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朋辈教育”模式的应用对于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功能,探讨朋辈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实难题,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朋辈教育提出实践优化路径思考。
关键词:高校;朋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一、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功能
“互联网+”模式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到“00后”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呈现出信息化、特色化和实用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种价值功能当中:
(一)缩小师生之间距离,加强思想政治交流
高校朋辈教育指的是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具有相同背景或者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分享经验、知识、观念或者技能,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1]。朋辈教育模式下,双方以朋友与朋友之间的方式相处。很多高校借助微信、QQ等时代新媒体平台,以班主任、辅导员或班导为管理者,依据学院、专业、班级等不同类别建立群聊,密切关注学生状态,发布实时学习任务、工作安排,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工作和各类活动中,扩大教育覆盖面,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再到学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实现双向长远发展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养成是其内在知、情、意、信、行五大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过程。而“朋辈之间的年龄、经历、成长环境比较接近,相互之间更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情绪上相互感染、在行为上相互模仿”[2]。朋辈教育模式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一方面实现了为低年级新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解疑答惑,形成正确价值观导向,另一方面提升朋辈教育主体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人的才能,实现双向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三)连接辅导员和学生,推进教育工作管理
朋辈教育当中的学生群体又可称作“大学班导”,其职责类似于班主任,主要是对本专业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思想上的引导,辅助班主任的工作。因为大学生都是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班导尊重个人意见,更多地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管理。班导群体本质身份是学生,在与辅导员老师群体相处的模式中属于客体。辅导员不再像传统模式中直接参与学生的生活,而是通过班导反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间接管理,建起一座沟通桥梁,推动学生工作开展。
二、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状分析
(一)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思想引导深度不够
班导群体介于学生身份,他们本身是学习中的主体,考虑问题大多站在学生个人的立场。而学习经验不足,有关教育阅历较少,使得他们在由教育客体转换为教育主体的过程当中出现某些事情处理不当、考虑不周等问题。班导的经验主要来自于辅导员老师的指导,导致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过程当中缺乏深度思考、创新性和适用性,从而对学生形成思想影响的渗透力不够。
(二)人员结构安排欠妥,信息传达迟延耽误
朋辈教育模式下班導管理班级可能存在人员结构安排欠妥,具体表现筛选出来的班导队伍是大三的学生群体,他们课程较多,又面临考研、考公、考编、实习等道路选择问题,身兼数职的他们还在学生会、社团、校工作岗位中忙碌。班导既要兼顾专业课程学习,又要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这样的人员安排在结构上欠缺妥当,可能导致某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三)体系建设仍需完善,解决问题未治其本
朋辈教育模式在很多高校尚处于试行阶段,因而有关于朋辈教育模式的政策制度的制定正待完善。以旧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主要表现在缺乏完整体系建设,实施细则不够规范,因而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难题时,只是凭借个人以及他人以往的教育经验来解决问题,容易导致“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出现。
三、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路径
(一)组建“班导”队伍,发挥榜样力量
朋辈教育模式最常见的实践路径是各高校组建一支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榜样队伍,由各分学院于每学年的下半期开展班导竞聘会选举工作。竞聘过程中,竞聘者向老师们介绍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阐述自己的竞聘理由、对班导工作的认识以及日后担任班导的工作规划等。由各年级辅导员以竞聘者的自我竞述为基础,就班导工作中常见的诸多问题进行提问,最终严格筛选出一批优秀学生群体,为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两名学生班导,协助班主任和年级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
(二)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朋辈亲身相授
经验交流活动是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实践途径。“学习经验交流会”的目的在于让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级的新同学们掌握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更有效地复习专业知识,更好地迎接第一次期末考试。分享经验的对象则为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群体,这样的交流模式不再局限于书本教育,而是充分融合专业特色,注重实践工作的开展,由教育者引导,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发掘学生个性特点,通过在特色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从而获得实用性的技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充分发挥了朋辈教育队伍的影响力。。
(三)举办专题讲座论坛,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就业指导》、政法论坛等相关讲座、论坛和课程在高校的开设,能够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根据调查,当遭遇心理困扰时,同伴的高求助比例说明,群体中朋辈的力量大有可为,对同龄人就相对没有太多顾忌,所以朋辈辅导容易被学生群体接受[3]。辅导员可以根据班导反馈情况因材施教,一方面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将会出现的难题。
四、结束语
事实证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的确需要积极方向上的指导,尤其是“00后”时代下尚未独立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更需要学校组织安排思政教育领悟能力和实践能力较高的班导群体引导的方式,以朋友和朋友的身份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朋辈教育模式继续引导青年学生向上向善的功用,以及在更多新的领域、更长时间中应用,将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春.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J].高教探索,2015,(2).
[2]袁慎芝.大学生朋辈道德示范教育构建的可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
[3]林磊;陶思亮;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5,(5).
关键词:高校;朋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一、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功能
“互联网+”模式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到“00后”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呈现出信息化、特色化和实用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种价值功能当中:
(一)缩小师生之间距离,加强思想政治交流
高校朋辈教育指的是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具有相同背景或者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分享经验、知识、观念或者技能,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1]。朋辈教育模式下,双方以朋友与朋友之间的方式相处。很多高校借助微信、QQ等时代新媒体平台,以班主任、辅导员或班导为管理者,依据学院、专业、班级等不同类别建立群聊,密切关注学生状态,发布实时学习任务、工作安排,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工作和各类活动中,扩大教育覆盖面,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再到学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实现双向长远发展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养成是其内在知、情、意、信、行五大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过程。而“朋辈之间的年龄、经历、成长环境比较接近,相互之间更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情绪上相互感染、在行为上相互模仿”[2]。朋辈教育模式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一方面实现了为低年级新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解疑答惑,形成正确价值观导向,另一方面提升朋辈教育主体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人的才能,实现双向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三)连接辅导员和学生,推进教育工作管理
朋辈教育当中的学生群体又可称作“大学班导”,其职责类似于班主任,主要是对本专业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思想上的引导,辅助班主任的工作。因为大学生都是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班导尊重个人意见,更多地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管理。班导群体本质身份是学生,在与辅导员老师群体相处的模式中属于客体。辅导员不再像传统模式中直接参与学生的生活,而是通过班导反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间接管理,建起一座沟通桥梁,推动学生工作开展。
二、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状分析
(一)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思想引导深度不够
班导群体介于学生身份,他们本身是学习中的主体,考虑问题大多站在学生个人的立场。而学习经验不足,有关教育阅历较少,使得他们在由教育客体转换为教育主体的过程当中出现某些事情处理不当、考虑不周等问题。班导的经验主要来自于辅导员老师的指导,导致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过程当中缺乏深度思考、创新性和适用性,从而对学生形成思想影响的渗透力不够。
(二)人员结构安排欠妥,信息传达迟延耽误
朋辈教育模式下班導管理班级可能存在人员结构安排欠妥,具体表现筛选出来的班导队伍是大三的学生群体,他们课程较多,又面临考研、考公、考编、实习等道路选择问题,身兼数职的他们还在学生会、社团、校工作岗位中忙碌。班导既要兼顾专业课程学习,又要完成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这样的人员安排在结构上欠缺妥当,可能导致某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三)体系建设仍需完善,解决问题未治其本
朋辈教育模式在很多高校尚处于试行阶段,因而有关于朋辈教育模式的政策制度的制定正待完善。以旧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主要表现在缺乏完整体系建设,实施细则不够规范,因而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难题时,只是凭借个人以及他人以往的教育经验来解决问题,容易导致“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出现。
三、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路径
(一)组建“班导”队伍,发挥榜样力量
朋辈教育模式最常见的实践路径是各高校组建一支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榜样队伍,由各分学院于每学年的下半期开展班导竞聘会选举工作。竞聘过程中,竞聘者向老师们介绍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阐述自己的竞聘理由、对班导工作的认识以及日后担任班导的工作规划等。由各年级辅导员以竞聘者的自我竞述为基础,就班导工作中常见的诸多问题进行提问,最终严格筛选出一批优秀学生群体,为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两名学生班导,协助班主任和年级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
(二)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朋辈亲身相授
经验交流活动是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实践途径。“学习经验交流会”的目的在于让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级的新同学们掌握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更有效地复习专业知识,更好地迎接第一次期末考试。分享经验的对象则为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群体,这样的交流模式不再局限于书本教育,而是充分融合专业特色,注重实践工作的开展,由教育者引导,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发掘学生个性特点,通过在特色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从而获得实用性的技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充分发挥了朋辈教育队伍的影响力。。
(三)举办专题讲座论坛,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就业指导》、政法论坛等相关讲座、论坛和课程在高校的开设,能够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根据调查,当遭遇心理困扰时,同伴的高求助比例说明,群体中朋辈的力量大有可为,对同龄人就相对没有太多顾忌,所以朋辈辅导容易被学生群体接受[3]。辅导员可以根据班导反馈情况因材施教,一方面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将会出现的难题。
四、结束语
事实证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的确需要积极方向上的指导,尤其是“00后”时代下尚未独立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更需要学校组织安排思政教育领悟能力和实践能力较高的班导群体引导的方式,以朋友和朋友的身份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朋辈教育模式继续引导青年学生向上向善的功用,以及在更多新的领域、更长时间中应用,将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春.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J].高教探索,2015,(2).
[2]袁慎芝.大学生朋辈道德示范教育构建的可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
[3]林磊;陶思亮;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5,(5).