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立德之基、立人之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浩浩历史,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一直成为人们崇尚的人文情怀,是维护社会道德体系稳定、规范社会秩序的道德力量。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担负着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等重要任务,在强化对学生感恩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强化感恩教育的渗透是摆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绝大部分学生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宠爱有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家长只满足于对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锻炼及吃苦耐劳教育,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呵护及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很难形成。学校评价机制"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学生很少有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学校缺乏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严重腐蚀着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下,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色情、凶杀虚拟游戏中,很难产生对感恩价值观的认可。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对学生实施感恩父母的教育
感恩应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一人立足社会、促进事业成功的保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何谈感恩别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作为在家庭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来说,平日很缺少有感恩父母的情感体验。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学科要有效强化教材的整合,挖潜感恩内容,加大感恩教育的辐射力度。例如,在教学《我和父母》一节内容时,笔者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了"我当一天家"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课余帮助家长做家务。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认识、说体会,展开交流活动。有的同学说,父母几十年如一让学生在感恩中健康成长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感恩教育的渗透
王忠林
(浙江温州瑞安市湖岭镇溪坦学校)
感恩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立德之基、立人之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浩浩历史,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一直成为人们崇尚的人文情怀,是维护社会道德体系稳定、规范社会秩序的道德力量。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担负着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等重要任务,在强化对学生感恩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强化感恩教育的渗透是摆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绝大部分学生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宠爱有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家长只满足于对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锻炼及吃苦耐劳教育,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呵护及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很难形成。学校评价机制"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学生很少有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学校缺乏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严重腐蚀着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下,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色情、凶杀虚拟游戏中,很难产生对感恩价值观的认可。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对学生实施感恩父母的教育
感恩应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一人立足社会、促进事业成功的保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何谈感恩别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作为在家庭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来说,平日很缺少有感恩父母的情感体验。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学科要有效强化教材的整合,挖潜感恩内容,加大感恩教育的辐射力度。例如,在教学《我和父母》一节内容时,笔者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了"我当一天家"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课余帮助家长做家务。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认识、说体会,展开交流活动。有的同学说,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家务太辛苦了;有的同学说,我做家务的时候,很想别人有一句关切的话语,多希望别人能帮一把啊;有的同学说,家长做家务的时候,自己只是旁观者,不能帮家长一起分担,真是太不应该了!
学生们体验到父母的辛勤付出,才能产生感恩回报的心理。为了使学生养成感恩习惯,笔者开展了"读懂父母"演讲比赛、"家务我来做"、"假若我是父母"、"爸妈,我想对您说"等系列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为下班回家的父母送上一句温暖的问候、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给父母捶背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感恩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体验父母的辛苦,从而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答父母的自觉行动。
(二)对学生实施感恩老师的教育
感念师恩,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美德,几千年的传承,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精神支撑。学生对老师怀有感恩心理,才能将感恩意识化为学习的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以回报教师辛勤劳动。例如在讲授《师生友谊》这节内容时,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假若我是教师,我如何面对学生"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体验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引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在汽车撞向学生的紧要头奋力抢救学生的先进事迹:学生得救了,而张丽莉老师却失去了双腿,以自己的生命演绎了教师高尚师魂、博大师爱的壮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震撼。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肯定和赞赏教师工作价值的名言名录,办好"发愤学习,报答师恩"学习专栏,使学生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体验师魂的神圣、师爱的伟大。
(三)对学生实施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教育
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是中华民族高尚、壮美的道德情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感恩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科感恩教育渗透与强化感恩教育实践体验。
(1)加强学科渗透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恩情怀,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社会的繁荣与祖国富强贡献力量。例如,在教学《法律护我》这单元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自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学生理解以法律形式确认未成年人所享受的家庭、学校、社会及法律保护,这是社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倾注的深深的情和浓浓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及社会的感恩心理。
初中学生生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由于对国家历史了解甚少,他们往往不能很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注重将思想品德学科与历史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今夕对比,感受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和事产生感恩之情。使他们从小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誓愿,感恩社会,感恩国家,励志学习,报效祖国。
(2)强化实践体验
思想品德教育学科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层面,更重要的是加强感恩实践体验,促进学生感恩意识向感恩行为的转化。因此,笔者结合教材感恩教育渗透的需要,引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农村,使学生置身于开放的社会教育系统中,体悟感恩情怀,加强感恩实践。例如在教学《关爱社会》、《情系祖国》这些内容时,笔者引领学生进入工厂,让学生感受工人如火如荼的工作场面,领略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引领学生参加当地医院组织的歌咏比赛,感受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走进军营,感受战士们为保家卫国刻苦训练的报国热情。同时,引领学生走进烈军属、孤寡老人以及一些需要扶助的困难家庭,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验施恩于人的快乐。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组织青年服务志愿队,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奉献活动。例如清除街道墙壁小广告、帮助清洁工打扫卫生、帮助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等。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习惯,强化对感恩价值的认可,形成牢固的感恩理念。
一、初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绝大部分学生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宠爱有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家长只满足于对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锻炼及吃苦耐劳教育,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呵护及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很难形成。学校评价机制"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学生很少有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学校缺乏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严重腐蚀着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下,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色情、凶杀虚拟游戏中,很难产生对感恩价值观的认可。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对学生实施感恩父母的教育
感恩应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一人立足社会、促进事业成功的保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何谈感恩别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作为在家庭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来说,平日很缺少有感恩父母的情感体验。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学科要有效强化教材的整合,挖潜感恩内容,加大感恩教育的辐射力度。例如,在教学《我和父母》一节内容时,笔者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了"我当一天家"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课余帮助家长做家务。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认识、说体会,展开交流活动。有的同学说,父母几十年如一让学生在感恩中健康成长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感恩教育的渗透
王忠林
(浙江温州瑞安市湖岭镇溪坦学校)
感恩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立德之基、立人之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浩浩历史,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一直成为人们崇尚的人文情怀,是维护社会道德体系稳定、规范社会秩序的道德力量。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担负着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等重要任务,在强化对学生感恩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强化感恩教育的渗透是摆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绝大部分学生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宠爱有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家长只满足于对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锻炼及吃苦耐劳教育,导致孩子对父母的呵护及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很难形成。学校评价机制"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学生很少有接受感恩教育的机会。学校缺乏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严重腐蚀着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下,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色情、凶杀虚拟游戏中,很难产生对感恩价值观的认可。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对学生实施感恩父母的教育
感恩应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一人立足社会、促进事业成功的保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何谈感恩别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作为在家庭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来说,平日很缺少有感恩父母的情感体验。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学科要有效强化教材的整合,挖潜感恩内容,加大感恩教育的辐射力度。例如,在教学《我和父母》一节内容时,笔者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了"我当一天家"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课余帮助家长做家务。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认识、说体会,展开交流活动。有的同学说,父母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家务太辛苦了;有的同学说,我做家务的时候,很想别人有一句关切的话语,多希望别人能帮一把啊;有的同学说,家长做家务的时候,自己只是旁观者,不能帮家长一起分担,真是太不应该了!
学生们体验到父母的辛勤付出,才能产生感恩回报的心理。为了使学生养成感恩习惯,笔者开展了"读懂父母"演讲比赛、"家务我来做"、"假若我是父母"、"爸妈,我想对您说"等系列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为下班回家的父母送上一句温暖的问候、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给父母捶背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感恩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体验父母的辛苦,从而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答父母的自觉行动。
(二)对学生实施感恩老师的教育
感念师恩,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美德,几千年的传承,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精神支撑。学生对老师怀有感恩心理,才能将感恩意识化为学习的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以回报教师辛勤劳动。例如在讲授《师生友谊》这节内容时,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假若我是教师,我如何面对学生"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体验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引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在汽车撞向学生的紧要头奋力抢救学生的先进事迹:学生得救了,而张丽莉老师却失去了双腿,以自己的生命演绎了教师高尚师魂、博大师爱的壮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震撼。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肯定和赞赏教师工作价值的名言名录,办好"发愤学习,报答师恩"学习专栏,使学生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体验师魂的神圣、师爱的伟大。
(三)对学生实施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教育
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是中华民族高尚、壮美的道德情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感恩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科感恩教育渗透与强化感恩教育实践体验。
(1)加强学科渗透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恩情怀,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社会的繁荣与祖国富强贡献力量。例如,在教学《法律护我》这单元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自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学生理解以法律形式确认未成年人所享受的家庭、学校、社会及法律保护,这是社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倾注的深深的情和浓浓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及社会的感恩心理。
初中学生生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由于对国家历史了解甚少,他们往往不能很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注重将思想品德学科与历史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今夕对比,感受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和事产生感恩之情。使他们从小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誓愿,感恩社会,感恩国家,励志学习,报效祖国。
(2)强化实践体验
思想品德教育学科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层面,更重要的是加强感恩实践体验,促进学生感恩意识向感恩行为的转化。因此,笔者结合教材感恩教育渗透的需要,引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农村,使学生置身于开放的社会教育系统中,体悟感恩情怀,加强感恩实践。例如在教学《关爱社会》、《情系祖国》这些内容时,笔者引领学生进入工厂,让学生感受工人如火如荼的工作场面,领略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引领学生参加当地医院组织的歌咏比赛,感受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走进军营,感受战士们为保家卫国刻苦训练的报国热情。同时,引领学生走进烈军属、孤寡老人以及一些需要扶助的困难家庭,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验施恩于人的快乐。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组织青年服务志愿队,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奉献活动。例如清除街道墙壁小广告、帮助清洁工打扫卫生、帮助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等。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习惯,强化对感恩价值的认可,形成牢固的感恩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