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笔者在中小学工作了18 年,先后担任过中学教师、班主任、中学教导主任、中小学教研员、省重点小学副校长、中学校长,现在高校从事教育科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十年有余。我是《中小学管理》的老读者,从1990 年订阅至今,基本未间断;1992 年以来,在《中小学管理》上发表了5 篇文章,因此,也可以算是《中小学管理》的老作者了。出于对中小学学校管理问题的关注以及一位老读者和老作者对这本优秀刊物的感情,笔者利用两周的时间,通读了《中小学管理》2006 年的全部文章,并做了相关的统计和研究。
全国以中小学全面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刊物仅《中小学管理》一家,笔者希望通过对其办刊方向与编辑利弊的考察,提出一点可行性建议,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二)研究方法
1.抽取样本:《中小学管理》2006 年1 ~ 12 期的全部文章。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整体阅读扫描的质性分析为主,同时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的方法。
3. 统计方法:﹙1﹚ 文章归类方法: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归于“理论研究”。管理实践经验介绍归于“经验总结”。“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会议综述、文献综述、文献分析、考察报告(含两个以上的作者,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准。﹙3﹚ 文章栏目统计:“管理资讯”、“集思广益”、“文苑”中的“漫画”不纳入统计范围。
二、数量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栏目统计与分析( 见表1)笔者认为,刊文24 篇(期均两篇)以上的栏目有4 个,这是重点栏目;刊文12 篇~ 23 篇的栏目有9 个,这是主要栏目;刊文11篇以下的栏目是一般性栏目。“管理资讯”与“集思广益”两个栏目没有排入第12 期上刊登的“2006年总目录”中,而且,“集思广益”文章短,只取来稿中有价值之处,因此不能算是主要栏目。
(二)作者来源单位、文章类别国外、境外考察报告等)。应用研究(未付诸行动者)归于“应用策略”。卷首语、读书心得体会、书评、短评归入“随笔、札记”类。封面人物归入“其他”。特别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归类,有些文章很难确切地归入某一类。﹙2﹚ 作者来源统计方法:除了明确标明所属单位是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者外,教育学会、教研室人员并入“科研院所”;中等职业学校、特殊学校、民办教育集团的人员并入“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院校人员、中小学管理刊物的编辑记者归入“高校”;教育单位以外的作者、国外作者、使用笔名的作者、未注明单位的作者归入“其他”。分布统计与分析( 见表2)从表2 可以看出,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作者共占53.5%,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作者共占40.0%,作者绝大部分是一线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从文章类别看,“理论研究”仅占10.4%,“经验总结”、“应用策略”、“案例分析”3 种实践应用类文章共占58.9%,刊文的实践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理论工作者也较多地关注了学校管理的实践问题。
(三)文章区域来源分布统计与分析( 见表3、表4)
从表3 看,文章主要来自北京、江苏、山东、上海、浙江5 个省区,共211 篇次,占总篇数的66.6%;而其他23 个省区仅有106 篇次,占总篇数的33.4%。新疆、西藏、黑龙江3 个省区则一篇文章也没有。这一方面说明中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小学管理》在这些地方影响还不够。作者少,读者必然少,反之亦如此。
2.一线实践者的经验性文章占主导地位。这使刊物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借鉴性。这类文章大都来自一线管理者和教师,让人感到读后受启发,有借鉴、模仿价值,因此特别受学校管理者的欢迎。
3.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品牌栏目。如“管理纵横”、“干部发展与管理”、“教师发展与管理”、“学生发展与管理”、“探索与争鸣”、“专题笔谈”等。“本期视点”栏目办得很有特色,它对有关中小学管理的一些重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做集中的深度研究,及时触摸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也为学校管理者处理某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这使刊物既有全景布局,又有主景点。“封面人物”这个栏目也很好,文章大多写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张景浩的《在理论与实践的轮回中寻觅教育真谛》,这篇由当事人自己来写的文章表述得很到位。
(二)不足之处
1.读者定位有些狭窄,给人感觉这本刊物好像是专门为校长办的。
2. 经验总结类的文章多,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类的文章少(笔者在前面做的数量统计中所认定的“研究报告”还包含文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会议综述报告等非实证性研究报告)。从2006 年的情况看,《中小学管理》刊出的考察报告、经验总结报告(比一般性经验总结写得严谨些)、调查报告、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等实证性报告较少,高质量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更少,比较严谨的实验报告则一份也没有。这一方面说明中小学学校管理还缺乏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比较单一,以经验总结为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刊物对此关注与指导不够。
3.刊物虽然装帧精美,纸的质量高,但有些版面插图较多、 标题字号大,这样,信息量即相应减少。对版面作过多的装饰对成年读者没有多大价值,大家更看重的是文章的质量和刊物的信息量。
4. 几点小疏漏:(1)“集思广益”栏目1 ~ 6 期的文章没有详细注明作者的地域、单位,甚至还有什么都不注明的(如第6期第22 页崔鹤同的《伟大的秘密》),这不仅是对作者著作权的忽视,也使文章的可信度降低,影响刊物的严肃性。(2)将“一线报告”放在两处,分别见第12期“2006 年总目录”第58 页和第59 页。
四、若干建议
(一)在办刊宗旨上,继续坚持质量第一、全心全意为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服务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彰显刊物特色
市场的最高准则是最大限度地尊重消费者、服务于消费者,以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吸引消费者。对于刊物而言,读者和作者永远是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永远是它虔诚服务的对象。只要创造了无形的品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刊物的发展就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二)适度调整刊物的发展策略、服务对象与服务思路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6 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全国共有中小学校(含幼儿园、职业高中)55.48万所,专任教师1164.39 万人。《中小学管理》还有很大的、潜在的发展空间。
1.在发展策略上,可采取强化东部、大力开发中部、积极关注西部的整体推进策略。东部地区学校是新思想、新观念、新行动的“领头羊”,要继续推出精品文章引领潮流。中部地区各省中小学校数量多,可着力开发这个潜在的市场。此外,还要积极关注、了解西部地区学校的特点,反映它们的呼声,注意打开、扩大杂志在这些省份的市场。
2.在服务对象上,可作一些拓展。(1)纵向拓展。“封面人物”这个栏目很好,但现在基本上都是介绍校长,建议增加对其他校级干部的介绍。此外,在“干部发展与管理”等栏目中,还要重视对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如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和中间力量(介于教师和学校管理干部之间的骨干力量,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的工作研究,开拓这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2)横向拓展。由单纯的学校行政管理向课程教学管理拓展。教师不仅是被管理者,更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虽然他们主要是微观层面的课程与教学的管理者,但在一定的情况下(如参与学校课程委员会的工作,或作为学科带头人等)也可以是学校宏观层面的领导者、管理者。刊物可通过对教师成长经验的介绍、课例介绍等(含新手教师的第一次成功课、骨干教师的得意课、优秀教师的拿手课、专家教师的研究课等)直接反映教师的管理。可以利用目前刊物在广大中小学校长中有较大影响这一优势,进一步向教师渗透。
另外,学校是要靠名师来支撑的。名师就是在学校中有自然威望的著名教师,不一定是“特级教师”。要重视对著名教师经验的挖掘,可以在“教师发展与管理”栏目中刊发一些名师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请当事人自己来写。还可开设“名师课堂魅力”、“名师经典案例”、“名师风采”、“名师精髓”(真经)等子栏目。
3.在组稿思路上,应有更多的职业意识和超前意识。应主动介入学校管理,创造和发现新鲜经验,善于捕捉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还要注意培育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三)在栏目的总体布局和内容重点上,还可作一些调整
1.应集中打造几个“拳头产品”(如“教师发展与管理”、“管理纵横”、“教学管理”、“干部发展与管理”等栏目),但既不能不设一般栏目,又不能使之喧宾夺主。刊物展现的内容应丰富多彩,适合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兴趣特长、不同岗位的读者之所需。
2.适度开发特色栏目。如地方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探究性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多彩课堂展示、课例研究、课堂管理等。也可以采取每期一个视点或一个主题的方法。虽然不能把刊物办成一般性的德育、学科教学类刊物,但可从管理的高度、示范的角度刊发高质量的文章,以增强对学校管理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指导力和吸引力。
3.增加课程、教学实施与管理方面的文章。2006 年刊发的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文章比例过低。因为课程与教学问题是学校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虽然刊物主要是以中小学管理干部、教育行政机关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干训部门的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但据笔者所知,增加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内容,上述人员同样欢迎,因为他们也需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教学,成为专业人士。当然,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可通过“本期视点”,一期以重点讨论与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为主,尤其需要多刊载一些指导教育教学的应用策略的文章、鲜活的案例或有独到做法的经验性文章。
4.增加班级管理或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文章,使之与课程、教学管理栏目配合起来,以吸引和培育教师读者群。
5.可将“案例与分析”放到各个栏目中去,因为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可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表达,属于哪一个栏目就归于哪一个栏目。
6.适当减少插图与题头空格,使每期刊发的主要文章在30篇左右,平均每篇3000 字左右。
(编辑沙培宁)
(一)研究目的
笔者在中小学工作了18 年,先后担任过中学教师、班主任、中学教导主任、中小学教研员、省重点小学副校长、中学校长,现在高校从事教育科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十年有余。我是《中小学管理》的老读者,从1990 年订阅至今,基本未间断;1992 年以来,在《中小学管理》上发表了5 篇文章,因此,也可以算是《中小学管理》的老作者了。出于对中小学学校管理问题的关注以及一位老读者和老作者对这本优秀刊物的感情,笔者利用两周的时间,通读了《中小学管理》2006 年的全部文章,并做了相关的统计和研究。
全国以中小学全面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刊物仅《中小学管理》一家,笔者希望通过对其办刊方向与编辑利弊的考察,提出一点可行性建议,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二)研究方法
1.抽取样本:《中小学管理》2006 年1 ~ 12 期的全部文章。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整体阅读扫描的质性分析为主,同时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的方法。
3. 统计方法:﹙1﹚ 文章归类方法: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归于“理论研究”。管理实践经验介绍归于“经验总结”。“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会议综述、文献综述、文献分析、考察报告(含两个以上的作者,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准。﹙3﹚ 文章栏目统计:“管理资讯”、“集思广益”、“文苑”中的“漫画”不纳入统计范围。
二、数量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栏目统计与分析( 见表1)笔者认为,刊文24 篇(期均两篇)以上的栏目有4 个,这是重点栏目;刊文12 篇~ 23 篇的栏目有9 个,这是主要栏目;刊文11篇以下的栏目是一般性栏目。“管理资讯”与“集思广益”两个栏目没有排入第12 期上刊登的“2006年总目录”中,而且,“集思广益”文章短,只取来稿中有价值之处,因此不能算是主要栏目。
(二)作者来源单位、文章类别国外、境外考察报告等)。应用研究(未付诸行动者)归于“应用策略”。卷首语、读书心得体会、书评、短评归入“随笔、札记”类。封面人物归入“其他”。特别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归类,有些文章很难确切地归入某一类。﹙2﹚ 作者来源统计方法:除了明确标明所属单位是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作者外,教育学会、教研室人员并入“科研院所”;中等职业学校、特殊学校、民办教育集团的人员并入“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院校人员、中小学管理刊物的编辑记者归入“高校”;教育单位以外的作者、国外作者、使用笔名的作者、未注明单位的作者归入“其他”。分布统计与分析( 见表2)从表2 可以看出,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作者共占53.5%,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作者共占40.0%,作者绝大部分是一线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从文章类别看,“理论研究”仅占10.4%,“经验总结”、“应用策略”、“案例分析”3 种实践应用类文章共占58.9%,刊文的实践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理论工作者也较多地关注了学校管理的实践问题。
(三)文章区域来源分布统计与分析( 见表3、表4)
从表3 看,文章主要来自北京、江苏、山东、上海、浙江5 个省区,共211 篇次,占总篇数的66.6%;而其他23 个省区仅有106 篇次,占总篇数的33.4%。新疆、西藏、黑龙江3 个省区则一篇文章也没有。这一方面说明中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小学管理》在这些地方影响还不够。作者少,读者必然少,反之亦如此。
2.一线实践者的经验性文章占主导地位。这使刊物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借鉴性。这类文章大都来自一线管理者和教师,让人感到读后受启发,有借鉴、模仿价值,因此特别受学校管理者的欢迎。
3.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品牌栏目。如“管理纵横”、“干部发展与管理”、“教师发展与管理”、“学生发展与管理”、“探索与争鸣”、“专题笔谈”等。“本期视点”栏目办得很有特色,它对有关中小学管理的一些重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做集中的深度研究,及时触摸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也为学校管理者处理某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这使刊物既有全景布局,又有主景点。“封面人物”这个栏目也很好,文章大多写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张景浩的《在理论与实践的轮回中寻觅教育真谛》,这篇由当事人自己来写的文章表述得很到位。
(二)不足之处
1.读者定位有些狭窄,给人感觉这本刊物好像是专门为校长办的。
2. 经验总结类的文章多,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类的文章少(笔者在前面做的数量统计中所认定的“研究报告”还包含文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会议综述报告等非实证性研究报告)。从2006 年的情况看,《中小学管理》刊出的考察报告、经验总结报告(比一般性经验总结写得严谨些)、调查报告、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等实证性报告较少,高质量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更少,比较严谨的实验报告则一份也没有。这一方面说明中小学学校管理还缺乏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比较单一,以经验总结为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刊物对此关注与指导不够。
3.刊物虽然装帧精美,纸的质量高,但有些版面插图较多、 标题字号大,这样,信息量即相应减少。对版面作过多的装饰对成年读者没有多大价值,大家更看重的是文章的质量和刊物的信息量。
4. 几点小疏漏:(1)“集思广益”栏目1 ~ 6 期的文章没有详细注明作者的地域、单位,甚至还有什么都不注明的(如第6期第22 页崔鹤同的《伟大的秘密》),这不仅是对作者著作权的忽视,也使文章的可信度降低,影响刊物的严肃性。(2)将“一线报告”放在两处,分别见第12期“2006 年总目录”第58 页和第59 页。
四、若干建议
(一)在办刊宗旨上,继续坚持质量第一、全心全意为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服务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彰显刊物特色
市场的最高准则是最大限度地尊重消费者、服务于消费者,以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吸引消费者。对于刊物而言,读者和作者永远是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永远是它虔诚服务的对象。只要创造了无形的品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刊物的发展就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二)适度调整刊物的发展策略、服务对象与服务思路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6 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全国共有中小学校(含幼儿园、职业高中)55.48万所,专任教师1164.39 万人。《中小学管理》还有很大的、潜在的发展空间。
1.在发展策略上,可采取强化东部、大力开发中部、积极关注西部的整体推进策略。东部地区学校是新思想、新观念、新行动的“领头羊”,要继续推出精品文章引领潮流。中部地区各省中小学校数量多,可着力开发这个潜在的市场。此外,还要积极关注、了解西部地区学校的特点,反映它们的呼声,注意打开、扩大杂志在这些省份的市场。
2.在服务对象上,可作一些拓展。(1)纵向拓展。“封面人物”这个栏目很好,但现在基本上都是介绍校长,建议增加对其他校级干部的介绍。此外,在“干部发展与管理”等栏目中,还要重视对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如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和中间力量(介于教师和学校管理干部之间的骨干力量,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的工作研究,开拓这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2)横向拓展。由单纯的学校行政管理向课程教学管理拓展。教师不仅是被管理者,更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虽然他们主要是微观层面的课程与教学的管理者,但在一定的情况下(如参与学校课程委员会的工作,或作为学科带头人等)也可以是学校宏观层面的领导者、管理者。刊物可通过对教师成长经验的介绍、课例介绍等(含新手教师的第一次成功课、骨干教师的得意课、优秀教师的拿手课、专家教师的研究课等)直接反映教师的管理。可以利用目前刊物在广大中小学校长中有较大影响这一优势,进一步向教师渗透。
另外,学校是要靠名师来支撑的。名师就是在学校中有自然威望的著名教师,不一定是“特级教师”。要重视对著名教师经验的挖掘,可以在“教师发展与管理”栏目中刊发一些名师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请当事人自己来写。还可开设“名师课堂魅力”、“名师经典案例”、“名师风采”、“名师精髓”(真经)等子栏目。
3.在组稿思路上,应有更多的职业意识和超前意识。应主动介入学校管理,创造和发现新鲜经验,善于捕捉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还要注意培育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三)在栏目的总体布局和内容重点上,还可作一些调整
1.应集中打造几个“拳头产品”(如“教师发展与管理”、“管理纵横”、“教学管理”、“干部发展与管理”等栏目),但既不能不设一般栏目,又不能使之喧宾夺主。刊物展现的内容应丰富多彩,适合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兴趣特长、不同岗位的读者之所需。
2.适度开发特色栏目。如地方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探究性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多彩课堂展示、课例研究、课堂管理等。也可以采取每期一个视点或一个主题的方法。虽然不能把刊物办成一般性的德育、学科教学类刊物,但可从管理的高度、示范的角度刊发高质量的文章,以增强对学校管理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指导力和吸引力。
3.增加课程、教学实施与管理方面的文章。2006 年刊发的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文章比例过低。因为课程与教学问题是学校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虽然刊物主要是以中小学管理干部、教育行政机关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干训部门的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但据笔者所知,增加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内容,上述人员同样欢迎,因为他们也需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教学,成为专业人士。当然,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可通过“本期视点”,一期以重点讨论与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为主,尤其需要多刊载一些指导教育教学的应用策略的文章、鲜活的案例或有独到做法的经验性文章。
4.增加班级管理或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文章,使之与课程、教学管理栏目配合起来,以吸引和培育教师读者群。
5.可将“案例与分析”放到各个栏目中去,因为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可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表达,属于哪一个栏目就归于哪一个栏目。
6.适当减少插图与题头空格,使每期刊发的主要文章在30篇左右,平均每篇3000 字左右。
(编辑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