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待视界”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阅读期待”,就是源自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界”,它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和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能力,对新的阅读内容进行心理建构的预想。因此,“期待视界”同样可以应用于作文教学,与“阅读期待”一样,学生的作文“期待视界”也因学生的素养、体验、生活、心理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它是学生对作文的心理需要,也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心理预想。那么如何发挥“期待视界”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呢?鉴于此,笔者将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界”引入作文教学,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在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作文能动性、体验作文乐趣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激发“期待视界” 调动写作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之产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对写作充满期待。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兴趣与学生的期待视界有密切关系,期待视界作为一种内在的认知模式,具有选择和定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兴趣指向,而兴趣则是期待视界的外显化。可见,期待视界和写作兴趣都是写作的必要心理条件。
语文作文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期待视界,写出新意,写出学生自己对生活不同价值的理解。因此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期待视界”,利用情境、语言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想象、意志等心理因素,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对未来写作的期待和向往。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4》“跟别人说说心里话”,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巧妙地出示了班上的“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从信箱中取出一封题为《班长,我想对你说》的信读给大家听,创设了一个说话交流的情境;接着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别人”既可以是生活中最熟悉的爸爸、妈妈、同学、老师,一面之交的警察叔叔、护士阿姨,经常见面但并不熟悉的卖菜的老奶奶、收废品的老伯,也可以是植物、动物、物品,只要有话想说,谁都可以成为你的倾诉对象。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给学生带来了自由选择作文的权利,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期待视界”,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调整“期待视界” 拓宽写作思路
写作时,学生常会根据自己的期待视界去构思作品,因此教学中,学生、教材与期待视界三者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当学生认为作文内容低于自己的期待视界时,并不等于其真的就没有可写之处,可能是因为学生未能打开习作的思路;当学生认为作文内容远高于自己的期待视界时,必须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期待视界与其相符合。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调整“期待视界”的教学策略,来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
对于一些学生认为比较常见的、简单的作文题材(习作内容低于他的期待视界),教师应挖掘其中隐含的,学生没注意到的因素,调整学生原有的期待视界,使之发现新的东西,使学生在“旧瓶”中发现“新酒”,在“老生”嘴里听到“异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型的作文题材(习作内容高于他的期待视界),教师应该尽力寻求作文中与学生水平、经验相适应、相一致的因素,使学生产生熟悉感,才能让他们易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苏教版四年级作文《一次体验活动》《我的新发现》等,因为学生对生活的自然认知和体验较少,有一种无从下笔之感。此时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实地观察体验生活。如可以通过开展“当一次小警察”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警察当中做调查、做采访,借助网络资源了解有关警察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亲历警察的生活,在亲历中体验到这一职务的酸甜苦辣,在体验中感悟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些不仅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源头,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愿望,作文便由苦差事变成了趣事。
三、提升“期待视界” 享受写作成功
如何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写作的热情,从而提升学生已有的作文“期待视界”,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传统讲评课主角常常是优等生,中、下等生往往难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而每一位学生又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渴望,也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师应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析,通过互评互改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舞台。在互评互改活动中,优等生可以充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中等生既可从优等生那里有所学,也能对后进生提供必要的“援助”;而后进生将成为师生倍加关注的“主角”,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既可得到大家的关爱、帮助和鼓励,又可展现自己些许的成功。
与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相比较,引入“期待视界”,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由内而外,内外统一,可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体验作文乐趣。
(责编 张亚莎)
一、激发“期待视界” 调动写作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之产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对写作充满期待。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兴趣与学生的期待视界有密切关系,期待视界作为一种内在的认知模式,具有选择和定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兴趣指向,而兴趣则是期待视界的外显化。可见,期待视界和写作兴趣都是写作的必要心理条件。
语文作文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期待视界,写出新意,写出学生自己对生活不同价值的理解。因此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期待视界”,利用情境、语言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想象、意志等心理因素,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对未来写作的期待和向往。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4》“跟别人说说心里话”,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巧妙地出示了班上的“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从信箱中取出一封题为《班长,我想对你说》的信读给大家听,创设了一个说话交流的情境;接着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别人”既可以是生活中最熟悉的爸爸、妈妈、同学、老师,一面之交的警察叔叔、护士阿姨,经常见面但并不熟悉的卖菜的老奶奶、收废品的老伯,也可以是植物、动物、物品,只要有话想说,谁都可以成为你的倾诉对象。灵活自由的命题要求,给学生带来了自由选择作文的权利,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期待视界”,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调整“期待视界” 拓宽写作思路
写作时,学生常会根据自己的期待视界去构思作品,因此教学中,学生、教材与期待视界三者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当学生认为作文内容低于自己的期待视界时,并不等于其真的就没有可写之处,可能是因为学生未能打开习作的思路;当学生认为作文内容远高于自己的期待视界时,必须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期待视界与其相符合。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调整“期待视界”的教学策略,来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
对于一些学生认为比较常见的、简单的作文题材(习作内容低于他的期待视界),教师应挖掘其中隐含的,学生没注意到的因素,调整学生原有的期待视界,使之发现新的东西,使学生在“旧瓶”中发现“新酒”,在“老生”嘴里听到“异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型的作文题材(习作内容高于他的期待视界),教师应该尽力寻求作文中与学生水平、经验相适应、相一致的因素,使学生产生熟悉感,才能让他们易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苏教版四年级作文《一次体验活动》《我的新发现》等,因为学生对生活的自然认知和体验较少,有一种无从下笔之感。此时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实地观察体验生活。如可以通过开展“当一次小警察”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警察当中做调查、做采访,借助网络资源了解有关警察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亲历警察的生活,在亲历中体验到这一职务的酸甜苦辣,在体验中感悟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些不仅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源头,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愿望,作文便由苦差事变成了趣事。
三、提升“期待视界” 享受写作成功
如何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写作的热情,从而提升学生已有的作文“期待视界”,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传统讲评课主角常常是优等生,中、下等生往往难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而每一位学生又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渴望,也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师应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析,通过互评互改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舞台。在互评互改活动中,优等生可以充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中等生既可从优等生那里有所学,也能对后进生提供必要的“援助”;而后进生将成为师生倍加关注的“主角”,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既可得到大家的关爱、帮助和鼓励,又可展现自己些许的成功。
与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相比较,引入“期待视界”,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由内而外,内外统一,可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体验作文乐趣。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