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亡的合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和论证了死亡本能的存在,但爱欲究竟是与死亡本能相抗衡的主要力量,还是为死亡本能开辟道路,众说纷纭。电影《苦月亮》中的爱欲纠缠,别为研究爱欲与死亡本能的相互影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苦月亮》 爱欲 死亡本能
  
  爱欲一向是被视为作为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抗衡的主要力量,然而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苦月亮》中所展现的爱欲却导致并加速了人的毁灭。小说家奥斯卡在遇见咪咪之前生活逍遥,继承了巨额的遗产。与各类女人调情嬉笑。直至遇见咪咪。这个有着无辜眼神和如蜜桃般具有诱惑力的身体的女人。危机便在此时开始潜伏。他到处寻她,最后终于在餐馆遇到那让他魂牵梦绕的女人。两人三天三夜未出房门,沉浸在激烈而疯狂的爱欲纠缠之中。
  
  一、非常态的爱欲
  
  最初,这种爱与欲以一种甜蜜热烈的方式呈现。咪咪美好的身体,诱人的舞蹈对奥斯卡来说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他以近乎虔诚的态度仰望她、膜拜她,被她用各种性的方式奴役。爱欲如同罂粟般让他沉迷,也加倍耗费他的耐心与精力。爱与激情的极致之后便慢慢地偏离原来的轨道,渐进残酷。
  他终于感到厌倦,对于她。对于他们的爱情。他也对这种过于浓烈的爱感到了恐慌。甚至这个时候他已经感受到潜在的威胁,爱的极致的感觉与死亡的感觉如此接近。他尝试逃避、逃离。他千方百计地赶她走。打她骂她羞辱她。而她竟是一味地忍让退缩,只为和他在一起。她孩童般地幻想与他结婚。生小孩。爱在此时已经失衡。他说服她堕胎。不顾她的病痛将她一个人抛弃在飞机上。任其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他似乎又重获了自由。他重新过回以前的生活,混乱而自由的。偶然某次他遭遇了车祸。当他躺在医院时,他看到那张美丽的曾经被他抛弃的脸。咪咪表示她原谅了他。当他怀疑地与她握手时。她却突然把他拖下病床。他的腿从此瘫痪,她却表示要照顾他。从此,换位的折磨开始了。她负责为他打针治疗,随便用什么针头往他腿上乱扎:用凉凉的水为他洗头,洗到一半时跑去给情人打电话。撇下他一人在冷水中冻得直哆嗦。她带了他的舞伴回来,让他看到他们贴身热舞并在他的隔壁房间里交欢。她越来越肆无忌惮。他们仍旧相互爱恋,只是此时的爱已经完全畸形。他们把爱变成一种折磨,用让人毁灭的方式折磨对方。
  
  二、死亡本能的利用点
  
  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和论证了死亡本能的存在,认为从人的诞生那一刻开始,死亡本能就随时随地暗中窥视着人的生命,随时随地准备利用和借助任何对它有利的外部事件,跳出来毁灭人的生命。在影片《苦月亮》中,爱欲无疑成了死亡本能的借助对象,成为加速双方毁灭的原因。
  著名的美国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门林格尔认为。死亡本能完全可以乔装为生命,以渴望生命和热爱生命的形式出现,最后却导致人的毁灭与死亡。爱情原本是作为一种生命本能的积极拥护者出现并存在的,它阻止并反抗死亡本能的威胁。然而,一种激烈的、超乎常态的爱却往往成为人死亡本能的利用点,促使人的加速毁灭。当代精神分析家罗洛·梅就曾在《爱与意志》中提到:爱也可以导致和加速个体的死亡。许多神话传说中的著名人物都因为爱而导致和加速了自身的毁灭。死亡本能外转为攻击性、施虐倾向。也向内表现为自我惩罚、受虐倾向。处在爱欲之中的双方,往往外显为相互热爱、相互支持。却同时也潜在地表现一种相互折磨、相互迫害、相互毁灭。弗洛伊德认为,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是受死的本能驱使的。奥斯卡与咪咪两人极爱对方,却又不断地对方施以各种折磨、虐待。并在这种无休止的折磨与被折磨、虐待与被虐待中不断地深陷,双方对于爱、甚至对于来自对方的折磨的潜意识的渴望,都不断地印证了死亡本能的存在。人的死亡本能使双方的爱偏离正常。而这种超乎常态的爱欲又为人的死亡本能提供契机,不断地促使人奔赴死亡。
  同时这种极致的爱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性的体验。奥斯卡与咪咪两人都如同烈焰,猛烈地燃烧自己与对方。他们尝尽各种可能的性游戏。不顾一切地疯狂地沉迷于性爱,从而加速了破坏与消亡。这种毁灭甚至有生物学的依据,弗洛伊德就曾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
  “这说明随着完全的性满足而来的状况活象消亡的状况,也说明死亡与一些低级动物的交配行为相一致的事实。这些造物在生殖的行为中死去,因为爱的本能通过满足的过程被排除以后,死的本能就可以为所欲为地达到它的目的。”
  弗洛伊德将之称为“爱欲的耗竭”。他认为爱欲服从唯乐原则,旨在消除紧张,回复到先前的存在状态,从而其满足无异于为死亡本能开辟道路。这种爱欲的全面满足从而加速人的死亡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著名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中,久木与凛子也是在一种爱欲的极致体验之后共赴死亡。
  性给人以极致的狂欢,而最大的狂欢之后跟随的往往也是最大的绝望。奥斯卡与咪咪的爱欲纠缠热烈澎湃,热烈到一定程度却使双方感到了消亡的绝望,他们企图用爱来挣扎反抗,可越是挣扎的爱越是刺伤对方与自己。最终为人的死亡本能所利用,导致了奥斯卡枪杀咪咪之后自杀。
  影片最后,一直作为旁观者的英国夫妇在船边相拥。太阳升起,噩梦结束。也许此刻他们才意识到: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唯有平淡的爱才能够相互扶持。才能够长久。才能够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那种激荡的爱看上去固然如此美,却也是如此罪。
其他文献
[摘要]二战后欧美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T·J·克拉克[T.J.clark]在1973年出版的《人民的形象》和《绝对资产阶级》两书当中建立了他个人的“社会艺术史”的基本根基。在伦敦大学卡塔尔[Courtauld]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的《人民的形象》就已经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艺术实践的范例;这本书的兄弟篇《绝对资产阶级》则更进一步地探讨了在1848年革命期间艺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情境。  
[摘要] 雅是艺术质感和美感的保证,俗是追求生活原汁原味的世俗风格。与中国传统文艺相区别,赵本山喜剧艺术将大俗摆到了舞台的中心,俗成为集中表现的对象。这在中国文化的语境当中具有“陌生化”的效力。  [关键词] 喜剧俗接受场    无疑,赵本山赢得了当下中国喜剧舞台上最爽朗的笑声。赵本山喜剧已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语境中接受场层次最为复杂、最具批评价值的娱乐现象之一。本文就尝试对赵本山喜剧艺术的接受场
直接拍到风光大片,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地利、人和,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但天时由不得我们。有的时候,摄影人等了很久,也没有出现理想的天气,好看的光影。有的时候,行程所限,真是没有时间等待。这该怎么办?一种选择是不拍,另一种选择是先拍下来,做后期。在后期中,影调、色调都可以控制,只要掌握了快捷的方法,就可以很快做出精彩的作品,本期两位嘉宾提供了这样的方法。  原图不足:  1.影调缺乏魅力  2.曝光
[摘要] 好莱坞电影通过其叙事策略的“不变”展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如何讲故事并不是观众所要通过电影获得的最终意义,而故事中传递出健康与快乐,真实与善良的情感表达才是电影这种艺术表现手段所要赋予观众的最美丽的价值呈现。故事文本只有一个,但讲故事的方式却可以不受形式的限制,艺术最根本的使命在于表现生命力的真善美的存在。  [关键词] 《穿PRADA的女王》 好莱坞电影 叙事策略    大部分关于好莱坞
[摘要]电影《大鱼》像一首爱的诗歌,一场诗意的梦幻,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人生。  [关键词]《大鱼》 诗歌意境 人生哲理 艺术升华    一、电影《大鱼》中的诗境美  诗意画面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电影男主人翁爱德华坐在森林深处的河岸边,突然,月光下,宁静的河面上,出现一位美人的背影,她神秘曼妙,摄人心魄,使他独立岸边,暗自惊叹不已,而当他下水救她,靠近她的时候,她却消失无影,
[摘要]  日本电影《四月物语》是岩井俊二继青春爱情片《情书》之后的又一代表作,影片依然延续岩井俊二所擅长的暗恋题材、音乐式画面,符号般寓意的风格。  [关键词] 镜恋 恋物 唯美    以电影《情书》成名的岩井俊二,擅长在MTV式的画面中表达淡淡的却唯美式的爱情。他说。人越长大就越向往单纯,所以他总是把那些表情尴尬的少年人的细微情绪当作盛大美好的事情仔细描摹。与《情书》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暗恋不
摘要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视觉和听觉元素在电影中的和谐统一,使得电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然而在关注画面的色彩、画面间的剪辑、节奏的同时,人们却很少在意蕴藏其中的声音所带来的感受。在电影中,声音及其形式是难以捉摸的。这一难以捉摸说明了声音技术具有威力的部分原因:声音虽然仍未被人注意,却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电影 声音 特性    电影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视听语言
[摘要]相声、小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但是对于现在求新求变的观众们来说,旧的播出形式已经无法吸引他们。如何在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方面创新,从而更好的保存发扬优秀的曲艺遗产,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相声 小品 动漫    听相声、看小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一些经典的小品相声,大家更是早已熟知。有时,电视中,小品相声演员的声音一出。只要说上几句,观众就马上能够“对号入座”说
[摘要]根据在西方热销的中国灰姑娘的故事《马燕日记》改编的电影《上学路上》,在强化故事的基础上为西方书写了中国西部落后的生存和教育景况,满足了西方后殖民语境下奇现化的中国想象和定势思维下的西海固影像传播,影片还通过王燕和三花两个女孩的故事隐括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深层问题。  [关键词] 西海固映像 奇观想象 乡村教育 《上学路上》    一、由《马燕日记》到《上学路上》。    一个在中国西部落后地
【摘要】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以生活在香港天水围的底层市民为描写对象,在以返璞归真、洗尽铅华的朴实手法展示他们边缘生存状态的同时,传达出了一种温暖而又富有诗意的情感力量;在平淡如水地讲述底层小人物艰难窘迫的处境中,倾注了导演许鞍华浓郁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诗意现实主义 人文关怀 许鞍华 《天水围的日与夜》  【Dol】10.3969/j.issn.1002-6916.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