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听说能力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生活技能。它对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口语交际教学需以学生为本,创设有效的交际环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者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思维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学生;意义及作用;训练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69-2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逼迫下,学生被求学压力催逼得几乎没有了自由学习的空间,除了一天到晚埋首于题海,他们再没有多少时间去尝试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众多不善言辞的学生,众多不知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众多在课堂上都不知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想法陈述出来的学生。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没有真正的口语交际训练课,这中间可能有考试的因素,可能有教师专业能力的因素,也可能有社会的功利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段话科学简洁地说明了口语交际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长期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归纳课堂口语交际教学有以下几点方法。
一、复述
我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都重视学生对课文的复述。诸如复述“木兰代父从军”时,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一定会考虑到:木兰为什么代父从军?在战场上作战情况怎样?她是否立功?战后她的状况如何?我提醒学生:在一连串的内容中哪些是重点?重点根据文章主题需要。学生思考的结果肯定会是:木兰战前和战后内容是重点,而作战情节应尽量简化。这样既避免学生“死背”,又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张口的习惯,克服在众人面前说话容易犯的两种毛病——或张口结舌、羞涩局促、语无伦次或信口开河、离题千里、不知所云。长期训练复述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使每个学生能说会道、井井有条,而且促使他们围绕中心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相协调的能力。
另外,课堂上还经常性地让学生复述老师问题,复述前一个发言同学的陈述,复述若干同学的观点。这个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倾听的注意力、耐心程度、信息辨析能力,“逼”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得不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学生回答和陈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经常用眼神肯定、侧身倾听、含笑点头这些动作来鼓励学生,也经常用“你说的有道理”、“我赞成你说的”这些语言来鼓励学生,不论哪种形式,教师其实都是在向学生传达着自己倾听的态度。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倾听鼓舞时,他们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学习的自信,教师良好的倾听习惯也会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观察事物进行口语交际
观察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观察,到课堂上来交流。学生可以观察同一事物,也可以观察不同事物。无论在课上当场观察,还是布置学生课外自行观察,都要提出要求,指点观察方法。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使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启发学生多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被观察事物的认识。教者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在表达的形式上不要多加限制,在表达的内容上也不宜规定的过于具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别的同学边听边想,可以插话,可以补充,也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如教学七年级《春》,教者首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眼里的春天,学生说的不够具体,这时教师问学生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春天。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北部校园(曾公祠),去观察春天,亲近春天,看看春天的花、草、小动物,还有人们的衣着等。学生在春天里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感受。然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交流,这时的学生热情极高,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春天。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同时也丰富了交际内容。
三、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
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十分感兴趣。在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口语交际的教学时,教师特别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组父母与孩子的生活图片,上面有父母打开门迎接孩子回来,雨中送伞给孩子,晚上十点父母送牛奶给孩子等内容。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真实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们讲述了他们父母的故事,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以及对他们的关爱,决定拿出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具体真实的生活情景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和欲望。
对于那些情节生动、人物鲜明的文章内容,让学生充当其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激昂。诸如《羚羊木雕》,让学生扮演“我”、父母、万芳、奶奶等,学生都不用打草稿,简直就是一幕舞台表演的现场剧。
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现场采访”,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采访中感悟课文情境、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其语言的流畅性和规范性,促进他们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还是上一幕,表演完后教者作为主持人采访了上面人物,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做法。先说说自己哪儿做的是正确的,再说说哪儿做得不对,最后得出一致结论,父母与孩子之间要相互理解。
四、在听朗读、讲故事中进行口语交际
学生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读一篇美文,所选的材料符合自己的接受能力,能引起同学们兴趣、启发他们思考。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的故事或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听朗读讲故事进行口语交际,应该把所听的内容作为引子,重点交流听了话题想到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对此话题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对话题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探讨。教师须在其中穿针引线。诸如学生喜欢朗读冰心的诗,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冰心诗的主题的内容就多些,学生对冰心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对于冰心诗的赏析学生就有话可说啦,并且都说到点上。 五、在讨论、辩论中进行口语交际
教师可以事先布置题目,使学生有所准备,如查阅有关资料,请教别人等,这样可以提高发言的质量。临时组织的即席讨论、辩论,教师应当把题目讲清楚,必要时还可以做适当的提示,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时间。教师提供的话题,应当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是学生所熟悉和关心的,并且是有讨论和辩论价值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里的部分话题就是很好的材料,比如《《科海泛舟》中的“科学应当造福于人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的“铸剑为犁应有日”,《走上辩论台》中的“上网利弊谈”、“关于科隆的争议”等。明显是正确的观点或错误的观点,不宜作为辩论的话题。对学生的发言不能有过高要求,教师在学生口语交际时,提醒学生要使用礼貌用语,纠正不恰当的语调和姿势。
六、活动之后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往往在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以趁机组织学生将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与大家交流。学生兴趣盎然,有话可说。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口述条理要清楚,用词要恰当,语言要流畅。诸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学农、野炊等活动,回校后老师组织学生在班级探讨活动意义所在,在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在活动中最令你难忘的细节是什么,哪位同学在你的印象中是最深的。因为这些探讨的话题都是学生有话可说的,所以学生们发言特别踊跃。
七、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语训练
每个星期确定一话题,学生可事先准备相关材料,课前采取抽取方式,不让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人人都要准备。演讲的学生脱稿演讲,下面的学生都是评委。刚开展演讲活动时是老师评价,之后老师慢慢放手让学生自个评价。评价可从演讲者的仪态表情、语句的组织、条理是否清晰、主题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一堆金子,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清楚,通过我们现有的课堂,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善于用口语表达思想的人。但这是一个开始,诸如课堂演讲的实践活动,很可能就开启了某些学生本来一直关闭着的演讲天赋的大门,或许就是我们的演讲活动给了他们此后不一样的人生。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学生;意义及作用;训练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69-2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逼迫下,学生被求学压力催逼得几乎没有了自由学习的空间,除了一天到晚埋首于题海,他们再没有多少时间去尝试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众多不善言辞的学生,众多不知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众多在课堂上都不知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想法陈述出来的学生。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没有真正的口语交际训练课,这中间可能有考试的因素,可能有教师专业能力的因素,也可能有社会的功利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段话科学简洁地说明了口语交际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长期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归纳课堂口语交际教学有以下几点方法。
一、复述
我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都重视学生对课文的复述。诸如复述“木兰代父从军”时,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一定会考虑到:木兰为什么代父从军?在战场上作战情况怎样?她是否立功?战后她的状况如何?我提醒学生:在一连串的内容中哪些是重点?重点根据文章主题需要。学生思考的结果肯定会是:木兰战前和战后内容是重点,而作战情节应尽量简化。这样既避免学生“死背”,又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张口的习惯,克服在众人面前说话容易犯的两种毛病——或张口结舌、羞涩局促、语无伦次或信口开河、离题千里、不知所云。长期训练复述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使每个学生能说会道、井井有条,而且促使他们围绕中心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相协调的能力。
另外,课堂上还经常性地让学生复述老师问题,复述前一个发言同学的陈述,复述若干同学的观点。这个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倾听的注意力、耐心程度、信息辨析能力,“逼”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得不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学生回答和陈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经常用眼神肯定、侧身倾听、含笑点头这些动作来鼓励学生,也经常用“你说的有道理”、“我赞成你说的”这些语言来鼓励学生,不论哪种形式,教师其实都是在向学生传达着自己倾听的态度。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倾听鼓舞时,他们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学习的自信,教师良好的倾听习惯也会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观察事物进行口语交际
观察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观察,到课堂上来交流。学生可以观察同一事物,也可以观察不同事物。无论在课上当场观察,还是布置学生课外自行观察,都要提出要求,指点观察方法。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使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启发学生多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被观察事物的认识。教者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在表达的形式上不要多加限制,在表达的内容上也不宜规定的过于具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别的同学边听边想,可以插话,可以补充,也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如教学七年级《春》,教者首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眼里的春天,学生说的不够具体,这时教师问学生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春天。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北部校园(曾公祠),去观察春天,亲近春天,看看春天的花、草、小动物,还有人们的衣着等。学生在春天里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感受。然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交流,这时的学生热情极高,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春天。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同时也丰富了交际内容。
三、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
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十分感兴趣。在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口语交际的教学时,教师特别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组父母与孩子的生活图片,上面有父母打开门迎接孩子回来,雨中送伞给孩子,晚上十点父母送牛奶给孩子等内容。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真实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学生们讲述了他们父母的故事,感受到父母的不易以及对他们的关爱,决定拿出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具体真实的生活情景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和欲望。
对于那些情节生动、人物鲜明的文章内容,让学生充当其中的人物。创设故事情境,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激昂。诸如《羚羊木雕》,让学生扮演“我”、父母、万芳、奶奶等,学生都不用打草稿,简直就是一幕舞台表演的现场剧。
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现场采访”,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采访中感悟课文情境、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其语言的流畅性和规范性,促进他们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还是上一幕,表演完后教者作为主持人采访了上面人物,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做法。先说说自己哪儿做的是正确的,再说说哪儿做得不对,最后得出一致结论,父母与孩子之间要相互理解。
四、在听朗读、讲故事中进行口语交际
学生可以是讲故事,可以是读一篇美文,所选的材料符合自己的接受能力,能引起同学们兴趣、启发他们思考。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的故事或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听朗读讲故事进行口语交际,应该把所听的内容作为引子,重点交流听了话题想到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对此话题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对话题中提出的问题展开探讨。教师须在其中穿针引线。诸如学生喜欢朗读冰心的诗,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冰心诗的主题的内容就多些,学生对冰心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对于冰心诗的赏析学生就有话可说啦,并且都说到点上。 五、在讨论、辩论中进行口语交际
教师可以事先布置题目,使学生有所准备,如查阅有关资料,请教别人等,这样可以提高发言的质量。临时组织的即席讨论、辩论,教师应当把题目讲清楚,必要时还可以做适当的提示,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时间。教师提供的话题,应当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是学生所熟悉和关心的,并且是有讨论和辩论价值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里的部分话题就是很好的材料,比如《《科海泛舟》中的“科学应当造福于人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中的“铸剑为犁应有日”,《走上辩论台》中的“上网利弊谈”、“关于科隆的争议”等。明显是正确的观点或错误的观点,不宜作为辩论的话题。对学生的发言不能有过高要求,教师在学生口语交际时,提醒学生要使用礼貌用语,纠正不恰当的语调和姿势。
六、活动之后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往往在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以趁机组织学生将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与大家交流。学生兴趣盎然,有话可说。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口述条理要清楚,用词要恰当,语言要流畅。诸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学农、野炊等活动,回校后老师组织学生在班级探讨活动意义所在,在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在活动中最令你难忘的细节是什么,哪位同学在你的印象中是最深的。因为这些探讨的话题都是学生有话可说的,所以学生们发言特别踊跃。
七、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语训练
每个星期确定一话题,学生可事先准备相关材料,课前采取抽取方式,不让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人人都要准备。演讲的学生脱稿演讲,下面的学生都是评委。刚开展演讲活动时是老师评价,之后老师慢慢放手让学生自个评价。评价可从演讲者的仪态表情、语句的组织、条理是否清晰、主题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一堆金子,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清楚,通过我们现有的课堂,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善于用口语表达思想的人。但这是一个开始,诸如课堂演讲的实践活动,很可能就开启了某些学生本来一直关闭着的演讲天赋的大门,或许就是我们的演讲活动给了他们此后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