小娥被传统社会的夫权步步紧逼,此时的她仍然生活在传统伦理道德所规定的轨迹中,因此她此时的生活依旧是充满平静的,她心里亦明白,这种压抑她内心的日子不会长久,对传统儒学尊卑伦理的抵抗几乎要达到极限,近乎严苛的封建礼教,压制私欲的仁义道德让田小娥日复一日的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当国内思想发生激烈交锋变革之时,新思想的风吹进了这位传统妇女的内心。随着她自身对封建礼教的进一步认识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她终于向被安排好的命运亮出了准备好的利剑。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被传统人伦秩序认为是“离经叛道”,她亮剑的同时,代价也是巨大的:首先她遭到了以男权为尊的休妻,即便妇女没有任何过错,休妻一向被认为是不忠不烈的代名词;其次被休妻使得她的父母颜面扫地,这是家门的不幸,家族的耻辱。三是由于时时刻刻都受到来自村民的非议目光和家人的咄咄逼人,敢于追求自我的田小娥终于被恶毒的封建礼教所击败,不得不将身体作为反抗的最后工具,逐渐沉迷在肉体的欢愉之中。她的反抗被当作是不守妇道,这对一直以来鼓吹封建道德,向来以“仁义”正统思想标榜的白鹿村来说,这样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叛逆者,是万万不可存留的。她去世后,尸体的气味布满了整个村子,而她的不灭魂灵竟引发了瘟疫。这也从侧面描述了,这位勇敢地反抗命运,敢于挑战封建繁文缛节秩序的女战士的不死精神,而她所代表的新思想终究会对传统封建礼教形成弥漫之势。
上千年所形成的传统儒家文化在为迎合统治者的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工具。但当上层建筑轰然倒塌,而新政权尚未建立的空隙,显然就显得不合时宜,在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下,田小娥成为了新旧女性转换过程中的探路者,牺牲品。一边是自由的婚姻,一边是家人乃宗族都遵循的封建尊卑,以一人之力宣示了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她悲惨的结局是无法避免的。
2.时代因素
田小娥所处的时代是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风雨飘摇的时期之一, 封建制度经过五千多年的沧桑,已经走向了腐朽和没落。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以沉重打击,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理念,使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的民主思潮(辛冀秋,2020)。在革命后的中国大地上,各种力量在残酷地竞争,新旧思想斗争激烈。共产党与国民党都在发展自己的力量,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又给这场斗争带来了新的变数和考验;同时,不满任何政党的土匪和军阀,亦是搅和在各种斗争中,整个社会秩序都是混乱不堪的。国内无论是政治局面还是社会局面均充满变数,帝国主义势力交错纵横,地方財团、乡绅、土匪、平民、工人等被迫卷入各种繁纷复杂的斗争中,救亡图存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声。
白鹿原上的斗争无疑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复杂局面。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作为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田小娥选择跟着黑娃,从此她的命运与浩浩荡荡的革命巨轮同进退。而正是由于选择了献身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黑娃不得不放弃自己美好的甜蜜生活。然而这场运动在当时中国众多的农民运动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浪潮,对于不幸的田小娥来说,这与她人生的巨大裂变没有什么不同。从此,黑娃从此亡命江湖,依附于他的田小娥,开始了更加屈辱的生活。
(二)丽贝卡悲剧形成原因
1.逃避自由个性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人身上还有逃避自由和成为物的意图,这是一条险恶的道路,因为人被动、异化、迷失,就会成为外来意志的牺牲品,与其超越性分离了,被剥夺了一切价值”(2004)。丽贝卡结局悲剧的原因,恰恰不是外界势力所带来的这一点与田小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本可以顺顺利利的过完一生,只因心中那放不下的执念,此时的她输给的正是她自身的理性,在对爱情的极度渴望之时,理性色彩悄无行踪,这使得她迷失在了爱情的泥沼中,让她开始她逃避自由,成为了缺乏理性精神的牺牲品。
丽贝卡的吃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成精神性变态,这种极端的生命感觉体验是因为欲望压抑而得不到正常的宣泄所致,也是一种自虐的行为:“狂热吃泥土和墙皮,饥渴地吮吸手指,拇指上甚至都结出了茧子。她呕出混杂有死水蛭的绿色液体。她夜夜不眠,烧热得颤抖。”丽贝卡和皮埃特罗的爱情久久无果,不断遭到阿玛兰妲的阻挠,对此她深感无力,对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感到沮丧,当何塞航海归来,从与皮埃特罗绝望的爱情之中苏醒,而又陷入极度的身体渴望之中,最后放弃了百依百顺的未婚夫皮埃特罗,与莽汉何塞结合,这些行为都表现了丽贝卡的受虐倾向。
丽贝卡是不服输,勇敢地对抗过命运(这种命运的孤独感也是全书孤独的重要一种)但又最终失败的女性。命运的无情击碎了她的青春勇敢,她对爱的追求,两次接连的变故让她绝望并再也走不出孤独。婚后的纵欲体现了丽贝卡超常的性欲,她不断地渴求何塞的身体,她的性爱像是在剥削、蚕食别人,榨干吸净别人全部的物质与精神,直至何塞死亡,这时的丽贝卡叔像是一个施虐狂, 正如波伏娃所定义的三种女性角色之一的妓女一样:妓女是为了钱,而丽贝卡是通过吞噬性般的性爱,两者都是为了使她从男人那里得来的他者身份得到认可,体现了剥削者的特质。即使如此,丽贝卡也是绝对的他者,即客体,因为她依赖于别人的认同,她的命运有着强大的依附性。
2.原生家庭的缺失
原生家庭深藏的缺失可能是一场劫难。我们一生都在弥补童年时期的缺失。这并不危言耸听。《百年孤独》中,十一岁的丽贝卡,跟着几位皮草商人不停跋涉来到乌尔苏拉的院子里。她的所有行李仅包括一个小衣箱,绘有小花的小摇椅,还有一个帆布袋子。这个帆布口袋里装着她父母的骨灰。到了这个家里后,这些骨灰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很久后丽贝卡才融入家庭生活。数天过去,她什么也不吃,谁也无法理解她为什么没有饿死。后来印第安人发现:她吃土。院子里充满香气的湿润的土地和只要用指甲轻轻一刮就唾手可得的石灰墙皮更是令她难以拒绝。尽管乌尔苏拉曾制止过她的这种行为,但这基本不起作用。
丽贝卡正是这样,有意用吃土的行为反抗心灵的不安,又在潜意识里用失眠症来忘却童年的恐惧。丽贝卡的“新我”出现了,可“旧我”的折磨还在骨子里。这种磨难来源就是童年的记忆,爱和安全感的缺失,在昏暗的童年里从没有感受过爱,在青葱的时光里又不会爱,在生活中既害怕爱的到来又害怕爱的失去。丽贝卡在漫漫孤独中老去。幼年时爱的缺失带来给她深到骨髓的不安和恐惧,陪伴了她整个一生。
四、结语
田小娥与丽贝卡是不幸的。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只求心之所向与心爱之人共度余生,无奈敌不过时代与现实的抨击。然而田小娥与丽贝卡又是幸运的。她们拥有冲动心性和炽热情欲,拥有无畏的勇气,即便身处沼泽,也不愿被淤泥浸染。在历史的洪流中,与田小娥和丽贝卡拥有相似命运的女性数不胜数,然而敢于与命运斗争的寥寥无几,她们不屈服命运的精神力量对现代女性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范玮.浅析《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之异同[J]. 文学教育(下),2019(10):124-125.
[3]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第2版,2017.
[4]高岚.白鹿原上的女性之殇——浅析白鹿原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文教资料,2019(19):7-8.
[5]辛冀秋.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看《白鹿原》与《百年孤独》[J].文学教育(下),2020(02):116-117.
[6]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195-196.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7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