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发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成绩考评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问题 原因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会计专业也不例外。我国现行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必须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利于会计专业的发展和会计人才的培养。
1 会计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会计教育教学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培养方向,并直接或间接涉及到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哪些教学内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未达到高职会计专业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教学目标不能与时俱进。因为会计教学缺乏准确的目标指引,致使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几乎把通过初、中级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而过早地忽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些做法都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到会计人才的整体质量。
2 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和便于学生就业,在会计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一方面沿袭过去按学科设置专业的做法,如设置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另一方面,盲目学习大学的专业设置,如设置网络财务管理、国际会计、涉外会计、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这种盲目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只能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难以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要。
由于高职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①课程设置不合理。实施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翻版,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创新性。②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失调。专业课越来越多,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却越来越少。③与会计职业要求相对应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比重过小,尤其是纳税会计处理和纳税实务的课程内容明显不足。④专业课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衔接性差。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多元化的会计岗位实际技能需要,与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有一定距离。
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该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课堂上突出教师的“教”法,忽略学生的“学”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忽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师生缺乏互动性。传统的会计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可以做优秀的记账员,但不可能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分析信息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另外,在教学手段上,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得较少。
4 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4.1 教材的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基本是“本科压缩型”,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难以达到高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讲义。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很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没有真正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特点去系统、合理的编纂,专业课程的教材仍存在交叉重复的状况,造成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4.2 教材版本老化,内容片面。由于会计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变化较快,会计教材的新旧交替也要求相应加快,就目前现状来看,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一些能体现现代化特点的新内容难以编入,致使编写的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制度、新技术,与会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对会计岗位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教材通常侧重于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解释、理解以及对会计理论的分析。
4.3 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弥补工作经验上的短期不足,大大缩短从学校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更体现出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的重要性。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实践课的开设上,只侧重于对会计基本操作程序的训练,无论在实训的形式方面,还是实践课的教材方面,都没有更强的实际针对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
5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和教育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两方面复合构成的,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过程也不例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实现其长期目标及基本目标的保证。然而,在现行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高职会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缺少会计从业经验。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经验匮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大多数“双师型”教师都是应试型的“双师”,对会计实务并不精通。
6 学生成绩考评不科学
6.1 考评方式缺乏灵活性。会计专业学生现行的评价标准,往往采用期末一次终结性考试评价。这种考试评价又是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学生对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的要求不严格,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学习,往往在考试之前的很短时间内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的记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但不利于知识量的积累。
6.2 考评内容缺乏全面性。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通常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同步进行,而在考试评价的内容里,只注意理论学习的考核,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实践技能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在将来的就业中,实践能力方面知识的缺乏使学生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导致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所预定的学生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孟凡芳.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会计之
友,2011(1)
2 孙景翠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J].现代
教育教学导刊,2012(12)
3 蔡维灿.基于能力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
财会教育,2011(1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问题 原因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会计专业也不例外。我国现行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必须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利于会计专业的发展和会计人才的培养。
1 会计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会计教育教学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培养方向,并直接或间接涉及到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哪些教学内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未达到高职会计专业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教学目标不能与时俱进。因为会计教学缺乏准确的目标指引,致使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几乎把通过初、中级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而过早地忽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些做法都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到会计人才的整体质量。
2 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和便于学生就业,在会计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一方面沿袭过去按学科设置专业的做法,如设置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另一方面,盲目学习大学的专业设置,如设置网络财务管理、国际会计、涉外会计、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这种盲目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只能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难以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要。
由于高职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①课程设置不合理。实施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翻版,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创新性。②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失调。专业课越来越多,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却越来越少。③与会计职业要求相对应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比重过小,尤其是纳税会计处理和纳税实务的课程内容明显不足。④专业课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衔接性差。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多元化的会计岗位实际技能需要,与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有一定距离。
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该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课堂上突出教师的“教”法,忽略学生的“学”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忽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师生缺乏互动性。传统的会计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可以做优秀的记账员,但不可能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分析信息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另外,在教学手段上,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得较少。
4 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4.1 教材的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基本是“本科压缩型”,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难以达到高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讲义。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很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没有真正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特点去系统、合理的编纂,专业课程的教材仍存在交叉重复的状况,造成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4.2 教材版本老化,内容片面。由于会计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变化较快,会计教材的新旧交替也要求相应加快,就目前现状来看,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一些能体现现代化特点的新内容难以编入,致使编写的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制度、新技术,与会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对会计岗位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教材通常侧重于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解释、理解以及对会计理论的分析。
4.3 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弥补工作经验上的短期不足,大大缩短从学校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更体现出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的重要性。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实践课的开设上,只侧重于对会计基本操作程序的训练,无论在实训的形式方面,还是实践课的教材方面,都没有更强的实际针对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
5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和教育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两方面复合构成的,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过程也不例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实现其长期目标及基本目标的保证。然而,在现行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高职会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几乎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缺少会计从业经验。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经验匮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大多数“双师型”教师都是应试型的“双师”,对会计实务并不精通。
6 学生成绩考评不科学
6.1 考评方式缺乏灵活性。会计专业学生现行的评价标准,往往采用期末一次终结性考试评价。这种考试评价又是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学生对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的要求不严格,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学习,往往在考试之前的很短时间内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的记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但不利于知识量的积累。
6.2 考评内容缺乏全面性。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通常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同步进行,而在考试评价的内容里,只注意理论学习的考核,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实践技能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在将来的就业中,实践能力方面知识的缺乏使学生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导致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所预定的学生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孟凡芳.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会计之
友,2011(1)
2 孙景翠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J].现代
教育教学导刊,2012(12)
3 蔡维灿.基于能力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
财会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