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过后是朝阳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zhiw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位年近古稀老人的行迹,为温州各新闻媒体所关注,被温州街头巷尾的许多老百姓所传颂,成为温州群众眼中的新闻人物,他就是温州市慈善总会会长韩文德。
  
  夕阳过后是朝阳:
  
  在温州,慈善事业是“朝阳”事业。它从催生、成长及壮大,始终凝聚着韩文德同志的心血。早在1998年,他从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就十分高兴地被邀担任刚建立的鹿城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做了两年的慈善工作后,他深深意识到慈善事业将给温州的贫困人群带来最及时的关注和温暖,于是在2000年上半年召开的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他领衔提交了“关于尽快成立温州市慈善总会的议案”,经过他艰苦的筹备工作,终于在2002年4月3日催生了温州市慈善总会。当组织决定和公众推举他担任慈善总会会长一职时,他欣然接受,主动挑起了这个重担。
  为使慈善事业开好头,起好步,韩文德同志积极做工作,争取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市政府除从财政拨出100万元作为创始基金外,每年再拨10至15万元作为总会的日常开支。市民政局提供了办公用房。在市长办公会议帮助下,5000万元创始基金安全增值,每年为总会带来近300万元的利息。在资金募集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及部门负责人都带头捐款,积极参与。特别是市长亲自发表电视讲话,亲自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亲自端着募捐箱到企事业单位接受捐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推动了温州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使慈善事业尽快发展壮大,他领导总会开展了一系列募集资金和救助活动,至今在市本级共筹善款6300多万元。在市慈善总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市大多数县(市、区)先后成立了慈善总会,全市现有善款合计13462万元,同时,市慈善总会还募集到价值2900多万元的救助物资。共支出救助金1149万元,发放了全部的救助物资,在全市开展了扶贫、解困、助医、救灾、助学、助残、安老以及“送温暖”等一系列救助活动,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在温州,凡是知情的人都知道,韩文德作为慈善总会的“班长”,劳苦功高。在他刚离开领导岗位的那些日子里,有人评价:他像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的能量是有限的,但他善于利用蓝天、白云、远山的背景,衬托出最动人的黄昏美景。在温州慈善事业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又开始燃烧自己,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
  
  志存蓝天白云间
  
  筹集慈善资金是发展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为了筹集更多的善款,他既挂帅,又当先锋,打了无数的电话,写了许多封信,跑了不少的路,冒酷暑,顶寒风,到处作揖磕头,真是说尽好话,失尽自尊,所付出的心血是难以计算的。凡是对筹资有利的事,他都坚持去,且是经常拖着痛风发作的身子上门劝捐。2001年4月,他去温州新城开发公司劝捐,新城开发公司老总说好捐20万元,当他得知韩文德同志是忍着痛风发作的病痛上门劝捐的,又追加至26万元。
  为筹集建立一流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所需的6800万元资金,2002年夏天,顶着酷暑,他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跑了上海、杭州、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温州商会进行动员劝捐,甚至不放过市委组织市级离退休老同志去香港考察的机会,亲自去拜访香港温州同乡会的各界人士,动员他们献爱心。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短短几天,就筹集到善款25万港元。可以说,近几年来,韩文德同志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为筹募慈善资金而奔波。每年一次的“慈善一日捐”活动,都要延续几个月,这段时间是他最忙的时候,活动开展到哪里,他就动员到哪里。在某单位举行的“一日捐”活动仪式上,他充满激情地宣传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介绍志愿军老战士周绍文把每月部分工资作为善款上缴的动人事迹和无名英雄何先生捐巨款不留名的爱心壮举,该单位领导被他纯朴的慈善语言感动了,当场又追加20万元善款。
  为了鼓励、发动更多的人支持慈善工作,他与热心慈善事业的各类人群交朋友,以自己的亲和力赢得方方面面的支持。他曾亲笔手书“为民”,赠予为慈善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瓯海太清宫住持卢阿光;曾亲笔手书“世上自有真情在”的条幅送给一位致富不忘贫困同胞的二等甲级残疾军人斯国勋,并上门向他致意;以及亲切登门看望身在病榻,慈心为人的郑建国等一批爱心人士。同时亲自出面配合媒体策划新闻报导,与温州电视台制作《帮助》等栏目,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
  他做救助工作,不顾年迈,不辞辛劳。他有痛风病、心脏病、高血压、失眠症,就是这种身体,上高山下海岛,经常出现在救助的一线,出现在最贫困的地区。2003年11月2日,永嘉县靠近台州仙居和丽水缙云边界的边远山区界坑乡杨庄村发生特大火灾,烧毁房子150间,殃及88户300多人,使这个省级贫困乡村因此雪上加霜,得知这一情况,他即驱车经过4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代表市慈善总会将一车的衣物和8万元的救助资金及时送到灾民手里,对这雪中送炭的善举,灾民十分感动。
  他做救助工作,身体力行,作风扎实。1999年,据苍南县扶贫办提供的资料,全县还有1632间茅草房一直得不到解决,他以市扶贫领导小组顾问的身份向市委领导作了汇报,并亲自与市领导下去调研,先后6次下去解决此事。最后苍南县拨出300多万元、鹿城慈善总会拿出5万元,其他方面筹措55万元,使茅草房基本得到解决。在义务担任区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时,他并非只是挂挂名,也做具体工作。市慈善总会筹建之初,筹委会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人手少,條件差,身为主任的他凡事亲力亲为,就连起草报告、文件这种琐事,也自己动手。为了节省开支不增加人员,成立后的总会至今只有6位工作人员。他既抓大事,又干实事,仍保持着这种作风,成了一位高级义工。今年10月,在发动为安徽六安市送救灾衣物的活动中,他除自己家带头捐献外,还动员院子内的邻居都来参加,自己整理和搬运,把自己家当成了仓库。
  这就是慈善工作。难吗?当然艰难。但他义无反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知道,选择了慈善事业,便是选择了更艰苦的工作,选择了更坚强的拼搏。他是一位慈善长者,更是生活的开拓者。竹风菊影慈善情
  “不图花开一时艳,只求根固树长青”。韩文德同志一贯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有着强烈的慈爱之心。几十年来,他一直热心社会公益工作,至今仍身兼市扶贫领导小组、老年基金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多项社会工作。
  60年代初,他还在地委组织部门工作时,曾想方设法帮永嘉贫困山区修了一条简易公路,时至今日,人们还一直念念不忘这件事,“听到喇叭响,想到韩部长”。在任期间,他一直重视山区扶贫工作,他下去的时间长,调查的问题多,这在干部群众中自有公论。凡是他到过的地方,所见到的那些办学条件差,孩子上学甚为困难,他都为此多方奔波,凭着自己的影响力,千方百计为筹措资金而努力,在他离职之前这项资金就筹集了100万元以上。文成县山区里阳乡中心小学校舍简陋,孩子上学困难,他筹集了几十万元资金,为学校改善了条件,上学儿童不断增多,乡和学校领导十分喜悦,把新校舍拍成照片贴在影集里,并在扉页里印着“心系老区教育,德传千秋万代”的题词,赴温州送到他手里。
  同时,文德同志也很关心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助学问题。文成西坑镇一户农民收养了5个孤儿,当老大雷爱仙初中毕业无法再上学时,市妇联等有关部门把他带到温州市冶金职业学校读书,文德同志专程去该校看望他,并把自己节省的300元钱送给小雷作学习费用,还发动全班同学捐款,使这位少数民族孤儿得以安心学习。1996年,看了《温州晚报》一则泰顺新浦乡一对少年兄妹无钱上学的求助信息,他就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名义召集该乡的市级扶贫挂钩单位负责人会议,除了送去800元给这对兄妹解决读书费用外,还落实了市蔬菜办作为长期提供助学经费的单位。不少人都被韩会长的慈心为人的精神所感动,近年来给他本人送感谢信的很多,其中一个“清廉为官本,积德寿而康”的精美字牌就是一例。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多年来没日没夜地操劳于无利可图的社会福利事业呢?一位年届七十的老人,人生的荣辱恩宠都已经历过了,那么,他追求的是什么呢?欢乐!他常说,看到弱势群体得到帮助,他就感到快乐,感到满足,感到人生的价值。在他简朴的办公室里,悬挂着“心怀慈善受人敬,身行善举自欢欣”的匾额,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韩文德同志非常注意形象,注重人格魅力。经常说,慈善资金一分一厘都不能乱用。他平时办公也非常节省,可以说到了苛刻的地步。平常用纸,舍不得用稿纸,写材料总是用机关废旧文件的背面,就连给领导写信也是这样。他在慈善总会上班不拿一分钱补贴,为节省开支,他婉言谢绝了一些单位要给总会买车的美意。因为徒步上下班,2003年酷夏高温,他中暑了两次。11月,浙江省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温州召开,省慈善总会长孙家贤一再叮嘱工作人员要关心韩会长的身体。
  温州某知名企业曾上门请他担任顾问,并许诺一定数量的年薪,他谢绝了。退休后他的工资减少了很多,可他五年来先后向区、市慈善总会捐献了18500元。瓯海太清官住持卢阿光非常仰慕韩文德同志的为人,向慈善总会捐50万元创始基金时,强烈要求他一定要出席仪式,说将钱“交给他放心”。捐善款140万元的厉育平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所以要捐款,除了自己的善心外,还被会长这种忘我无私的精神所感动。”在他的带领下,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不计较报酬的高低,不计较工作量的超常,也不计较工作环境的艰苦,无怨无悔地工作着。他的人格魅力,对搞好温州慈善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韩文德同志以人格的力量坚守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1989年至今,先后荣获全国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省星星火炬奖、省绿叶奖、省老有所为贡献奖和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省青年工作良师益友等多项荣誉称号。他像竹,不计名利,高风亮节;他像菊,老当益壮,笑傲霜天。他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体现自己晚年的人生价值。
其他文献
我的爸爸是一个工人,偶尔去工地,算起来还是在家的日子居多。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他不甚了解。因为父亲似乎很少笑,至少我很少看到。所以,我有些怕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回避他。  那时我很贪玩,抓住机会便与小伙伴们东奔西跑。爷爷有时会看着我玩。如果让爸爸看到了,他就会从鼻子里发出“哼”的一声,然后就冲着正向前跑的我喊:“青青,回家读书去,别乱走!扭伤了脚我可不管。”我也就只能悻悻地跟在他后面走了!就这样,只
期刊
傍晚,女儿还没有回家。我不时到门口张望一番,心里有些不踏实。觉得女儿最近几天行动有点怪怪的,中午还缠着我提前支取了这个月的零花钱。孩子有钱可不是件好事,她会不会……我坐不住了,焦急地向学校走去。  放学后的校园显得有些空旷,我抬头向女儿所在的班级望去,教室里的灯已经灭了。我急匆匆地走出校门,发现前面不远处几个小不点儿一边走着一边议论着什么。哇,其中的一个小女孩不正是我的女儿么?我三步并作两步跨到女
期刊
毕沅,字湘衡,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出生于江苏太仓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好学,10岁已能写诗。他以《续资治通鉴》而名扬学林,学识渊博,著述浩繁,留有《传经表》、《经典文字辨证书》、《关中胜迹图记》、关中、山左、中州《金石记》等著作。  清乾隆31年(1766),毕沅在甘肃任巩秦阶道,后升为陕西按察使、布政使。38年任陕西巡捕。50年调河南巡抚,不久升为湖广总督。  他在陜西时间最长,先后约达10余年。
期刊
为了促进河南慈善事业的发展,利用书画艺术筹集慈善资金,经有关部门批准,河南首家慈善书画院最近在郑州成立。河南省人大副主任、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副省长刘新民等有关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并讲了话。会后,来自省会郑州的30余著名书画家们挥毫泼墨进行了现场创作,开展了成立后的首次義举——救助百名孤儿笔会。这次活动是由河南省慈善书画院、大河报社、河南移动通信公司共同组织的。  慈善书画院是由河南省慈善总会主管
期刊
斯里兰卡    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  2005年8月30日,我们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斯里兰卡总统库马拉通加夫人举行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及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双方一致表示,发扬中斯友好的优良传统,扎实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把中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  会谈是在极为友好,充满情谊的气氛中进行的。这我们从他们的讲话中就可以感觉到。我
期刊
近年来,八月对于地处秦岭巴山腹地的安康来说,几乎是灾难的代名词,因为洪水灾害总是在这个即将收获的月份光临,给人们的心里蒙上阴霾。而这个月份也是接到高考入学通知书的贫困生们最为焦虑的时光。但是,2004年8月26日上午,在离市区40里开外的恒口镇教育办三楼会议室,在淅淅沥沥的阴雨中,却透着强烈的希望之光——这里正在召开安康市慈善协会恒口镇教育基金会2004年度奖励救助贫困大学生暨捐资助学大会。  十
期刊
大连的慈善是极富特色的,大连慈善义工的奉献和义举为这个美丽的城市又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大连人民,进入大连的全国各地许多百姓,都曾深深感受到来自大连慈善义工的那饱涵深情的服务、帮助,都曾被他们那温暖、有力的援手紧紧握过。  从2002年3月5日開始,大连慈善总会筹委会在全国首开先河拥有了自己的慈善义工队伍,到目前发展的注册义工已接近五千名,开展社会义务服务项目24项,组织社会公益活动1384次,
期刊
阳光满院    走进加拿大密西沙加颐康新院,感觉非常舒畅,心中充满欢喜,恍若回到家里。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从院长、义工、社工,至饭堂服务员、清洁工人等等,不管认不认识,不管是在门口还是走廊、电梯内碰面,都会听到问好、问安或关怀的话语。微笑,多么可爱的微笑,让一张张脸容光焕发,像明亮的阳光,带着温暖与希望,不但给黑夜带来光明,又驱逐了寒冷、孤独、寂寞、不快——住在这里的老人有福了,去哪里找这样一处理
期刊
十多年前的一天,香港爱国同胞刘浩清先生的老伴孔爱菊回家后半响无语,经刘先生再三询问,才叹了口气说:“今天去医院,听说香港不缺少女秘书,只缺高级护理人员、缺少高级护士。”  刘太在国外曾看到过一些女孩缺少一技之长,生活所迫只能从事皮肉生意。如今听说有个别从内地来港的女子为谋生卖笑卖身,她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要是能办个培训学校,香港的高级护理人才就解决了。”  刘先生觉得老伴的念头不错,要早日实现科教
期刊
2004年8月23日,一位来自南京的古稀之年的老人来到《慈善》杂志社。这位老人名叫汪洁华,从南京来到天津办事,顺便到《慈善》杂志社来看望。她热情、健谈,与我像老熟人一样交谈,见老人精神矍铄、乐观开朗,谈起事来津津乐道的样子,我真不敢相信老人家已是年近70岁的人了。  有着“慈善大姐”美誉的汪洁华老人,1949年解放军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她才14岁。那年她参了军,当上了一名解放军的文艺兵。那战争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