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的枝头缀满个性的花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章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間;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章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真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章解读必是“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章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章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章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章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章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章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章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章解读。文章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章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章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抓住文章语言。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一个算命先生给某局长算命,他说:“你的这个位子会坐牢。”这句话,就具有多义性:一理解为你这个位子会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为你在这个位子上会进牢监的。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总之,只有发扬民主教学,才能建构文章多元解读平台;只有善于抓住文章切入点,才能有效进行多元解读,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其他文献
摘要:DZK430控制系统是我公司开发的新一代除尘用高压电源控制系统,本文简要的介绍了该控制器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MSP430单片机,全软件火花检测、CAN现场总线。    前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环保排放要求的大幅提高,所以对电除尘器的高压控制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稳定运行,二是高效节能。DZK430是我司最新开发的新一代电除尘器控制系统,它采用美国TI公司生产的超低功耗、FL
期刊
笔者从事基层语文教学工作已多年了,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惑。现在自上而下大讲课改,新的教改经验、新的课改成果也不断的见诸于报端,好像我们的课改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了,但事实是这样吧?在小学生的调研考试中,很多小学生竟连简单的诗文默写都不能通过,作文即使是绞尽脑汁也无从下手,似乎连往日里各种情感也无法领略,更别说用细腻的文笔来表达那份情感了。由此可见,语文课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进行字形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语文由于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对学生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通过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的根本目的。  在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觉到,要达到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  语文教
期刊
本文详细介绍了抢救一例挤压综合症,病情重患者,采用血磁治疗,抗凝,疗效显著,效果明显.介绍了具体治疗方法和抢救机理探讨.
组织传播学,这一新的学科名词在我国还不多见,国内图书市场上尚未有一本论述这一学科的专著。这说明我国学术界和读者尚未接受这一门在西方已经十分普及的学科。 组织传播,
新闻价值的量化问题,可以说,目前还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潜在课题。由于新闻价值的高低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本身就决定了量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当我们愈来愈重视新闻价值的
会议
语文学习的材料是语言,在语文课中强化语言教学,充分挖掘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因素,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徑。  倘若语文课中只注重讲述,提问课文内容、情节,把语文课讲成故事课,即使也学些词句,往往是孤立而肤浅的指导。长此下去,学生即使读了几年书,学了上百篇文章,语言收获也无多,导致作文时词语贫乏,文句不通,表达平淡。语文课中如果固守刻板的串讲、串问,必然会把子一篇篇精美动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