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交焦虑障碍主要症状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它不仅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以元认知视角重新解释了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原因,并通过实例,阐述了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社交焦虑障碍的临床干预过程。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社交焦虑;条件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5-0051-03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SP),是指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境,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大多在青春期(13~19岁)起病,这个阶段正是人在社交、教育与职业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学习以及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就会有所减少,与此同时,工作、学习能力、社交生活能力都会下降,这些对个人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求助者基本资料及症状表现
小伟(化名),男,16岁,辽宁人,高中一年级。相貌一般,身体健康,喜欢弹吉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父母经营着小型商店。性格比较内向,寡言少语,有礼貌。因为学习分心,前来咨询。
在和小伟深入交流后发现,真正影响小伟学习分心的原因是他在听课或者学习时,总会不经意回想一些平日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小伟皱着眉头自述,对他来说,走路遇到别人是一件让他苦恼的事情。每当自己走在路上,遇到认识的同学或者老师,明明知道应该主动上前打招呼,但这时心里却犹豫不决,好像有什么阻拦着自己;不知道怎么和老师同学打招呼,苦恼打招呼要聊些什么;聊的内容他们会不会感兴趣,他们会不会喜欢和我说话,每每想到这些就心跳加速,很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小伟通常会采取逃避的方式,低着头走开装作没看见,或者绕路走开,实在不行就故意放慢自己的脚步,在后面远远地跟着。如果对方先与自己打招呼,自己便应和一声,匆匆走开。小伟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时常因为此事烦恼。
在与小伟后来的谈话中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并非在高一时才出现,只是以前没有在意。原来在小伟初二时,从小特别要好、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竟然不告而别,小伟很纳闷为什么他会不告而别,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别人是不是也不喜欢自己,担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二、临床诊断与心理机制分析
根据DSM-IV和CCMD-3诊断标准,确定小伟为社交焦虑障碍。
(一)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的或本人意识到了但是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反应。即每当处于某种条件或情景(S)下,便会自动地引发某种情绪(E),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会自动产生某种思维、行为或躯体反应(R)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自动运行的,而且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该过程的发生,即便意識到了也难以自行控制,因此S-E-R也被称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据此原理,小伟的社交恐惧症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是由多次弱刺激不断积累而形成的社交焦虑,进而泛化到整个人际交往中。
小伟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就很优秀,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与人交往的机会较少,加之父母要求严格,使得小伟的基础焦虑较高,性格方面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时谨小慎微,有时候表现得过于有礼貌,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小伟从小便与他的好朋友两人在一起,十多年的相处让小伟特别习惯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而好朋友的不告而别在小伟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刺激,他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也必须独自适应没有好朋友的生活,去适应其他同学的社交方式。
由于小伟缺少人际交往的知识,一旦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或误解(刺激点S),便会产生较强的消极情绪(情绪E),如焦虑、恐惧等,这种消极情绪导致小伟不敢过多和别人说话(行为反应R),使其本来就很敏感的情绪更加焦虑紧张,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评价性情绪E’),继而导致其不敢和别人交往以及焦虑紧张等消极的行为和思维反应。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地增强放大,使小伟面对人际交往情境时的焦虑情绪越来越高,行为表现也越来越不尽人意。而这种反应已经潜移默化在日常生活泛化开来,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陈述性知识的缺乏
陈述性知识即描述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事实的知识。小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是因为他本身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由此可见,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处于空白状态。
(三)程序性知识的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一般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其中C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情境,即Condition;A即更强调人的认知反应,是更复杂的运行知识进行思维的高级反应,即Action。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它有适宜和不适宜之分。小伟的自动运行的程序性知识是不适宜的。从小伟的症状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到,小伟在人际交往中缺少了一种正确的程序知识。即他一到需要进行人际交往的情境中便不知道“怎么办”是合适的。比如,当遇到同学需要打招呼时(C1),他便紧张、焦虑(A1),如果紧张、焦虑(C2),那么他就不能及时做出反应(A2),如果他不能及时做出反应(C3),那么他会担心同学认为自己冷漠(A3)……
三、干预过程
(一)认知调整
根据小伟的心理机制分析,我们从改变小伟的认知结构开始入手,使其建立积极的心态。 首先,详细地向小伟分析产生社交焦虑的原因,使小伟明白干预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核心因素是情绪,是自己无意中将焦虑情绪与自己的社交行为构成联结,这种联结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让小伟建立对咨询的自信心。
其次,让求助者明白情绪和知识对于思维的重要性。大脑是靠知识来思维的,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头脑中如果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就不能顺利进行人际交往。如果知识具备,但情绪很紧张,不能充分将知识发挥,思维也会向消极的方面去考虑,产生别人不喜欢与自己聊天等负面想法。
另外,填补求助者脑中缺乏的知识,如教给求助者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正确知识,让小伟在和朋友交流时,可以聊天气、电影、旅游、美食等,如果是女生之间可以聊化妆、衣服,男生之间可以交流体育运动、游戏等。
最后,纠正求助者脑中不合理的认知。笔者问小伟当时的好朋友不告而别会不会是有原因的,可能家里比较急,没来得及和你道别,小伟也表示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些偏激;让小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别的同学能够主动跟你打招呼,哪怕是问声好,你内心都会感到喜悦,所以你首先从尝试问好开始……
(二)放松训练技术
放松训练的原理是高效的暗示学习,通过循序渐进的肌肉绷紧放松并配合深呼吸,让求助者达到比较放松的状态,然后加入风景想象使来访者进入更加平静的状态。当来访者情绪非常平静放松时加入情感组织者(能引发求助者积极情绪的体验),将来访者需要调动的情绪调动出来,将人们的积极情绪(E’)充分调动起来后,输入条件性刺激场景(S)以及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即新的积极行为习惯或状态(R’),以此帮助人们建立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即E’—S—R’,从而改变其不适应的潜意识行为。
在与小伟的沟通中知道小伟特别喜欢弹吉他唱歌,而且還曾在学校演出过,受到广泛好评,于是双方商量后决定用这件事作为情感组织者,让小伟想象自己站在学校的舞台上独自演奏的场景,自己的精彩表演惊艳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那一刻的自己是光彩夺目、自信满满的。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输入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性知识:如果遇到同学(C1),便主动微笑地打招呼(A1),打招呼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与同学聊天时(C2),能轻松自在地讲出准备许久的话题,聊聊天气、学校、运动等(A2),这时候的自己是那么自信;与同学交谈时(C3),自己是那么的喜悦,那么的自然,期待着下一次的见面,也更向开朗、大方迈出了一大步(A3)……
(三)防复发训练
当结束咨询,返回实际的生活环境中极有可能出现新问题,为了帮助求助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运行正确的新程序,我们需要教会来访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复发策略,即用元认知指导和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小伟可能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新状况,防复发训练的作用在于做到未雨绸缪,在创设情境下教会小伟症状出现时的解决策略,让小伟做到问题来了也不怕。提升小伟的人格系统,让其成为更加优秀、自信的人,真正懂得用元认知智慧有效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情绪状态等。
(四)作业布置
为了让小伟能更好更快地解决自身的问题,每次咨询结束后都会布置以下几项作业:
1.增加体育锻炼,多跑步:通过跑动中肌肉的绷紧放松,体内释放内啡肽(一种可以促进身心愉悦的激素),让求助者的心情感到愉悦,在跑步过程中可以适当想象自己是多么自信的一个人,一个敢于和别人打招呼的人;
2.听放松训练的录音:受咨询时间的限制,当不能接受咨询时,可以听录音,让新程序、新知识在脑中得到强化;
3.经常记录进步笔记,每当自己取得进步时就记录下来,经常翻看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当出现情绪波动时,可以翻看笔记,积极调整自己,重获自信;
4.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社团或兴趣小组,多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自己在实践中的能力。
四、干预效果
一共进行了七次咨询,第四次咨询时,小伟欣喜地将自己能够主动大胆和别人说话告诉笔者,认为自己有了明显的改变,对接下来的咨询也充满了信心;第六次咨询时,小伟自述学习时能够注意力集中,自己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咨询结束后一个月,小伟通过微信告诉笔者,在学校的月考中取得了自上高中以来最好的成绩,也没有为以前的事情苦恼,而且和同学的关系融洽了许多,笔者也对小伟的进步进行了赞扬。
五、讨论
通过对小伟的社交焦虑障碍的个案研究,我们了解到元认知干预技术能够有效干预学生的社交焦虑障碍。此外,要解决当前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改善人际交往现状,不仅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还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美]汤姆(Tomb,D.A.).精神病学(第 6 版)[M].张勉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
[3]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左文萍 终校/温尔虹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社交焦虑;条件性情绪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5-0051-03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SP),是指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境,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大多在青春期(13~19岁)起病,这个阶段正是人在社交、教育与职业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学习以及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就会有所减少,与此同时,工作、学习能力、社交生活能力都会下降,这些对个人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求助者基本资料及症状表现
小伟(化名),男,16岁,辽宁人,高中一年级。相貌一般,身体健康,喜欢弹吉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父母经营着小型商店。性格比较内向,寡言少语,有礼貌。因为学习分心,前来咨询。
在和小伟深入交流后发现,真正影响小伟学习分心的原因是他在听课或者学习时,总会不经意回想一些平日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小伟皱着眉头自述,对他来说,走路遇到别人是一件让他苦恼的事情。每当自己走在路上,遇到认识的同学或者老师,明明知道应该主动上前打招呼,但这时心里却犹豫不决,好像有什么阻拦着自己;不知道怎么和老师同学打招呼,苦恼打招呼要聊些什么;聊的内容他们会不会感兴趣,他们会不会喜欢和我说话,每每想到这些就心跳加速,很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小伟通常会采取逃避的方式,低着头走开装作没看见,或者绕路走开,实在不行就故意放慢自己的脚步,在后面远远地跟着。如果对方先与自己打招呼,自己便应和一声,匆匆走开。小伟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时常因为此事烦恼。
在与小伟后来的谈话中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并非在高一时才出现,只是以前没有在意。原来在小伟初二时,从小特别要好、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竟然不告而别,小伟很纳闷为什么他会不告而别,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别人是不是也不喜欢自己,担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二、临床诊断与心理机制分析
根据DSM-IV和CCMD-3诊断标准,确定小伟为社交焦虑障碍。
(一)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的或本人意识到了但是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反应。即每当处于某种条件或情景(S)下,便会自动地引发某种情绪(E),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会自动产生某种思维、行为或躯体反应(R)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自动运行的,而且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该过程的发生,即便意識到了也难以自行控制,因此S-E-R也被称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据此原理,小伟的社交恐惧症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是由多次弱刺激不断积累而形成的社交焦虑,进而泛化到整个人际交往中。
小伟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就很优秀,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与人交往的机会较少,加之父母要求严格,使得小伟的基础焦虑较高,性格方面敏感多虑,和别人相处时谨小慎微,有时候表现得过于有礼貌,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小伟从小便与他的好朋友两人在一起,十多年的相处让小伟特别习惯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而好朋友的不告而别在小伟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刺激,他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也必须独自适应没有好朋友的生活,去适应其他同学的社交方式。
由于小伟缺少人际交往的知识,一旦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或误解(刺激点S),便会产生较强的消极情绪(情绪E),如焦虑、恐惧等,这种消极情绪导致小伟不敢过多和别人说话(行为反应R),使其本来就很敏感的情绪更加焦虑紧张,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评价性情绪E’),继而导致其不敢和别人交往以及焦虑紧张等消极的行为和思维反应。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地增强放大,使小伟面对人际交往情境时的焦虑情绪越来越高,行为表现也越来越不尽人意。而这种反应已经潜移默化在日常生活泛化开来,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陈述性知识的缺乏
陈述性知识即描述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事实的知识。小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是因为他本身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由此可见,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处于空白状态。
(三)程序性知识的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一般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其中C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情境,即Condition;A即更强调人的认知反应,是更复杂的运行知识进行思维的高级反应,即Action。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它有适宜和不适宜之分。小伟的自动运行的程序性知识是不适宜的。从小伟的症状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到,小伟在人际交往中缺少了一种正确的程序知识。即他一到需要进行人际交往的情境中便不知道“怎么办”是合适的。比如,当遇到同学需要打招呼时(C1),他便紧张、焦虑(A1),如果紧张、焦虑(C2),那么他就不能及时做出反应(A2),如果他不能及时做出反应(C3),那么他会担心同学认为自己冷漠(A3)……
三、干预过程
(一)认知调整
根据小伟的心理机制分析,我们从改变小伟的认知结构开始入手,使其建立积极的心态。 首先,详细地向小伟分析产生社交焦虑的原因,使小伟明白干预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核心因素是情绪,是自己无意中将焦虑情绪与自己的社交行为构成联结,这种联结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让小伟建立对咨询的自信心。
其次,让求助者明白情绪和知识对于思维的重要性。大脑是靠知识来思维的,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头脑中如果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就不能顺利进行人际交往。如果知识具备,但情绪很紧张,不能充分将知识发挥,思维也会向消极的方面去考虑,产生别人不喜欢与自己聊天等负面想法。
另外,填补求助者脑中缺乏的知识,如教给求助者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正确知识,让小伟在和朋友交流时,可以聊天气、电影、旅游、美食等,如果是女生之间可以聊化妆、衣服,男生之间可以交流体育运动、游戏等。
最后,纠正求助者脑中不合理的认知。笔者问小伟当时的好朋友不告而别会不会是有原因的,可能家里比较急,没来得及和你道别,小伟也表示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些偏激;让小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别的同学能够主动跟你打招呼,哪怕是问声好,你内心都会感到喜悦,所以你首先从尝试问好开始……
(二)放松训练技术
放松训练的原理是高效的暗示学习,通过循序渐进的肌肉绷紧放松并配合深呼吸,让求助者达到比较放松的状态,然后加入风景想象使来访者进入更加平静的状态。当来访者情绪非常平静放松时加入情感组织者(能引发求助者积极情绪的体验),将来访者需要调动的情绪调动出来,将人们的积极情绪(E’)充分调动起来后,输入条件性刺激场景(S)以及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即新的积极行为习惯或状态(R’),以此帮助人们建立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即E’—S—R’,从而改变其不适应的潜意识行为。
在与小伟的沟通中知道小伟特别喜欢弹吉他唱歌,而且還曾在学校演出过,受到广泛好评,于是双方商量后决定用这件事作为情感组织者,让小伟想象自己站在学校的舞台上独自演奏的场景,自己的精彩表演惊艳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那一刻的自己是光彩夺目、自信满满的。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输入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性知识:如果遇到同学(C1),便主动微笑地打招呼(A1),打招呼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与同学聊天时(C2),能轻松自在地讲出准备许久的话题,聊聊天气、学校、运动等(A2),这时候的自己是那么自信;与同学交谈时(C3),自己是那么的喜悦,那么的自然,期待着下一次的见面,也更向开朗、大方迈出了一大步(A3)……
(三)防复发训练
当结束咨询,返回实际的生活环境中极有可能出现新问题,为了帮助求助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运行正确的新程序,我们需要教会来访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复发策略,即用元认知指导和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小伟可能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新状况,防复发训练的作用在于做到未雨绸缪,在创设情境下教会小伟症状出现时的解决策略,让小伟做到问题来了也不怕。提升小伟的人格系统,让其成为更加优秀、自信的人,真正懂得用元认知智慧有效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情绪状态等。
(四)作业布置
为了让小伟能更好更快地解决自身的问题,每次咨询结束后都会布置以下几项作业:
1.增加体育锻炼,多跑步:通过跑动中肌肉的绷紧放松,体内释放内啡肽(一种可以促进身心愉悦的激素),让求助者的心情感到愉悦,在跑步过程中可以适当想象自己是多么自信的一个人,一个敢于和别人打招呼的人;
2.听放松训练的录音:受咨询时间的限制,当不能接受咨询时,可以听录音,让新程序、新知识在脑中得到强化;
3.经常记录进步笔记,每当自己取得进步时就记录下来,经常翻看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当出现情绪波动时,可以翻看笔记,积极调整自己,重获自信;
4.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社团或兴趣小组,多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自己在实践中的能力。
四、干预效果
一共进行了七次咨询,第四次咨询时,小伟欣喜地将自己能够主动大胆和别人说话告诉笔者,认为自己有了明显的改变,对接下来的咨询也充满了信心;第六次咨询时,小伟自述学习时能够注意力集中,自己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咨询结束后一个月,小伟通过微信告诉笔者,在学校的月考中取得了自上高中以来最好的成绩,也没有为以前的事情苦恼,而且和同学的关系融洽了许多,笔者也对小伟的进步进行了赞扬。
五、讨论
通过对小伟的社交焦虑障碍的个案研究,我们了解到元认知干预技术能够有效干预学生的社交焦虑障碍。此外,要解决当前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改善人际交往现状,不仅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还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美]汤姆(Tomb,D.A.).精神病学(第 6 版)[M].张勉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
[3]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左文萍 终校/温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