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的语言运动特殊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认为:“朗读是指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言语器官发出声来,再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它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徐世荣认为:“朗读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成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引自张颂,1992)由此可见,朗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动,它涉及视觉输入、声音输出、听觉运动,并且需要朗读者进行自我监控,确保眼、口、手、脑协调。
  2.朗读与视觉输入
  朗读是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过程。它对视觉感知的语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将信息内容转换为口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人的言语观察、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说)都能得到锻炼。
  具体而言,朗读对于语言的输入来说,如果只用“听”来进行语言输入,这时只运用了大脑的语言和语义储存系统;如果只用“看”来进行语言输入,这时只运用了大脑的拼写储存系统。朗读是“看”和“听”的双重输入,也就是说在朗读中不仅运用了大脑的语言和语义储存系统,而且运用了大脑中的拼写储存系统,这就加强了语言输入的效果。
  朗读和默读(阅读)同样是视觉输入,但是有很多不同之处。朗读时,视觉输入是客观的、被动的,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读者需要把书面所看到的所有信息——包括标点符号——进行视觉输入,运用大脑的拼写系统,对信息进行迅速理解——也包含不理解的可能性,为声音输出做准备。默读时,视觉输入是主观的、主动的,读者可以有选择地看,既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逐字逐句,完全按照读者理解的需要,读者可以带着问题在一段文字中直接找到关键词(key words),然后进行下一段的视觉输入。默读的视觉输入以意群为单位,运用大脑的语义存储系统,对所看到的信息进行迅速整理、加工,以理解为目标,可以过滤掉不影响意义的信息。
  读者朗读时,通常是读给听众或自己听,如果漏掉了有关信息,会直接影响到朗读的效果和听者的理解。如朗读一篇优美的诗歌,每个词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包含着作者的充分的感情,喜怒哀乐都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如果朗读时有遗漏的信息(包括标点所提示的信息),无疑会影响诗歌的味道。而默读时,以理解、提炼重要信息为目标,在视觉输入时可以略读、跳读,而不会影响阅读质量。
  总之,视觉输入在朗读过程中是起点,是被动的、客观的,朗读者需要把所看到的信息一一在头脑中进行拼写解码、信息加工、意义理解(或不理解),为下一步声音输出做准备。
  
  3.朗读与声音输出
  朗读对语言输出来说,或者说朗读对口语来说,有助于训练发音器官,使肌肉能适应发音的需要,从而有助于语音、语调的改进。朗读既是输入基础上有声输出的“准备阶段”,又是信息输出的“独白阶段”。人们的朗读通过在量上的不断增加,就会产生质的变化,朗读的内容被逐渐自然地融会到人们的口语交际之中。李阳的“疯狂英语”就是很好的证明:一个人发音不准、语调不顺,听别人谈话或别人听自己谈话都有困难。因此,无论是一个单词还是一句话,和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音义对应模型是听懂、说对、读准的前提。在朗读时,学习者的眼、口、耳在大脑的指挥下相互配合,将文字转化成语音、语义。因此朗读可以矫正和强化头脑中音义对应模型的记忆,可以练习辨音。
  一个不会读写的人也许可以流利地说出想说的话,听懂别人的讲话,但是他不能够对文字信息进行朗读。所以朗读的前提条件是懂得文字,知道发音。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陆敏霞,2001),但是朗读的声音输出模式和口语的声音输出模式是不同的。有实验证明,注意朗读训练的学生口语反应迅速且准确,而朗读较少的学生则反复考虑,犹豫再三。这说明前者是凭语感,后者是靠逻辑分析或记忆搜索。
  朗读材料中的言语输出是一行行线型的字符,语义是通过字符和声符表达出来的,言语表达不是任意的,它受到语言使用约定俗成规则的制约,如:发音、声调、拼写、标点、词义、意群、短语、词法、句法、语篇结构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朗读者要在一瞬间抓住语意内涵,此刻大脑中语言控制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运作过程。口语表达中的言语输出是一串声符语流,表达时受一个人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水平、思维能力及讲话时的情感焦虑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发生口误时应及时纠正。
  对比阅读(silent reading)和朗读(oral reading)的神经传递过程,可知阅读过程只是朗读的一部分,即言语理解部分。朗读涉及布洛卡区的言语产出。分析Fromki(1971)和Levelt(1989)的言语产出模型,就会发现朗读和言语产出的主要区别在于言语计划的来源不同——言语产出中言语计划的来源是说话人的交际意愿或目的,由内部语言外化而成;而朗读中言语计划的来源是文本,由文字语言转化而成。朗读时,读者对篇章的理解和言语计划的制订是同时进行的,即朗读中概念生成机制(conceptualizer)和形式合成机制(organizer)合二为一,信息处理在各个部分平行进行,交叉起作用。朗读篇章时,读者是在理解篇章的基础上制订言语计划并将其转化为有声言语的。文本输入激活心理词库中的词目,这些意义单位聚集在短时记忆里,直至形成一个命题,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图式相互作用,得出篇章的意义。同时文本的视觉形象激活心理词库中相应词的语音,用于制订言语计划。文本输入不同,三条路径——视觉词汇路径、语义路径和语音路径被激活的程度不同,所得到的注意力的权重也不同,三条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言语计划。而对篇章意义的理解又影响言语计划中语音语调及断句的处理。最后,发声机制(articulator)将内在的言语计划转化为有声语言,而监控机制(monitor)则对言语计划和外化的有声言语进行实时监控,如发现错误则进行分析,进而自我修正。
  4.朗读与听觉运动
  朗读过程包含多种语言运动,既是自身言语的说者,又是听者,监听自己的话语,随时作出调整,使之符合自己的表达意图。
  朗读的自我听觉运动和听别人的讲话的听觉运动目的是不同的,过程也不同。朗读时,听觉运动是客观的、被动的,即不需要自我理解的,是不知不觉的,不以朗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声音输出了,听觉就马上运动,听到自己朗读的信息;听别人讲话时,听觉运动是主观的、主动的,想去听或不听,想去理解或不理解,是以自我的意志为转移。
  在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训练中,听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语言学派认为,听力理解心理过程,是从一系列连续性语音听辨开始的,话语作为听觉的感知对象,虽然是一种语音信号,但更重要的却是表达意义的思想陈述。这些陈述首先在短期记忆中得到鉴别,随之储存于长期记忆中。记忆作为接纳和处理输入信息的中心网络,始终处于不断检索、解析和应用的循环交迭之中,亦即处于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之中。新信息不断输入,使长期记忆的知识被不断激活而与短期记忆的新意发生联系,形成逻辑的或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当输入与知识相互适配时,理解就产生了”。当然,在输入与知识认识之间的相互适配,通常总是不完善的,所以听者的理解与话语的原意或多或少存在差距。而听力训练的重要性与作用,就在于为弥补理解的差距和增强长期记忆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朗读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当朗读者在放声朗读时,不仅在使用嘴,耳朵同时也在工作,而且大脑也在同时运作。朗读者在大声朗读的同时,已经将读、背、理解三个英语联系的关键点都抓到了,朗读时若能正确处理好连读、失爆、缩略、弱音,语句重音、辅音连缀、浊化、音变等语音问题,多次反复之后,听觉就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在听力训练和测试中遇到它们时,就能辨认出来。如果没有朗读过或朗读时没有注意这些语音问题,是听不出来的。因此,重视并经常朗读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
  5.朗读与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
  语言学专家把言语的发出到言语的接收称为言语链(speech chain)。讲话人在表达的时候,大脑中的活动是思维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一旦有适当的语言指令,指令便在大脑中“以脉冲的形式通过运动神经传到发音器官,通过与空气压力的共同作用产生声波”。语言学家P.B.邓斯和E.N.平森认为:“声波通过空气在说者与听者之间传播,在听者的耳朵里这种力变化就作用于其听觉器官,并产生神经脉冲,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听者大脑。在听者的大脑中本来已经有相当多的神经活动而这些活动又被来自耳朵的神经脉冲所调制。”头脑活动通过这种变化过程来理解语言,从而完成这一言语链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说者又是自身言语的听者,在监听自己的话语,随时作出调整,使之符合自己的表达意图。从语言学习的平面上看,大脑的思维活动就是语言符号与语意表达的协调融合。
  朗读和说话时我们会发生口误。在Thomas Scovel的《心理语言学》一书中,根据Corder的理论,讲母语的人不会“犯”错,他们只是口语产出时出错,但几乎立刻进行了自我纠正,这也反映了语言产出过程中的三种观点:一是讲话人讲话是不断地自我修正的过程,因为语言产出不是单向的,而是有交流有反馈,讲话人要确保语言产出的每个过程都准确无误;二是这也表明讲话人在出错时,自己会对错误很敏感,对语言产出过程(概念形成,言语组合,发声,自测、自控)中出现的错误有能力马上进行调整、修正;三是讲话人能在语言产出时控制并修正言语错误,也符合了乔姆斯基关于区别语言行为(performance)和语言能力(competence)的观点:前者是对语言的实际应用,后者是组成语言知识内化规则系统,在这个层面上,语言能力控制、修正语言行为使言语产出准确无误。
  6.结语
  本文通过阐述朗读与视觉输入、朗读与声音输出、朗读与听觉运动、朗读与自我监控的关系,分析了朗读这种特殊的语言运动。期望引发师生们的思考,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和推广这一传统的、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和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编著.神经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3]陈吉棠.论英语听力与阅读的关系.外语界,1993.4.
  [4]张伯昌,韩树培.听说读写教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5]王俊生.在听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外语界,1991.3.
其他文献
该文研究了聚酯动力粘度控制问题,建立了由粘度过程模式推理及控制器推理的推理机制,以及相应的由启发式规则及控制值规则构成的知识库体系,工业现场的初步实施结果令人满意。
当前聚酯工业正面临着全球性不景气,我国的聚酯工业生产经营也同样相当困难,目前迫切需要开辟及理顺化纤产品的开发渠道,建立健全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化纤、纺织、染整
该文采用X射线衍射法从微观上对PET膜结晶及取向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寻找发脆原因及解决方法,证实了发脆与结晶及取向的关系,提出了工艺措施。
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国内对他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长篇小说《红字》上,而对其短篇小说的关注却不多。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其短篇小说《胎记》,分析文本深层结构中隐含着的父权制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物化和女性的自我内化,以及在父权制社会里一些受极端科学主义思想的人对大自然的肆意侵害所造成的后果;并且揭示了对男权意识形态、父权制社会的
本文以机械手为例,介绍了通讯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编程以及提高系统可靠性、抗干扰能力的方法. In this paper, the robot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the hardware compone
本文简介了聚酯混凝土在整体地坪工程中的应用,列举了聚酯混凝土的主要性能,指出了聚酯混凝土在整体地坪中的注意事项和在抢修工程中的应用.简介聚酯混凝土的类型.
摘要: 本文通过对迷宫来源的追溯,结合现代社会的特性,深刻剖析了赛林格小说的人性迷宫世界,阐释了赛林格的永恒魅力所在。  关键词: 赛林格小说 人性迷宫 《麦田里的守望者》    希伯来神话中的上帝创造了伊甸园,而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则创造了另一种人类可以立足的世界——迷宫。如果说伊甸园是幸福、圆满的归宿,那么迷宫可以说是命运和邪恶甚至黑暗的所在。它的最大特征在于普遍认可的交通规则的消失,它是偶然和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强调,“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这既是针对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实,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也明确传递
介绍了国产聚酯帘线一层1100drex/3代替两层1100drex/2作为轿车子午线轮胎胎体骨架材料的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